层叠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1644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电容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层叠电容器,该层叠电容器具备使绝缘体
层介于其间并交替层叠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素体、以及设在素体的 侧面且互相绝缘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并且,相对于安装基板,以 素体的侧面中的平行于层叠方向的面与安装基板的主面相对的方式安 装该层叠电容器。
作为这种层叠电容器,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 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所述的层叠 电容器中,素体呈长方体状,具有与安装基板的主面相对的第1侧面、 与第1侧面相对的第2侧面、连接第1和第2侧面且与层叠方向平行 的第3侧面、以及与第3侧面相对的第4侧面。在第3侧面设有第1 端子电极,在第4侧面设有第2端子电极。
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所述的层叠电容器中,第1 内部电极的一端部从素体的第3侧面露出,连接于第l端子电极。第2 内部电极的一端部从第4侧面露出,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从第3侧 面看时,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一端部比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中央 部宽广。

发明内容
然而,有时候将层叠电容器作为去耦电容器使用。在将层叠电容 器作为去耦电容器使用的情况下,存在着以下的要求。
在搭载于数字电子仪器的中央处理器(CPU)中所使用的电源中, 随着低电压化不断进展,负载电流在增加。因此,将被称为去耦电容 器的层叠电容器连接于电源,通过在负载电流过渡性地变动时,从该
6层叠电容器向CPU供给电流,从而抑制电源电压的变动。近年来,伴
随着CPU工作频率的更高频率化,负载电流极速地变大,在用于去耦 电容器的层叠电容器方面,要求在大容量化的同时,增大ESR并减小 ESL。
然而,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所述的层叠电容器 中,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一端部比中央部宽广,因而ESR较小。所 以,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所述的层叠电容器中,在增 大ESR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而且,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所述的层叠电容器 中,由于第1内部电极连接于第3侧面,第2内部电极连接于与第3 侧面相对的第4侧面,因而流向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电流的方向相 同,ESL变大。所以,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4-296940号公报所述的层 叠电容器中,在减小ESL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增大ESR并减小ESL的 层叠电容器。
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使绝缘体层介于其间并 交替层叠第1和第2内部电极而成的素体、以及配置在素体的外表面 上且互相绝缘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素体的侧面中的沿着层叠方向
延伸的面为安装面。素体具有作为侧面的沿着层叠方向延伸且互相 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以及作为侧面的沿着层叠方向延伸且沿着与
第1和第2侧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互相相对的第3和第4侧面。
素体的第1内部电极具有:第1主电极;连接于第1主电极中的位于 第1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着第1侧面延伸的第1连接导体;以及连接 于第1连接导体,向第3侧面延伸,并且从素体露出,连接于第1端 子电极的第l引出导体。素体的第2内部电极具有第2主电极;连 接于第2主电极中位于第1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着第1侧面延伸的第2 连接导体;以及连接于第2连接导体,向第4侧面延伸,并且从素体 露出,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的第2引出导体。从层叠方向看时,第1 连接导体和第1引出导体与第2连接导体和第2引出导体不重合。第1 引出导体被间隙从第1主电极隔开,第2引出导体被间隙从第2主电 极隔开。第1和第2主电极分别包括从层叠方向看时互相重合的第1和第2容量形成区域。从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第1主电 极和第1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第1容量形成区域中的第3侧面侧 的端部和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从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 第2主电极和第2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第2容量形成区域中的第3 侧面侧的端部和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
本发明涉及的层叠电容器中,第1内部电极具有连接第1引出导 体和第1主电极的第1连接导体,第2内部电极具有连接第2引出导 体和第2主电极的第2连接导体。由于第1和第2连接导体连接于第1 和第2主电极的一部分,因而在第1和第2内部电极的电流路径上形 成有该路径的宽度被缩小的地方,ESR增加。
另外,第1连接导体连接于位于第1主电极的第1侧面侧的边缘 部,第2连接导体连接于位于第2主电极的第1侧面侧的边缘部。所 以,第1连接导体和第2连接导体位于靠近的位置。在位于这样的位 置关系中的第1连接导体和第1主电极的连接部分、以及第2连接导 体和第2主电极的连接部分中,由于电流互相逆向地流动,因而起因 于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结果,能够降低层叠电容器的ESL。
而且,第1和第2主电极分别包括互相重合的第1和第2容量形 成区域。第1主电极和第1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以及第2主电极和第2 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一起位于对应的容量形成区域的两端部之间。所 以,在第1容量形成区域和第2容量形成区域中,流动于该两端部的 电流的方向相反。结果,在第1内部电极和第2内部电极中,起因于 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一部分,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层叠电容器的 ESL。
优选第1侧面是安装面,第1和第2端子电极配置在第1侧面, 第1和第2引出导体分别具有的沿着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第1侧面露 出。
在此情况下,由于第1和第2引出导体的露出面积变得宽广,因 而能够充分地确保第1引出导体与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2引出导体 与第2端子电极的接触面积。结果,能够提高第1和第2内部电极与 第1和第2端子电极的接合性。另外,由于第1和第2端子电极位于 安装面,因而能够容易地将层叠电容器连接于电路基板等。优选第1端子电极横跨第1、第2以及第3侧面而配置,第2端子 电极横跨第1、第2和第4侧面而配置。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 位于第1主电极的第2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第2侧面延伸的第3连接 导体;以及连接于第3连接导体,向第3侧面延伸,并且从第2和第3 侧面的至少任意一方露出,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的第3引出导体。第2 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第2主电极的第2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 第2侧面延伸的第4连接导体;以及连接于第4连接导体,向第4侧 面延伸,并且,从第2和第4侧面的至少任意一方露出,连接于第2 端子电极的第4引出导体。从层叠方向看时,第3连接导体和第3引 出导体与第4连接导体和第4引出导体不重合。第3引出导体被间隙 从第1主电极隔开,第4引出导体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隔开。从第1 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第1主电极和第3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 位于第1容量形成区域中的第3侧面侧的端部和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 间。从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第2主电极和第4连接导体 的连接部分位于第2容量形成区域中的第3侧面侧的端部和第4侧面 侧的端部之间。
在此情况下,第1内部电极和第1端子电极不仅通过第1引出导 体,还通过第3引出导体来连接。第2内部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不仅 通过第2引出导体,还通过第4引出导体来连接。所以,能够提高第l 内部电极和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2内部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的接合性。
另外,第1内部电极不仅具有通过第1引出导体到达第1主电极 的路径以作为到达第1主电极的电流路径,还具有通过第3引出导体 到达第1主电极的路径。在从素体的第1侧面侧供给电流的情况下, 通过第3引出导体到达第1主电极的电流路径比通过第1引出导体到 达第l主电极的电流路径为长。另夕卜,第2内部电极也相同,通过第4 引出导体到达第2主电极的电流路径比通过第2引出导体到达第2主 电极的电流路径长。所以,由于形成有距离长的电流路径,因而层叠 电容器的ESR增加。
优选第3和第4引出导体分别具有的沿着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第2 侧面露出。在此情况下,由于第3和第4引出导体的露出面积宽广,因而能 够充分地确保第3引出导体和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4引出导体和第2 端子电极的接触面积。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和第2内部电极与 第1和第2端子电极的接合性。
优选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第1引出导体和第3引出导体的第5 连接导体。第2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第2引出导体和第4引出导体的 第6连接导体。第5连接导体被间隙从第1主电极隔开,第6连接导 体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隔开。第5连接导体从第3侧面露出并连接于 第1端子电极,第6连接导体从第4侧面露出并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
在此情况下,第1主电极和第1端子电极不仅通过第1和第3引 出导体,还通过第5连接导体来连接。第2主电极和第2端子电极不 仅通过第2和第4引出导体,还通过第6连接导体来连接。所以,能 够提高第1内部电极和第1端子电极、以及第2内部电极和第2端子 电极的接合性。
优选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第1主电极的第2侧面侧
的边缘部并向第2侧面延伸的第3连接导体、连接于第3连接导体并 向第3侧面延伸的第3引出导体、以及连接第1引出导体和第3引出 导体的第5连接导体。第2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第2主电极 的第2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第2侧面延伸的第4连接导体、连接于第4 连接导体并向第4侧面进行延伸的第4引出导体、以及连接第2引出 导体和第4引出导体的第6连接导体。从层叠方向看时,第3连接导 体和第3引出导体与第4连接导体和第4引出导体不重合。第3引出 导体和第5连接导体被间隙从第1主电极隔开,第4引出导体和第6 连接导体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隔开。从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 时,第1主电极和第3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第1容量形成区域中 的第3侧面侧的端部和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从第1和第2侧面的 相对方向看时,第2主电极和第4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第2容量 形成区域中的第3侧面侧的端部和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第5和第6 连接导体不从素体露出。
在此情况下,如果向设在素体的第1侧面侧的第1和第2端子电 极供给电流,则电流流向通过第1引出导体而到达第1主电极的路径、以及通过第5连接导体和第3引出导体而到达第1主电极的路径。另 外,电流流向通过第2引出导体而到达第2主电极的路径、以及通过 第6连接导体和第4引出导体而到达第2主电极的路径。通过第5连 接导体和第3引出导体而到达第1主电极的路径比通过第1引出导体 而到达第1主电极的路径长。通过第6连接导体和第4引出导体而到 达第2主电极的路径比通过第2引出导体而到达第2主电极的路径长。 通过如此地设至距离比较长的电流路径,从而能够增加层叠电容器的 ESR。
优选在第2侧面上配置有互相绝缘的第3和第4端子电极,第3 引出导体所具有的沿着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第2侧面露出,连接于第3 端子电极,第4引出导体所具有的沿着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第2侧面 露出,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
在此情况下,内部电极和端子电极能够仅在素体的第1和第2侧 面上连接,不在第3和第4侧面上连接。由此,比内部电极和端子电 极在第1 第4侧面上连接的情况更加能够增大电阻成份,因而能够进 一步提高层叠电容器的ESR。另外,通过改变不从素体露出的第5和 第6连接导体的宽度,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控制ESR。
本发明通过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和参照附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但是,这些说明和附图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举出的例子,不能被 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以下给出的详细说明将会更加清楚地表述本发明的应用范围。但 是,这些详细说明和特殊实例、以及优选实施方案,只是为了举例说 明而举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变化和修 改都在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 构成的示意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 部电极的构成的示意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 部电极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 部电极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 构成的示意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 部电极的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 在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或具有相同功能的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 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第1实 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构成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层叠电容器C1具备长方体状的素体1、以及配置在 素体1的外表面上的第1端子电极10和第2端子电极12。素体1包括 长方形的第1主面2和第2主面3、相对的第1侧面4和第2侧面5、 以及相对的第3侧面6和第4侧面7。第1和第2侧面4、 5以连接在 第1和第2主面2、 3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2、 3的短边方向 上延伸。第3和第4侧面6、 7以连接在第1和第2侧面4、 5之间的 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2、 3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在层叠电容器C1中, 第l侧面4为安装面。在将层叠电容器C1搭载于安装基板(图中未显 示)时,第l侧面4与安装基板相对。
在素体1的第3侧面6上配置有第1端子电极10。第1端子电极 10覆盖第3侧面6,并且横跨第1和第2侧面4、 5而形成。在素体l 的第4侧面7上配置有第2端子电极12。第2端子电极12覆盖第4 侧面7,并且横跨第1和第2侧面4、 5而形成。第1和第2端子电极 10、 12,例如通过将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以及玻璃粉(glass frit)的导表面上,并进行烧结而形成。此外, 必要时,可以在烧结的电极上形成镀层。
如图2所示,素体1具有多个绝缘体层21、多个第1内部电极31、 以及多个第2内部电极41 。各个绝缘体层21在平行于第1和第2主面 2、 3的方向延伸。所以,第1~第4侧面4~7成为沿着绝缘体层21的 层叠方向的面,第1和第2主面2、 3成为在绝缘体层21的层叠方向 上相对的面。各个绝缘体层21例如由含有电介质陶瓷的陶瓷生片的烧 结体构成。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C1中,各个绝缘体层21 —体化至绝 缘体层21之间的边界无法分辨的程度。
第1内部电极31和第2内部电极41,在将至少一个绝缘体层21 夹在其间的状态下交替层叠。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由导电膏体 的烧结体构成。
如图2 (a)所示,第1内部电极31具有第1主电极32、第1引 出部分33、第3引出部分34、以及第5连接导体35。第1引出部分 33、第3引出部分34、以及第5连接导体35从第1~第3侧面4~6露 出,电连接且物理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10。由此,第1内部电极31 电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10。
第1主电极32呈长方形,以第1和第2主面2、 3的长边方向为 长边方向。第1主电极32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部32a、 32b。边缘部32a位于第l侧面4侧,边缘部32b位于第2侧面5侧。
第1主电极32包括第1容量形成区域。从绝缘体层21的层叠方 向看时,第1容量形成区域是与后述的第2主电极42相重合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主电极32和第2主电极42在整体上重合。因 此,第1主电极32整体成为第1容量形成区域。第1容量形成区域, 即第1主电极32,由端部14、 15和中间部16形成。端部14位于素体 1的第3侧面6侦U,端部15位于素体1的第4侧面7顶U。中间部16 位于端部14和端部15之间。
第1引出部分33连接于第1主电极32,从第1主电极32看时, 位于第1侧面4侧。第1引出部分33由第1连接导体33a和第1引出 导体33b形成。第1连接导体33a从第1主电极32的边缘部32a向素 体1的第1侧面4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1主电极32的边缘部32a,另一端从第1侧面4露出。从第1和第2侧面4、 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 1连接导体33a连接于第1主电极32的中间部16。
第1引出导体33b沿着素体1的第1侧面4向第3侧面6延伸。 第1引出导体33b的一端连接于第l连接导体33a,第1引出导体33b 的另一端从第3侧面6露出。另外,在第l引出导体33b中,沿着第l 侧面4的面从第1侧面4露出。
第l引出导体33b被间隙从第l主电极32隔开。因此,在第l引 出部分33中,只有第1连接导体33a的端部与第1主电极32连接。 在其它部分,第1引出部分33和第1主电极32不接触。
第3引出部分34连接于第1主电极32,从第1主电极32看时, 位于第2侧面5侧。第3引出部分34由第3连接导体34a以及第3引 出导体34b形成。
第3连接导体34a从第1主电极32的边缘部32b向素体1的第2 侧面5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1主电极32的边缘部32b,另一端从第2 侧面5露出。从第1和第2侧面4、 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3连接导体 34a和第1主电极32的连接部分位于第1主电极32的中间部16。
第3引出导体34b沿着素体1的第2侧面5向第3侧面6延伸。 第3引出导体34b的一端连接于第3连接导体34a,另一端从第3侧面 6露出。另外,在第3引出导体34b中,沿着第2侧面5的面从第2 侧面5露出。
第3引出导体34b被间隙从第l主电极32隔开。因此,在第3引 出部分34中,只有第3连接导体34a的一端与第1主电极32连接。 在其它部分,第3引出部分34和第1主电极32不接触。
第5连接导体35连接第1引出部分33和第3引出部分34。具体 而言,第5连接导体35沿着素体1的第3侧面6延伸,第5连接导体 35的一端连接于第1引出部分33中的第1引出导体33b的另一端部, 第5连接导体3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3引出部分34中的第3引出导体 34b的另一端部。在第5连接导体35中,沿着第3侧面6的面从第3 侧面6露出。第5连接导体35被间隙从第1主电极32隔开。因此, 第5连接导体35和第1主电极32不接触。
如图2 (b)所示,第2内部电极41具有第2主电极42、第2引
14出部分43、第4引出部分44、以及第6连接导体45。第2引出部分 43、第4引出部分44、以及第6连接导体45从第1、第2、第4侧面 4、 5、 7露出,电连接且物理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12。由此,第2内 部电极41电气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12。此外,第2内部电极41所具 有的第2引出部分43、第4引出部分44、以及第6连接导体45不与 第1内部电极31所具有的第1引出部分33、第3引出部分34、以及 第5连接导体35相重合。以下,详细地说明第2内部电极41的各个 构成要素。
第2主电极42呈长方形,以第1和第2主面2、 3的长边方向为 长边方向。第2主电极42包括位于第l侧面4侧的边缘部42a和位于 第2侧面5侧的边缘部42b。
第2主电极42包括第2容量形成区域。从绝缘体层21的层叠方 向看时,第2容量形成区域是与第1主电极32相重合的区域。在本实 施方式中,第1主电极32和第2主电极42在整体上重合。因此,第2 主电极42整体成为第2容量形成区域。第2容量形成区域,即第2主 电极42,由端部114、 115和中间部116形成。端部114位于素体1的 第3侧面6侧,端部115位于素体1的第4侧面7侧。中间部116位 于端部114和端部115之间。
第2引出部分43连接于第2主电极42,从第2主电极42看时, 位于第l侧面4侧。第2引出部分43由第2连接导体43a和第2引出 导体43b形成。
第2连接导体43a向素体1的第1侧面4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2 主电极42的边缘部42a。第2连接导体43a的另一端从第1侧面4露 出。从第1和第2侧面4、 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2连接导体43a连接 于第2主电极42的中间部116。
第2连接导体43b的一端连接于第2连接导体43a,另一端从第4 侧面7露出。第2引出导体43b沿着素体1的第1侧面4向第4侧面7 延伸。另外,在第2引出导体43b中,沿着第1侧面4的面从第1侧 面4露出。
第2引出导体43b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42隔开。因此,在第2引 出导体43中,只有第2连接导体43a的一端与第2主电极42连接。在其它部分,第2引出部分43和第2主电极42不接触。
第4引出部分44连接于第2主电极42,从第2主电极42看时, 位于第2侧面5侧。第4引出部分44由第4连接导体44a以及第4引 出导体44b形成。
第4连接导体44a向着素体1的第2侧面5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2 主电极42的边缘部42b。第4连接导体44a的另一端从第2侧面5露 出。从第1和第2侧面4、 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4连接导体44a和第 2主电极42的连接部分位于第2主电极42的中间部116。
第4引出导体44b的一端连接于第4连接导体44a,另一端从第4 侧面7露出。第4引出导体44b沿着素体l的第2侧面5向第4侧面7 延伸。另外,在第4引出导体44b中,沿着第2侧面5的面从第2侧 面5露出。
第4引出导体44b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42隔开。因此,在第4引 出部分44中,只有第4连接导体44a与第2主电极42连接。在其它 部分,第4引出部分44和第2主电极42不接触。
第6连接导体45连接第2引出部分43和第4引出部分44。具体 而言,第6连接导体45沿着素体1的第4侧面7延伸,第6连接导体 45的一端连接于第2引出部分43中的第2引出导体43b的另一端部, 第6连接导体4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4引出部分44中的第4引出导体 44b的另一端部。在第6连接导体45中,沿着第4侧面7的面从第4 侧面7露出。第6连接导体45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42隔开。因此, 第6连接导体45和第2主电极42不接触。
根据具有以上的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第l内部 电极31具有连接第1引出导体33b和第1主电极32的第1连接导体 33a,第2内部电极41具有连接第2引出导体43b和第2主电极42的 第2连接导体43a。第1和第2连接导体33a、 43a连接于第1和第2 主电极32、 42的一部分。所以,在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的电 流路径上形成有该路径的宽度被縮小的地方,层叠电容器Cl的ESR 增加。
另外,第1连接导体33a连接于位于第1主电极32的第1侧面4 侧的边缘部32a,第2连接导体43a连接于位于第2主电极42的第1侧面4侧的边缘部42a。而且,第1连接导体33a连接于第1主电极 32的中间部16,第2连接体43a连接于第2主电极42的中间部116。 所以,第1连接导体33a和第2连接导体43a位于靠近的位置。在位 于这样的位置关系中的第l连接导体33a和主电极32的连接部分以及 第2连接导体43a和主电极42的连接部分中,由于电流互相逆向地流 动,因而起因于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结果,能够降低层叠电容 器C1的ESL。图2中的箭头表示将第1端子电极10作为阴极并将第 2端子电极12作为阳极时的电流的方向。
从第1和第2侧面4、 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l连接导体33a位于 第1主电极32的中间部16。从第1和第2侧面4、 5的相对方向看时, 第2主电极43a位于第2主电极42的中间部116。因此,如图2所示, 在第1主电极32的端部14、 15和第2主电极42的端部114、 115中, 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互相相反。结果,在第1内部电极31和第2内部电 极41中,起因于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一部分,从而能够进一步降 低层叠电容器C1的ESL。
而且,第1内部电极31具有第3连接导体34a,第2内部电极41 具有第4连接导体44a。如图2所示,流向第3连接导体34a的电流的 方向与第1连接导体33a的方向相反。流向第4连接导体44a的电流 的方向与第2连接导体43a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ESL。
另外,第1端子电极10和第1内部电极31不仅只通过第1引出 导体33b,还通过第3引出导体34b来连接。第2端子电极12和第2 内部电极41不仅只通过第2引出导体43b,还通过第4引出导体44b 来连接。所以,能够提高第1端子电极10和第1内部电极31、以及第 2端子电极12和第2内部电极41的接合性。
另外,第1内部电极31不仅具有通过第1引出部分33到达第1 主电极32的路径作为到达第1主电极32的电流路径,还具有通过第3 引出部分34到达第1主电极32的路径。由于第1侧面4是安装面, 因而在将层叠电容器C1搭载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通过第3引出部分 34到达第1主电极32的电流路径比通过第1引出部分33到达第1主 电极32的电流路径长。另外,第2内部电极41也相同,通过第4引 出部分44到达第2主电极42的电流路径比通过第2引出部分43到达第2主电极42的电流路径长。由于如此地形成有距离长的电流路径, 因而层叠电容器C1的ESR增加。
另外,在层叠电容器Cl中,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的一部 分从素体1的第1 第4侧面4 7露出,因而能够充分确保第1和第2 端子电极10、 12以及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的接触面积。结果, 第1和第2端子电极10、 12和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的接合性 提高。另外,由于在作为安装面的第1侧面4上有第1和第2端子电 极10、 12,因而安装基板和层叠电容器C1的连接变容易。
接着,基于图3,对第l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3是第1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构成的 示意图。
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与第1实施方 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相同,具备素体l、第1端子电极10、以及第 2端子电极12。素体1具有多个绝缘体层21、多个第1内部电极31、 以及多个第2内部电极41。
如图3所示,在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中,第1内部电极31 的第5连接导体35以及第2内部电极41的第6连接导体45的形状与 第1实施方式不同。本变形例的第5连接导体35具有在一端和另一端 之间向着第3侧面6的凸部35a,只有该凸部35a的端面从第3侧面6 露出。另外,本变形例的第6连接导体45具有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间向 着第4侧面7的凸部45a,只有该凸部45a的端面从第4侧面7露出。
在这样的层叠电容器中,由于能够使第1和第2端子电极10、 12 与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在第1 第4侧面4~7接触,因而能够提 高第1和第2内部电极31、 41与第1和第2端子电极10、 12的接合 性。
基于图4,对第1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是第1 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构 成的示意图。
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与第1实施方 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1相同,具备素体l、第1端子电极10、以及第 2端子电极12。素体1具有多个绝缘体层21、多个第1内部电极31、以及多个第2内部电极41。
如图4所示,在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中,第1和第2内部 电极31、 41不具有第1和第2连接部分35、 45。另外,第l引出部分 33的第1引出导体33b以及第3引出部分34的第3引出导体34b不从 第3侧面6露出。而且,第2引出部分43的第2引出导体43b以及第 4引出部分44的第4引出导体44b不从第4侧面7露出。S卩,第l和 第2内部电极31、 41仅露出于第1和第2侧面4、 5。
在这样的层叠电容器中,作为到达第1主电极32的电流路径,形 成有通过第1引出部分33到达第1主电极32的路径、以及通过第3 引出部分34到达第1主电极32的路径。由于第1侧面4是安装面, 因而在将层叠电容器C1搭载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通过第3引出部分 34到达第1主电极32的电流路径比通过第1引出部分33到达第1主 电极32的电流路径长远离第1侧面4的部分。另外,第2内部电极也 相同,通过第4引出部分44到达第2主电极42的电流路径比通过第2 引出部分43到达第2主电极42的电流路径长远离第1侧面4的部分。 所以,由于形成有距离长的电流路径,因而能够增加层叠电容器的 ESR。
基于图5,对第1实施方式的其它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是第1 实施方式的其它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 构成的示意图。
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与第1实施方 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l相同,具备素体1、第1端子电极10、以及第 2端子电极12。素体l具有多个绝缘体层21、多个第1内部电极31、 以及多个第2内部电极41。
如图5所示,在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中,第1和第2内部 电极31、 41不具有图2所示的第3和第4引出部分34、 44。
图5中的箭头表示将第1端子电极IO作为阴极并将第2端子电极 12作为阳极时的电流的方向。即使在不具有第3和第4引出部分34、 44的情况下,在第1主电极32的端部14、 15和第2主电极42的端部 114、 115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相反。结果,在第1内部电极31和第 2内部电极41中,起因于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一部分,能够降低层叠电容器的ESL。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图7是第2实 施方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构成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层叠电容器C2具备长方体状的素体51、配置在素 体51的外表面上的第1端子电极60、第2端子电极61、第3端子电 极62、以及第4端子电极63。素体51包括长方形的第1主面52和第 2主面53、相对的第1侧面54和第2侧面55、以及相对的第3侧面 56和第4侧面57。第1和第2侧面54、 55以连接在第1和第2主面 52、 53之间的方式在第1和第2主面52、 53的短边方向上延伸。第3 和第4侧面56、 57以连接在第1和第2侧面54、 55之间的方式在第1 和第2主面52、 53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在层叠电容器C2中,第l侧 面54为安装面。在将层叠电容器C2搭载于安装基板(图中未显示) 时,第1侧面54与安装基板相对。
在素体51的第1侧面54上配置有第1和第2端子电极60、 61。 第1端子电极60形成为靠近第3侧面56,第2端子电极61形成为靠 近第4侧面57。在素体51的第2侧面55上配置有第3和第4端子电 极62、 63。第3端子电极62与第l端子电极60相对,第4端子电极 63与第2端子电极61相对。第1 第4端子电极60~63互不接触。第 1~第4端子电极60~63例如通过将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以及玻璃粉的 导电膏体涂布在素体51的对应的外表面上,并进行烧结而形成。此外, 必要时,可以在烧结的电极上形成镀层。
如图7所示,素体51具有多个绝缘体层71、多个第1内部电极 81、以及多个第2内部电极91。各个绝缘体层71在平行于第1和第2 主面52、 53的方向上延伸。所以,第1~第4侧面54~57成为平行于绝 缘体层71的层叠方向的面,第1和第2主面52、 53成为在绝缘体层 71的层叠方向上相对的面。各个绝缘体层71例如由含有电介质陶瓷的 陶瓷生片的烧结体构成。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C2中,各个绝缘体层 71 —体化至绝缘体层71之间的边界无法分辨的程度。
第1内部电极81和第2内部电极91,在将至少一个绝缘体层71 夹在其间的状态下交替层叠。第1和第2内部电极81、 91由导电膏体的烧结体构成。
如图7 (a)所示,第1内部电极81具有第1主电极82、第1引 出部分83、第3引出部分84、以及第5连接导体85。第1引出部分 83从第1侧面54露出,电连接且物理接于第1端子电极60。第3引 出部分84从第2侧面55露出,电连接且物理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62。 由此,第1内部电极81电连接于第1和第3端子电极60、 62。
第1主电极82呈长方形,以第1和第2主面52、 53的长边方向 为长边方向。第1主电极82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部82a、 82b。边缘部82a位于第1侧面54侧,边缘部82b位于第2侧面55侦'J。
第1主电极82包括第1容量形成区域。从绝缘体层71的层叠方 向看时,第1容量形成区域是与后述的第2主电极92相重合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主电极82和第2主电极92在整体上重合。因 此,第1主电极82整体成为第1容量形成区域。第1容量形成区域, 即第1主电极82,由端部64、 65和中间部66形成。端部64位于素体 51的第3侧面56侧,端部65位于素体51的第4侧面57侧。中间部 66位于端部64和端部65之间。
第1引出部分83连接于第1主电极82,从第1主电极82看时, 位于第1侧面54侧。第1引出部分83由第1连接导体83a和第1引 出导体83b形成。
第1连接导体83a从第1主电极82的边缘部82a向素体51的第1 侧面54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l主电极82的边缘部82a,另一端从第1 侧面54露出。从第1和第2侧面54、 5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1连接 导体83a和第1主电极82的连接部分位于第1主电极82的中间部66。
第1引出导体83b沿着素体51的第1侧面54向第3侧面56延伸。 第1引出导体83b的一端连接于第1连接导体83a。在第1引出导体 83b中,沿着第1侧面54的面从第1侧面54露出的。另外,第l引出 导体83b不从第3侧面56露出。
第l引出导体83b被间隙从第l主电极82隔开。因此,在第l引 出部分83中,只有第1连接导体83a的端部与第1主电极82连接。 在其它部分,第1引出部分83和第1主电极82不接触。
第3引出部分84连接于第1主电极82,从第1主电极82看时,位于第2侧面55侧。第3引出部分84由第3连接导体84a和第3引 出导体84b形成。
第3连接导体84a从第1主电极82的边缘部82b向素体51的第2 侧面55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l主电极82的边缘部82b,另一端从第2 侧面55露出。从第1和第2侧面54、 5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3连接 导体84a和第1主电极82的连接部分位于第1主电极82的中间部66。
第3引出导体84b沿着素体51的第2侧面55向第3侧面56延伸。 第3引出导体84b的一端连接于第3连接导体84a。在第3引出导体 84b中,沿着第2侧面55的面从第2侧面55露出。另外,第3引出导 体84b不从第3侧面56露出。
第3引出导体84b被间隙从第l主电极82隔开。因此,在第3引 出部分84中,只有第3连接导体84a的一端与第1主电极82连接。 在其它部分,第3引出部分84和第1主电极82不接触。
第5连接导体85连接第1引出部分83和第3引出部分84。具体 而言,第5连接导体85沿着素体51的第3侧面56延伸,第5连接导 体85的一端连接于第1引出部分83中的第1引出导体83b的另一端 部,第5连接导体8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3引出部分84中的第3引出 导体84b的另一端部。第5连接导体85不从素体51的侧面露出。另 外,第5连接导体35被间隙从第1主电极82隔开。因此,第5连接 导体85和第1主电极82不接触。
如图7 (b)所示,第2内部电极91具有第2主电极92、第2引 出部分93、第4引出部分94、以及第6连接导体95。第2引出部分 93从第1侧面54露出,电连接且物理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61。第4 引出部分94从第2侧面55露出,电连接且物理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 63。由此,第2内部电极91电连接于第2和第4端子电极61、 63。另 外,第2内部电极91所具有的第2引出部分93、第4引出部分94、 以及第6连接导体95不与第1内部电极81所具有的第1引出部分83、 第3引出部分84、以及第5连接导体85相重合。以下,详细地说明第 2内部电极91的各个构成要素。
第2主电极92呈长方形,以第1和第2主面52、 53的长边方向 为长边方向。第2主电极92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部92a、92b。边缘部92a位于第1侧面54侧,边缘部92b位于第2侧面55侧。
第2主电极92具有第2容量形成区域。从绝缘体层71的层叠方 向看时,第2容量形成区域是与第1主电极82相重合的区域。在本实 施方式中,第1主电极82和第2主电极92在整体上重合。因此,第2 主电极92整体成为第2容量形成区域。第2容量形成区域,即第2主 电极92,由端部164、 165和中间部166形成。端部164位于素体51 的第3侧面56侦U,端部165位于素体51的第4侧面57侧。中间部166 位于端部164和端部165之间。
第2引出部分93连接于第2主电极92,从第2主电极92看时, 位于第1侧面54侧。第2引出部分93由第2连接导体93a和第2引 出导体93b形成。
第2连接导体93a从第2主电极92的边缘部92a向素体51的第1 侧面54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2主电极92的边缘部92a,另一端从第1 侧面54露出。从第1和第2侧面54、 5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2连接 导体93a和第2主电极92的连接部分位于第2主电极92的中间部166。
第2连接导体93b沿着素体51的第1侧面54向第4侧面57延伸。 第2连接导体93b的一端连接于第2连接导体93a。在第2引出导体 93b中,沿着第1侧面54的面从第1侧面54露出。此外,第2引出导 体93b不从第4侧面57露出。
第2引出导体93b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92隔开。因此,在第2引 出导体93中,只有第2连接导体93a的端部与第2主电极92连接。 在其它部分,第2引出部分93和第2主电极92不接触。
第4引出部分94被连接于第2主电极92,从第2主电极92看时, 位于第2侧面55侧。第4引出部分94由第4连接导体94a和第4引 出导体94b形成。
第4连接导体94a从第2主电极92的边缘部92b向素体51的第2 侧面55延伸, 一端连接于第2主电极92的边缘部92b,另一端从第2 侧面55露出。从第1和第2侧面54、 55的相对方向看时,第4连接 导体94a和第2主电极92的连接部分位于第2主电极92的中间部166。
第4引出导体94b沿着素体51的第2侧面55向第4侧面57延伸。 第4引出导体94b的一端连接于第4连接导体94a。在第4引出导体
2394b中,沿着第2侧面55的面从第2侧面55露出。此外,第4引出导 体94b不从第4侧面57露出。
第4引出导体94b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92隔开。因此,在第4引 出部分94中,只有第4连接导体94a的一端与第4主电极92连接。 在其它部分,第4引出部分94和第2主电极92不接触。
第6连接导体95连接第2引出部分93和第4引出部分94。具体 而言,第6连接导体95沿着素体51的第4侧面57延伸, 一端连接于 第2引出部分93中的第2引出导体93b的另一端部,第6连接导体95 的另一端连接于第4引出部分94中的第1引出导体94b的另一端部。 第6连接导体95不从素体51的侧面露出。另外,第6连接导体95被 间隙从第2主电极92隔开。因此,第6连接导体95和第2主电极92 不接触。
根据具有以上的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2,第1内部 电极81具有连接第1引出导体83b和第1主电极82的第1连接导体 83a,第2内部电极91具有连接第2引出导体93b和第2主电极92的 第2连接导体93a。第1和第2连接导体83a、 93a连接于第1和第2 主电极82、 92的一部分。所以,在第1和第2内部电极81、 91的电 流路径上形成有该路径的宽度被缩小的地方,层叠电容器C2的ESR 增加。
另外,第1连接导体83a和第2连接导体93a位于靠近的位置。 在第1连接导体83a和主电极82的连接部分以及第2连接导体93a和 主电极92的连接部分中,由于电流互相逆向地流动,因而起因于电流 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结果,能够降低层叠电容器C2的ESL。图7中 的箭头表示将第1和第3端子电极60、 62作为阴极并将第2和第4端 子电极61、 63作为阳极时的电流的方向。
而且,在第1主电极82的端部64、65和第2主电极92的端部164、 165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互相相反。结果,在第1内部电极81和第 2内部电极91中,起因于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一部分,从而能够 进一步降低层叠电容器C2的ESL。
另外,如果将层叠电容器C2搭载于安装基板,则电流在通过第l 引出部分83到达第1主电极82的路径、以及通过第5连接导体85和第3引出部分84到达第1主电极82的路径中流动。由于第1侧面54 是安装面,因而在将层叠电容器C2搭载于安装基板的情况下,通过第 5连接导体85以及第3引出部分84到达第1主电极82的路径比通过 第1引出部分83到达第1主电极82的路径长。基于同样的理由,通 过第6连接导体95以及第4引出部分94到达第2主电极92的路径比 通过第2引出部分93到达第2主电极92的路径长。由于如此地形成 有距离长的电流路径,因而层叠电容器C2的ESR增加。
另外,第1和第2内部电极81、 91与端子电极仅在素体51的第1 和第2侧面54、 55上连接,不在第3和第4侧面56、 57上连接。由 此,第1和第2内部电极81、 91与端子电极的连接与遍及第1 第4 侧面54~57的情况相比,由于电阻成份大,因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层 叠电容器的ESR。另外,通过改变不从素体51露出的第5和第6连接 导体85、 95的宽度,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控制ESR。
以下,基于图8,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8是第2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所具备的各个内部电极的构成的 示意图。
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与第2实施方 式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2相同,具备素体51、第1端子电极60、以及 第2端子电极61。但是,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与第2实施方式 涉及的层叠电容器C2不同,其不具备第3和第4端子电极62、 63。
如图8所示,素体51具有多个绝缘体层71、多个第1内部电极 81、以及多个第2内部电极91。在本变形例涉及的层叠电容器中,第 1和第2内部电极81、 91不具有图7所示的第3和第4引出部分84、 94,第5和第6连接导体85、 95。
图8中的箭头表示将第1端子电极60作为阴极并将第2端子电极 61作为阳极时的电流的方向。即使在这样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l主 电极82的端部64、 65和第2主电极92的端部164、 165中,流动的 电流的方向相反。结果,在第1内部电极81和第2内部电极91上, 起因于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被抵消一部分,能够降低层叠电容器的ESL。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一 定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素体是长方体状,但是素体的形 状并不限于此。另外,虽然第1和第2主电极是长方形,但是第1和
第2主电极的形状并不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第1主电极和第2主电极在整体 上重合,但是也可以一部分重合。
从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可知,本发明可作多种方式的变化。这些变 化不能被视为超出了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并且,这些对于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来说是很显然的修改都被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使绝缘体层介于其间并交替层叠第1和第2内部电极而成的素体、以及配置在所述素体的外表面上且互相绝缘的第1和第2端子电极;所述素体的侧面中沿着层叠方向延伸的面为安装面,所述素体具有作为所述侧面的沿着所述层叠方向延伸且互相相对的第1和第2侧面;以及作为所述侧面的沿着所述层叠方向延伸且沿着与所述第1和第2侧面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互相相对的第3和第4侧面,所述素体的所述第1内部电极具有第1主电极;连接于所述第1主电极中的位于所述第1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所述第1侧面延伸的第1连接导体;连接于所述第1连接导体,向所述第3侧面延伸,并且从所述素体露出,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的第1引出导体,所述素体的所述第2内部电极具有第2主电极;连接于所述第2主电极中的位于所述第1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所述第1侧面延伸的第2连接导体;连接于所述第2连接导体,向所述第4侧面延伸,并且从所述素体露出,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的第2引出导体,从所述层叠方向看时,所述第1连接导体和所述第1引出导体与所述第2连接导体和所述第2引出导体不重合,所述第1引出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1主电极隔开,所述第2引出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2主电极隔开,所述第1和第2主电极分别包括从所述层叠方向看时互相重合的第1和第2容量形成区域,从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1主电极和所述第1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1容量形成区域中的所述第3侧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从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2主电极和所述第2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2容量形成区域中的所述第3侧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面是所述安装面,所述第1和第2端子电极配置在所述第1侧面,所述第1和第2引出导体分别具有的沿着所述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所述第l侧面露出。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横跨所述第1、第2以及第3侧面而配置,所述第2端子电极横跨所述第1、第2以及第4侧面而配置,所述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所述第1主电极的所述第2 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所述第2侧面延伸的第3连接导体;以及连接于 所述第3连接导体,向所述第3侧面延伸,并且从所述第2和第3侧 面的至少任意一方露出,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的第3引出导体,所述第2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所述第2主电极的所述第2 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所述第2侧面延伸的第4连接导体;以及连接于 所述第4连接导体,向所述第4侧面延伸,并且从所述第2和第4侧 面的至少任意一方露出,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的第4引出导体,在从所述层叠方向看时,所述第3连接导体和所述第3引出导体 与所述第4连接导体和所述第4引出导体不重合,所述第3引出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1主电极隔开,所述第4引出 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2主电极隔开,从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1主电极和所述 第3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1容量形成区域中的所述第3侧 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从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2主电极和所述 第4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2容量形成区域中的所述第3侧 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和第4引出导体分别具有的沿着所述延伸的方向的侧面, 从所述第2侧面露出。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所述第1引出导体和所述第3引出 导体的第5连接导体,所述第2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所述第2引出导体和所述第4引出 导体的第6连接导体,所述第5连接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1主电极隔开,所述第6连接 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2主电极隔开,所述第5连接导体从所述第3侧面露出,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 极,所述第6连接导体从所述第4侧面露出,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 极。
6. 如权利要求项4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所述第1引出导体和所述第3引出 导体的第5连接导体,所述第2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所述第2引出导体和所述第4引出 导体的第6连接导体,所述第5连接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1主电极隔开,所述第6连接 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2主电极隔开,所述第5连接导体从所述第3侧面露出,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 极,所述第6连接导体从所述第4侧面露出,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 极。
7.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所述第1主电极的所述第2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所述第2侧面延伸的第3连接导体、连接于所述 第3连接导体并向所述第3侧面延伸的第3引出导体、以及连接所述 第1引出导体和所述第3引出导体的第5连接导体,所述第2内部电极还具有连接于位于所述第2主电极的所述第2 侧面侧的边缘部并向所述第2侧面延伸的第4连接导体、连接于所述 第4连接导体并向所述第4侧面延伸的第4引出导体、以及连接所述第2引出导体和所述第4引出导体的第6连接导体,在从所述层叠方向看时,所述第3连接导体和所述第3引出导体 与所述第4连接导体和所述第4引出导体不重合,所述第3引出导体和所述第5连接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1主电极 隔开,所述第4引出导体和所述第6连接导体被间隙从所述第2主电 极隔开,从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1主电极和所述 第3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1容量形成区域中的所述第3侧 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从所述第1和第2侧面的相对方向看时,所述第2主电极和所述 第4连接导体的连接部分位于所述第2容量形成区域中的所述第3侧 面侧的端部和所述第4侧面侧的端部之间,所述第5和第6连接导体不从所述素体露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叠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侧面上配置有互相绝缘的第3和第4端子电极, 所述第3引出导体所具有的沿着所述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所述第2侧面露出,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所述第4引出导体所具有的沿着所述延伸的方向的侧面从所述第2侧面露出,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电容器。素体具有交替层叠的第1和第2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具有第1主电极、连接于第1主电极的边缘部并向着素体1的第1侧面延伸的第1连接导体、以及连接于第1连接导体并向第3侧面延伸的第1引出导体。第2内部电极具有第2主电极、连接于第2主电极的边缘部并向着素体1的第1侧面延伸的第2连接导体、以及连接于第2连接导体并向第4侧面延伸的第2引出导体。第1引出导体被间隙从第1主电极隔开,第2引出导体被间隙从第2主电极隔开。
文档编号H01G4/228GK101425374SQ200810173300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1日
发明者富樫正明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