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233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插板型D-Sub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插板型D-Sub连接器己经成为应用广泛的接 口之一。现有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一般都包括 一个绝缘本体、9个或者15 个导电端子、 一个金属材质的前盖、两个鱼叉形板锁、两个四方铆钉以及一个 后盖。导电端子为L型结构,其前端插入绝缘本体之中而被定位,并且导电端 子的前端从绝缘本体的前侧伸出。后盖盖在绝缘本体后端,并将导电端子后端 的折弯部分紧压在绝缘本体和后盖之间,从而将导电端子固定。两个鱼叉形板 锁设置在绝缘本体两侧,且通过四方铆钉固定在绝缘本体上。前盖设置在绝缘 本体的前侧。现有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主要存在导电端子定位不准确、不稳 固的问题,容易造成导电端子松退,从而导致歪针率高、导电端子外漏部分高 度不一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能有 效解决现有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定位不准确、不稳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插板型D-SUB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两个鱼叉形板锁和 后盖;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与导电端子数目相应的端子孔;所述多个导电端子 插入到端子孔中被定位;所述后盖盖在绝缘本体上从而将多个导电端子固定; 所述鱼叉形板锁固定设置在绝缘本体两侧;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巻曲形成包圆 端,且导电端子以所述包圆端与端子孔过盈配合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 效果在于由于导电端子前端巻曲形成包圆端,且导电端子以包圆端与端子孔过盈配 合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因而配合紧密、稳定,有效的防止了导电端子松退, 减少了歪针率高、导电端子外漏部分高度不一等问题的发生。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中导电端子的主视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中导电端子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中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配合的剖视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中绝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8是图7中A-A方向的剖视图9是图8中B局部的局部放大图10是图8中C局部的局部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 一个绝缘本 体l、 9个导电端子5、 一个金属材质的前盖2、两个鱼叉形板锁3、两个四方铆钉 4以及一个后盖6。结合图3和图4可以看到,导电端子5为L型结构,其前端插入 绝缘本体l之中而被定位,并且导电端子5的前端从绝缘本体1的前侧伸出。后盖 6盖在绝缘本体1后端,并将导电端子5后端的折弯部分紧压在绝缘本体1和后盖6 之间,从而将导电端子5固定。两个鱼叉形板锁3设置在绝缘本体1两侧,且通过 四方铆钉4固定在绝缘本体1上。前盖2设置在绝缘本体1的前侧,对导电端子5的 伸出端起保护作用。
导电端子5的具体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由导电性好的金属薄片冲压折弯而 成。导电端子5用于电接触的前端被巻成了圆筒形且具有较小端锥度的包圆端 51。而且所述包圆端51实际上是不完全的圆筒形,其巻曲后的两边并未接触, 而是在两边之间形成一个包圆缝隙,该包圆缝隙的宽度一般控制在O. l毫米以 下,该包圆缝隙使得包圆端51与端子孔11过盈配合时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其用于电连接的后端53相对包圆端51折弯,后端53和包圆端51通过连接部52连接。 如图5所示,绝缘本体1上设置有容纳导电端子5的端子孔11,而且所述端子孔ll 的一端为具有较大锥度的导入孔lll,导入孔111在导电端子5的包圆端51插入端 子孔ll的时候起到精确导入的作用。此外,图5中网格线所在的区域为干涉区, 因此包圆端51与绝缘本体1之间为过盈配合,因此其能达到紧配合的固定作用, 防止导电端子5松退。此外,由图3还可以见到电端子5的连接部52中设置有外伸 的防松退部55,所述防松退部55在本实施例中为向外伸出的近似直角梯形的翅 片,且直角梯形的斜边在前,直角边在后。该防松退部55利用的是倒刺的原理, 因此使得导电端子容易插入绝缘本体l,但是插入之后却不容易从绝缘本体l中 退出。
如图3所示,导电端子5的连接部52上还设置有外伸的台肩54,所述台肩54 在导电端子5插入绝缘本体1时紧靠在绝缘本体1的内壁上,从而可以保证导电端 子5的包圆端51相对绝缘本体1外伸高度的一致性, 一般可容易的将外伸高度控 制在5.46土0.2的范围内。包圆端51与端子孔11的紧配合,以及防松退部55和台 肩54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导电端子5松退,同时减少了歪针率高、导电端子外 漏部分高度不一等问题的发生。
绝缘本体1的结构如图6所示,其两侧用于固定鱼叉形板锁3的位置设置有三 个限位缺口,分别是第一限位缺口12、第二限位缺口13和第三限位缺口14。其 中第一限位缺口12和第二限位缺口13可以防止在鱼叉形板锁3转动,以保证鱼叉 形板锁3相对绝缘本体1的位置精确。第三限位缺口 14又进一步包括与鱼叉形板 锁3面接触的导正面141,以及位于导正面141外侧的第一定位块142和位于导正 面141内侧的第二定位块143。装配后导正面141与鱼叉形板锁3紧密面接触,从 而可以保证鱼叉形板锁3下端的叉与客户端电路板上的焊接面垂直。第一定位块 142和第二定位块143挡于鱼叉形板锁3下端的两侧,起到定位的作用。而且第一 定位块142被设置成比第二定位块143低,该种设计方便鱼叉形板锁3的装入。而 且由于第一定位块142较短,因而不容易折断。
图7是本具体实施方式
插板型D-SUB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沿 A-A方向剖窃的剖窃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反映上下两个导电端子5 与绝缘本体l之间的关系,图8采用了阶梯剖,而且采用的视角并不是沿正投影 方向。而图9和图10则分别是图8中B局部和C局部的局部放大图。由图8结合图9可见,后盖6盖在绝缘本体1后端的时候,其前端面已经和绝缘本体l接触,从而 可以防止后盖6压入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过压,对后盖6起到保护作用。由图8结 合图10可见,后盖6盖合到位之后,后盖6的前端面还将导电端子5的后端53紧压 在绝缘本体l上,从而防止导电端子5的后端53前后晃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 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 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插板型D-SUB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两个鱼叉形板锁和后盖;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与导电端子数目相应的端子孔;所述多个导电端子插入到端子孔中被定位;所述后盖盖在绝缘本体上从而将多个导电端子固定;所述鱼叉形板锁固定设置在绝缘本体两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卷曲形成包圆端,且导电端子以所述包圆端与端子孔过盈配合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孔 前端设置有导入孔。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圆端 上具有包圆缝隙。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 子中部设置有台肩,所述台肩紧靠绝缘本体的内壁。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 子中部设置有防松退部。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绝缘本体两侧设置有防止鱼叉形板锁转动的限位缺口 。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缺 口包括第一限位缺口、第二限位缺口和第三限位缺口;所述鱼叉形板锁的上中 下部分别卡在第一限位缺口、第二限位缺口和第三限位缺口之中。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 位缺口包括导正面,以及位于导正面外侧的第一定位块和导正面内侧的第二定 位块;所述鱼叉形板锁与导正面紧密面接触,且被定位在所述第一定位块和第 二定位块之间。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 位块的高度低于第二定位块的高度。
10、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 于,所述后盖盖合到位之后其前端面与绝缘本体接触,且导电端子的后端被紧 压在后盖和绝缘本体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板型D-Sub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两个鱼叉形板锁和后盖;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与导电端子数目相应的端子孔;所述多个导电端子插入到端子孔中被定位;所述后盖盖在绝缘本体上从而将多个导电端子固定;所述鱼叉形板锁固定设置在绝缘本体两侧;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卷曲形成包圆端,且导电端子以所述包圆端与端子孔过盈配合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插板型D-Sub连接器,由于导电端子前端卷曲形成包圆端,且导电端子以包圆端与端子孔过盈配合而固定在绝缘本体上,因而配合紧密、稳定,有效的防止了导电端子松退,减少了歪针率高、导电端子外漏部分高度不一等问题的发生。
文档编号H01R13/42GK201238090SQ20082009607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1日
发明者吴志颜 申请人:富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