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1073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池连接结构,特别是关于一种避免与金属元件接触的电池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于电子计算机、翻译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中,通常需要容置用以供电的电池,以提 供上述电子产品所需的工作电源,因此上述电子产品内皆设有电池连接结构。现有的电池连接结构是将正极接点、负极接点以及电性连接元件大致上设置于同 一平面,以串接两个电池。由于上述电子产品的电池座两侧经常设有螺孔以锁固壳体,因 此,在组装壳体的过程中,螺丝容易偏离螺孔而与电池连接结构接触;或者螺丝与电池连接 结构太过于接近容易因静电现象发生短路,因而造成上述电子产品的可靠度降低。有鉴于此,如何避免电池连接结构与金属元件接触便是目前极需努力的目标。实用新形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结构,其是将电性连接元 件的连接部相对于电极接触元件平移一预定距离,使电性连接元件的连接部以及电极接触 元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设置螺孔,藉以避免金属元件(例如螺丝)在组装的过程中与电性 连接元件接触而造成电子产品的可靠度降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结构,其设置于一电池座,用以串接至少二个电池, 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结构包含一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一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以及一电 性连接元件,其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部以及一连接于该二个第一延伸部的一端的连接 部,其中,该二个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以及该第二电极接 触元件,使该连接部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以及该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之间具有一预定距 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连接部与电极接触 元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如此可有效避免金属元件(例如螺丝)与电池连接结构接触。

为能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以下将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 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图4为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配合的电池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1是设置于一电池座2,如图4所示,以串接至少二个电池。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结构1包含一第一电极接触元件11、一第二电极接触元件12以及一电性连接元件13。于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触元 件11可为一弹性结构,例如图1所示锥形螺旋结构。第二电极接触元件12可包含一 U形 结构或是多个U形结构的组合。于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电极接触元件12的U形 开口朝上,亦即朝向电池座2的开口。依据此结构,突出的电池电极(例如正极)即易于在 此U形结构上滑动,使得电池较易于从电池座2被取出;或被置入电池座2。接续上述说明,电性连接元件13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部131以及一连接部132。 连接部13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二个第一延伸部131的一端。二个第一延伸部131的另一端 则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极接触元件11以及第二电极接触元件12。于一实施例中,电池连接结 构1可为一体成形结构。依据上述结构,电性连接元件13的连接部132与第一电极接触元件11以及第二 电极接触元件12之间可形成一预定距离D。请一并参照图4,通过调整第一延伸部131的 长度可使电性连接元件13的连接部132远离电池座2的螺孔21,如此即可避免螺丝与电性 连接结构1接触;或避免螺丝太过于接近连接部132。请参照图2,于一实施例中,电性连接元件13可还包含至少二个第二延伸部133, 其分别连接于二个第一延伸部131以及连接部132之间。依据此结构,电性连接元件13的 连接部132可向下延伸,使连接部132较第一延伸部131靠近电池座2的底部。由于连接 部132靠近电池座2的底部,连接部132与螺丝露出于螺孔21的部分位于不相同的水平面, 且具有一预定的距离,因此,即使螺丝在组装壳体的过程中偏离螺孔21,亦可避免螺丝与电 池连接结构13的连接部132接触;或亦可避免螺丝太过于接近连接部132,进而进一步提 升电子产品的可靠度。请参照图3,于一实施例中,电性连接元件13可还包含至少一第三延伸部134,其 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31以及第一电极接触元件11之间。依据此结构,第一延伸部131可以 不低于第一电极接触元件11的高度而使第一延伸部131能够绕过电池座2的侧壁23。此 夕卜,可以使螺孔21的外侧壁24的预定宽度W配合预定距离D,于本实施例中可以使预定宽 度W大致等于预定距离D,此时连接部132或第二延伸部133可与第三延伸部134产生夹合 的作用,使电池连接结构1可夹合于电池座2的侧壁23或螺孔21的外侧壁24。依据此。更具体说,于本实施例中,虽然使预定宽度W大致等于预定距离D,会减少连接部 132与螺丝间的水平方向的距离,但是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二延伸部133,使连接部132与 螺丝露出于螺孔21的部分位于不相同的水平面,连接部132与螺丝露出于螺孔21的部分 间于垂直方向尚维持有具有一预定距离,可避免螺丝与电池连接结构13的连接部132接 触;或亦可避免螺丝太过于接近连接部132。因此本实施例具有下述优点减小电池座2与 电池连接结构1结合时水平方向的距离,同时能够使连接部132与螺丝露出于螺孔21的部 分维持一预定距离。此外本实施例结构电池连接结构1还具有较不易脱离电池座2的优点。请再参照图3,电性连接元件13可还包含一第一卡合结构135,其连接于第一延伸 部131以及第一电极接触元件11之间。第一卡合结构135可大于或等于第一电极接触元 件11的宽度,使电池连接结构1可通过第一卡合结构135卡合于电池座2的卡合槽22,如 图4所示。同理,电性连接元件1的第二电极接触元件12侧亦可包含一第二卡合结构136,其是延伸自第二电极接触元件12的一端,使电池连接结构1可通过第二卡合结构136卡合于 电池座2的卡合槽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结构是将电性连接元件的连接部相对于电极接 触元件平移一预定距离,使电性连接元件的连接部以及电极接触元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设 置螺孔,藉以避免金属元件(例如螺丝)在组装的过程中与电性连接元件接触而造成电子 产品的可靠度降低。此外,电性连接元件的连接部可朝向电池座的底部延伸,以进一步避免 金属元件偏离而太靠近或接触于电性连接元件的连接部。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 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出种种等同的改变或替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本申请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另外,本实用新 型的任一实施例或任一项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 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 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电池连接结构,其设置于一电池座,用以串接至少二个电池,其特征在于,该电池连接结构包含一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一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以及一电性连接元件,其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部以及一连接于该二个第一延伸部的一端的连接部,其中,该二个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以及该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使该连接部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以及该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性连接元件还包含至少二 个第二延伸部,其分别连接于该二个第一延伸部以及该连接部之间,使该连接部较该二个 第一延伸部靠近该电池座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性连接元件还包含至少一 第三延伸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延伸部以及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之间,使该第一延伸部不低 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性连接元件还包含至少一 第三延伸部,其连接于该第一延伸部以及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之间,使该第一延伸部不低 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性连接元件还包含一第一 卡合结构,其连接于该第一延伸部以及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之间,使电池连接结构通过该 第一卡合结构卡合于该电池座的卡合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电性连接元件还包含一第二 卡合结构,其延伸自该第二电极接触元件的一端,使该电池连接结构通过该第二卡合结构 卡合于该电池座的卡合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为一弹性 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为一锥形 螺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接触元件包含一U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U形结构的开口侧朝向该电 池座的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连接结构为一体成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池连接结构,包含一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一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以及一电性连接元件。电性连接元件包含至少二个第一延伸部以及一连接于至少二个第一延伸部的一端的连接部,其中,所述二个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以及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使连接部与第一电极接触元件以及第二电极接触元件之间具有一预定距离。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连接部与电极接触元件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如此可有效避免金属元件(例如螺丝)与电池连接结构接触。
文档编号H01M2/20GK201570536SQ200920267429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3日
发明者陈国雄 申请人: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