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532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光学信号的连接器组件。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促使电子产品中的信息量呈爆炸性的增长,迫使消费者产生较高的传输需求,而光学信号传输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与本案相关的前案技术可参考中国台湾新型专利M368918号揭示的一种连接器组件,该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用以传输光学信号的光纤装置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舌板,遮蔽壳体围设于舌板外围形成有收容对接插头的插接孔。导电端子具有排设于舌板的下表面上并暴露于插接孔内的接触部。光纤装置固定于绝缘本体基部上,光纤装置具有向前暴露于插接孔内的透镜。透镜与导电端子接触部暴露于同一插接孔内,以致插接孔仅能插入一个对接插头,也就是说该对接插头仅能同时传输光学信号及电信号或光学信号及电信号其中之一,不能给使用者多方面的选择。由于光学信号传输对连接器组件在对接过程中的配合精准度要求很高,如果在连接器组件外围做一些其它设计以实现其它功能,则有可能会引起连接器组件在对接过程中难以控制平衡度,从而导致光学信号传输出现偏差甚至中断。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改善光学信号稳定传输的连接器组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定义有纵长方向及与该纵长方向垂直的对接方向,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光纤装置及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及位于基部纵长的两端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光纤装置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端子分别固持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对接空间,所述光纤装置设有暴露于该第一对接空间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端子位于光纤装置两侧有利于控制连接器组件的平衡度,从而可改善连接器组件光学讯号稳定传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光纤装置及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基部内设有安装槽, 该安装槽沿垂直于纵长方向的对接方向延伸设置,安装槽对接方向的一侧设有与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对接空间,绝缘本体于安装槽纵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端子槽道,所述光纤装置收容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设有暴露于第一对接空间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所述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端子槽道内且相对于光纤装置呈对称设置,所述端子槽道位于所述第一对接空间的两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端子位于光纤装置两侧有利于控制连接器组件的平衡度,从而可改善连接器组件光学讯号稳定传输。

图1是本发明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的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前视图;图6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8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后视图;图9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0是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组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第二端子组2及第一端子组3、定位于绝缘本体1内的光纤装置4、包围绝缘本体1的壳体5 及横跨绝缘本体1的定位件6。参图2、图3、图4及图7所示,绝缘本体1定义有纵长方向及与纵长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即对接方向,以及与对接方向和纵长方向垂直的竖直方向。绝缘本体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11及位于基部纵长的两端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 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结构相似并且相对基部11呈对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 11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是一体成型结构,但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也可以与基部11呈分离设置。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突伸出基部11并且呈相对设置,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对接空间120。此外,在竖直方向上,基部11的高度要小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的高度,因此绝缘本体1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状态。基部11在纵长方向的两端还向外突伸出支撑部141,该支撑部141悬空置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外侧,并且向下垂直延伸出定位柱1411以在连接器组件向电路板上安装时提供定位作用。支撑部141位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因而整个连接器组件呈沉板状,这有利于连接器组件薄型化的发展。基部11沿对接方向设有贯穿基部11并且与第一对接空间120相连通的安装槽 110,安装槽110在基部靠近第一对接空间120的一侧形成通孔1101,所述光纤装置4沿对接方向插入该安装槽110内。第一本体14在靠近安装槽110的一侧设有第一端子槽道142, 该第一端子槽道142沿对接方向延伸并且贯穿第一本体14从而形成第一开口 146,在第一端子槽道142内还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一狭槽1421。第一本体14在远离安装槽110 的一侧还设有第二端子槽道143,该第二端子槽道143沿对接方向延伸并且贯穿第一本体 14从而形成第二开口 145,在第二端子槽道143内还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第二狭槽1431。 第一本体14的前端向后凹陷形成凹陷部140,第一开口 146与第二开口 145都位于该凹陷
4部内。第二本体13内形成有与第一本体14内对称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参图4及图5所示,基部11在安装槽110的上方沿对接方向一体延伸形成舌板部 12,该舌板部突伸入第一对接空间120内并且位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舌板部12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间隔一定距离从而方便对接连接器插入。基部11在安装槽110的上方还设有间隔排布的端子收容槽112,该端子收容槽112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并且贯穿舌板部12的下表面121。第二端子组2包括四根结构相同的第二端子,每一第二端子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向后延伸的连接部22及自主体部21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3。该第二端子沿对接方向插入端子收容槽112内,接触部23暴露于舌板部12的下表面并且部分突伸入第一对接空间120内,而连接部22则暴露于基部 11的后部从而便于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组2作为用来传输USB 2. 0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信号的端子组来使用,为了防止USB 2. 0的插头连接器插入过深而破坏光纤装置4,基部11在通孔1101的两侧向前突伸形成挡止部118。当USB 2. 0 的插头连接器插入本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对接空间120时,插头连接器的头部将顶到挡止部 118从而停止进一步向前移动。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组2还可以作为传输其它信号的端子组使用。参图2及图4所示,光纤装置4包括块状的本体部41及自本体部41前端向后延伸的臂状的卡扣部42。卡扣部42向后延伸过程中与本体部41间隔一定距离从而让卡扣部42具有一定弹性。本体部41的前表面突伸出一对光学信号接收透镜44,光学信号接收透镜44纵长方向的外侧还分别设有向前延伸的柱状的导引柱43。光纤装置4沿对接方向插入基部11的安装槽110内,其卡扣部42被向内挤压从而产生一向外的张力以与安装槽 110的内壁干涉固持,光学信号接收透镜44与导引柱43则通过安装槽110前端的通孔1101 暴露于第一对接空间120内。其中导引柱43沿纵长方向延伸且突伸入第一对接空间120 内以导引对接光纤插头插入并与光学信号接收透镜44对接以实现光耦合。由于光纤装置 4在竖直方向上位于舌板部12下方,因此第二端子组2的接触部23则面对导引柱43。另夕卜,在对接方向上,挡止部118位于所述导引柱43两侧并且在对接方向上超出所述导引柱 43从而起到保护光纤装置4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纤装置4与第二端子组2利用基部11及第一对接空间120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对接空间从而实现了与对接插头的配合,也就是说,第一对接空间120不仅可以收容一个标准的USB 2. 0插头,也可以收容一个光纤插头,当然也可以收容一个USB 2.0与光纤插头结合在一起的插头。此处,USB 2.0插头仅是举例,其它类似插头也都可以实现该功能。这种共享同一对接空间的方式不仅有利于连接器组件高度的降低,还可以使连接器组件的功能多样化。由于光纤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对连接器组件对接的精准度要求极高,连接器组件若有误差就有可能会导致光学信号传输出现问题,因此连接器组件的使用过程中保持平衡度十分重要,但是,为了使连接器组件的功能更加多样化,连接器组件外围会做一些设变以增加新的功能,这很有可能影响连接器组件的平衡度。参图1、图2、图6、图7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在位于第一对接空间120两侧的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内分别设置有第一端子组3,该第一端子组3包括一对尺寸较大的电源端子31及一对尺寸较小的信号端子32以控制电源端子31传输电流,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内分别收容有呈对称排布的一根信号端子32及一根电源端子31。电源端子 31由一较宽的板状金属冲压弯折形成,由于尺寸较大,该电源端子31可以传输大电流。电源端子31包括板状的主体部311、自主体部311向后延伸的平板状的连接部312、自主体部 311向前延伸然后垂直向上弯折延伸并再次水平弯折的固持部313以及自固持部313垂直向下延伸然后弯折并倾斜向上延伸的弹性接触部314。弹性接触部314的末端分离设置从而形成双接点样态。电源端子31沿对接方向插入第二端子槽道143内,主体部311固持于第二狭槽1431内,弹性接触部314则向前延伸并抵靠于第二端子槽道143末端设置的阻挡部147上并且部分突伸入凹陷部140内。该弹性接触部314定义有位于竖直方向上的接触面,该接触面垂直于对接方向。由于对接的电源插头一般都是设置片状端子,在对接时该片状端子与电源端子31的弹性接触部314呈压接式接触,另外,弹性接触部314仅部分突伸入凹陷部140内,对接产生的斥力比较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电源端子31对称地设置于第一对接空间120两侧的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内,弹性接触部314施加在对接插头上的力量在纵长方向上将相互抵销,从而有利于连接器组件及对接插头平衡度的控制。信号端子32的宽度小于电源端子31的宽度,但是其它结构基本相同。信号端子 32包括板状的主体部321、自主体部321向后延伸的平板状的连接部322、自主体部321向前延伸然后垂直向上弯折延伸并再次水平弯折的固持部323以及自固持部323垂直向下延伸然后弯折并倾斜向上延伸的弹性接触部324。信号端子32沿对接方向插入第一端子槽道142内,主体部321固持于第一狭槽1421内,弹性接触部3M则向前延伸并部分突伸入凹陷部140内。由于信号端子32亦相对于第一对接空间120呈对称设置且定义有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接触面,这有利于连接器组件及对接插头平衡度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内的电源端子31及信号端子32 共同形成一非标准的电源插座,这不仅增加了连接器组件的功能并且由于第一端子组3的对称设置,连接器组件及对接插头平衡度的将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在对接方向上,第一端子组3的弹性接触部314,3 位于光纤装置4之前并且位于第一对接空间120的外侧, 并不会影响到光纤装置4的正常使用。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第一端子组3也可以有其它用途,例如传输其它信号。如图2、图3、图9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5包括安装于第一本体14 和第二本体I3的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3,以及安装于所述基部11的第三壳体52,其中第一对接空间120形成于所述第三壳体52内。当然,壳体5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由于在竖直方向上,基部11的高度要小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的高度,第三壳体52的高度要小于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3的高度。第三壳体52设有相对的第一侧壁521和第二侧壁522,而第一对接空间120形成于第一侧壁521和第二侧壁522之间。第一壳体51 和第二壳体53相对于第三壳体52呈对称设置,因此以下仅对第一壳体51的结构做详细说明。第一壳体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511和第二侧壁512,第一侧壁511和第二侧壁 512在纵长方向的前端还分别向第三壳体52弯折延伸出焊接片5111,5121,另外,第一侧壁 511和第二侧壁512在纵长方向的后端也向第三壳体52弯折延伸出焊接片513。这样,通过焊接的方式,第三壳体52与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3连接在一起,整个连接器组件的强度也将得到加强。另外,多壳体设计还有利于提升连接器组件的防EMI效果。第一壳体 51的后端还设有台阶状的卡合部514,该卡合部514与基部11两端的支撑部141卡合以增强第一壳体51的固持效果。 所述定位件6横跨安装于绝缘本体1,该定位件6包括位于绝缘本体1之上的板部 60及自板部60纵长的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安装部63。安装部63悬空于第一本体14和第二本体13外侧并且与支撑部141在对接方向上对应从而便于电连接器组件的沉板安装。安装部63上设有安装孔630,可以安装螺钉等定位组件。由于第三壳体52的高度要小于第一壳体51和第二壳体53的高度,定位件6在前后两侧分别向下突伸形成抵压部61及弯折部 62,该抵压部61抵靠于第三壳体52的第一侧壁521以增强连接器组件的紧凑性,可参图8 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组件,定义有纵长方向及与该纵长方向垂直的对接方向,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光纤装置及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及位于基部纵长的两端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光纤装置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分别固持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对接空间,所述光纤装置设有暴露于该第一对接空间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收容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的主体部及凸伸出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弹性接触部,该弹性接触部在对接方向上位于所述光学信号接收透镜之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前端设有凹陷部,所述端子的主体部沿对接方向延伸且所述弹性接触部位于该凹陷部内,弹性接触部定义的接触面垂直于所述对接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所述基部为一体成型,并且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基部呈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舌板部,该舌板部内收容有若干第二端子并且凸伸入所述第一对接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装置设有位于光学信号接收透镜两边的导引柱,该导引柱凸伸入所述第一对接空间;所述舌板部设有下表面,所述第二端子暴露于该下表面且面对所述导引柱。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部下方的两边设有自所述基部沿对接方向延伸的挡止部,该挡止部位于所述导引柱边侧并且在对接方向上超出所述导引柱。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横跨所述绝缘本体的定位件,该定位件包括位于绝缘本体之上的板部及自板部纵长的两端向下弯折延伸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悬空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外侧,并且所述安装部设有安装孔以安装定位组件。
9.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光纤装置及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基部内设有安装槽,该安装槽沿垂直于纵长方向的对接方向延伸设置,安装槽对接方向的一侧设有与安装槽相连通的第一对接空间,绝缘本体于安装槽纵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端子槽道,所述光纤装置收容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设有暴露于第一对接空间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端子槽道内且相对于光纤装置呈对称设置,所述端子槽道位于所述第一对接空间的两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纵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沿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端子槽道贯穿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而所述第一对接空间形成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光纤装置及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基部及位于基部纵长的两端且沿对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光纤装置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所述端子分别固持于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对设置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对接空间,所述光纤装置设有暴露于该第一对接空间内的光学信号接收透镜。端子位于光纤装置两侧有利于控制连接器组件的平衡度,从而可改善连接器组件光学讯号稳定传输。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2456969SQ20101052829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日
发明者刘佳斌, 刘家豪, 徐国峻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