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流场板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877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流体流场板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平行流道的流体流场 板总成。
背景技术
流场板是被设计于流体相关应用的结构,例如,用于携载、传递、分隔及/或分散 一中或多种形式的流体。在此所使用的措辞“流体”为一宽广的涵义,其可以为能够从一点 流至另一点的任何东西。举例来说,一流体可以包含空气、气体、液体及黏性流体等,其每一 种本身或部分皆能从一点流动或移动至另一点。作为一说明的例子,对于流场板的多种应用之一为燃料电池应用,其中,流场板可 以被使用于传输、导引及/或分散一种或多种“燃料”,其可以是一液体或气体的形式,用于 产生电力。图1显示一习知的燃料电池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单一燃料电池 400,例如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亦可被称为“PEMFC”),可以包含一膜电极组410、两个 气体扩散层405、406及两个流场板401、402。两个气体扩散层405、406可以夹住膜电极组 410,以及两个流场板401、402可以夹住膜电极组410与两个气体扩散层405、406。每一个 流场板401、402可以提供一个或多个流道,例如,流道403、404,以及一反应物流体可以流 过每一个流道。作为一例子,膜电极组410可以具有一质子交换膜409、一阳极触媒层407 及一阴极触媒层408。阳极触媒层407及阴极触媒层408皆可以包括白金或白金合金,其可 以作为一触媒以及促进电化学燃料电池反应。为了促进流体分布的效率或容易度或一伴随组件(例如,一燃料电池装置)的效 率或容易度,提供可以增加流动活动或分布的容易度、降低流动阻抗、简化系统或组件设计 或提供不同流体流动特性的流体流场板是值得向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以增加流动活动或分布的容易 度、降低流动阻抗、简化系统或组件设计、或提供不同流体流动特性。在一实施例中,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可以包括一第一歧道、一第二歧道、一第一流 道及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歧道可以具有用于接收一进入流体的一流体入口,以及可以沿一 第一方向延伸以提供用于沿该第一方向输送该进入流体的一管道。第一歧道可以具有至少 两个分配出口,每一个分配出口位于该第一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第一歧道 经由每一个分配出口释出该进入流体的至少一部分来作为一释出流体。该第二歧道可以具 有用于排出一排出流体的一流体出口,以及该排出流体包括该进入流体的至少一部分。第 二歧道可以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以提供用于沿该第二方向输送该排出流体的一管道。第二 歧道经由位于第二歧道上的至少两个排出流体入口接收该排出流体。该第一流道经由该分 配出口的一第一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一个结合于该第一歧道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 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第一流体流道可以具有延伸于至少两个方向中以及实质上沿一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一部分流经该第一流体流道 以及流至该第一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该第二流道平行于该第一 流道以及与该第一流道共享该第一及第二歧道,具有介于该第一流道与该第二流道之间的 一分隔壁。该第二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二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二个结合于该 第一歧道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该第二流体流道可以具 有实质上沿该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二部分流经该第二流 体流道以及流至该第二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在一实施例中,该 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体分配平面,以及该第二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体分配平面。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可以包括一第一歧道、一第二歧道、一第一 流道及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歧道可以具有用于接收一进入流体的一流体入口以及可以沿一 第一方向延伸,以提供用于沿该第一方向输送该进入流体的一管道。该第一歧道可以具有 至少两个分配出口。该第一歧道经由每一个分配出口释出该进入流体的至少一部分来作为 一释出流体。该第二歧道可以具有用于排出一排出流体的一流体出口,该排出流体包括该 进入流体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二歧道可以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以提供用于沿该第二方向输 送该排出流体的一管道。该第二歧道经由位于该第二歧道上的至少两个排出流体入口接收 该排出流体,该至少两个排出流体入口的每一个位于该第二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 分处。该第一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一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一个结合于该第一 歧道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该第一流体流道可以具有延 伸于至少两个方向中以及实质上沿一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 第一部分流经该第一流体流道以及流至该第一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一 部分。该第二流道平行于该第一流道以及与该第一流道共享该第一及第二歧道,具有介于 该第一流道与该第二流道之间的一分隔壁。该第二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二个及该排 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二个结合于该第一歧道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 二部分。该第二流体流道可以具有实质上沿该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 流体的该第二部分流经该第二流体流道以及流至该第二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 的一第二部分。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体分配平面,以及该第二方向 实质上平行于该流体分配平面。由于第一及第二歧道被嵌进于流体流场板总成之中,流阻在一些情形中能被降低 去避免不均勻的流体流率及反应物流体的不一致分配浓度,因而可改善燃料电池的效率。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所附图式做详细说明。


图1为显示一习知的燃料电池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燃料电池模块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B为显示根据图2A的燃料电池模块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图2C为显示沿图2B的线B-B’的燃料电池模块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流体流场板总成的立体示意图;图;3B为显示根据图3A的在流体流场板总成中的一歧道的剖面示意图4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流体流场板总成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显示根据图4A的流体流场板总成的侧视示意图;图5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流体流场板总成的立体示意图;图5B为显示根据图5A的流体流场板总成的侧视示意图;以及图5C为显示沿图5B的线X1-X2的在流体流场板总成中的一歧道的剖面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400 燃料电池401、402 流场板403、404 流道405、406气体扩散层
407阳极触媒层
408阴极触媒层
409质子交换膜
410膜电极组
10流体流场板总成
11第一歧道
Ila流体入口
lib分配出口
12第二歧道
13第三歧道
12a流体出口
12b排出流体入口
16、16a、16b 分隔壁
20密封组件
30燃料电池核心
31集电组件
101笛一總 弟 漸
102Λ-Λ- ~·上山 弟一兄而
110开口
G间隙
C :流道
Cl第一流道
C2第二流道
C3第三流道
C4第四流道
Sl第一侧边
S2第二侧边
R ;夹钳
A中心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兹配合

本发明的实施例。于此所揭露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置于一分隔壁的相对侧边上,以形成一燃料电池装 置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复数个流道可以共享一个或两个共同歧道,以用于一流体的 吸入及/或排出。图2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燃料电池模块或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一 燃料电池系统可以具有依序堆栈的复数个燃料电池模块,以提供一完整系统或燃料电池。 请参阅图2A,一燃料电池模块或装置可以包括一流体流场板总成10、一密封组件20及一燃 料电池核心30。两个燃料电池核心30及两个密封组件20显示于图2A中以绘示一实施例, 其中,一燃料电池核心位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每一侧边上。如图2B及图2C所示,每一 个燃料电池核心30可以进一步具有一膜电极组410及夹住膜电极组410的两个气体扩散 层405、406。取决于设计,集电组件31可以是膜电极组的部分,以收集或导通由燃料电池反 应所产生的电流。气体扩散层405、406及集电组件31可以被设置于膜电极组的相对侧边 上,亦即,阳极与阴极侧,以及每一个集电组件31可以暴露于一邻近的流道,以促进燃料电 池装置的电化学反应。如图2A所示,流体流场板总成10可以被置于在两个核心30间的一间隙G之中。 流道,其每一个可以被建构类似于一流道C,可以被成型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两侧边上, 例如,一第一侧边Sl及一第二侧边S2。在一实施例中,核心30的一第一个、密封组件20的 一第一个、流体流场板总成10、密封组件20的一第二个以及核心30的一第二个可以被依序 堆栈,以及那些组件可以经由一个或多个结合组件,例如一夹钳R、一些形式的密封剂或任 何其它的结合装置或媒介物,被结合在一起。置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一侧边与对应核心 30之间的两密封组件20的每一个可以帮助提供一流体/气密密封及避免或减少泄漏。请参阅图3A,流体流场板总成10在一实施例中可以是一矩形或实质上矩形的结 构,以及一个或多个流道C可以沿其一流体分配平面被配置。在一实施例中,流体分配平面 可以与一中心轴A平行或沿着中心轴A延伸。流道C可以被置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两 侧边上,有着一分隔壁(如图3B的组件16及图5C的组件16a与16b所示)介于每一对相 对流道之间。每一对相对流道可以使其外表面分别暴露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第一侧边 Sl及第二侧边S2。在一实施例中,流体流场板总成10可以包括与流道C连通的一第一歧 道11及一第二歧道12。取决于其应用、设计需求、系统尺寸或其它考虑,一流体流场板总成 10可以具有沿X轴、Y轴及/或Z轴被配置的两个或更多个流道,如图3A所示。图3A显示 一实施例,其中,两个流道沿Y轴被配置以及四个流道系沿X轴被配置。如图3A所示,一反应物/进入流体可以从一第一端101进入第一歧道11,例如透 过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一流体入口。部分的进入流体可以流过其中一个流道C,其提供一 暴露反应区于释出至流道中的流体(释出流体),例如,暴露于一个或多个燃料电池系统的 一交换膜的一反应区域。部分或完全反应的流体可以经由第二歧道12被排出,以及排出流 体可以从一第二端102离开流体流场板总成,经由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一流体出口。在一实施例中,流体流场板总成10可以包括第一歧道11、第二歧道12及结合于第 一歧道11与第二歧道12之间的两个或多个流道C。第一歧道11具有其流体入口 Ila用于 接收进入流体以及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例如,在图3A中的右方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以提供用于沿第一方向部分输送该进入流体的一管道。第二歧道12具有其流体出口 1 用于排 出一排出流体,以及排出流体可以包括一部分的进入流体,其可已被部分或完全反应。第二 歧道12可以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例如,在图3A中的左方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以提供用于沿 第二方向部分输送排出流体的一管道。如图3A所示,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可以是实质上平 行于流道C的流体分配平面。第一歧道11可以具有两个或多个分配出口,例如分配出口 11b,以及每一个可以 是位于第一歧道11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第一歧道11可以经由分配出口释出一 部分的进入流体来作为一释出流体。第二歧道12可以经由两个或多个排出流体入口接收 排出流体,例如排出流体入口 12b,以及每一个可以是位于第二歧道12的一侧壁区域的至 少一部分处。流道C,如图3A所示,可以是结合于(第一歧道11的)至少一个分配出口与 (第二歧道12的)至少一个排出流体入口之间,用以从第一歧道分配一部分的释出流体。对于被置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两侧边Sl与S2上的一对流道C而言,它们可以 共享一相同组的流体吸入及排出歧道,例如,第一歧道11及第二歧道12。在一实施例的中, 位于第一侧边Sl处的第一流道C经由一第一分配出口及一第一排出入口结合于第一歧道 11与第二歧道12之间,用以分配释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如图3A所示,第一流道可以具有 延伸于至少两个方向中以及实质上沿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释出流体的一第 一部分可以流经第一流道以及流至第一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排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在一实施例的中,位于第二侧边S2的第二流道C是平行于位于第一侧边Sl的第 一流道C,具有介于第一与第二流道之间(或介于两侧边Sl与S2之间)的一分隔壁。第 二流道C经由一第二分配出口及一第二排出流体入口结合于第一歧道11与第二歧道12之 间,用以分配释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类似于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可以具有实质上沿流体分 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释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可以流经第二流道以及流至第二排出 流体入口而作为排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歧道11与第二歧道12可以嵌进一流体流场板总成之中。举 例来说,流体流场板总成10可以具有合并于总成中的第一歧道11与第二歧道12,其能被制 造作为一个或多个模铸件。第一歧道11与第二歧道12可以实质上沿中心轴A或流体分配 平面延伸(或实质上平行于中心轴A或流体分配平面)。流阻在一些实施例中能被降低,以 提供均勻的或实质上均勻的流率及/或提供一致的或实质上一致的反应物流体分配浓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率或浓度的增加的一致性可以改善与流体流场板总成结合的燃料电池 装置的效率。图;3B为显示根据图3A的流体流场板总成的一歧道的剖面图,例如第一歧道 11 (或第二歧道12)。如图:3B所示,第一歧道11可以具有一圆形(或近乎圆形)的截面, 有着在两侧边处的两开口 110,每一个开口 110可以作为一分配出口于第一歧道11的一侧 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例如显示于图3A中的分配出口 lib。因此,第一歧道11可以经由 分配出口释出进入流体的一些部分来作为一释出流体。第一歧道11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 开口 110来作为一分配出口,以及开口 110可以占用在第一歧道11的一区域的大约0度至 大约18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举例来说,如图:3B所示的开口 110可以是大约70度,占 用绘示的圆形截面的左下四分之一及右下四分之一。取决于一系统、一歧道、燃料分配速 率、在不同流体流道之间的速率控制及其它考虑的设计,角度范围可以是较小的或较大的,以及开口的方向可以变化。图4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流体流场板总成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4B为显 示根据图4A的流体流场板总成的侧视示意图。如图4A及图4B所示,流体流场板总成10 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包括成型于第一侧边Sl及第二侧边S2上以及沿Z轴被配置的数个流道 C,亦即,第一流道Cl、第二流道C2、第三流道C3及第四流道C4。在本实施例中,流体流场 板总成10可以包括设置于或靠近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中心轴A的第一歧道11以及分别 设置于第一歧道11之下与之上的第二与第三排出歧道12及13。在一实施例中,由于在图 4A及图4B中的第一歧道11及排出歧道12及13可以是嵌进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之中以 及是实质上平行于中心轴A,相较于其它设计,流阻能被降低同时使反应物流体能快速且均 勻流经流体流场板总成10。此外,如图4A及图4B所示,第三流道C3及第四流道C4是结合于第一歧道11与 一第三歧道13之间。第三流道C3及第四流道C4是结合于第一歧道11的一附加分配出口 与第三歧道13的一排出流体入口 12之间,用以分配释出流体的一部分。每一个第三流道 C3及第四流道C4具有实质上沿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另外,如图4A及图4B 所示,第三流道C3是平行于第四流道C4,其具有介于第三流道C3与第四流道C4之间的一 分隔壁16,以及第一歧道11的每一个附加分配出口是位于第一歧道11的一侧壁区域的至 少一部分处。图5A为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流体流场板总成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5B为显 示根据图5A的流体流场板总成的侧视示意图。如图5A及图5B所示,流体流场板总成10 的另一实施例亦可以包括形成于第一侧边Sl及第二侧边S2上以及沿X轴与Z轴被配置的 数个流道C,因而提供复数个流道的一种三维结构。在本实施例的中,流道C是被配置以一 种二维的“矩阵”(沿X轴与Z轴)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每一个相对侧边之上。如图5A及图5B所示的箭头,反应物流体是经由第一歧道11从流体流场板总成10 的第一端101进入流体流场板总成10、流经流道C至第二歧道12或第三歧道13 (取决于 流体进入的流道)以及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经由第二歧道12或第三歧道13被排出。可 供选择地,反应物流体可以经由第二歧道12或第三歧道13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第二端 102进入流体流场板总成10、流经流道C至第一歧道11以及经由第一歧道11离开流体流 场板总成10。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歧道11可以具有一密封流体入口,导致一流体从第二 歧道12流至第一歧道11以及然后流至第三歧道13。图5C为显示在流体流场板总成中的第一歧道11沿图5B的线X1-X2的剖面示意 图。如图5C所示,显示于图5A及图5B中的第一歧道11可以具有一圆形(或近乎圆形)的 截面,有着开口 110成型于左上、右上、左下及右下侧边上,每一个开口 110可以作为一分配 出口,于第一歧道11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以及可以连通于位于流体流场板总成 10的对应位置处的一分别的流道C。在一实施例中,分别对于在第一歧道11之上及之下的 设计而言,两流道C可以被置于流体流场板总成10的两侧边上,具有介于每一对相对流道 之间的一分隔壁(16a为下对的相对流道C以及16b为上对的相对流道C)。如图5C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开口 110可以对称地被置于第一歧道11的周围,其中,每一个开口 110的角 度范围θ可以是在超过大约0度至小于大约90的角度范围内。举例来说,如图5C所示, 开口 110可以具有大约30度的一角度范围θ。取决于一系统、一歧道、燃料分配速率、在不同流体流道之间的速率控制及其它考虑的设计,角度范围可以是较小的或较大的、开口的 方向可以变化以及每一个开口的角度范围及方向可以变化。上述的实施例提供燃料电池模块或装置以及可以结合于燃料电池模块或装置的 流体流场板总成。流体流场板总成可以包括一第一歧道、一第二歧道以及分别成型于流体 流场板总成的一第一侧边与一第二侧边上的至少一个流道。反应物流体可以经由位于流体 流场板总成的一第一端处的第一歧道进入流体流场板总成、流经流道至第二歧道以及经由 第二歧道离开流体流场板总成。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及第二歧道被嵌进于流体流场 板总成之中,流阻在一些情形中能被降低去避免不均勻的流体流率及反应物流体的不一致 分配浓度,因而可改善燃料电池的效率。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于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包括一第一歧道,具有用于接收一进入流体的一流体入口,该第一歧道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并且提供用于沿该第一方向输送该进入流体的一管道,该第一歧道具有至少两个分配出 口,每一个分配出口位于该第一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其中,该第一歧道经由 每一个分配出口释出该进入流体的至少一部分来做为一释出流体;一第二歧道,具有用于排出一排出流体的一流体出口,该排出流体包括该进入流体的 至少一部分,该第二歧道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提供用于沿该第二方向输送该排出流体 的一管道,该第二歧道经由位于该第二歧道上的至少两个排出流体入口接收该排出流体;一第一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一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一个结合于该第一 歧道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该第一流体流道具有延伸于 至少两个方向中以及实质上沿一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一 部分流经该第一流体流道以及流至该第一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 以及一第二流道,平行于该第一流道,具有介于该第一流道与该第二流道之间的一分隔壁, 该第二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二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二个结合于该第一歧道 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该第二流体流道具有实质上沿该 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二部分流经该第二流体流道以及流 至该第二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体分配平面,以及该第二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 体分配平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还包括第三及第四流道,结合于该第一歧道与一第三歧道之间,每一个第三及第四流道的结 合于该第一歧道的一附加分配出口与该第三歧道的一排出流体入口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 流体的一部分,每一个第三及第四流道具有实质上沿该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 区,其中,该第三流道平行于该第四流道,具有介于该第三流道与该第四流道之间的一分 隔壁,以及该第一歧道的该每一个附加分配出口位于该第一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 分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二歧道与该第三歧道位于该第一 歧道的两相对侧边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还包括一燃料电池装置,结合于该第一及第 二流体流道,用于以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一及第二部分从一反应产生电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还包括附加流体流道,实质上沿该第一方向 被配置接在该第一及第二流体流道的至少一个之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一歧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作为该 第一及第二分配出口之一,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一歧道的一区域的大约0度至大约 18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一歧道的 一区域的超过0度至小于9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二歧道经由该第二歧道的一侧壁 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接收该排出流体的该第一及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二歧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作为该 第一及第二部分排出流体入口之一,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二歧道的一区域的大约0 度至大约18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二歧道的 一区域的超过O度至小于9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11.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包括一第一歧道,具有用于接收一进入流体的一流体入口,该第一歧道沿一第一方向延伸, 并且提供用于沿该第一方向输送该进入流体的一管道,该第一歧道具有至少两个分配出 口,其中,该第一歧道经由每一个分配出口释出该进入流体的至少一部分来作为一释出流 体;一第二歧道,具有用于排出一排出流体的一流体出口,该排出流体包括该进入流体的 至少一部分,该第二歧道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并且提供用于沿该第二方向输送该排出流体 的一管道,该第二歧道经由位于该第二歧道上的至少两个排出流体入口接收该排出流体, 该至少两个排出流体入口的每一个位于该第二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一第一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一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一个结合于该第一 歧道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该第一流体流道具有延伸于 至少两个方向中以及实质上沿一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一 部分流经该第一流体流道以及流至该第一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一部分; 以及一第二流道,平行于该第一流道,具有介于该第一流道与该第二流道之间的一分隔壁, 该第二流道经由该分配出口的一第二个及该排出流体入口的一第二个结合于该第一歧道 与该第二歧道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该第二流体流道具有实质上沿该 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二部分流经该第二流体流道以及流 至该第二排出流体入口而作为该排出流体的一第二部分,其中,该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体分配平面,以及该第二方向实质上平行于该流 体分配平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还包括第三及第四流道,结合于该第一歧道与一第三歧道之间,每一个第三及第四流道结合 于该第一歧道的一附加分配出口与该第三歧道的一排出流体入口之间,用以分配该释出流 体的一部分,每一个第三及第四流道具有实质上沿该流体分配平面延伸的复数个管道区,其中,该第三流道平行于该第四流道,具有介于该第三流道与该第四流道之间的一分 隔壁,以及该第一歧道的该每一个附加分配出口位于该第一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 分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二歧道与该第三歧道位于该第 一歧道的两相对侧边处。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还包括一燃料电池装置,结合于该第一及 第二流体流道,用于以该释出流体的该第一及第二部分从一反应产生电力。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还包括附加流体流道,实质上沿该第一方 向被配置接在该第一及第二流体流道的至少一个之后。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一歧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每一 个开口位于该第一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作为该第一及第二分配出口之一, 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一歧道的一区域的大约0度至大约18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 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一歧道 的一区域的超过0度至小于9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第二歧道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作为 该第一及第二部分排出流体入口之一,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二歧道的一区域的大约 0度至大约18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流体流场板总成,其中,该至少一个开口占用在该第二歧道 的一区域的超过0度至小于90度范围内的一角度范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流场板总成,包括一第一歧道、一第二歧道、一第一流道及一第二流道。第一歧道具有用于接收一进入流体的一流体入口以及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以提供用于沿第一方向输送进入流体的一管道。第一歧道具有至少两个分配出口,每一个分配出口位于第一歧道的一侧壁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处。第一歧道经由每一个分配出口释出至少一部分的进入流体来作为一释出流体。第二歧道具有用于排出一排出流体的一流体出口,以及排出流体包括至少一部分的进入流体。第二歧道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以提供用于沿第二方向输送排出流体的一管道。
文档编号H01M8/02GK102117924SQ20101058544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7日
发明者张文振, 曹芳海, 许桓瑞, 陈祈彰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