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222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创新的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尤指一种具有良好散热效果且 可植入多个发光晶粒的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具有寿命长、省电、安全及反应快等特 点,而随着技术的进步,LED可展现的亮度等级也越来越高,其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在图1中显示了一种习知表面安装设备(SMD)型的发光二极体90,具有一被成型 于一发光晶粒91周围的座体92,座体92中间形成一凹杯状孔并于顶面封装透光材料(图 未示)。而座体92成型于一以金属片状的导电架上;发光晶粒91设置于导电架的第一金 属支架93上;一导线95 —端固定于发光晶粒91上,另一端则弯曲延伸固定在导电架的第 二金属支架94上。第二金属支架94延伸出座体92侧面的部份具有镂空部941,末端则被 弯折至座体92底面。同时第一金属支架93则与第二金属支架94有相同的镂空部。在上述的习知发光二极体结构中,由于第一及第二金属支架93及94延伸出座体 92的部份具有镂空部,该镂空部在座体92内部被充填绝缘材料,使散热效果因为被阻隔而 较差,将影响使用寿命。又,由于第一金属支架93伸入座体92用以承载发光晶粒91的面 积很小,仅能植入一个发光晶粒91,要植入发光晶粒91时,则因受限单一晶粒选择,无法因 应须求而做有效的变化,故有待改善。
发明内容有鉴于习知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体支架结 构,其能提高发光二极管的散热效率,从而延长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设置于一发光二 极体中,该发光二极体具有一为绝缘材料的座体,该座体中间形成一凹杯状孔,该凹杯状孔 内封装透光材料,以及至少一发光晶粒,设置于该座体的凹杯状孔底部,并连接二导线的一 端;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为一以金属片成型的导电架,该座体成型于该导电架上, 该导电架具有分隔的一第一金属支架及一第二金属支架;其中该第一金属支架伸入该座体 的凹杯状孔内的一第一伸入部上方以承接该发光晶粒,而该第一金属支架延伸出该座体侧 面的一第一伸出部没有镂空且末端翻折于该座体的底面以散热;其中该第二金属支架伸入 该座体的凹杯状孔内的一第二伸入部固定该其中之一导线的另一端,而另一导线的另一端 弯曲固定于该第一金属支架,该第二金属支架延伸出该座体侧面的一第二伸出部没有镂空 且末端翻折于该座体的底面以散热。其中,该导电架的第一金属支架及第二金属支架之间以一 C型微带间隔,该第一 金属支架伸入该座体的第一伸入部具有较该第二金属支架伸入该座体的第二伸入部更大的面积以承接多个发光晶粒;且该每一发光晶粒分别有二导线,且每二该导线的其中之一 的另一端弯曲固定于该第二金属支架的第二伸入部,而另一导线的另一端弯曲固定于该第 一金属支架。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藉由第一及第二伸出部上没有镂空,所以在散热时,可 从第一及第二伸出部直接散热,其散热效果自然较习知结构大幅增加。同时,由于第一金 属支架及第二金属支架之间以C型微带间隔,使得第一伸入部具有较第二伸入部为大的面 积,而可植入多种色光的发光晶粒,例红、绿及蓝三个发光晶粒,并为植晶时提供多重弹性 的选择。而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亦可使用于座体凹杯状孔底部深 浅不同的情况,藉此使发光二极体封装后出来皆能提升散热效能。以下,将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例而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使用功效。

图1为一种习知的发光二极体结构的立体外观图,图2代表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3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导电架立体图,图4代表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图5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剖面视图,图6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被设置于一发光二 极体10中,该发光二极体10具有一座体11,为绝缘材料,中间形成一凹杯状孔111,该凹 杯状孔111内封装透光材料112,其中透光材料112在图2未示,但可参见图5中点断线所 示;以及至少一发光晶粒12,设置于该座体11的凹杯状孔111底部,并连接二导线121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为一以金属片成型的导电架13,可参见图3所 示。导电架13以一金属片成型,且在制造时,座体11成型于其上。导电架13具有分隔的 一第一金属支架131及一第二金属支架132。其中第一金属支架131,伸入座体11的凹杯状孔111内的一第一伸入部131a上方 用以承接发光晶粒12,而延伸出座体11侧面的一第一伸出部131b没有镂空,且末端翻折于 座体11的底面以散热。其中第二金属支架132伸入座体11的凹杯状孔111内的一第二伸入部132a固定 导线121的另一端,另一导线121的另一端弯曲固定于第一金属支架131,而延伸出座体11 侧面的一第二伸出部132b亦没有镂空,且末端翻折于座体11的底面以散热。导电架13的第一金属支架131及第二金属支架132之间,以一 C型微带133间隔, 使得第一金属支架131伸入座体11的第一伸入部131a具有较第二金属支架132伸入座体 11的第二伸入部132a为大的面积,可参见图4所示,而较大面积的第一伸入部131a可以承 接多个发光晶粒12,如图6所示,其中,每一发光晶粒12分别有二导线121,且每二导线121 其中之一另一端弯曲固定于该第二金属支架132的第二伸入部132a,而另一导线121的另一端弯曲固定于该第一金属支架131。本实用新型主要设计是在第一及第二伸出部131b及132b上没有镂空,所以在安 装于电路板2散热时,参见图5所示,可从第一及第二伸出部131b及132b直接散热(如图 中流线所示),由于没有阻隔,其散热效果自然较图1所示习知结构大幅增加。另夕卜,由于第一金属支架131及第二金属支架132之间,以C型微带133间隔,使 得第一伸入部131a具有较第二伸入部132a更大的面积,而可植入多种色光的发光晶粒12, 例红、绿及蓝三个发光晶粒,并为植晶时提供多重弹性的选择。进者,座体11凹杯状孔111杯面底部是增加光反射的重要区域,其深浅不同封装 后出来的光特性亦不同,本支架结构亦可应用于座体11凹杯状孔111底部不同深浅的情 况,同样可提升散热效能。综上所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创新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完全符合专利新颖性 及进步性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设置于一发光二极体中,该发光二极体具有一为绝缘材 料的座体,该座体中间形成一凹杯状孔,该凹杯状孔内封装透光材料,以及至少一发光晶 粒,设置于该座体的凹杯状孔底部,并连接二导线的一端;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为一以金属片成型的导电架,该座体成型于该导电架上,该导 电架具有分隔的一第一金属支架及一第二金属支架;其中该第一金属支架伸入该座体的凹 杯状孔内的一第一伸入部上方以承接该发光晶粒,而该第一金属支架延伸出该座体侧面的 一第一伸出部没有镂空且末端翻折于该座体的底面以散热;其中该第二金属支架伸入该座 体的凹杯状孔内的一第二伸入部固定该其中之一导线的另一端,而另一导线的另一端弯曲 固定于该第一金属支架,该第二金属支架延伸出该座体侧面的一第二伸出部没有镂空且末 端翻折于该座体的底面以散热。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架的第一金属支 架及第二金属支架之间以一 C型微带间隔,该第一金属支架伸入该座体的第一伸入部具有 较该第二金属支架伸入该座体的第二伸入部更大的面积以承接多个发光晶粒;且该每一发 光晶粒分别有二导线,且每二该导线的其中之一的另一端弯曲固定于该第二金属支架的第 二伸入部,而另一导线的另一端弯曲固定于该第一金属支架。
专利摘要一种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设置于一发光二极体中,发光二极体主要以一座体、至少一发光晶粒及为一导电架的发光二极体支架结构构成。座体成型于导电架上,并具有一凹杯状孔以收容发光晶粒;导电架具有以一C型微带间隔的一第一金属支架及一第二金属支架;第一金属支架伸入座体的凹杯状孔内的一第一伸入部上方以承接发光晶粒,而延伸出座体侧面的一第一伸出部没有镂空,且末端翻折于座体的底面以散热;第二金属支架伸入座体的凹杯状孔内的一第二伸入部固定发光晶粒的一导线的另一端,而延伸出座体侧面的一第二伸出部没有镂空,且末端翻折于座体的底面以散热。可应用于不同深浅的凹杯状孔以达到良好散热效果,且可植入多个发光晶粒。
文档编号H01L33/48GK201788997SQ201020268679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3日
发明者林连顺, 黄佳铭 申请人:协利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纳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