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311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安装及拆卸风扇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解决计算机的散热问题,通常于发热元件上安装散热模块,以将发热元件,如CPU(中央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模块导出。散热模块通常由风扇及散热片组成,其中,风扇藉由螺钉固定于散热片上,散热片的底部与发热元件相贴合,发热元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再通过风扇吹散至外界。所述散热模块的组装通常是先通过固定元件,如螺钉等锁紧在电路板,如计算机主板(main board)上,再将电路板收容并固定在计算机的机箱内,从而达到将发热元件及散热模块一起收容在机箱内的目的。然而,为适应小型化的需求,现有机箱内的容置空间也设计得越来越小,并且现有锁紧风扇的螺丝通常由风扇的侧面锁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风扇损坏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时,无法使用辅助工具,如螺丝起子等伸入机箱内直接将风扇由机箱内卸下进而更换新风扇,而需要先将整个电路板由机箱内卸下并取出机箱外,再利用工具将风扇由电路板上卸下,进而更换新风扇,安装新风扇于电路板,再将电路板再次收容并固定在机箱内。此造成更换风扇的步骤十分繁杂和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便于安装风扇的散热装置实为必要。一种散热装置,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固定架、一个风扇、以及一个固持臂。该固定架固定在该底座上,且该固定架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该风扇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部,该至少一第一枢接部与该至少一第二枢接部其中之一为旋转轴,另一为与该旋转轴相配合的收容孔,该固定架的至少一第一枢接部与该风扇的至少一第二枢接部相结合以使该风扇可拆卸地连接至该固定架,进而使该风扇可以该旋转为轴相对于该固定架旋转。该固持臂枢轴连接于该底座,且该固持臂用于将该风扇抵压在该底座。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具有第一枢接部的固定架、以及具有第二枢接部的风扇,利用第一枢接部与第二枢接部的结合可使风扇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架,从而便于采用人手直接安装及拆卸风扇,为更换或维修风扇提供了便利。另外,固持臂可用于将风扇抵压在底座上,以使风扇稳固地安装在底座上。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散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旋转图1所示散热装置所包含的风扇及固持臂时所述散热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散热装置由其侧面观测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散热装置100
底座20
第一底板21
第二底板22
支撑部23
第一螺钉26
第二螺钉28
第三螺钉423
固定架40
顶板41
侧壁42
法兰43
散热鳍片50
热管55
风扇60
上表面61
下表面62
平面63
第一旋转轴64
旋转轴66
弧形柱面65
凸起68
固持臂80
第二旋转轴81
抵持部82
卡扣部83
限位部84
缺口23A
导热孔21A
第一主体部210
第二主体部220
第一安装臂211
第二安装臂222
第三安装臂223
导孔225
阶梯228
卡勾230
第一收容空间400
第二收容空间600
延伸部424
沟槽425
蒸发段551
弯折段553
冷凝段552
底面2280
侧面2282
收容孔4240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100,其用于对一个设置在电路板上的发热元件,如CPU等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100包括一个底座20、一个固定架40、多个散热鳍片50、多个热管55、一个风扇60、以及一个固持臂80。请进一步参阅图2,该底座20包括一个第一底板21及一个第二底板22。该第一底板21包括一个第一主体部210、以及由该第一主体部210的一侧延伸出的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安装臂211,该第一主体部210为方形板状,该第一底板21的第一主体部210与该两个第一安装臂211相结合形成一个导热孔21A。该第二底板22包括一个第二主体部220、 两个第二安装臂222、以及两个第三安装臂223,其中,该第二主体部220也为方形板状,该两个第二安装臂222及该两个第三安装臂223分别由该第二主体部220的四个边角延伸出来。该两个第二安装臂222位于该第二底板22邻近该第一底板21的一侧,该两个第三安装臂223位于该第二底板22远离该第一底板21的另一侧。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底板21与该第二底板22通过两个第一螺钉沈及两个第二螺钉观相连接组成该底座20。安装时, 该两个第二安装臂222分别对应迭设在该两个第一安装臂211上,该两个第一螺钉沈分别依次穿过该第二安装臂222及该第一安装臂211,进而锁紧在电路板上,该两个第二螺钉观分别穿过该第三安装臂223进而锁紧在电路板上,由此该底座20可固定在电路板上。本实施例中,当该底座20固定在电路板上时,电路板的表面暴露在该导热孔21A中,该发热元件可与该底座20 (例如底座20的第二底板2 相接触,使得发热元件与底座2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该固定架40固定在该底座20上,用于将该多个散热鳍片50固定在该底座20上。 该多个散热鳍片50相互平行且设置在该第一底板21上。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架40大致呈U形结构,具体地,该固定架40包括一个平行于该第一底板21的长方形顶板41、以及沿该顶板41的两端向靠近该第一底板21的同侧延伸出来的两个侧壁42。该顶板41、该两个侧壁42、以及该第一底板21相结合形成一个收容该多个散热鳍片50的第一收容空间400。 本实施例中,每个侧壁42远离该顶板41的一个端向垂直该侧壁42的一侧延伸出一个法兰(flange)43,且该两个法兰43沿相互背离的方向延伸。安装时,该固定架40通过两个第三螺钉423固定在该第一底板21上,具体地,该两个第三螺钉423分别穿过该两个法兰43和第一底板21,进而锁紧在电路板上,该固定架40的顶板41抵压在该多个散热鳍片50 上,使得每个散热鳍片50的端部与该第一底板21紧密接触,从而利于散热鳍片50将第一底板21的热量导出。可以理解,也可以在每个散热鳍片50的端部涂布导热胶,以使该多个散热鳍片50紧固在该第一底板21上,从而增加该散热鳍片50的导热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多个散热鳍片50相互间隔,使得相邻两个散热鳍片50之间存在利于气体流通的间隙,从而有助于利用气体流通对该多个散热鳍片50进行散热。可以理解,在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该固定架40也可具有其它结构,只要其能将该多个散热鳍片50固定在第一底板 21上,且不影响该多个散热鳍片50的散热即可。本实施例中,该两个侧壁42分别进一步沿靠近该第二底板22的一侧延伸,使得每个侧壁42具有一个凸出该顶板41 一侧的延伸部424。每个热管55包括一个蒸发段551、一个冷凝段552、以及一个位于该蒸发段551与该冷凝段552之间的弯折段553,该多个热管55的多个冷凝段552分别与该多个散热鳍片 50相接触,该多个蒸发段551插入该第二底板22的一个侧面并与该底板紧密接触,该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通过该第二底板22传递至该多个蒸发段551。本实施例中,该多个冷凝段 552贯穿该两个侧壁42、以及位于该两个侧壁42之间的多个散热鳍片50,并分别与该多个散热鳍片50相接触。该多个弯折段553由该多个散热鳍片50延伸至该底座20,该多个蒸发段551进一步延伸至并穿过该第二底板22的一侧面,且该多个蒸发段551分别与该第二底板22紧密相接触。工作时,该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通过该第二底板22传递至该多个蒸发段551,然后该多个蒸发段551将热量传递至冷凝段552,进而通过该多个散热鳍片50将热量散发至外界。请一起参阅图3及图4,该风扇60枢接于该固定架40,具体地,该固定架40具有两个第一枢接部,该风扇60具有两个第二枢接部,该固定架40的两个第一枢接部与该风扇 60的两个第二枢接部相结合使得该风扇60可绕该固定架40旋转。在本实施例中,该两个第一枢接部为两个收容孔4240,该两个第二枢接部为两个第一旋转轴64,其中,该两个收容孔4240分别开设在该两个延伸部似4上,且该两个收容孔4240同轴设置。该两个第一旋转轴64由该风扇60的两侧延伸出来,且该两个第一旋转轴64同轴设置,该两个第一旋转轴64分别与该两个收容孔4240相适配并分别收容在两个收容孔4240内,使得该风扇60 可绕该两个收容孔4240的轴心旋转。在其它变更实施方式中,该两个第一枢接部可为两个旋转轴,该两个第二枢接部可为两个与该旋转轴相适配的收容孔,该第一、第二枢接部以其两者之间相适配后,该风扇 60可绕该固定架40旋转为宜,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风扇60具有一个上表面61及一个下表面62、一个平面63、以及一个弧形柱面65,该上表面61及该下表面62位于该风扇60相对的两侧,该第一平面63 及该弧形柱面65分别位于该上表面61与该下表面62之间且连接该上表面61与该下表面 62,该弧形柱面65大致为U型结构,且该弧形柱面65的另两端分别连接该平面63的另两端。该风扇60具有一个收容多个叶片(图2仅示出该叶片的旋转轴66)的第二收容空间600,该第二收容空间600部分暴露在该上表面61外,且该第二收容空间600暴露在该平面63外。该两个第一旋转轴64分别由该弧形柱面65的邻近该平面63及该上表面 61的两侧延伸出来,使得该风扇60可绕该两个收容孔4240的轴心并沿邻近该第一底板21 的方向旋转,例如沿图4所示的顺时针方向S旋转,且当该风扇60旋转至极限位置并抵压在该底座20上时,该风扇60的上表面61与该固定架40的顶板41基本平齐(详见图1)。 另外,该风扇60的平面63邻近该多个散热鳍片50设置,当该风扇60抵压在该底座20上时,该叶片旋转产生的气体可流过该散热鳍片50,并通过散热鳍片50之间的空隙将散热鳍片50的热量带到外界,从而增加散热鳍片50的散热效率。该风扇60的第二收容空间600 可与该底座20的导热孔21A相结合形成一个气体流通通道P (详见图1),该风扇60旋转时可将电路板表面的热量(连接于电路板的各电子元件如CPU发出的热量)通过气流带到风扇60内,并由该气体流通通道P排出该风扇60外。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架40适宜具有一定挠性,以使操作者可朝相互背离的方向稍微弯折该两个延伸部424,从而将风扇60的两个第一旋转轴64滑入该两个收容孔4240内。优选地,该固定架40为一个镀锌钢板经加工形成。该延伸部似4邻近该收容孔4240开设一个沟槽425,该沟槽425使得该延伸部似4开设有该收容孔4240的区域与未开设该收容孔4240的区域之间具有间隔,从而方便操作者利用手指弯折该延伸部4M开设有该收容孔4240的区域,从而便于将风扇60的两个第一旋转轴64滑入该两个收容孔4240 内。本实施例中,该沟槽425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该第一底板21,且该沟槽425延伸至邻近该多个散热鳍片50。该固持臂80用于将该风扇60抵压在该底座20上,以使该风扇60稳固地安装在底座20上。本实施例中,该固持臂80为一个金属杆经弯折形成,具体包括两个同轴的第二旋转轴81、位于该两个第二旋转轴81之间且与该两个第二旋转轴81相连接的一个抵持部 82、一个卡扣部83、以及一个限位部84。该卡扣部83及该限位部84分别由该第二旋转轴 81远离该抵持部82的一侧延伸出来。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第二底板22进一步延伸出一个与该卡扣部83配合使用的条状支撑部23,该支撑部23开设有一个个缺口 23A,且该支撑部23远离该热管55的一个端具有一个凸出该第二底板22的卡勾230,且第二底板22 上形成有与该第二旋转轴81相匹配的导孔225、以及位于该导孔225两端的两个阶梯228, 该弧形柱面65远离该平面63的一侧延伸出一个与该支撑部23配合使用的凸起68,本实施例中,该凸起68邻近于该下表面62。该第二底板22对应该阶梯2 具有一个位于该第三安装臂223的底面2观0、以及一个位于该第二主体部220上的侧面2282,其中,该底面2280与该侧面2282大致相垂直。 使用时,该第二旋转轴81设置在该第二底板22上所设置的导孔225内,该第二旋转轴81 与该第一旋转轴64相平行并可绕该导孔225的轴心旋转,当该风扇60沿图4所示的顺时针方向S旋转至极限位置时,该风扇60的凸起68抵压在该支撑部23上并卡设在该支撑部 23的缺口 23A内,此时可沿图4所示的逆时钟方向T旋转该固持臂80卡扣部83,使得该卡扣部83与该支撑部23的卡勾230相卡合,该卡扣部83通过该第二旋转轴81带动抵持部 82抵持该风扇60的凸起68,从而将该凸起68抵压在该支撑部23上。本实施例中,当该卡扣部83与该卡勾230相卡合时,该卡扣部83及该限位部84分别位于该两个阶梯228的底面2280上,可利用该两阶梯228的两侧面2282限制该两个第二旋转轴81沿该导孔225滑动。
进一步地,当需要更换风扇60时,可先扳动该卡扣部83使其脱离该支撑部23的卡勾230,再沿图4所示的顺时针方向S反转该固持臂80,使该固持臂80的抵持部82远离该凸起68,进而可沿图4所示的逆时针方向T反转该风扇60,并沿相互背离的方向扳动该两个固定架40的延伸部424,使得该风扇60的两个第一旋转轴64由该固定架40上的两个收容孔4240中脱离,从而将该风扇60由该固定架40上卸下,便于更换或维修风扇60。应该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的精神内做其它变化,例如,采用其它的枢接方式,并不限于本实施例,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利用旋转轴66与收容孔4240的相互配合,因此可使风扇60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架40,从而便于采用人手直接安装及拆卸风扇60,为更换或维修风扇60提供了便利。固持臂80可用于将风扇60抵压在底座20上,以使风扇60稳固地安装在底座20上。另外,该多个热管55延伸至该第二底板22的侧面并穿过该第二底板22的侧面,而该发热元件与底座20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由此发热元件发出的热量可依次通过底座20、热管55、散热鳍片50有效散发至外界。应该指出,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用于对一个发热元件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固定架,该固定架固定在该底座上,且该固定架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一个风扇,该风扇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部,该至少一第一枢接部与该至少一第二枢接部其中之一为旋转轴,另一为与该旋转轴相配合的收容孔,该固定架的至少一第一枢接部与该风扇的至少一第二枢接部相结合以使该风扇可拆卸地连接至该固定架,进而使该风扇可以该旋转轴为轴相对于该固定架旋转;以及一个固持臂,该固持臂枢轴连接于该底座,且该固持臂用于将该风扇抵压在该底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散热鳍片, 该固定架将该多个散热鳍片固定在该底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还包括多个热管,每个热管具有一个蒸发段及一个冷凝段,该多个冷凝段与该多个散热鳍片相接触,该多个蒸发段邻近该发热元件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第一枢接部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收容孔,该至少一第二枢接部包括两个同轴设置的第一旋转轴,该两个第一旋转轴分别与该两个收容孔相适配并分别收容在两个收容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持臂具有两个同轴设置的第二旋转轴,该第二旋转轴与该第一旋转轴相互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持臂还具有一个与该两个旋转轴相连接的抵持部,该风扇具有一个对应该抵持部的凸起,该抵持部抵持该凸起以将该风扇抵压在该底座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具有一个第一底板、一个第二底板、以及一个由该第二底板延伸出来的支撑部,该第二底板连接于该第一底板、该支撑部具有一个凸出该第二底板的卡勾,该固持臂还具有一个由其中一个第二旋转轴延伸出来的卡扣部,该卡扣部与该卡勾相卡合,以使该抵持部抵持该凸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包括一个相对该第一底板的顶板,由该顶板的两端向邻近该第一底板的一侧延伸出来的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固定在该第一底板上,每个侧壁具有一个凸出该顶板的延伸部,该两个收容孔分别开设在该两个延伸部上且邻近于该顶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邻近该收容孔开设有一个沟槽,该沟槽位于该收容孔的远离该顶板的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架采用镀锌钢板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用于对发热元件,如CPU进行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固定架、一个风扇、以及一个固持臂。该固定架固定在该底座上,且该固定架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该风扇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部。该至少一第一枢接部与该至少一第二枢接部相结合以使该风扇可拆卸地连接至该固定架,进而使该风扇可以该旋转轴为轴相对于该固定架旋转。该固持臂枢轴连接于该底座,且该固持臂用于将该风扇抵压在该底座。
文档编号H01L23/467GK102595847SQ2011100031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8日
发明者张晋铭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