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160110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BO)工艺为在同一芯片上制作双极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DMOS)的工艺。在采用BCD工艺就进行制作N型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LDMOS)器件过程中,为了要减小NLDMOS 的导通电阻,并要击穿电压等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通常需要调整工艺,并优化器件的各部分尺寸。为了降低导通电阻,通常会在漏端加入一个N阱。如图1所示,为现有N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现有NLDMOS器件包括N阱102,形成于N型外延层101中,被场氧化层103的一侧部分覆盖。P型背栅104,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1中、并和所述场氧化层103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所述P型背栅104到所述N阱102之间的所述N型外延层101和所述N阱102为所述NLDMOS器件漂移区。栅氧化层105,所述栅氧化层105的一侧和所述场氧化层103接触连接、所述栅氧化层105的另一侧覆盖于所述P型背栅104上。栅氧化层106,形成于所述栅氧化层105上并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103上。源极107,为一 N+区且形成所述栅氧化层105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104中;漏极108,形成于所述场氧化层103的一侧的所述N阱102中,掺杂条件和所述源极相同。P型背栅接触区109,形成所述栅氧化层105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104中,所述背栅接触区109和所述P型背栅104接触并将所述P型背栅104引出。如图1所示的现有NLDMOS器件,在增加了一所述N阱102后,能够减小NLDMOS的导通电阻。但是,即使有这个N阱102,在保证击穿电压的情况下,有时也不能使NLDMOS的导通电阻降到需要的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能在保证器件的击穿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减少器件的导通电阻;本发明还提供一种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NLDMOS器件的漏端包括N阱,形成于N型外延层中,被场氧化层的一侧部分覆盖;第一 N型注入区,形成于所述N型中,和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第二 N型注入区,形成于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中,和所述NLDMOS器件的源极的离子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NLDMOS器件的还包括
P型背栅,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并和所述场氧化层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所述P型背栅到所述N阱之间的所述N型外延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为所述NLDMOS器件漂移区。栅氧化层,所述栅氧化层的一侧和所述场氧化层接触连接、所述栅氧化层的另一侧覆盖于所述P型背栅上。多晶硅栅,形成于所述栅氧化层上并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上。源极,形成所述栅氧化层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中。P型背栅接触区,形成所述栅氧化层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中,所述背栅接触区和所述P型背栅接触并将所述P型背栅引出。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P型背栅由两步注入形成的P型注入区组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形成NLDMOS器件的漏端包括如下步骤在场氧化层形成后在N型外延层中形成N阱,所述N阱被所述场氧化层的一侧部
分覆盖。采用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型中形成第
一 N型注入区。采用源极的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 N型注入区中形成第二 N型注入区。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形成所述场氧化层。步骤二、在所述场氧化层一侧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所述N阱。步骤三、形成栅氧化层,并淀积多晶硅;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对所述多晶硅进行第一次刻蚀,所述第一次刻蚀定义出所述源极的形成区域、并将所述源极的形成区域上的所述多晶娃刻蚀掉。步骤四、以所述第一次刻蚀的光刻胶为掩膜进行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型背栅,所述P型背栅和所述场氧化层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步骤五、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对所述多晶硅进行第二次刻蚀形成多晶硅栅,所述多晶硅栅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上;在所述多晶硅栅的侧面上形成侧墙。步骤六、采用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型中形成第一 N型注入区。步骤七、以所述多晶硅栅和其侧墙为硬掩膜进行N型离子注入工艺同时形成所述源极和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形成P型背栅接触区。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N阱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OkeV 2000keV,剂量为IO11CnT2 1015cnT2、一次或多次注入。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注入能量为OkeV lOOOkeV、注入剂量为 IO12Cm 2 IO16Cm 2。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P型背栅的采用两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第一步离子注入的注入角度为30° 60°、注入杂质为硼、能量为IOOkeV 300keV、剂量为IO12CnT2 IO14CnT2 ;第二步离子注入的注入角度为0°、注入杂质为硼、能量为IOOkeV 300keV、剂量为 IO12Cm 2 IO14Cm 2。
本发明通过在漏端加入一工艺条件和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相同的第一 N型注入区,能在保证NLDMOS器件的击穿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减少N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同时由于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本来就需要在B⑶工艺中采用,故并不会增加制作NLDMOS器件的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现有N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A-图3C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各步骤中N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是TCAD模拟的现有NLDMOS器件和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包括N阱3,形成于N型外延层I中,被场氧化层2的一侧部分覆盖。第一 N型注入区10,形成于所述N型中,和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第二 N型注入区11也即漏极,形成于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10中,和所述NLDMOS器件的源极8的离子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上述所述N阱3、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10和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11为NLDMOS器件的漏端。P型背栅4,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I中、并和所述场氧化层2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所述P型背栅4到所述N阱3之间的所述N型外延层1、所述N阱3和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10为所述NLDMOS器件漂移区。栅氧化层5,所述栅氧化层5的一侧和所述场氧化层2接触连接、所述栅氧化层5的另一侧覆盖于所述P型背栅4上。多晶硅栅6,形成于所述栅氧化层5上并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2上。在所述多晶硅栅6的侧面形成有侧墙7。所述源极8为一 N+区,形成所述栅氧化层5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4中。P型背栅接触区9,形成所述栅氧化层5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4中,所述背栅接触区9和所述P型背栅4接触并将所述P型背栅4引出。所述P型背栅4由两步注入形成的P型注入区组成。如图3A至图3C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各步骤中N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如图3A所示,在所述N型外延层I上形成所述场氧化层2。 步骤二、如图3B所示,在所述场氧化层2 —侧的所述N型外延层I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所述N阱3。所述N阱3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OkeV 2000keV,剂量为IO11CnT2 1015cm_2、一次或多次注入。
步骤三、如图3C所示,形成栅氧化层5,并淀积多晶硅;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对所述多晶硅进行第一次刻蚀,所述第一次刻蚀定义出所述源极8的形成区域、并将所述源极8的形成区域上的所述多晶硅刻蚀掉。步骤四、如图3C所示,以所述第一次刻蚀的光刻胶为掩膜进行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I中形成P型背栅4,所述P型背栅4和所述场氧化层2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所述P型背栅4的采用两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第一步离子注入的注入角度为30° 60°、注入杂质为硼、能量为IOOkeV 300keV、剂量为IO12CnT2 IO14CnT2 ;第二步离子注入的注入角度为0°、注入杂质为硼、能量为IOOkeV 300keV、剂量为IO12nT2 1014cm_2。步骤五、如图3C所示,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对所述多晶硅进行第二次刻蚀形成多晶硅栅6,所述多晶硅栅6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2上;在所述多晶硅栅6的侧面上形成侧墙7。 步骤六、如图1所示,采用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型中形成第一 N型注入区10。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10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注入能量为OkeV lOOOkeV、注入剂量为IO12nT2 1016cnT2。步骤七、如图1所示,以所述多晶硅栅6和其侧墙7为硬掩膜进行N型离子注入工艺同时形成所述源极8和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11 ;形成P型背栅接触区9。如图4A和图4B所示,是TCAD模拟的现有NLDMOS器件和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对比图;其中图4A的纵坐标是漏极电流ID、横坐标为栅电压Ve,图4B的纵坐标是漏极电流Id的对数、横坐标为栅电压Ve ;漏极电流Id的单位为安培/微米,栅电压Ve的对数为伏。图4A和图4B中,现有NLDMOS器件和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尺寸相同,不同之处为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加入齐纳管注入,其中虚线表示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实线是现有NLDMOS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从图4A和图4B可以看到,本发明实施例NLDMOS器件的漏极电流Id要大于现有NLDMOS器件的漏极电流ID,具体大多少和器件的具体尺寸以及齐纳管注入的能量及剂量相关。从图4A可以看出,在Ve=5伏时,是1. 1E-5安培/微米和1E-5安培/微米的差别。所以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提高NLDMOS器件漏极电流ID,从而能减少器件的导通电阻。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NLDMOS器件的漏端包括 N阱,形成于N型外延层中,被场氧化层的一侧部分覆盖; 第一 N型注入区,形成于所述N型中,和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 第二 N型注入区,形成于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中,和所述NLDMOS器件的源极的离子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LDMOS器件的还包括 P型背栅,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并和所述场氧化层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所述P型背栅到所述N阱之间的所述N型外延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为所述NLDMOS器件漂移区; 栅氧化层,所述栅氧化层的一侧和所述场氧化层接触连接、所述栅氧化层的另一侧覆盖于所述P型背栅上; 多晶硅栅,形成于所述栅氧化层上并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上; 源极,形成所述栅氧化层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中; P型背栅接触区,形成所述栅氧化层另一侧的所述P型背栅中,所述背栅接触区和所述P型背栅接触并将所述P型背栅引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背栅由两步注入形成的P型注入区组成。
4.一种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NLDMOS器件的漏端包括如下步骤 在场氧化层形成后在N型外延层中形成N阱,所述N阱被所述场氧化层的一侧部分覆盖; 采用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型中形成第一 N型注入区; 采用源极的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 N型注入区中形成第二 N型注入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形成所述场氧化层; 步骤二、在所述场氧化层一侧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所述N阱; 步骤三、形成栅氧化层,并淀积多晶硅;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对所述多晶硅进行第一次刻蚀,所述第一次刻蚀定义出所述源极的形成区域、并将所述源极的形成区域上的所述多晶娃刻蚀掉; 步骤四、以所述第一次刻蚀的光刻胶为掩膜进行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型背栅,所述P型背栅和所述场氧化层的另一侧相隔一段距离; 步骤五、采用光刻刻蚀工艺对所述多晶硅进行第二次刻蚀形成多晶硅栅,所述多晶硅栅延伸到所述场氧化层上;在所述多晶硅栅的侧面上形成侧墙; 步骤六、采用B⑶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型中形成第一N型注入区;步骤七、以所述多晶硅栅和其侧墙为硬掩膜进行N型离子注入工艺同时形成所述源极和所述第二 N型注入区;形成P型背栅接触区。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阱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OkeV 2000keV,剂量为10ncm_2 1015cnT2、一次或多次注入。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N型注入区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注入能量为OkeV lOOOkeV、注入剂量为IO12Cm 2 1016cm 2。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B⑶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背栅的采用两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第一步离子注入的注入角度为30° 60°、注入杂质为硼、能量为IOOkeV 300keV、剂量为IO12CnT2 IO14CnT2 ;第二步离子注入的注入角度为O。、注入杂质为硼、能量为IOOkeV 300keV、剂量为IO12CnT2 1014cnT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NLDMOS器件的漏端包括N阱,形成于N型外延层中,被场氧化层的一侧部分覆盖;第一N型注入区,形成于N型中,和BCD工艺中的齐纳二极管的N型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第二N型注入区,形成于第一N型注入区中,和NLDMOS器件的源极的离子注入区的工艺条件相同。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在保证器件的击穿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减少器件的导通电阻。
文档编号H01L29/78GK103022125SQ20111028350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2日
发明者韩峰, 董金珠 申请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