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2635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电子器件的散热装置改进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常见电子器件的散热方式一般采用导热块、散热鳍片与风扇的互相搭配进行散热,但是这种散热结构对于一些高发热电子部件难以达到散热要求,使其使用场合收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极高散热效率的双重热交换散热
直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式实现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包括与热源直接紧密接触的导热底座,该装置还包括金属传导散热组件以及液体传导散热组件,两散热组件均与散热底座连接实现热传导。其中,所述的金属传导散热组件包括金属导热管、第一散热片,金属导热管中部与散热底座接触,两端弯折延伸穿插于第一散热片中。作为对上述方案的改进,在散热底座底面设置有容纳金属导热管并与金属导热管紧密接触的凹槽,金属导热管与凹槽接触的中部为吸收热量的吸热段,金属导热管与第一散热片接触的两端为传导热量至第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段。其中,所述的液体导热组件包括内灌有导热液体的液体循环管、第二散热片以及驱动导热液体在循环管中循环的电泵,电泵上安装有叶轮,在散热底座中设置有容纳电泵与叶轮的循环腔体,在散热底座侧壁设置有与循环腔体连通的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液体循环管两端分别与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对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采用金属传导散热与液体传导散热两种传导方式进行散热,极大提高了散热效率,可满足高发热量的电子器件散热要求,使该散热装置使用范围更广。

图1为本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新型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本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图5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加详细的进一步描述如图1 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包括与热源10 直接紧密接触的导热底座20,以及金属传导散热组件7以及液体传导散热组件5,两散热组件均与散热底座20连接实现热传导。其中,金属传导散热组件7包括金属导热管60、第一散热片70,金属导热管60中部与散热底座20接触,两端弯折延伸穿插于第一散热片中。在散热底座20底面27设置有容纳金属导热管60并与金属导热管60紧密接触的凹槽观,金属导热管60与凹槽观接触的中部为吸收热量的吸热段61,金属导热管60与第一散热片 70接触的两端为传导热量至第一散热片70上的散热段62。其中,液体导热组件5包括内灌有导热液体的液体循环管51、第二散热片50以及驱动导热液体在循环管51中循环的电泵30,电泵30上安装有叶轮35,在散热底座20中设置有容纳电泵30与叶轮35的循环腔体对,在散热底座20侧壁设置有与循环腔体M连通的液体入口 21和液体出口 22,液体循环管51两端分别与液体入口 21和液体出口 22对接。工作时,金属导热管60可将部分散热底座20上的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片70上散失,导热液体则可在电泵30的驱动下将散热底座20的部分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片50散失,实现双重散热。更加具体地,导热底座20具有一开口 23,循环腔体M形成在导热底座20内部,用以容置导热液体,其中导热液体可为以水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液,但不以水溶液为限。导热底座20内部形成多个鳍片25,延伸至循环腔体M中,用以增加导热液体与导热底座20的接触面积。开口 23是形成在导热底座20的顶面,连通循环腔体M与导热底座20外部。液体入口 21与液体出口 22分别形成在导热底座20的侧面,连通循环腔体M与导热底座20 外部,其中液体入口 21是以供导热液体流入循环腔体M,而液体出口 22是用以供导热液体流出循环腔体24,以使导热液体在导热底座20内与外部循环流动。导热底座20的底面27 是一平面,用以平贴在热源10。电泵30固定在导热底座20的顶面,并覆盖在导热底座20 的开口 23。叶轮35也位于循环腔体对中,用以旋转带动导热液体流动而通过液体入口 21 与所述的液体出口 22。电泵30边缘具有多个固定孔31,分别对应在导热底座20的顶面的螺孔26。在电泵30的顶部覆盖有一固定盖32,固定盖32边缘形成多个固定孔33,分别对应在电泵30的各固定孔31与导热底座20的顶面的各螺孔26。多个螺丝34是可穿过固定孔33与固定孔31并旋入螺孔沈,用以将固定盖32锁附在电泵30上,并将电泵30连通固定盖32装设在导热底座20,而使电泵30的叶轮35位于导热底座20的循环腔体M中进行旋转。对于循环管而言,循环管51具有一出口端511与一入口端512。循环管51的出口端511连通在导热底座20的液体入口 21,使导热液体可经由液体入口 21,使导热液体可经由液体出口 21由循环腔体M流入循环管51。通过循环管51连接循环腔体对,导热液体可在循环腔体M中与导热底座20进行热交换,吸收导热底座20由热源10接收的热量。 接着导热液体可进入循环管51中,通过第二散热器50,与第二散热器50进行热交换而将热量释放至外界。对于金属导热管60而言,金属导热管60的断面形成一弧形侧621与一相对于的平面侧622,其中弧形侧621的轮廓是匹配在导热底座20的凹槽观,用以使金属导热管60嵌入导热底座20的凹槽28,而金属导热管60的平面侧622与导热底座20的底面27则位于同一平面,金属导热管60与导热底座20可直接贴附在热源10的表面,以使金属导热管 60可吸收热源10产生的热量。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此构思下存在其他显而易见的变换形式,这些变换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包括与热源(10)直接紧密接触的导热底座(20),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金属传导散热组件(7)以及液体传导散热组件(5),两散热组件均与散热底座连接实现热传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传导散热组件包括金属导热管(60)、第一散热片(70),金属导热管中部与散热底座接触,两端弯折延伸穿插于第一散热片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散热底座底面(27)设置有容纳金属导热管并与金属导热管紧密接触的凹槽(28),金属导热管与凹槽接触的中部为吸收热量的吸热段(61),金属导热管与第一散热片接触的两端为传导热量至第一散热片上的散热段(6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导热组件包括内灌有导热液体的液体循环管(51)、第二散热片(50)以及驱动导热液体在循环管中循环的电泵(30),电泵上安装有叶轮(35),在散热底座中设置有容纳电泵与叶轮的循环腔体 (24),在散热底座侧壁设置有与循环腔体连通的液体入口(21)和液体出口(22),液体循环管两端分别与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对接。
专利摘要一种双重热交换散热装置,包括与热源直接紧密接触的导热底座,该装置还包括金属传导散热组件以及液体传导散热组件,两散热组件均与散热底座连接实现热传导。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传导散热与液体传导散热两种传导方式进行散热,极大提高了散热效率,可满足高发热量的电子器件散热要求,使该散热装置使用范围更广。
文档编号H01L23/367GK202332826SQ20112026062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2日
发明者陈林 申请人:惠州智科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