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指可有效降低高频干扰的软性电路板用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网络与电子信息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使得各式各样的电子相关产品,陆续推陈出新,并逐渐趋向轻薄短小,易于携带且运算及传输速度加快的方向迈进,然而,在所述电子相关产品中,其内皆设有不同功能作用的电子零组件所组成,因此,为使所述电子零组件能够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功能,一般皆会以电连接器界面作为彼此之间进行电气讯号传输的桥梁,故讯号传输用电连接器的设计者通常会特别针对增加讯号传输量及体积微型化的双重发展进行设计,所以,导电端子数目多而体积轻薄短小的软性印刷电路板(FPC, F lexible Printed Circuit)型式的电连接器便应运而生,并愈来愈得以广泛运用于计算机及其外围电子设备中。且所传送的高频讯号愈来愈快速,相对因此种密度电连接器而言,由于其导电端子数目增多且分布密集,极容易由于端子有任何转折或弯曲而造成高频讯号传递时的讯号干扰(诸如静电干扰、电磁波干扰、阻抗匹配、噪声干扰、相邻导电端子的串音干扰等),进而导致频宽及讯号质量达不到标准而影响电子装置(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的正常运作。在公告第M304148号专利的专利说明书中,虽然揭示了一种『软性电路板用的电连接器』,请同时参阅图7、图8、图9所示,此现有结构为先将压制件C由本体A的开口 Al组装,使端子B上方的抵接部BI前端伸入本体A开口 Al处的压制件C的槽口 C3内,而端子B下方的接触部B2为位于本体A的开口 Al下方,且使接触部B2于本体A另侧的焊接部B3与预设主机板焊接定位,再将槽口 C3内的定位点C4置于抵接部BI的凹槽Bll内,由于定位点C4尚未嵌入凹槽Bll内,故,即可将支撑件D插入本体A的容置部A2内,并透过支撑件D将压制件C的支臂C2向上撑抵,同时使定位点C4嵌入凹槽Bll内,即可稳固的顶持压制件C,使压制件C的定位点C4不会脱离端子B的抵接部BI的凹槽B11,同时使压制件C的加压部C5位于端子B的抵接部BI与接触部B2之间,于压制件C掀起或盖合时,不会掉落而脱出本体A。如此,当使用者进行软性电路板E的电性连接时,其压制件C的支臂C2前缘先平贴于支撑件D表面,而后拨动压制件C的扳动部Cl,使支臂C2沿着圆弧面C21轨迹而渐渐转动,同时带动压制件C透过定位点C4使其不会脱离端子B的抵接部BI的凹槽Bll外,进而使压制件C呈一掀起的开放位置,即可将软性电路板E插入端子B的抵接部BI与接触部B2之间,便可拨动压制件C盖合,使压制件C的加压部C5抵压软性电路板E下压,使软性电路板E被夹持于加压部C5与接触部B2的凸块B21间,进而使软性电路板E与端子B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再由接触部B2另侧的焊接部B3与预设主机板形成传送路径,故,即可知本现有结构是利用压制件C 二侧支臂C2的圆弧面C21,使其压制件C形成一转动状态,并通过支撑件D顶撑压制件C的支臂C2, 以防止定位点C4脱离端子B的抵接部BI的凹槽Bll外。在上述现有的结构其端子B侧面呈匚型,除了软性电路板E电性连接的接触部B2夕卜,其上方限位压制件C用的抵接部BI则与接触部B2形成一个支路,但抵接部BI并未与软性电路板E电性连接,在使用时其高频讯号传输路径皆由软性电路板E、接触部B2导通至焊接部B3至主机板,但因高频讯号的传递是以直线且无转折的最短距离为最好的传输路径,其讯号传输路径的支路处将会产生噪声干扰及静电干扰的集肤效应,所以此种侧面呈匚型的现有端子B结构设计,极易导致讯号传送时的频宽及质量达不到标准而影响电子装置(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的正常运作。所以,要如何解决现有电连接器在高频讯号传输时的缺失与不足,即为从事此行业者所亟欲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在改良高频讯号传输时的缺失与不足的同时,并需考虑结构设计上的组装与使用稳定性及成本,故发明人即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而本发明的目的是对该电连接器结构作一新的研发设计,以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是包括座体、导电端子、抵压元件及旋转盖,其中:该座体为设有基部及由基部下方延伸出的对接部,其对接部上方为可供软性电路板置放的对接空间,而基部为设有阵列状且贯穿至对接空间的多个插槽,且各插槽内为活动设有一绝缘定位体;该导电端子为设有固定于定位体下方的固定部,其前方为设有可外露于对接部表面的接触部,而固定部后方为设有外露于基部外表的焊接部;该抵压元件为设有固定于定位体上方的定位部,而前方设有可外露且悬空于对接空间的抵压部,且抵压部下方则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凹部;及该旋转盖前缘形成有具抵持部的转轴,而转轴上则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轴槽,且抵压元件的抵压部前端为伸入旋转盖的对应轴槽内,并使凹部位于转轴表面。其中,该抵压元件可为金属或塑性材质所构成。其中,该抵压元件于定位部上设有可干涉固定于插槽内壁面的凸刺。其中,该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上设有透孔,而抵压元件的定位部设有穿孔,另定位体中央横向设有一隔板,此隔板上下方皆形成有可收纳固定部及定位部的容置空间,而二容置空间内皆凸设有可嵌入透孔及穿孔中的定位柱。其中,该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底部及抵压元件的定位部上方紧靠定位体的隔板上、下壁面。其中,该定位体可以模内射出成型(insertmolding)方式将导电端子的固定部、抵压元件的定位部处直接成型成为一体。其中,该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上设有凸部。其中,该座体的对接部两侧进一步设有轴部,而二轴部相对表面设有水平状轨槽。其中,该座体的对接部表面设有与插槽相连通的凹槽。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利用一绝缘定位体衔接于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及抵压元件的定位部成为一体,并以定位体及已组装的导电端子、抵压元件朝插槽置入定位,上述结构不但可有效降低导电端子所产生噪声干扰及静电干扰的集肤效应,且同时解决旋转盖的转轴于转动抵压软性电路板时对抵压元件施加的力量,并可减少抵压元件受力时对座体中基部插槽壁面的破坏为其重点。本发明的次要目的乃在于导电端子、抵压元件可以组装方式与绝缘定位体卡接定位外,并可利用模内射出成型(insert mold ing)方式将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及抵压元件的定位部处直接成型出一定位体,以达到组装容易的功效。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剖面图。图6为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插入后的剖面图。图7为现有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现有结构的剖面图。图9为现有结构的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座体10、对接空间115、插槽11、基座1151、轨道111、基部1152、间隔肋条112、对接部1153、导引面1121、凹槽12、定位体113、开口120、容置空間114、轴部121、定位柱1141、轨槽122、隔板2、导电端子21、固定部221、凸部211、透孔23、焊接部22、接触部3、抵压元件31、定位部32、抵压部311、穿孔321、凹部312、凸刺4、旋转盖41、转轴43、扳动部411、抵持部 44、轴柱42、轴槽5、软性电路板
A、本体Al、开口A2、容置部B、端子B1、抵接部B21、凸块BI 1、凹槽B3、焊接部B2、接触部C、压制件Cl、扳动部C3、槽口C2、支臂C4、定位点C21、圆弧面 C5、加压部D、支撑件E、软性电路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是为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图,由图中可以清楚看出,其包括座体1、导电端子
2、抵压元件3及旋转盖4,其中:该座体I为设有基座11及定位体12,其基座11具有基部111及由基部111下方延伸出的对接部112,其对接部112上方为可供软性电路板5置放的对接空间10,而基部111为设有阵列状且贯穿至对接空间10的直立状插槽115,且插槽115上、下方以一间隔肋条1152分隔出二轨道1151,并于二轨道1151外壁面设有倾斜状的导引面1153,而各插槽115至上方对接空间10处具有开口 113,其插槽115下方则贯穿至对接空间10的对接部112,并于对接部112表面设有与插槽115相连通的凹槽1121,再于对接部112 二侧设有轴部114,而二轴部114相对表面为设有水平状轨槽1141,另插槽115为设有定位体12,其定位体12中央以横向隔板122分隔出二容置空间120,各容置空间120壁面设有凸出的定位柱121,此外,上述的定位体12可为绝缘塑料等材质所构成。该导电端子2为设有具透孔211的固定部21,其前方为延设有可外露于对接部112表面且位于凹槽1121的接触部22,而接触部22上为形成有凸部221,此外固定部21于插槽115另侧则设有外露于基部111外表的焊接部23。该抵压元件3为设有具穿孔311的定位部31,并于定位部31上设有可干涉固定于插槽115内壁面的凸刺312,而定位部31朝前方延设有悬空的抵压部32,且抵压部32下方则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凹部321,此外,上述的抵压元件3可为金属或塑性等材质所构成。该旋转盖4前缘形成有具抵持部411的转轴41,而转轴41上则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轴槽42,此转轴41 及轴槽42 —侧设有扳动部43,而转轴41及轴槽42 二端则设有轴柱44。请同时参阅图4、图5、图6所示,是为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图、插入前的剖面图、插入后的剖面图,通过上述构件于组构时,是先将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上透孔211及抵压元件3上定位部31的穿孔311皆套设于定位体12的二容置空间120的定位柱121上,并使固定部21底部及定位部31上方紧靠隔板122壁面,续将上述定位体12及已组装的导电端子2、抵压元件3朝插槽115置入,待接触部22及抵压部32穿出对接空间10后,同时定位体12的外侧缘亦顺着导引面1153推入插槽115,而容置空间120的顶端及底端边缘沿着间隔肋条1152 二侧的轨道1151完全进入插槽115,而导电端子2前方的接触部22为外露于对接部112表面且位于凹槽1121,另抵压元件3的抵压部32则外露于对接空间10,同时,其抵压元件3的凸刺312亦干涉于插槽115壁面形成定位,再将旋转盖4由基座11的对接部112处进行组装,使抵压元件3的抵压部32前端伸入旋转盖4的对应轴槽42内,并使凹部321位于转轴41表面,而旋转盖4的轴柱44同时亦置入于轨槽1141中,SP可稳固的枢设旋转盖4于抵压元件3上呈一转动状态使用。然而,上述导电端子2、抵压元件3可以组装方式与绝缘定位体12卡接定位外,并可利用模内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 g)方式将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及抵压元件3的定位部31处直接成型出一定位体1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如此,可由图4、图5、图6可知,是为本发明软性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图、插入前的剖面图、插入后的剖面图,当使用者进行软性电路板5组装于电连接器时,先拨动旋转盖4的扳动部43,其转轴41便沿着凹部321而转动使旋转盖4呈一掀起的开放位置(如图4所示),即可将软性电路板5插入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2上方,便可拨动旋转盖4盖合,使旋转盖4的转轴41下方抵持部411抵压软性电路板5下压,使软性电路板5被夹持于抵持部411与接触部22间,进而使软性电路板5与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2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本发明为针对导电端子2与抵压元件3呈分离式设计,以降低上述现有端子B侧面呈匚型所产生噪声干扰及静电干扰的集肤效应,且同时利用一定位体12衔接于导电端子2的固定部21及抵压元件3的定位部31成为一体,用以解决旋转盖4的转轴41于转动抵压软性电路板5时对抵压元件3施加的力量,并可减少抵压元件3受力时对座体I中基部111与插槽115壁面的破坏,且可方便组装为其重点。故,本发明为主要针对皆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设计,是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综上所述,本发明上述的电连接器于实际使用时,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发明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发明,为符合发明专利的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座体、导电端子、抵压元件及旋转盖,其特征在于: 该座体为设有基部及由基部下方延伸出的对接部,其对接部上方为能供软性电路板置放的对接空间,而基部为设有阵列状且贯穿至对接空间的多个插槽,且各插槽内为活动设有一绝缘定位体; 该导电端子为设有固定于定位体下方的固定部,其前方为设有能外露于对接部表面的接触部,而固定部后方为设有外露于基部外表的焊接部; 该抵压元件为设有固定于定位体上方的定位部,而前方设有能外露且悬空于对接空间的抵压部,且抵压部下方则形成有开口向下的凹部 '及 该旋转盖前缘形成有具抵持部的转轴,而转轴上则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轴槽,且抵压元件的抵压部前端为伸入旋转盖的对应轴槽内,并使凹部位于转轴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抵压元件为金属或塑性材质所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抵压元件于定位部上设有能干涉固定于插槽内壁面的凸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固定部上设有透孔,而抵压元件的定位部设有穿孔,另定位体中央横向设有一隔板,此隔板上下方皆形成有能收纳固定部及定位部的容置空间,而二容置空间内皆凸设有能嵌入透孔及穿孔中的定位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底部及抵压元件的定位部上方紧靠定位体的隔板上、下壁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体能以模内射出成型方式将导电端子的固定部、抵压元件的定位部处直接成型成为一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上设有凸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对接部二侧进一步设有轴部,而二轴部相对表面设有水平状轨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对接部表面设有与插槽相连通的凹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有关一种电连接器,是包括座体、穿设于座体的多个导电端子及多个抵压元件及枢接于抵压元件的抵压部的旋转盖,其中该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及抵压元件的定位部为定位于一定位体上,并以定位体及已组装的导电端子、抵压元件朝阵列状插槽置入定位,且导电端子、抵压元件前方的接触部及抵压部为外露于对接空间,并使抵压元件的抵压部前端凹部伸入旋转盖的对应轴槽而位于转轴表面,因为上述导电端子与抵压元件呈分离式设计,并以定位体衔接于二者之间,用以解决旋转盖的转轴于转动抵压软性电路板时对抵压元件施加的力量,并可减少抵压元件受力时对座体中基部插槽壁面产生破坏的缺失。
文档编号H01R13/46GK103199355SQ20121000231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6日
发明者刘源锽, 林欣卫, 段浩然 申请人:宏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