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484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具体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及其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板对板连接器是目前所有连接器产品类型中传输能力最强的连接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金融制造、电梯、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办公设备、家电、军工制造等行业,目前板对板连接器主要的间距有0.4mm、0.5mm、0.635mm、0.8mm、1.00m、1.27mm。板对板连接器(Board-to-board Connector,简称BTB) —般由公端连接器(header)与母端连接器(socket)组成,由于配合空间有限,经常公母产品配合后总体高度小于1.0mm,因此socket之弹性端子的材料非常薄,只有0.08、.10mm。当公端连接器插入时,容易产生因为对位偏差以及配合方向上的刚度不足导致端子永久性变形跨pin,因而造成连接失效,此失效模式是此类连接器失效模式的最主要的失效模式。如能提高母端连接器socket的接触可靠性以及抗变形能力,则可大大降低产品的失效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它通过改变电连接器组件插座端子的结构,提高插座端子与插头端子的接触可靠性,并且插座端子在受力时向下并偏右运动,避免了该端子受力破坏情况的发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I及与所述插头I组装一体的插座2,所述插头I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头本体以及若干个由导电材料制成且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端子3,所述插座2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座本体以及若干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的插座端子4,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所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详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I及与所述插头I组装一体的插座2,所述插头I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头本体以及若干个由导电材料制成且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端子3,所述插座2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座本体以及若干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的插座端子4,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所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与倒S形接触端之间形成有平坦接触部,所述倒S形接触端具有受插头端子3的插入而向下变形抵靠于所述平坦接触部,以防止所述倒S形接触端因过度变形而折断的弧形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部为圆弧状结构,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于靠近两个U形自由端处形成有第一接触部31及第二接触部32,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所述插座端子4的倒S形接触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插座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具有突起,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突起构成锁紧结构,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的安装端与倒S形的接触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该间隙内。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组合端子,它包括插头端子以及与插头端子相配合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详细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端子,它包括插头端子以及与插头端子相配合的插座端子,所述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 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与倒S形接触端之间形成有平坦接触部,所述倒S形接触端具有受插头端子3的插入而向下变形抵靠于所述平坦接触部以防止所述倒S形接触端因过度变形而折断的弧形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部为圆弧状结构,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于靠近两个U形自由端处形成有第一接触部31及第二接触部32,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所述插座端子4的倒S形接触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所述插座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具有突起,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突起构成锁紧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重点在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做了改进,将插座端子的接触端改为倒S形,增加了插座端子的弹性变形的范围,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增加,这样也就提高了整个产品的接触可靠性,另外,插座端子的平坦接触部与弧形接触部在插座端子受到向下向右的力量时,平坦接触部与弧形接触部抵接,可有效防止插座端子因过度变形而折断;
2.本发明在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所设的突起与插头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所设的凹槽相配合,构成锁紧结构,提高了产品的接触可靠性。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整体结构 图2为本发明中插头端子与插座端子的配合结构 其中:1、插头;2、插座;3、插头端子;31、弟一接触部;32、弟_■接触部;4、插座端子;41、第一接触部;42、第二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插头I及与所述插头I组装一体的插座2,所述插头I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头本体(插头本体)以及若干个由导电材料制成且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端子3,所述插座2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座本体(未标号)以及若干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的插座端子4,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未标号)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与倒S形接触端之间形成有平坦接触部A,所述倒S形接触端具有受插头端子3的插入而向下变形抵靠于所述平坦接触部A,以防止所述倒S形接触端因过度变形而折断的弧形接触部B,所述弧形接触部B为圆弧状结构,如此设置相比现有技术的指片形可提供更好的缓冲力,而且圆弧形结构受力比较分散,可提高防折断效果。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于靠近两个U形自由端处分别形成有第一接触部31及第二接触部32,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所述插座端子4的倒S形接触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插座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具有突起,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突起构成锁紧结构,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的安装端与倒S形的接触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该间隙内。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组合端子如图2所示,所述组合端子包括插头端子3以及与插头端子3相配合的插座端子4,所述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与倒S形接触端之间形成有平坦接触部A,所述倒S形接触端具有受插头端子3的插入而向下变形抵靠于所述平坦接触部A以防止所述倒S形接触端因过度变形而折断的弧形接触部B,所述弧形接触部B为圆弧状结构,如此设置相比现有技术的指片形可提供更好的缓冲力,而且圆弧形结构受力比较分散,可提高防折断效果。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于靠近两个U形自由端处形成有第一接触部31及第二接触部32,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所述插座端子4的倒S形接触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所述插座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具有突起,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突起构成锁紧结构。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重点在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做了改进,将插座端子的的接触端改为倒S形,增加了插座端子的弹性变形的范围,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增加,这样也就提高了整个产品的接触可靠性,另外,插座端子的平坦接触部A与弧形接触部B在插座端子受到向下向右的力量时,平坦接触部A与弧形接触部B抵接,可有效防止插座端子因受力过大而折断变形。而且弧形的接触部可提供更好的缓冲力,而且圆弧形结构受力比较分散,可提高防折断效果。本实施例还在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所设的突起与插头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所设的凹槽相配合,构成锁紧结构,提高了产品的接触可靠性。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头(I)及与所述插头(I)组装一体的插座(2),所述插头(I)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头本体以及若干个由导电材料制成且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的插头端子(3),所述插座(2)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座本体以及若干个以预定间距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的插座端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与倒S形接触端之间形成有平坦接触部,所述倒S形接触端具有受插头端子(3)的插入而向下变形抵靠于所述平坦接触部,以防止所述倒S形接触端因过度变形而折断的弧形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接触部为圆弧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于靠近两个U形自由端处形成有第一接触部(31)及第二接触部(32),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所述插座端子(4)的倒S形接触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
5.根据权利要 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具有突起,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突起构成锁紧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的安装端与倒S形的接触端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该间隙内。
7.一种组合端子,其包括插头端子(3)以及与插头端子(3)相配合的插座端子(4),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3)包括水平延伸的焊接端及自所述焊接端一体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端,所述插座端子(4)包括“几”形的安装端及自安装端一体延伸的倒S形的接触端,所述插头端子(3)通过U形接触端插入并夹置于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和倒S形接触端之间而与插座端子(4)形成双点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与倒S形接触端之间形成有平坦接触部,所述倒S形接触端具有受插头端子(3)的插入而向下变形抵靠于所述平坦接触部以防止所述倒S形接触端因过度变形而折断的弧形接触部,所述弧形接触部为圆弧状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3)的U形接触端于靠近两个U形自由端处形成有第一接触部(31)及第二接触部(32),所述插座端子(4)的“几”形安装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41 ),所述插座端子(4)的倒S形接触端具有与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32)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具有突起,所述插头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31)形成有与所述突起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与突起构成锁紧 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重点在连接器的插座端子做了改进,将插座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改为倒S形,增加了插座端子的弹性变形的范围,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增加,这样也就提高了整个产品的接触可靠性,另外,插座端子的平坦接触部与弧形接触部在插座端子受到向下向右的力量时,平坦接触部与弧形接触部抵接,可有效防止插座端子折断变形。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199358SQ20121000400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9日
发明者何家勇 申请人:苏州中兴联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