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7050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管状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管状连接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一些家用电器通过使用连接结构实现机体与机体之间的连接。但是现有的实现机体之间连接的连接结构存在使用的部件多,导致连接结构复杂,造成连接的可靠性低。并且现有的连接结构通过卡扣配合连接,存在的在连接方向上锁紧无力,连接不牢固等情况,影响使用了该连接结构的家用电器工作的稳定性。[0003]综上所述,现有的连接结构存在连接方向锁紧无力,连接不牢固,影响工作稳定性的情况。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状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家用电器的连接结构存在的在连接方向上锁紧无力、影响工作稳定性的问题。[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000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状连接结构,该管状连接结构包括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所述上管组件包括公排插、连接座、旋钮和上管;下管组件包括下管和母排插;其中, 连接座的中部设有圆止口,旋钮的顶部设有环止口,所述圆止口的外直径大于所述环止口的内直径,旋钮通过所述环止口卡在连接座的所述圆止口上;连接座的上端顶部设有连接座卡扣,上管内部设有上管扣槽,连接座的所述连接座卡扣与上管的所述上管扣槽相配合实现固定装配;连接座下端设有公排插槽,公排插安装在所述公排插槽上,下管内部设有母排插扣,母排插安装在所述母排插扣上;旋钮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件,下管外侧设有第二连接部件;其中,安装在连接座公排插槽上的公排插与安装在下管母排插扣上的母排插对接后,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的配合装配实现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的锁紧。[0007]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设置在旋钮内侧的旋扣,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设置在下管外侧的导扣坡和旋扣槽。[0008]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旋扣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0009]所述导扣坡和旋扣槽为一体设计,其中,所述一体设计的导扣坡和旋扣槽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0010]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进一步包括用于将所述旋扣导入所述旋扣槽底部的导向筋。[0011]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设置在旋钮内侧的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设置在下管外侧的外螺纹。[0012]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连接座的下端外侧还设置有防呆槽,所述下管的内侧还设置有防呆筋。[0013]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公排插槽的插槽宽度比所述公排插的宽度宽O. 02cm O. 5cm。[0014]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旋钮的环止口内径比所述连接座上端圆柱直径宽 O. 02cm O. 5cm。[0015]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连接座圆止口外径比所述旋钮的环止口内径宽 O. 02cm O. 5cm。[0016]在上述管状连接结构中,所述连接座圆止口的上表面与上管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旋钮环止口的厚度宽O. 02cm O. 5cm。[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连接结构的公排插与公排插槽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对公排插与母排插对接时产生的错位进行补偿,延长公排插与母排插的使用寿命。在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对接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的配合装配实现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之间的对接拧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连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在连接方向上锁紧稳固等优点。


[0018]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管状连接结构的剖面图;[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下管的结构示意图;[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旋钮的剖面图;[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下管的剖面图;[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连接座与公排插的连接示意图;[00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旋钮与连接座的组装示意图;[00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上管组件的装配示意图;[00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下管俯视图;[00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下管组件俯视图;[00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的装配示意图;[0030]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连接关系展开示意图;[0031]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连接完成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0033]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一种管状连接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下管的结构示意图;[003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提供了的一种管状连接结构,如图I至图4所示,该管状连接结构包括上管组件100和下管组件200 ;所述上管组件100包括公排插3、连接座4、旋钮5和上管6 ;下管组件200包括下管I和母排插2 ;其中,[0035]连接座4的中部设有圆止口 42,旋钮5的顶部设有环止口 52,圆止口 42的外直径大于环止口 52的内直径,在装配完成后,旋钮5可以套设在连接座4上,并且被连接座4的圆止口 42托住;即旋钮5通过环止口 52卡在连接座4的圆止口 42上。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旋钮5的环止口 52内径比连接座4上端圆柱直径宽O. 02cm O. 5cm。连接座4圆止口 42外径比旋钮5的环止口 52内径宽O. 02cm O. 5cm。连接座圆止口 42的上表面与上管6的下表面的之间的距离比旋钮5环止口 52的厚度宽O. 02cm O. 5cm。[0036]如图3和图I所示,连接座4的上端顶部设有连接座卡扣43,该连接座卡扣43用于与设置在上管6内部的上管扣槽61配合,通过卡扣装配实现连接座4与上管6的连接。 即连接座4的连接座卡扣43与上管6的上管扣槽61相配合实现连接座4与上管6的固定装配。[0037]连接座4下端设有公排插槽41,该公排插槽41用于装配公排插3。其中,公排插槽41的周边宽度略大于公排插3的周边宽度;使得公排插3能够在公排插槽41里面的水平方向实现微小的串动,但是公排插3不会从公排插槽41中脱落出来。上述设计能够对上管组件100和下管组件200对接时产生的错位进行补偿,防止产生内接应力;还能增加公排插3以及与公排插3对接的母排插2的使用寿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公排插槽的插槽宽度比公排插的宽度宽O. 02cm O. 5cm。[0038]下管I内部设有母排插扣14,母排插扣14用于装配母排插2。即母排插2卡扣装配到下管I的母排插扣14里,形成固定装配。[00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旋钮5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件,下管I外侧设有第二连接部件;其中,连接座4与下管I对接后,安装在连接座4的公排插槽41上的公排插3与安装在下管I的母排插扣14上的母排插2对接后,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的配合装配实现上管组件100与下管组件200的锁紧。[0040]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种,第一连接部件为设置在旋钮 5内侧的旋扣51,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设置在下管I外侧的导扣坡12和旋扣槽11。其中, 在图2和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旋扣51的数量为一个,导扣坡12和旋扣槽11为一体设计,所述一体设计的导扣坡12和旋扣槽11为多个。其中,导扣坡12在垂直方向上存在高度差;在旋钮5旋紧的过程中,在旋扣51和导扣坡12的配合作用下,在旋钮5滑入旋扣槽11的过程中,产生不断增大的对接拉紧力,达到对接的拧紧连接。[0041]较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旋扣5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所述一体设计的导扣坡12和旋扣槽11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最佳为一体设计的导扣坡与旋扣槽的数量与所述旋扣的数量相同。[0042]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还包括用于将旋扣51导入旋扣槽11底部的导向筋13。所述导向筋13较低的一端与旋扣槽11的一端相接。旋钮5的旋扣51通过导向筋13滑入旋扣槽11内。[004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除了旋钮和下管的结构不同,其他的部件的结构相同。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旋钮的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下管的剖面图;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设置在旋钮505内侧的内螺纹5051,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设置在下管101外侧的外螺纹1011。在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对接过程中,连接座4插装到最底后,旋转旋钮505,使得内螺纹5051与外螺纹1011互相齿合,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不断被收紧,实现对接的拧紧连接。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连接座与公排插的连接示意图;如图7所示,公排插3插入到连接座4下端的公排插槽41上。为了防止上管组件100与下管组件200之间对接后活动,对对接后的公排插3或母排插2造成损害;或者防止公排插3和母排插2对接不成功。则在连接座4的下端外侧设置防呆槽44,并在对应的下管I的内侧设置防呆筋 15。如图4中所示,防呆槽44与防呆筋15相互配合,防止上管组件100与下管组件200之间对接错误或者对接后活动,对公排插或者母排插造成损坏。[004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旋钮与连接座的组装示意图;如图8所示,旋钮5 的环止口 52略大于连接座4上端的圆柱的直径。旋钮5可以套装进连接座4上,被连接座 4的圆止口 42托住,旋钮5可以实现水平方向的轴向自由旋转,通过旋转以及与下管的配合实现旋紧作用。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旋钮5的环止口 52内径比连接座4上端圆柱直径宽O.02cm O. 5cm。连接座4圆止口 42外径比旋钮5的环止口 52内径宽O. 02cm O. 5cm。[004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上管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如图9所示,将图8中的连接座4与旋钮5装配完成的组件的上端装配进上管6下端内孔里;通过连接座4上端的连接卡扣43与上管6内部的上管扣槽相配合形成固定装配。其中,上管6下端内孔的内直径略大于连接座4上端外柱径。所述卡扣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上管扣槽的数量与卡扣的数量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上管6下端内孔的内直径比连接座 4上端外柱径大O. 02cm O. 5cm。卡扣与上管扣槽的数量都为两个。[0047]装配完成后,连接座4的圆止口 42的上表面到上管6下表面的空间距离略大于旋钮5的环止口 52的厚度;上管6内部的上管扣槽与上管6下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组装后的旋钮5与连接座4上端之间的距离。由于在装配后,连接座4的上端被上管6的下表面限制住,在连接座4与上管6之间形成间隔7。即间隔7能保证旋钮5的自由旋转,而垂直方向只能在有限间隔内微小串动,使得旋钮5可以在上管6和连接座4之间实现水平方向的轴向自由旋转。[0048]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连接座4的圆止口 42上表面与上管6下表面的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旋钮5环止口 52的厚度宽O. 02cm O. 5cm。[0049]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下管俯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下管组件俯视图;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下管组件200由下管I和母排插2组装而成。其中,母排插2通过卡扣装配到下管I内部的母排插扣14上,形成固定装配。[0050]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如图12所示,当上管组件100和下管组件200对接时,下管I上端内侧的防呆筋15对准连接座4下端外侧的防呆槽插入,同时旋钮5的旋扣被下管I的导向筋13导入旋扣槽11内,由于导扣坡12在垂直方向上存在高度差,在旋扣滑入的过程中产生不断增大的对接拉紧力,达到对接的目的。[0051]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连接关系展开示意图;图 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连接完成状态示意图。如图13、图14 所示,当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连接时,下管101上端内侧的防呆筋对准连接座4下端外侧的防呆槽插入,连接座4装到最底后,旋转旋钮505,使得内螺纹5051与设置在下管101外侧的外螺纹1011互相齿合,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之间被不断收紧,达到对接的拧紧连接。[00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连接结构的公排插与公排插槽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在公排插与母排插对接时产生的错位进行补偿,延长公排插或母排插的使用寿命。在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对接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的配合装配实现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之间的对接拧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连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在连接方向上锁紧稳固等优点。[00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ー种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连接结构包括上管组件和下管组件;所述上管组件包括公排插、连接座、旋钮和上管;下管组件包括下管和母排插;其中, 连接座的中部设有圆止ロ,旋钮的顶部设有环止ロ,所述圆止ロ的外直径大于所述环止ロ的内直径,旋钮通过所述环止ロ卡在连接座的所述圆止ロ上; 连接座的上端顶部设有连接座卡扣,上管内部设有上管扣槽,连接座的所述连接座卡扣与上管的所述上管扣槽相配合实现固定装配; 连接座下端设有公排插槽,公排插安装在所述公排插槽上,下管内部设有母排插扣,母排插安装在所述母排插扣上; 旋钮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件,下管外侧设有第二连接部件;其中,安装在连接座公排插槽上的公排插与安装在下管母排插扣上的母排插对接后,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的配合装配实现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的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设置在旋钮内侧的旋扣,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设置在下管外侧的导扣坡和旋扣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扣的数量为ー个或者多个; 所述导扣坡和旋扣槽为一体设计,其中,所述一体设计的导扣坡和旋扣槽的数量为ー个或者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二连接部件进ー步包括用于将所述旋扣导入所述旋扣槽底部的导向筋。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设置在旋钮内侧的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设置在下管外侧的外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连接座的下端外侧还设置有防呆槽,所述下管的内侧还设置有防呆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公排插槽的插槽宽度比所述公排插的宽度宽O. 02cm O. 5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旋钮的环止ロ内径比所述连接座上端圆柱直径宽O. 02cm O. 5c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连接座圆止ロ外径比所述旋钮的环止口内径宽O. 02cm O. 5c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干, 所述连接座圆止ロ的上表面与上管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旋钮环止ロ的厚度宽.O.02cm O. 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状连接结构,包括由公排插、连接座、旋钮和上管组成的上管组件和由下管和母排插组成的下管组件;连接座的中部设有圆止口,旋钮的顶部设有环止口,圆止口的外直径大于环止口的内直径,旋钮通过环止口卡在连接座的圆止口上;连接座的上端顶部设有连接座卡扣,上管内部设有上管扣槽,连接座卡扣与上管扣槽相配合实现固定装配;公排插安装在连接座下端设有的公排插槽上,母排插安装在下管内部设有的母排插扣上;旋钮内侧设有第一连接部件,下管外侧设有第二连接部件;公排插与母排插对接后,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二连接部件的配合装配实现上管组件与下管组件的锁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状连接结构在连接方向上锁紧稳固。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2817381SQ20122038021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日
发明者廖送邦, 李曙光, 谭河辉, 陈卓欢, 林海利, 黄礼华 申请人:格力电器(中山)小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