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404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涉及电子领域,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线缆连接器连接电子设备背面的外接接口时,使得电子设备无法正面摆放。主要采用的方案为该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和线缆,连接头和线缆导电连接。连接头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于连接所述线缆,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一侧面;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第二部分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线缆连接于第一部分的第一侧面。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连接电子设备上的外接接口,尤其用于连接设置在电子设备背面的外接接口,以便于电子设备和线缆摆放,从而方便客户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线缆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电子设备上的外接接口的线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上如手机、电脑、播放器等电子设备逐渐普及。这些电子设备上都设置有各种类型的外接接口,如USB接口(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以方便电子设备用户的使用。
[0003]目前,这些外接接口都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四周侧边上,而与电子设备外接接口连接的线缆连接器都采用连接头、连接头上的接触端子及线缆都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设计。
[0004]但是,若USB接口设置在电子设备的背面时,采用上述设计的线缆连接器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或者其他操作时,一方面,使得电子设备无法正面摆放,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即使电子设备反面摆放时,由于线缆位于电子设备的正上方,使得线缆不好摆放,造成线缆放置混乱的情形。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主要目的在于与电子设备背面的外接接口连接时,便于摆放电子设备和线缆,以方便客户的使用。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和线缆;所述连接头和线缆导电连接;其中,
[0008]所述连接头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
[0009]所述第一部分用于连接所述线缆,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
[0010]所述第二部分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
[0011]所述线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0013]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0014]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与导电端子连接;
[0015]所述线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通孔密封连接;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通孔密封连接。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电子设备接口的接触端子,且所述接触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
[0019]第一侧面位于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间,且分别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连接;
[0020]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均为平面端面。
[002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位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且分别与第一端面、第二端面连接;
[0022]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使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连通的滑槽;
[0023]所述连接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导电端子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滑槽可以移动至第二侧面上。
[002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端面上的靠近第二侧面位置处;
[0025]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侧面上的靠近第一端面的位置处。
[0026]进一步地,所述线缆包括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内设置有数据线、电源线以及信号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头为USB连接头。
[0028]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缆连接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主要包括连接头和线缆,而连接头包括与线缆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用于连接电子设备外接接口连接的第二部分,且使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垂直。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背部的接口时,第二部分插接至电子设备的背部,而线缆平行于电子设备的背部,从而可使电子设备很好的摆放,并消除了由于线缆不好放置而造成的混乱的局面,给用户到来极大的方便。
[003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与第二部分连接的第一端面及与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都设置为平面,这样设计使得电子设备可以通过该连接头可以稳定地正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
[003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部分设计为可以在第一端面和第二侧面上旋转,使得该实用新型既可以用于插接电子设备背部的外接接口,又可以很好地插接电子设备周边的外接接口。
[0032]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的示意图;
[003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的示意图;
[003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部分的示意图;
[003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部分的示意图;
[0038]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004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该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头I和线缆2,连接头I和线缆2导电连接。其中,连接头I包括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第一部分11用于连接线缆,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一侧面,第一侧面垂直于第一端面。第二部分12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其垂直连接在第一部分11的第一端面上。线缆2连接于第一部分11的第一侧面。
[0041]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接头设计为相互垂直的两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垂直),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可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尤其是电子设备背部的外接接口。在连接电子设备背部的外接接口时,将连接头的第二部分插接至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处,连接头的第一部分可支撑电子设备,即电子设备可安放在第一部分上,而线缆与电子设备背部平行,其不会影响电子设备的正面摆放。即使电子设备反面摆放在桌面时,由于线缆平行于桌面,其可以很平顺地摆放在桌面上,不会造成混乱的局面。
[0042]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也可以用于连接电子设备周边的外接接口,使用其连接电子设备周边的接口时,电子设备也可以正常的摆放在桌面上或者其他位置处。
[0043]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MP3播放器及笔记本电脑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4]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不,第一部分11包括壳体111、导电端子112。其中,导电端子112安装在壳体111内。壳体111具有第一端面3及第一侧面4,第一端面3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4,第一侧面4垂直于第一端面3,且第一侧面4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14。第二部分12设置在壳体111的第一端面上,且第二部分12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114与导电端子112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线缆2的一端通过第二通孔115与导电端子112连接。其中,线缆2与第二通孔115密封连接;第二部分12与第一通孔114密封连接。
[0045]较佳地,第一部分11还包括绝缘本体113,绝缘本体113包裹导电端子112,用于保护导电端子112,绝缘本体11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使第二部分12的一端及线缆2穿过的通孔,且这些通孔与第二部分及线缆2密封连接。
[0046]第二部分12主要为连接头的插接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图4和图5分别为第二部分的两种结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第二部分12包括第二壳体122及接触端子121,接触端子121安装在第二壳体内,且其一端与导电端子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二壳体122,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如图5所示,第二部分12包括第二壳体122及接触端子121,接触端子121安装在第二壳体内,且与导电端子连接,第二壳体的自由端敞口设置。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部分设计为与相应电子设备外接接口相适配的插头式(如图4所示)或接口式(如图5所示),以使第二部分与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连接,使第二部分上的接触端子与电子设备上的接触端子连接。
[0047]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壳体还包括与第一端面3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未示出);第一侧面4位于第一端面3、第二端面之间,且分别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连接;所述第一端面3、第三端面均为平面端面。
[0048]由于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进行连接电子设备背部的外接接口时,电子设备的背部安置在第一端面上,而壳体的第三端面支撑在桌面上,故将第一端面、第三端面设计为平面,可使得电子设备能够很好地摆放。
[0049]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壳体可以为多种结构形式,其中,每种结构形式都以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为底部或顶部,四周面中有一侧面与第一端面垂直即可。例如,壳体的结构可以为附图中所示的长方体结构,也可以为正方体结构。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可以为圆形平面;与第一端面、第二端面连接的四周侧面可以是由多边形构成,也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0050]较佳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部分的壳体还包括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5,第二侧面5位于第一端面3和第二端面之间且分别与第一端面3、第二端面连接;第二侧面5上设置有第三通孔115,壳体上设置有使所述第一通孔113与第三通孔115连通的滑槽(未示出)。连接头的第二部分与导电端子转动连接,使第二部分通过滑槽可以在第一端面上的第三通孔115处和第二侧面上的第三通孔115之间转动。
[0051]通过如此设计,可以根据电子设备上的外接接口所设计的位置,使第二部分处于在第一端面上或者移动至第二侧面上,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线缆连接器不仅可以便于连接电子设备的背部外接接口,还可以方便地连接电子设备周边的接口。
[0052]较佳地,第一端面3在第一通孔113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以使第二部分可以稳定地处于第一通孔113处。第二侧面5在第三通孔115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使第二部分可以稳定地设置在第三通孔115处。优选地,第一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优选为限位壁,在旋转第二部分时,必须用手扳动,以克服限位结构对其的限制。在此,第二限位结构、第三限位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介绍。
[0053]较佳地,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端面上的靠近第二侧面处;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侧面的靠近第一端面处,以便第二部分移动。
[0054]较佳地,上述实施例的线缆包括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内设置有数据线、电源线以及信号线中的一种或几种。较佳地,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头为USB连接头。
[0055]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背面的接口时,第二部分插接至电子设备的背面,而线缆平行于电子设备的背面,从而可使电子设备很好的摆放,并消除了由于线缆不好放置而造成的混乱的局面,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
[005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线缆连接器,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连接头和线缆,所述连接头和线缆导电连接;其中, 所述连接头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用于连接所述线缆,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垂直于所述第一端面; 所述第二部分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外接接口,其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端面; 所述线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部分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 所述线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导电端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通孔密封连接;所述线缆与所述第二通孔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电子设备接口的接触端子,且所述接触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二端面; 第一侧面位于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之间,且分别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连接; 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均为平面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面、第二端面连接; 所述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使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三通孔连通的滑槽; 所述连接头的第二部分与所述导电端子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部分通过滑槽可以移动至第二侧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端面上的靠近第二侧面位置处; 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二侧面上的靠近第一端面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内设置有数据线、电源线以及信号线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为USB连接头。
【文档编号】H01R13/04GK204130845SQ201420403305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翁黎晨 申请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