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螺旋电极置于螺旋末端的无管脚节能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5858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螺旋电极置于螺旋末端的无管脚节能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螺旋电极置于螺旋末端的无管脚节能灯,属于灯具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在节能灯制造领域中,人们为了增加灯管的发光面积,通常将灯管盘旋成全螺旋或半螺旋结构,它有效地增加了灯管的发光面积,提高了灯管的光通量。

这种螺旋式节能灯的灯管一般都包括有双螺旋结构的灯管主体。半螺旋结构与全螺旋结构的不同之处是在双螺旋结构的灯管主体的两末端进行弯角处理,即首先将灯管主体的两末端向螺旋圈的内侧弯折成接近水平状,然后在螺旋圈的中部位置再向上竖直弯折而构成两个长度2CM以上的管脚,灯管利用两个管脚与下壳相连接。这种半螺旋结构的节能灯,主要的缺陷就是,总体外形不够美观且节能灯的总体高度较高(这是由于有了灯脚的缘故而造成的),但是半螺旋结构的灯管,由于有了二端垂直段,因此在涂粉、烤粉、焊灯丝段、排气、充气、烤管等工艺质量容易控制,所以灯管的光效、寿命性能好。全螺旋结构的灯管,其灯丝段焊在螺旋体的延伸处,灯管是顺着旋进下壳的塑件中,再胶合固定,因此,灯管与塑壳无间隙,美观且灯的总高度小。但是这种全螺旋结构灯管的螺旋圈外径尺寸一定要小于塑壳的外径尺寸。因此,其发光面积及光通亮受到塑壳外径尺寸的制约,不可能满足人们对节能灯光通量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目前全螺旋节能灯管在光通量方面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螺旋电极置于螺旋末端的无管脚节能灯,在不增加塑壳外径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全螺旋灯管的外径来增大发光面积,增加光通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釆取以下技术方案实施:它由双螺旋结构的灯管、两个管脚、每个管脚上的各两条电极线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管两端四分之一为阿基米德螺线;其端口设置的电极顺沿端口螺旋切线方向与外接电极连接。

本发明将双螺旋灯管主体两端四分之一螺旋圈段上的灯管螺线轨迹设计为由一段阿基米德螺线与管脚端处的螺旋切线连接,因而使两管脚外侧壁间的距离小于灯管主体的外径,这样就能在不改变塑壳连接件外径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灯管主体的外径达到增大灯管的发光面积、增加光通量的目的。本发明中电极设置在螺旋方向的未端,减少了灯管在螺旋轴线方向上的长度,从而使整个灯具结构紧凑。因此本发明与传统全螺旋结构的节能灯管相比,具有结构紧凑、整体性好、灯管的发光面积大、光通量大等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1中:1灯管、2管脚、3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灯管1为全螺旋结构,在灯管1上的灯管两端设有两个管脚2,其用于与塑件下壳中的旋入孔(图中未示出)相胶合,两个管脚2上设有引线3,其用于与塑件上壳、下壳中的镇流器输出端相连接。将灯管1两端四分之一螺旋圈段上的灯管螺线轨迹设计成由一段向内渐入的阿基米德螺线与管脚2端处的直线连接形式,使得两管脚2外侧壁间的距离小于灯管1的外径且使两管脚2中心距离与塑件下壳两连接孔的中心距离相等。这样不但能使灯管1的螺旋圈外径大于塑件下壳的外径,达到增大灯管主体的发光面积、增加光通亮的目的,而且还能使灯管1中的两管脚2顺利旋入塑件下壳内实现完全胶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