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256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作为继电器,有具有层叠有多个板簧的可动接触片的继电器(参照专利文献1)。可动接触片与可动触点端子连接。在可动接触片上安装有可动触点,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相对。另外,在可动接触片上设置有伸出部。伸出部具有相对于可动触点向固定触点所在的方向伸出的形状。在支承可动接触片的基体上,在与伸出部相对的部分和伸出部之间设置有空间,以与伸出部的可动范围不发生干涉。

当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流过大电流时,在可动触点上作用有电磁斥力,该电磁斥力向着要使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的方向。但是,在上述的继电器中,当在可动接触片上流过大电流时,在可动触点端子和可动接触片之间作用电磁斥力,使可动接触片在将可动触点向固定触点按压的方向变形。通过以将该可动触点向固定触点按压的方式作用的电磁斥力超过要使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离开的电磁斥力,由此,抑制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的离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8762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继电器中,当流过可动接触片的电流增大时,电磁斥力引起的可动接触片的变形可能会过度增大。当可动接触片变形大时,要按压可动触点的力可能会脱离从可动触点朝向固定触点的方向。该情况下,由于向固定触点按压可动触点的力变弱,所以存在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大电流通电时能够抑制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分离的继电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方式的继电器具备可动触点部、固定触点部、基体。可动触点部具有可动触点端子、可动接触片、可动触点。可动接触片相对于可动触点端子在规定方向上相对配置,与可动触点端子。可动触点与可动接触片连接。固定触点部具有固定触点端子和固定触点。固定触点端子相对于可动触点端子在规定方向上分离配置。固定触点在规定方向上与可动触点端子相对配置,与固定触点端子连接。基体收纳可动触点部和固定触点部。可动接触片具有多个板簧。多个板簧相互层叠配置。可动接触片包含向规定方向突出的伸出部。基体具有与伸出部相对的限制部。固定触点端子具有与可动接触片相对的第一表面和位于第一表面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限制部位于比固定触点端子的第二表面更靠可动接触片侧。在因通电时的电磁斥力而使可动接触片变形时,以通过在多个板簧全部塑性变形之前使限制部与伸出部接触,限制可动接触片的变形的方式设定限制部与伸出部之间的距离。

基体也可以具有与伸出部相对而向规定方向凹陷的凹部。限制部也可以包含于凹部。

也可以在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时、及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时的任一情况,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凹部内。

也可以在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时,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固定触点端子的第一表面更靠第二表面侧。

相对于限制部位于规定方向的基体的外表面和限制部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比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时的限制部与伸出部之间的距离大。

基体也可以具有在规定方向上与伸出部相对的第一内侧面,限制部也可以为第一内侧面。

限制部也可以为从第一内侧面朝向伸出部突出的突起部。

基体也可以具有在从第一内侧面朝向伸出部的方向上从第一内侧面延伸的第二内侧面。限制部也可以为第二内侧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在因通电时的电磁斥力而使可动接触片变形时,通过在多个板簧全部塑性变形之前,限制部与伸出部接触,由此,限制可动接触片的变形。因此,在因通电时的电磁斥力而使可动接触片变形时,以多个板簧的至少一个不发生塑性变形的方式,通过限制部限制可动接触片的变形。因此,在大电流通电时,抑制可动接触片过度地大幅变形的情况,并且,多个板簧的至少一个维持弹力。由此,能够抑制大电流通电时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复位状态的继电器的平面图;

图3是置位状态的继电器的平面图;

图4是图2的放大图;

图5是图3的放大图;

图6是第一变形例的继电器的放大图;

图7是第二变形例的继电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继电器。图1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2及图3是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继电器1具备基体11、驱动部12、可动部13、支承部件14、联杆部15、触点部16。此外,为了容易理解,图2及图3中省略支承部件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将x轴所示的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将y轴所示的方向称作第二方向。另外,将z轴所示的方向称作上方。x轴、y轴、z轴分别相互垂直。例如,在将从驱动部12朝向可动部13的方向及与其平行的方向作为第一方向的情况下,与第一方向垂直且从驱动部12朝向触点部16的方向及与其平行的方向成为第二方向。另外,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垂直且从可动部13朝向支承部件14的方向及与其平行的方向成为上方。

基体11收纳驱动部12、可动部13、联杆部15、触点部16。在基体11上覆盖未图示的壳体。

如图2及图3所示,基体11具有第一收纳部17和第二收纳部18。第一收纳部17和第二收纳部18在第二方向(y)上排列配置。第一收纳部17和第二收纳部18通过隔壁部113划分。在第一收纳部17收纳触点部16。在第二收纳部18收纳驱动部12、可动部13和支承部件14。

驱动部12产生用于使触点部16开闭的驱动力。具体而言,驱动部12通过产生使可动部13旋转的电磁力而使触点部16进行开闭。如图2所示,驱动部12具有线圈21、卷轴22、第一轭铁23、第二轭铁24。线圈21卷绕于卷轴22上。线圈21的中心轴线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卷轴22上插入有未图示的铁芯。第一轭铁23与铁芯的一端连结,第二轭铁24与铁芯的另一端连结。

可动部13相对于基体11可转动地被支承。可动部13通过来自驱动部12的电磁力而动作。可动部13配置于第一轭铁23和第二轭铁24之间。可动部13具有第一衔铁25、第二衔铁26、永久磁铁27、可动体28。第一衔铁25、第二衔铁26以及永久磁铁27安装于可动体28。可动体28以旋转轴281为中心可旋转地支承于基体11。可动体28具有连结部282。连结部282朝向联杆部15突出。

第一衔铁25具有第一端部251和第二端部252。第二衔铁26具有第三端部261和第四端部262。第一端部251和第三端部261从可动体28向同方向突出。第二端部252和第四端部262从可动体28向与第一端部251和第三端部261相反的方向突出。

图1所示的支承部件14可旋转地支承可动部13。支承部件14配置于可动部13的上方。

联杆部15将可动部13的动作传递到触点部16。联杆部15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联杆部15横跨第一收纳部17和第二收纳部18配置。联杆部15将可动体28和后述的可动接触片33连结。

联杆部15具有凹部153。在凹部153内配置有后述的可动接触片33的前端。联杆部15具有孔154。在联杆部15的孔154内插入可动部13的连结部282的前端。

触点部16具有可动触点部31和固定触点部32。可动触点部31具有可动接触片33、可动触点端子34、可动触点35。可动接触片33和可动触点端子34沿第一方向(x)延伸。可动接触片33与可动触点端子34相对配置。可动接触片33相对于可动触点端子34配置于第二方向(y)。可动接触片33与可动触点端子34连接。可动触点35与可动接触片33连接。

固定触点部32具有固定触点端子36和固定触点37。固定触点端子36相对于可动触点端子34在第二方向(y)上分离配置。固定触点端子36沿第一方向(x)延伸。固定触点37与固定触点端子36连接。固定触点37与可动触点35相对配置。固定触点37相对于可动触点35配置于第二方向(y)。即第二方向(y)与固定触点37相对于可动触点35所在的方向相当。

图4是图2的继电器1的放大图。图5是图3的继电器1的放大图。如图4及图5所示,可动接触片33具有多个板簧41-44。多个板簧41-44相互在第二方向(y)上层叠配置。多个板簧41-44由例如铜合金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

详细而言,可动接触片33具有第一板簧41和第二板簧42。第一板簧41被配置于多个板簧41-44中最接近固定触点端子36处。第二板簧42被配置于多个板簧41-44中最接近可动触点端子34处。第二板簧42由与其它板簧41、43、44不同的材料形成。第二板簧42具有比其它板簧41、43、44更高的弹性。

多个板簧41-44具有第三板簧43和第四板簧44。第三板簧43和第四板簧44配置于第一板簧41和第二板簧42之间。多个板簧41-44与可动触点端子34一体地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触片33由四个板簧41-44构成,但可动接触片33的板簧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也可以少于四个或多于四个。

可动接触片33具有基端部331和前端部332。基端部331与可动触点端子34连接。前端部332位于基端部331的相反侧,成为自由端。可动接触片33的前端部332配置于联杆部15的凹部153内。第二板簧42的前端部421朝向可动触点端子34侧弯曲。

可动接触片33具有第一平坦部333、伸出部334以及第二平坦部335。即,上述的多个板簧41-44分别具有相当于第一平坦部333、伸出部334以及第二平坦部335的形状。第一平坦部333、伸出部334以及第二平坦部335沿可动接触片33的长边方向排列配置。此外,可动接触片33的长边方向与上述的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

伸出部334向第二方向(y)突出。即,伸出部334向从可动触点端子34分离的方向变凸地弯曲。伸出部334配置于第一平坦部333和第二平坦部335之间。第一平坦部333包含上述的基端部331。第一平坦部333与可动触点端子34连接。第二平坦部335包含上述的前端部332。在第二平坦部335连接可动触点35。

接着,说明继电器1的动作。在图2及图4所示的复位(reset)状态下,第一衔铁25的第一端部251与第一轭铁23接触,第二端部252从第二轭铁24分离。另外,第二衔铁26的第四端部262与第二轭铁24接触,第三端部261从第一轭铁23分离。可动触点35从固定触点37分离。

当沿规定方向对线圈21通电时,产生使可动部13向顺时针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旋转的电磁力。由此,可动部1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当可动部1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连结部282按压联杆部15,联杆部15向第二方向(y)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33的前端向第二方向(y)移动,随之,可动触点35以接近固定触点37的方式移动。其结果,可动触点35与固定触点37接触。由此,继电器1从图2所示的复位状态切换为图3所示的置位(set)状态。

此外,如图5所示,在继电器1为置位状态下,第二板簧42的前端部421与联杆部15的凹部153的侧面接触。由此,在继电器1为置位状态时,能够稳定地得到可动触点35和固定触点37的接触压。

如图3所示,在置位状态下,第一衔铁25的第一端部251从第一轭铁23分离,第二端部252与第二轭铁24接触。另外,第二衔铁26的第四端部262从第二轭铁24分离,第三端部261与第一轭铁23接触。此外,即使在该状态下停止对线圈21的通电,也能够通过永久磁铁27的磁力来维持置位状态。

接着,当沿与上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对线圈21通电时,产生使可动部13向上述顺时针方向相反的逆时针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旋转的电磁力。由此,可动部1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可动部1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连结部282按压联杆部15,联杆部15向第二方向(y)的相反方向(图3中的右方向)移动。由此,可动接触片33的前端向第二方向(y)的相反方向移动,随之,可动触点35以从固定触点37分离的方式移动。其结果,可动触点35从固定触点37分离。由此,继电器1从图3所示的置位状态返回图2所示的复位状态。此外,即使在该状态下停止对线圈21的通电,也能够通过永久磁铁27的磁力来维持复位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具有用于防止在大电流的通电时可动接触片33过度地大幅变形的构造。以下,对该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及图3所示,收纳可动接触片33的基体11的第一收纳部17具有凹部51。凹部51具有与伸出部334相对向第二方向(y)凹陷的形状。

如图4及图5所示,凹部51具有第一内侧面52、第二内侧面53、第三内侧面54。第一内侧面52与伸出部334相对。第一内侧面52相对于伸出部334配置于第二方向(y)。第一内侧面52沿第一方向(x)延伸。

第二内侧面53从第一内侧面52向第二方向(y)的相反方向延伸。即,第二内侧面53从第一内侧面52向与从第一内侧面52朝向伸出部334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二内侧面53朝向第一方向(x)的相反方向弯曲。第二内侧面53与第一平坦部333相对。第二内侧面53相对于第一平坦部333配置于第二方向(y)。第二内侧面53与伸出部334相对。第二内侧面53相对于伸出部334配置于第一方向(x)的相反方向。

第三内侧面54从第一内侧面52向第二方向(y)的相反方向延伸。即,第三内侧面54从第一内侧面52向与从第一内侧面52朝向伸出部334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三内侧面54朝向第一方向(x)弯曲。第三内侧面54与第二平坦部335相对。第三内侧面54相对于第二平坦部335配置于第二方向。第三内侧面54与伸出部334相对。第三内侧面54相对于伸出部334配置于第一方向(x)。

第一收纳部17具有可动端子支承部55。可动端子支承部55具有向第一方向(x)的相反方向凹陷的形状。在可动端子支承部55内配置可动触点端子34的基端部341和可动接触片33的基端部331。可动端子支承部55支承可动触点端子34的基端部341和可动接触片33的基端部331。可动端子支承部55与第二内侧面53相连。

第一收纳部17具有固定端子支承部56和突出部57。固定端子支承部56具有向第一方向(x)的相反方向凹陷的形状。在固定端子支承部56内配置固定触点端子36的基端部360。固定端子支承部56支承固定触点端子36的基端部360。固定端子支承部56与突出部57相连。突出部57位于固定端子支承部56和凹部51之间。突出部57与第二平坦部335相对。突出部57相对于第二平坦部335配置于第二方向(y)。突出部57与第三内侧面54相连。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内侧面52接近伸出部334配置,成为用于限制可动接触片33的变形量的限制部。更详细而言,在通常的使用时,限制部334与伸出部334不接触,在大电流的通电时,可动接触片33因电磁斥力而变形时,以通过在多个板簧41-44全部塑性变形之前使限制部与伸出部334接触,来限制可动接触片33的变形的方式,设定第一内侧面52与伸出部334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固定触点端子36具有与可动接触片33相对的第一表面361和位于第一表面361的相反侧的第二表面362。第一内侧面52位于比固定触点端子36的第二表面362更靠可动接触片33侧。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可动触点35从固定触点37分离时、及可动触点35与固定触点37接触时的任一情况,伸出部33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51内。在可动触点35与固定触点37接触时,伸出部33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固定触点端子36的第一表面361更靠第二表面362侧。

如图4所示,相对于第一内侧面52位于第二方向(y)的基体11的外表面58和第一内侧面52之间的距离,比可动触点35从固定触点37分离时的第一内侧面52与伸出部334之间的距离大。如图5所示,相对于第一内侧面52位于第二方向(y)的基体11的外表面58和第一内侧面52之间的距离比可动触点35与固定触点37接触时的第一内侧面52和伸出部334之间的距离大。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将作为限制部的第一内侧面52接近可动接触片33配置,在因通电时的电磁斥力而使可动接触片33变形时,通过第一内侧面52与伸出部334接触,限制可动接触片33的变形。因此,可动接触片33过度地大幅变形的情况被抑制。由此,防止因电磁斥力而作用于可动触点35的力从自可动触点35朝向固定触点37的方向脱离的情况。其结果,能够通过电磁斥力而将可动触点35高效地按压于固定触点37,即使通过大电流,也能够抑制可动触点35和固定触点37的分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是第一内侧面52,但限制部的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进行变更。例如,图6是第一变形例的继电器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限制部也可以是从第一内侧面52朝向伸出部334突出的突起部59。即,也可以在因通电时的电磁斥力而使可动接触片33变形时,以通过在多个板簧41-44全部塑性变形之前使突起部59与伸出部334接触,限制可动接触片33的变形的方式,设定突起部59和伸出部334之间的距离。

图7是第二变形例的继电器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限制部也可以是第二内侧面53。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第一变形例的第二内侧面53相比,第二变形例的第二内侧面53更接近伸出部334配置。即,也可以在因通电时的电磁斥力而使可动接触片33变形时,以通过在多个板簧41-44全部塑性变形之前使第二内侧面53与伸出部334接触,限制可动接触片33的变形的方式,设定第二内侧面53和伸出部334之间的距离。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在大电流流过时抑制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分离的继电器。

符号说明

34可动触点端子

33可动接触片

35可动触点

31可动触点部

36固定触点端子

37固定触点

32固定触点部

11基体

41-44板簧

334伸出部

52第一内侧面(限制部)

53第二内侧面(限制部)

59突起部(限制部)

361第一表面

362第二表面

51凹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