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1581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薄型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016年3月17日公开的美国专利申请第us20160079689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头、与对接头连接的内部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包覆电路板及部分对接头的第一金属壳体、包覆部分第一金属壳体及线缆的第二金属壳、及设置在第一金属壳体及第二金属壳体外的外壳体。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及外壳体的厚度尺寸均大于所述对接头的厚度尺寸,所述线缆采用圆形结构,直径较粗,从而使得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厚度尺寸较大。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整体结构较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对接头、与对接头直接电性连接的扁平的线缆、压接在线缆外侧的压接环、包覆部分对接头及全部压接环的内模、及设置在内模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线缆包括若干芯线及包覆在芯线外的外被层,所述各芯线均包括导体,所述芯线分为导体直径较大的第一芯线及导体直径较小的第二芯线,所述第一芯线为裸导线,所述第一芯线的导体直接包覆在所述外被层内,所述各第二芯线均包括包覆在相应导体外的绝缘层。具体实施结构如下:所述第二芯线包括传输电源信号的电源线,所述电源线包括设置在绝缘层外侧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括若干设置在绝缘层外侧并沿线缆延伸方向螺旋延伸的导线。所述电源线包括一对,所述一对电源线共同传输同一电源信号。所述电源线的屏蔽层包括外翻到外被层外侧的外露部,所述压接环压接在所述外露部外侧与屏蔽层建立电性连接,所述压接环与所述金属外壳电性连接。所述压接环包括冲压形成的弹性凸块,所述内模成型后,所述弹性凸块露出所述内模与金属外壳接触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压接环包括冲压形成的仅两端与压接环连接的弹片,所述内模成型后,所述弹片凸块露出所述内模与金属外壳接触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内模设有将所述压接环暴露在外的开口,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压接环电性连接的导电片,所述金属外壳与所述导电片接触连接并通过所述导电片与所述压接环及屏蔽层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片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压接环电性及机械连接。进一步包括安装在内模的后端的后盖,所述金属外壳在前后方向上完全覆盖后盖的周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中导体直径较大的第一芯线采用裸导线结构,导体直径较小的第二芯线均包括包覆在相应导体外的绝缘层,从而使得扁平的线缆的结构可以最小化,从而便于线缆连接器组件变薄。【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3是图3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的分解图。图4是沿图1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所示b-b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线缆与线缆连接器连接一端理线后的立体图。图7是在图6的基础上压接环压接到线缆上的立体图。图8是在图7的基础上与对接头电性连接后的立体图。图9是在图8的基础上成型内模后的立体图。图10是在图9的基础上安装后盖的立体图。图11是在图10的基础上安装导电片后的立体图。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分解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在安装金属外壳前的立体图。图14是图12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分解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在安装金属外壳前的立体图。图17是图15所示的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沿a-a方向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300,500对接头1前开口10收容部11导电端子12焊接部120线缆2芯线21电源线210电源导体2100绝缘层2101接地线211屏蔽层2102外露部2103侦测信号线212侦测导体2120绝缘层2121外被层22压接环3,303,503弹性凸块3031弹片5031内模4,304,504开口40凹陷部41后盖5悬臂部51金属外壳6,306,506导电片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1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可沿相反的两个方向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对接头1、与对接头1电性连接的扁平的线缆2、压接在线缆2外侧的压接环3、包覆部分对接头1及部分线缆2的内模4、套设在线缆2上并安装在内模4后端的后盖5、套设在外侧的金属外壳6、及设置在压接环3与金属外壳6之间的一对导电片7。如图2-4及8-11所示,所述对接头1具有前开口10及设置在后方的凹陷的收容部11,所述对接头内设有若干导电端子12,所述导电端子12包括暴露在所述收容部11的焊接部120,所述所有焊接部120排列成一排。所述对接头1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后,对接连接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通过所述前开口10进入对接头1与导电端子12实现电性连接。如图3-8所示,所述线缆2包括若干芯线21及包覆在芯线21外侧的外被层22。所述芯线21包括一对电源线210、一根接地线211及一根侦测信号线212。所述一根接地线211为第一芯线,所述一对电源线210及一根侦测信号线212组成第二芯线。所述一对电源线210传输同一个电源信号,所述接地线211为裸导线,所述接地线211直接包覆在外被层22内,所述侦测信号线212传输识别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正反插的侦测信号。所述各电源线210均包括电源导体2100、包覆在电源导体2100外的绝缘层2101、及设置在绝缘层2101外侧的屏蔽层2102。所述屏蔽层2102包括若干设置在绝缘层2101外侧并沿线缆2延伸方向螺旋(spiral)延伸的导线。所述屏蔽层2102采用超细导体螺旋结构,在提供好的弯折性能的情况下,减小线缆2的厚度。所述屏蔽层2102可以减弱线缆2的天线效应。所述侦测信号线212包括侦测导体2120及包覆在侦测导体2120外侧的绝缘层2121。将同一信号分成两根或更多根芯线21来传输,可以在满足电流及压降的情况下降低每根芯线21的直径,从而可以降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厚度尺寸。所述接地线211采用裸导线可以尽可能减小接地线211的直径,从而可以满足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较薄的厚度尺寸。所述接地线211的直径大于所述电源导体2100及侦测导体2120的直径,所述接地线211的规格是24awg(americanwiregauge,美国线规),所述电源导体2100及侦测导体2120的规格是28awg,从而所述接地线211的直径与电源线210及侦测信号线212的直径相当。所述线缆2的一端露出所述芯线21,以便芯线21与所述导电端子12的焊接部120焊接。所述一对电源线210的屏蔽层2102包括外翻到所述外被层22外侧的外露部2103。所述压接环3压接在所述外露部2103外侧以与屏蔽层2102建立电性连接。所述芯线21排列成一排后与所述排列成一排的焊接部120焊接,从而芯线21与所述焊接部120焊接后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将最小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芯线21也可通过第三方如内部电路板与所述对接头1实现电性连接。如图2-4及9-11所示,所述内模4一体成型在对接头1及线缆2外侧,所述内模4成型后完全包覆所述芯线21与焊接部120焊接处,并包覆所述压接环3,所述内模4成型后与对接头1形成相同的宽度及厚度。所述内模在上面及下面均设有将压接环3的一部分暴露在外面的开口40。所述一对导电片7分别安装在所述开口40内,所述各导电片7的一侧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压接环3电性及机械连接。所述内模4的后端设有若干凹陷部41。所述后盖5设有若干悬臂部51,所述后盖5通过所述悬臂部51与相应的凹陷部41配合安装到内模4上,所述悬臂部51与凹陷部41之间可以进一步通过胶水粘合连接成一体,从而最大限度提供线缆2的保持力及加强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组件的整体强度。如图1-4所示,所述金属外壳6是管状结构,所述金属外壳6在整个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横截面,所述金属外壳6的厚度为2.4厘米,宽度为8.25厘米。所述金属外壳6套设在对接头1及内模4的外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完全覆盖所述对接头1及内模4的周边,所述金属外壳6在前后方向上也完全覆盖后盖5的周边,当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后,所述金属外壳6的前端收容到对接连接器内,所述金属外壳6通过胶水与内模4固定连接,所述线缆2、压接环3、内模4及金属外壳6形成一整体,最大限度提供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保持力及对接头1的整体强度。所述各导电片7的另一侧分别与金属外壳6形成电性连接,从而所述电源线210的屏蔽层2102通过压接环3及导电片7与金属外壳6形成电性连接,以将线缆2内的杂讯通过金属外壳6导入到地。如图6-11所示,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所述对接头1;提供所述扁平的线缆2,将所述线缆2的外被层22剥掉露出所述芯线21,将所述电源线210的屏蔽层2102外翻到所述外被层22外侧形成所述外露部2103,将所述压接环3压接在所述线缆2外侧,所述外露部2103压接在所述压接环3内,将所述芯线21排成一排与所述对接头1电性连接;成型所述内模4,所述内模4包覆部分对接头1及部分线缆2,并在内模4的上面及下面均形成将压接环3的一部分暴露在外面的开口40;将所述导电片7安装在相应的开口40内,并通过导电胶与所述压接环3电性及机械连接;将所述金属外壳6自前向后套入安装在对接头1及内模4的外侧并在前后方向上完全覆盖所述对接头1及内模4的周边,所述金属外壳6通过所述压接环3及导电片7与金属外壳6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后盖5可在线缆2与对接头1电性连接之前套设到所述线缆2上,当所述内模4成型完成之后,所述后盖5沿所述线缆2向前滑动到所述内模4的后端与内模4组装在一起。如图12-14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300,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主要的不同是,没有单独设有导电片7,而是在所述压接环303的一侧设有冲压形成的弹性凸块3031,在成型所述内模304时候,所述弹性凸块3031暴露在所述内模304外面,从而在所述金属外壳306安装后直接与所述弹性凸块3031实现电性连接。如图15-17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500,该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比主要的不同是,所述压接环503上设有冲压形成的仅两端与压接环连接的弹片5031,所述内模504成型后,所述弹片5031凸块露出所述内模504与金属外壳506接触实现电性连接。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300,500中导体直径较大的第一芯线211采用裸导线结构,导体2100,2120直径较小的第二芯线210,212均包括包覆在相应导体2100,2120外的绝缘层2101,2121,从而使得扁平的线缆2的结构可以最小化,从而便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300,500变薄。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