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9967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具有若干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3.1Type-C的最大特点是,虽然开口部分的尺寸与安卓智能手机及平板计算机标配的Micro-B连接器一样小,但支持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10Gbit/秒。Type-C插孔的开口尺寸约为8.3mm×2.5mm(Micro-B约为7.5mm×2.5mm)。可承受达到连接器产品水平的1万次插拔。另外,Type-C还支持较以往提高了供电能力的“USBPowerDeliverySpecification(USBPD)”。USBPD根据可供给的电力设定了10W、18W、36W、60W、100W五级规格。Type-C连接器支持100W(20V、5A)的供电。USB3.1Type-C还在提高易用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支持从正反两面均可插入的“正反插”功能、导入了插入连接器时用声音通知用户是否已准确插入的功能。Type-C连接器实际上是Micro-B连接器的后续规格,因此将来可能会成为安卓设备的标准接口。现有技术中的USB3.1Type-C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舌板,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分别暴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也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采用上下两排对齐结构。然而,由于导电端子焊接部数量较多,如果全部焊接部设置于一排进行焊接,碍于电连接器左右宽度的限制,使得相邻焊接部之间的间距较小,在焊接过程中,容易发生连锡短路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焊接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以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导电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后端向前反卷延伸的上排接触部、自主体部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下排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下排接触部侧方且自主体部后端向后进一步延伸的焊接部,所述上排、下排接触部分别暴露于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一端子组上排接触部侧方的上排接触部、向第一端子组导电端子所在方向侧向弯折延伸的横跨部以及自横跨部进一步向后延伸并位于第一端子组导电端子主体部后方的焊接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第三端子及第四端子,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端子的上排接触部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第三、第二及第四端子的焊接部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组还包括与第一、第二端子左右对称的第七端子和第八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还包括与第三、第四端子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五端子和第六端子,所述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端子的上排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于所述第二端子和第七端子的上排接触部之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组还包括第三端子组,所述第三端子组包括分别位于第二端子组上排接触部下方的下排接触部以及自下排接触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第三端子组下排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于第二、第七端子的下排接触部之间,所述第三端子组焊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于第四、第五端子的焊接部之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焊接部自前向后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排接触部和下排接触部之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后端设有向上暴露或向下暴露的台阶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焊接部暴露于所述台阶面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的焊接部自前向后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排接触部和下排接触部下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位于最外侧的外侧端子,所述外侧端子包括自主体部前端弯折延伸后进一步向前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包括位于下排接触部旁侧用以镶埋成型于舌板内的板状加固部,所述延伸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排接触部和下排接触部之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部包括位于下排接触部另一旁侧的钩持部,所述钩持部侧向暴露出所述舌板用以钩持对接连接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为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电连接器。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后端向前反卷延伸的上排接触部、自主体部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下排接触部、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下排接触部侧方且自主体部后端向后进一步延伸的焊接部,所述上排、下排接触部分别暴露于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一端子组上排接触部侧方的上排接触部、向第一端子组导电端子所在方向侧向弯折延伸的横跨部以及自横跨部进一步向后延伸并位于第一端子组导电端子主体部后方的焊接部。如此设置,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位于同一排,方便焊接;且由于焊接部较少,在所述电连接器左后宽度特定的情况下,在焊接过程中,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相邻焊接部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更宽,从而利于避免连锡短路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分离出遮蔽壳体时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另一角度的导电端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附图标记:电连接器100、100’、100”绝缘本体1、1”基部11、11’、11”台阶面111、111’舌板12第一端子组2主体部21上排接触部22、22”下排接触部23、23”外扩部24焊接部25、25’、25”第一端子201延伸部2001板状加固部2002钩持部2003第二端子202第七端子203第八端子204第二端子组3第三端子301第四端子302第五端子303第六端子304上排接触部31、31”横跨部32下延部33焊接部34、34’、34”第三端子组4下排接触部41、41”焊接部42、42’、42”弯折部5”遮蔽壳体6、6’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为一种适用于USB3.1Type-C的接口框架的USB2.0电连接器,即不包括两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未图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安装于绝缘本体1上的导电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以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舌板12,所述舌板12设有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导电端子组包括第一端子组2和第二端子组3,所述第一端子组2的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21、自主体部21后端向前反卷延伸的上排接触部22、自主体部21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下排接触部23、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下排接触部23侧方且自主体部21后端向后进一步延伸的焊接部25,所述上排、下排接触部22、23分别暴露于舌板12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二端子组3的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第一端子组2上排接触部22侧方的上排接触部31、向第一端子组2导电端子所在方向侧向弯折延伸的横跨部32以及自横跨部32进一步向后延伸并位于第一端子组2导电端子主体部21后方的焊接部34。如此设置,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5、34位于同一排,方便焊接;且由于焊接部25、34较少,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左后宽度特定的情况下,在焊接过程中,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相邻焊接部25、34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更宽,从而利于避免连锡短路的情况发生。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的主体部21与焊接部25之间设有使所述焊接部25向外位移的外扩部24。从而使进一步加大相邻导电端子焊接部之间的间距。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外扩部24。所述第一端子组2包括第一端子201及第二端子202,所述第二端子组3包括第三端子301及第四端子302,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端子201、202、301、302的上排接触部22、31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第三、第二及第四端子201、301、202、302的焊接部25、34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子201和第二端子202上排接触部22之间空置有两个导电端子的间距,如此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3的焊接部34与第一端子组2的焊接部25一一穿插设置,可以充分利用第一端子201焊接部25和第二端子202焊接部25之间的空间,从而缩小导电端子焊接部25、34在左右方向上整体的宽度,符合电连接器100小型化趋势。为实现所述焊接部25、34沿左右方向排列成一排,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端子301及第四端子302的上排接触部31后方设有竖直向下弯折延伸的下延部33,所述焊接部34自下延部33延伸末端进一步向后水平延伸而成。所述第一端子组2还包括与第一、第二端子201、202左右对称的第七端子203和第八端子204,所述第二端子组3还包括与第三、第四端子301、302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五端子303和第六端子304,所述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端子301、302、303、304的上排接触部31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于所述第二端子202和第七端子203的上排接触部22之间。如此,所述导电端子在左右方向相互对称设置及分布,利于电连接器100的正反插功能。所述导电端子组还包括第三端子组4,所述第三端子组4包括分别位于第二端子组3上排接触部31下方的下排接触部41以及自下排接触部41向后延伸的焊接部42,所述第三端子组4下排接触部41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于第二、第七端子202、203的下排接触部23之间,所述第三端子组4焊接部42在左右方向上夹持于第四、第五端子302、303的焊接部34之间。如此设置,由于第二端子组3的焊接部34外展至左右两侧,使得所述第三端子组4的焊接部42能够恰好排布于第四、第五端子302、303的焊接部34之间形成的空位中,利于所有焊接部25、34、42之间的紧密排布。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2、3、4的焊接部25、34、42自前向后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排接触部22、31和下排接触部23、41之间。如此设置,适用于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沉板式安装。所述绝缘本体1上套接有遮蔽壳体6,所述基部11后端设有向上暴露的台阶面11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组2、3、4的焊接部25、34、42暴露于所述台阶面111上。如此设置,所述焊接部25、34、42可进行向上焊接,且与电连接器100遮蔽壳体6的安装方向相反。请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其中所述基部11’后端设有向下暴露的台阶面111’,如此设置,所述焊接部25’、34’、42’可进行向下焊接,且与电连接器100’遮蔽壳体6’的安装方向相同。另外,请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100”立体分解图,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5”、34”、42”自前向后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排接触部22”、31”和下排接触部23”、41”下方。即,所述导电端子上均设有与焊接部25”、34”、42”连接且沿上下延伸的弯折部5”,使所有焊接部25”、34”、42”位于绝缘本体1”基部11”的下端,以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向下贴置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所述第一端子组2包括位于最外侧的外侧端子,即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侧端子为第一端子201和第八端子204,其中所述第一端子201和第八端子204形状左右对称设置。以第一端子201为例,所述外侧端子包括自主体部21前端弯折延伸后进一步向前延伸的延伸部2001,所述延伸部2001包括位于下排接触部23旁侧用以镶埋成型于舌板12内的板状加固部2002,所述延伸部200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排接触部22和下排接触部23之间。如此设置,所述在镶埋工艺中,所述板状加固部2002可使所述外侧端子具有更高的强度,且使相邻导电端子之间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结构简单,成型方便。所述延伸部2001包括位于下排接触部23另一旁侧的钩持部2003,所述钩持部2003侧向暴露出所述舌板12用以钩持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如此设置,所述外侧端子的一体式结构使所述钩持部2003结构稳固,不易在钩持对接连接器时发生与绝缘本体1之间的移位脱落等情况,且结构简单。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