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温组件、电器组件、电池包连接组件及汽车电池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73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测温组件、电器组件、电池包连接组件及汽车电池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测量温度的结构,特别是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内的测温组件、电器组件、电池包连接组件及汽车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应用的越来越多,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汽车电池包(Battery Pack)保持稳定工作是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汽车电池包在工作时输出较大电流,容易引起温度升高。通常情况下,为了保障汽车的安全行驶,需要对汽车电池包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控。汽车电池的温度则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参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连接稳固、温度测量响应速度快的测温组件、电器组件、电池包连接组件及汽车电池包。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温组件。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元件、输出连接件及传热件。所述测温元件用于测量被测温物体的温度并输出温度信号,且与被测温物体之间间隔设置。所述输出连接件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以接收所述温度信号。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测温元件接触设置,且用于与被测温物体接触设置。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覆盖并包围所述测温元件。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为热敏胶。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由熔融硅胶固化制成一体件。

优选地,所述测温元件为热敏电阻。

优选地,所述测温元件为贴片电阻。

优选地,所述测温元件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为线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

优选地,所述线路板为柔性线路板。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包括绝缘层及导电层。所述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中。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输出连接件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连通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传热件自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通过所述连接通孔延伸突出所述输出连接件的第二表面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连接通孔为两个。所述传热件自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通过所述两个连接通孔延伸突出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二表面,并在所述第二表面一侧相互连接成一体。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包括绝缘层及导电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为包裹所述导电层。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上开设有缺口或凹陷。所述导电层延伸至所述凹陷或所述缺口处。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凹陷或所述缺口处,且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覆盖所述测温元件,且至少部分填充在所述缺口或所述凹陷内。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输出连接件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连通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凹陷或所述缺口与所述连接通孔连通。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连接件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所述传热件自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通过所述连接通孔延伸突出所述输出连接件的第二表面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器组件。所述电器组件包括被测温物体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测温组件。所述被测温物体与所述传热件接触设置,且与所述测温元件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被测温物体具有沿所述输出连接件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的测温端部。所述输出连接件与所述测温端部正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输出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测温元件和所述被测温物体之间。所述传热件经过所述连接通孔,将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被测温物体热传导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输出连接件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连通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输出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传热件自所述输出连接件的第一表面通过所述连接通孔延伸突出所述输出连接件的第二表面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包括绝缘层及导电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为包裹所述导电层。所述绝缘层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上开设有凹陷或缺口。所述导电层延伸至所述凹陷或所述缺口处。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凹陷或所述缺口处,且与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电层为两个;所述测温元件同时与两个所述导电层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具有限位顶端。所述限位顶端设置为覆盖所述测温元件,且至少部分填充所述凹陷或所述缺口。所述限位顶端具有大于所述连接通孔的径向尺寸。

优选地,所述被测温物体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固持通孔或固持凹槽。所述固持通孔或所述固持凹槽与所述连接通孔连通设置。所述传热件延伸至填充所述固持通孔或所述固持凹槽地设置。

优选地,所述传热件具有限位底端。所述限位底端沿伸突出所述固持通孔,且具有大于所述固持通孔的径向尺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连接组件。所述电池包连接组件包括支架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器组件。所述被测温物体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被测温物体包括一个或多个汇流排。所述的测温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测温元件,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汇流排一一对应地间隔设置。所述输出连接件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测温元件电连接。所述传热件与所述汇流排接触设置,使所述汇流排与对应的所述测温元件热传导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包括一对导电层。所有测温元件均与所述一对导电层电连接。

作为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输出连接件包括一对或多对导电层。每一个所述测温元件与一对所述导电层一一对应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包。所述汽车电池包包括电池、支架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器组件。所述电器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被测温物体为汇流排,并与所述电池的电极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测温组件采用测温元件与传热件配合,能够提高测温精度。所述输出连接件能够便利地输出温度信号。优选地,所述传热件通过灌胶形成硅胶一体件,降低了热阻以缩减了热传导时间,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且能够使得所述测温元件稳固组装一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测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测温组件没有安装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示出的测温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测温组件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示出的测温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4示出的测温组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示出的电器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7示出的电器组件的主视图。

图10为图7示出的电器组件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7示出的电器组件沿D-D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测温组件101。所述测温组件101包括测温元件10、输出连接件20及传热件30。所述测温元件10与下述被测温物体50之间通过所述传热件30实现绝缘设置。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与所述测温元件20电连接。所述传热件30分别与所述被测温元件10及被测温物体50绝缘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所述测温元件10用于直接测量所述传热件30的温度,从而间接获得被测温物体50的温度。所述测温元件10与所述输出连接件20电连接,且将温度信号输出至该输出连接件20。所述测温元件10可以为热敏元件,即能够根据检测的温度而转换成相应的温度信号以输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温度信号的传输,所述测温元件10为热敏电阻,从而将测得的温度转换为电信号。为了高效地实现所述测温元件10与所述输出连接件30的稳固连接,所述测温元件10为贴片热敏电阻。所述测温元件10与所述输出连接件30通过波峰焊实现电连接。为了提升测量精度,所述测温元件10为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热敏电阻。所述测温元件10的具体参数及规格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所述传热件20形成更稳定连接且缩短测温时间,所述测温元件10设置在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下述凹陷27内。为了形成稳定连接,所述测温元件10设置为跨接在下述两个间隔设置的导电层23上。所述测温元件10设置在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上的具体位置只要能够通过所述传热件30实现与下述被测温物体50间隔设置,且通过所述传热件30实现热传导连接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温元件10设置在开设在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下述上表面28上的凹陷27内,以与下述被测温物体50分别位于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不同侧。譬如,所述测温元件10还可以设置在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下表面,甚至延伸进入下述被测温物体50的固持孔53内,以与被测温物体相正对。

请参阅图2、图3、图5及图6,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与所述测温元件10电连接,接收所述温度信号。根据连接不同的连接需要,所述输出连接件20可以采用不同导体材料、规格及形状。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形状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出连接件20大致为长条状或长板状。便于电信号、电流的传输的便捷、稳定,所述输出连接件20可以为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亦称电路板或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ed Board,简称PCB)。所述线路板用于传输温度信号及其他形式的电信号或电流。为了便于获得弯折性能以便利于狭窄的安装空间,所述线路板40可以为FB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ed Board,即柔性电路板)。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较佳的弯折性能以具有通用安装性能及节省成本,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为柔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简称FFC)。

为了获得稳定且安全的连接性能,所述输出连接件20包括绝缘层21及导电层23。所述输出连接件20具有第一表面28及第二表面(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表面28与所述第二表面背对设置。下述连接通孔25沿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厚度方向开设,相应地,所述连接通孔25连通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第一表面28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所述绝缘层21可以为任意绝缘材质制成长板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21为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成。为了进一步提升与被测温物体50之间的绝缘性能,所述绝缘层21与被测温物体50正对设置。具体地,所述绝缘层21的下表面与被测温物体50正对设置,该绝缘层21的上表面用于承载所述导电层23。所述导电层23铺设在所述绝缘层21上,以用于实现电传导。所述导电层可以采用任意导电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21为镀锡扁平铜线。所述导电层23的数量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23为两个。该两个所述导电层23平行且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绝缘层21包裹所述导电层23,因而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上表面也即是所述绝缘层21的上表面。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如图示出的所述第一表面28即为所述输出连接件20(或所述绝缘层2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即为所述输出连接件20(或所述绝缘层21)的下表面。在本实用新型中所出现的“上”、“下”等为相对概念,仅结合附图以便于说明各部件相对位置,并不用于限制其具体保护范围。

为了扩大与所述传热件30的接触面积,所述输出连接件20沿厚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连接通孔25。也即是,所述连接通孔25自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所述连接通孔25用于供所述传热件30自位于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上表面的所述测温元件10延伸至该输出连接件20的下表面、直至延伸至下述被测温物体50的固持孔53。所述连接通孔25的数量、孔径及位置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使得所述传热件30达到稳定固持性能,所述连接通孔25为两个。该两个所述连接通孔25沿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且分别位于所述测温元件10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通孔25贯穿所述绝缘层21,且等面积地部分贯穿两个所述导电层23。

为了增强所述传热件30的固持性能,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上表面具有凹陷27。所述凹陷27用于容置所述测温元件10。所述凹陷27在容置所述测温元件10后,用于容置部分所述传热件30。作为优选,所述凹陷27与所述连接通孔25连接,以便利于所述传热件30形成稳固的填充。所述凹陷27具有大于所述测温元件10的截面积,从而具有容纳部分所述传热件30的空间。所述凹陷27的具体形状、尺寸只要能够符合容纳部分所述传热件30的要求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27为与所述测温元件10大致相同的长方体凹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27分别开设在两个所述导电层23的上表面上。作为替代实施方式,所述凹陷27可以采用凹槽或缺口替代。

请参阅图1及图3至图6,所述传热件30用于与被测温物体50热传导接触。可以想到的是,在达到热平衡时,所述传热件30具有与被测温物体50相同的温度,从而便于所述测温元件10通过对该传热件30进行直接测量温度而间接测出被测温物体50的温度。所述传热件30的形状、结构只要能够实现传导热量且使得所述测温元件10与被测温物体50间隔设置即可。为了提升测量精度,所述传热件30为绝缘材质。所述传热件30分别与所述测温元件10及被测温物体50绝缘且热传导接触。所述传热件30可以采用任意绝缘且导热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较佳的导热性能,所述传热件30为热敏胶。进一步地,所述传热件30硅胶一体件。具体地,所述传热件30为熔融硅胶固化成一体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30由熔融硅胶依次包裹所述测温元件10,填充所述传输连接件20上表面的凹陷27,填充所述传输连接件20的连接通孔25,延伸至填充所述传输连接件20的下表面与被测温物体50之间的间隙,最后进入被测温物体50的下述固持通孔53,并最终延伸至具有大于所述固持通孔53的径向尺寸的底端。

可以想到的是,所述传热件30通过填充上述空间,能够起到固持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固持性能,所述传热件30具有限位顶端31及限位底端33。所述限位顶端31与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上表面阻挡配合。具体地,所述限位顶端31具有大于所述连接通孔25和/或所述凹陷部27的径向尺寸,从而与所述传输连接件20的上表面阻挡配合。也即是,所述限位顶端31只要能够不致于同时从所述连接通孔25、所述凹陷部27内下落即可。为了达到更加稳固的限位性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热件30沿径向延伸至同时覆盖所述连接通孔25与所述凹陷27。也即是,在制造过程中,熔融硅胶除了流动至所述连接通孔25、所述凹陷27之外,还蔓延至所述传输连接件20的上表面。作为优选地,为了增强所述传热件30将所述测温元件10保持在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上的稳固性能,所述传热件30自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所述第一表面通过所述两个连接通孔25延伸突出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所述第二表面,并在所述第二表面一侧相互连接成一体。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7至图11,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器组件102。所述电器组件102包括被测温物体50及实施例一记载的所述测温组件101。所述被测温物体50与所述传热件30热传导接触。

所述被测温物体50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所述被测温物体50可以为电子产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被测温物体50为汇流排(bus-bar)。所述汇流排可以传输较大电流,因而发热量比较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排用于连接汽车内的电池包(Battery Pack)的电池。所述汇流排的具体规格、参数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为了充分节省安装空间且降低热阻以提升测温精度及速度,所述被测温物体50的上表面与所述传输连接件20的下表面接触设置。

为了便于实现组装一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被测温物体50具有沿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宽度方向突出设置的测温端部51。所述测温端部51的上表面与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下表面正对设置。所述测温端部51的形状、尺寸根据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温端部51大致为矩形平板状。

为了进一步增强与所述传热件30之间的固持组装性能,所述输出连接件20在所述测温端部51上开设有固持孔53。所述固持孔53用于供所述传热件30延伸至所述被测温物体50的下表面。所述固持孔53具体孔径、具体位置,只要能够与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上的连接通孔25连通,从而便于熔融硅胶流通即可。为了便于快速流通,所述固持孔53与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连接通孔25正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持孔53大致呈椭圆形孔,从而与两个所述连接通孔25同时正对。所述固持孔53可以自所述测温端部51的上表面开设的盲孔,即凹槽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所述传热件30的固持性能,所述固持孔53为自所述测温端部51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的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被测温物体50用于与下述电池连接。为了提升测温速度,所述被测温物体50与电池的电极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包(图中未示出)。所述汽车电池包用于给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所述汽车电池包包括电池(图中未示出)及如实施例二记载的所述电器组件102。

所述电池与所述被测温物体50电连接。所述电池的信号、种类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的电极与所述被测温物体50焊接连接。具体地,所述电池的电极延伸进入所述被测温物体50的焊接通孔内,然后通过焊接实现所述电池与所述被测温物体50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上”与“下”为相对概念,仅用于便利于描述及理解,并不用于限制保护范围。具体地,所述汽车电池包从上到下依次为所述传热件30的限位顶端31、所述输出连接件20的导电层23、所述绝缘层21、所述测温端部51、所述传热件30的限位底端33及除电池电极之外的电池主体部分。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连接组件(图中未示出)。所述电池包连接组件包括支架(图中未示出)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器组件102。所述被测温物体50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被测温物体50包括一个或多个汇流排(bus-bar)。所述的测温组件101包括一个或多个测温元件10,所述测温元件10与所述汇流排一一对应地间隔设置。所述输出连接件20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测温元件10电连接。所述传热件30与所述汇流排接触设置,使所述汇流排与对应的所述测温元件10热传导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架的形状及结构根据应用需要而选择,只要能够承载所述被测温物体50即可。

优选地,所述输出连接件20包括一对导电层23。所有测温元件10均与所述一对导电层23电连接。可以理解地是,“一对”即两个,此处仅便于说明。

作为另外一种具体连接方式,所述输出连接件20包括一对或多对导电层23。每一个所述测温元件10与一对所述导电层23一一对应电连接。也即是,根据所述测温元件10的数量而选择所述导电层23的数量,使得每一个所述测温元件10均一一对应连接一对所述导电层23。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电池包(图中未示出)。所述汽车电池包包括电池(图中未示出)、支架及如前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器组件102。所述电器组件102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被测温物体50为汇流排,并与所述电池的电极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池用于给汽车提供动力。所述电池的具体规格、参数根据需要而选择。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