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5252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电子系统中,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子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例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广泛地用于连接鼠标、键盘、游戏机、等外设,其能对不同的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随着消费者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的增加,其充电时间也越来越长,现有常规USB连接器能承受的电流较小,影响充电速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流通大电流时有效散热的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插头金属壳体、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插头金属壳体的插头绝缘本体、以及嵌设于所述插头绝缘本体的两个插头电源端子和若干插头信号端子;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包括本体部以及自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侧边弯折形成的平板部,所述平板部固定于所述插头绝缘本体。

其中,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插头信号端子的侧边弯折形成所述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位于所述本体部下方。

其中,所述本体部与所述平板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其中,所述本体部具有第一焊接部及与所述第一焊接部连接的第一接触部,所述平板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扣合连接。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包括:插座金属外壳、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插座金属外壳的插座绝缘本体、以及嵌设于所述插座绝缘本体的两个插座电源端子和若干插座信号端子;所述插座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和舌板,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包括电源接触部、电源连接部和电源焊接部,所述电源连接部竖直固定于所述基部,所述电源连接部的侧边延伸出加固部,所述基部开设有供所述加固部插设的加固槽。

其中,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厚度大于所述插座信号端子的厚度和/或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所述插座信号端子的宽度。

其中,所述插座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插座电源端子下方的应力端子,所述应力端子包括分别位于电源接触部下方的应力接触部、电源连接部下方的应力连接部。

其中,所述应力端子还包括应力焊接部,所述应力焊接部夹设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电源焊接部之间;所述应力焊接部与所述电源焊接部紧贴设置,或所述应力焊接部与所述电源焊接部一体成型设置。

其中,所述电源接触部和所述应力接触部之间存在间隙和/或所述电源连接部和所述应力连接部之间存在间隙。

在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和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头电连接器中自本体部一侧边弯折形成的平板部,增加了插头电源端子的导电面积,有利于流通大电流。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中电源连接部的侧边延伸出的加固部,插入基部开设的加固槽内,增加了插座电源端子与插座绝缘本体连接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头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插头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插头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所示插头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插座电连接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插座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8是图6中所示插座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如下实施例中的插头电连接器和插座电连接器。

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10,该插头电连接器10包括:插头金属壳体11、插头绝缘本体12、两个插头电源端子13和两个插头信号端子16;插头绝缘本体12的全部或部分结构伸入插头金属壳体11。两个插头电源端子13以及两个插头信号端子16均嵌设于插头绝缘本体12,两个插头信号端子16排列于两个插头电源端子13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头信号端子16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等。

以其中一个插头电源端子13为例,插头电源端子13包括本体部14以及自本体部14远离插头信号端子16的一侧边弯折形成的平板部15,平板部15嵌设于插头绝缘本体12内,以使平板部15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12,增加了在插头电连接器10与插座电连接器多次拔插时,插头电源端子13与插头绝缘本体12连接的牢固性,防止松动。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4的侧边弯折180°形成平板部15,平板部15与本体部14平行。本体部的侧边也可以弯折90°~180°之间的任意一角度形成平板部。本体部14与平板部15之间形成有间隙,有利于散热,插座绝缘本体12的部分填充于该间隙,也可以不填充于该间隙;形成的平板部15使得在插头电连接器10的宽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插头电源端子13的导电面积,有利于流通大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4具有第一焊接部141及与第一焊接部141连接的第一接触部142,平板部15与第一焊接部141扣合连接。具体的,第一焊接部141开设有通孔,平板部15的尾端设于凸起151,凸起151凸伸于通孔内,使得平板部15的尾端与第一焊接部141扣合连接在一起,用于与电路板、线缆等外部设备焊接固定。

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电连接器20,该插座电连接器20包括:插座金属外壳21、插座绝缘本体22、两个插座电源端子23和两个插座信号端子26;插座绝缘本体22的至少部分伸入插座金属外壳21,两个插座电源端子23和两个插座信号端子26均嵌设于插座绝缘本体22;插座信号端子26排列于两个插座电源端子23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座信号端子26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等。

插座绝缘本体22包括基部221和舌板222,插座电源端子23包括电源接触部231、电源连接部232和电源焊接部233,电源连接部232竖直固定于基部221,电源连接部232的侧边延伸出加固部27,基部221开设有供加固部27插设的加固槽223,使得在插座电连接器20与插头电连接器多次拔插时,增加了插座电源端子23与插座绝缘本体22连接的牢固性。

为了有利于通过电流,插座电源端子23较常规普通连接器的端子更厚更宽,在本实施例中,插座电源端子23的宽度大于插座信号端子26的宽度;或,插座电源端子23的厚度大于插座信号端子26的厚度。

参阅图6至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30与插座电连接器20相比,插座电连接器30还包括:设置于插座电源端子23下方的应力端子35,应力端子35包括分别位于电源接触部231下方的应力接触部351、位于电源连接部232下方的应力连接部352、夹设于基部221与电源焊接部233之间的应力焊接部353。电源接触部231和应力接触部351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电源连接部232和应力连接部352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应力焊接部353与电源焊接部233紧贴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应力焊接部353与电源焊接部233一体成型设置。其中,插座电源端子23的电源焊接部233与应力端子35的应力焊接部353共同用于与电路板等外部设备焊接固定。

由于插座电连接器30的宽度有限,限制了以增加插座电源端子23的宽度的方式来增加插座电源端子23的导电面积,另外,以增加插座电源端子23的厚度的方式来增加插座电源端子23的导电面积,会导致插座电源端子23的刚性变得过大,使得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30拔插变得不顺畅,基于这一技术问题,再次参阅图8,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当插头电连接器的插头电源端子以D1方向的压力施加在插座电源端子23的电源接触部231上后,插座电源端子23的电源接触部231朝向应力端子35的方向弯曲变形,使得应力端子35的应力接触部351与插座电源端子23导电接触,应力端子35起到分流和分力作用,应力端子35和插座电源端子23之间的间隙可以进步增加分力的效果,这样可以使得电连接器能承受对此的插拔使用,同时实现大电流的流通。在本实施例中,插座电源端子23的电源焊接部233与应力端子35的应力焊接部353紧贴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座电源端子23的电源焊接部233与应力端子35的应力焊接部353一体成型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