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2261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插座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插座。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告第203250909号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插座及与所述插座对接连接的插头。插座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侦测端子、一对电源端子及一对接地端子以及覆盖于所述绝缘本体表面的遮蔽壳体。所述侦测端子具有一对呈叉状的触臂及自触臂末端垂直弯折而成的尾部,分别用于与所述插头和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端子呈片状并设有若干接触手指。所述接地端子呈片状并设有接触部。所述插头包括基座及收容在基座内的电源输送端子及针状端子。所述电源输送端子设有一对长条状的接触片与插座的电源端子对接连接,实现电源信号的传输。所述针状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座的侦测端子的叉状的触臂之间并与所述触臂接触以传输信号。

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具有如下缺陷:由于插头的电源输送端子与插座的片状电源端子仅单面接触,所述插头的针状端子插入到所述插座的侦测端子的叉状的触臂之间实现电性连接,导致接触效果不佳。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组合,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接触稳定的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插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其用于和插头配合插接,所述插座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绝缘本体设有收容所述插头的收容空间及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舌板,所述舌板设有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述插座端子包括用于传输电流的插座电源端子,所述插座电源端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上臂部与下臂部、连接上臂部与下臂部的连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所述上臂部与下臂部分别位于所述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上臂部和/或所述下臂部设有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倒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焊脚自所述下臂部或所述上臂部延伸形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后侧壁,所述后侧壁设有凹陷部、贯穿的收容孔及若干凸块,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连接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上臂部与下臂部分别穿过所述收容孔,所述焊脚位于相邻的两个凸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插座还包括固定至绝缘本体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弹性臂,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的弹性臂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插座包括一对插座电源端子及位于一对插座电源端子之间的插座侦测端子,所述插座侦测端子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连接第一臂部与第二臂部的第二连接部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第二焊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插座电源端子的上臂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插座侦测端子的第一臂部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的插座及与所述插座配合插接的插头,所述插头包括塑胶件及收容在塑胶件内的上下设置的一对插头电源端子,所述塑胶件设有收容所述插座的舌板的空间,所述一对插头电源端子分别设有位于所述空间内的上弹性臂部与下弹性臂部,当所述插座与所述插头配合插接时,所述上弹性臂部与所述插座的上臂部接触连接,所述下弹性臂部与所述插座的下臂部接触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插头设有上下设置的一对插头电源端子,其中一个插头电源端子设有所述上弹性臂部及自所述上弹性臂部延伸的上焊接部,另一个插头电源端子设有所述下弹性臂部及自所述下弹性臂部延伸的下焊接部,所述上焊接部与下焊接部叠加接触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插头电源端子包括连接所述上弹性臂部与下弹性臂部的第三连接部及自所述上弹性臂部或所述下弹性臂部延伸的下焊接部。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插座的插座电源端子分别位于舌板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插头的一对插头电源端子分别与插座电源端子弹性接触,使得接触效果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插座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插座的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插座的插座电源端子与插座侦测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头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插头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2及与所述插座2配合插接的插头1。插座2包括绝缘本体20、收容在绝缘本体20内的若干插座端子21及固定至绝缘本体20的壳体22。插头1包括塑胶件10、收容在塑胶件10内的若干插头端子11及固定至塑胶件10的遮蔽壳体12。

绝缘本体20包括后侧壁201、自后侧壁201延伸的上壁202、下壁203、一对侧壁204及舌板205。上壁202与下壁203相对,一对侧壁204分别连接上壁202与下壁203。后侧壁201、上壁202、下壁203及一对侧壁204组成用于收容插头1的收容空间206。舌板205位于收容空间206内并设有相对的上表面2051与下表面2052。后侧壁201设有凹陷部2011及贯穿的收容孔2010。后侧壁201还设有若干凸块2012。上壁202设有贯穿的一对穿孔2021及扣持部2022。一对侧壁204分别设有定位块2041。下壁203设有固持块(未图示)。

插座端子21包括一对插座电源端子210及位于一对插座电源端子210之间的插座侦测端子211。插座电源端子210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上臂部2101与下臂部2102、连接上臂部2101与下臂部2102的连接部2103及自下臂部2102延伸的焊脚2104。所述上臂部2101和/或所述下臂部2102分别设有与绝缘本体20干涉配合的倒刺2105。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所述焊脚2104也可以自上臂部2101延伸形成。插座侦测端子211包括一对平行设置的第一臂部2110与第二臂部2111、连接第一臂部2110与第二臂部2111的第二连接部2113及自第二臂部2111延伸的第二焊脚214。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所述第二焊脚214也可以自第一臂部2110延伸形成。插座电源端子210的上臂部2101的宽度大于插座侦测端子211的第一臂部2110的宽度,插座电源端子210的焊脚2104的宽度大于插座侦测端子211的第二焊脚214的宽度,如此设计使得插座电源端子210可以传输大电流同时节省了整个插座2的空间。

壳体22包括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壳体221与第二壳体222。第一壳体221设有主体板223及自主体板223的两侧弯折延伸的一对侧板224。主体板223设有扣持孔2230及一对弹性臂2231。侧板224设有定位孔2240、与绝缘本体20扣持的钩部2241及一对定位脚2242。主体板223与侧板224分别设有卡持部2243。第二壳体222包括框状主体部225及自主体部225延伸的扣持片226与一对弹性臂部227。扣持片226设有与第一壳体221的卡持部2243及绝缘本体20的固持块卡持固定的若干通孔2261。一对弹性臂部227延伸入绝缘本体20的收容空间206。

本实用新型插座2组装后,插座电源端子210的上臂部2101与下臂部2102穿过绝缘本体20的收容孔2010并位于绝缘本体20的舌板205的上表面2051与下表面2052,插座电源端子210的连接部2103位于绝缘本体20的凹陷部2011内,插座侦测端子211的第一臂部2110与第二臂部2111位于绝缘本体20的舌板205的上表面2051与下表面2052,插座电源端子210的焊脚2104与插座侦测端子211的第二焊脚214分别位于绝缘本体20的相邻的两个凸块2012之间,第一壳体221的扣持孔2230与绝缘本体20的扣持部2022扣持,第一壳体221的定位孔2240与绝缘本体20的定位块2041扣持。

插头1的塑胶件10设有用于收容插座2的舌板205的空间101。插头1的插头端子11包括两对上下设置的插头电源端子110及位于两对插头电源端子110之间的一对插头侦测端子111。一对插头电源端子110的其中一个包括上弹性臂部1101、自上弹性臂部1101延伸的上焊接部1102,另一个包括下弹性臂部1110及自下弹性臂部1110延伸的下焊接部1112。上焊接部1102与下焊接部1112叠加接触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插头1组装后,一对插头电源端子110的上弹性臂部1101与下弹性臂部1110分别位于塑胶件10的空间101内,遮蔽壳体12围设在塑胶件10的四周。

图7揭示了本实用新型插头1第二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区别在于,所述插头端子包括一对插头电源端子110’及位于一对插头电源端子110’之间的侦测端子111’。插头电源端子110’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弹性臂部1101’与下弹性臂部1110’、连接上弹性臂部1101’与下弹性臂部1110’的第三连接部1111’及自所述上弹性臂部1101’或下弹性臂部1110’延伸的下焊接部1112’。

当本实用新型插头1与插座2插接后,插头1位于插座2的收容空间206内,插座2的舌板205位于插头1的空间101内,插头1的一对插头电源端子110的上弹性臂部1101与下弹性臂部1110分别与插座2的插座电源端子210的上臂部2101与下臂部2102接触并可弹性变形以传输电流,插头1的插头侦测端子11与插座2的插座侦测端子211接触以实现侦测的功能,插头1的遮蔽壳体12与插座2的壳体22的一对弹性臂部227接触以接地;插座2的壳体22的一对弹性臂2231与插头1的遮蔽壳体12抵接以保证插头1与插座2之间的固持力。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2的插座电源端子210分别位于舌板205的上表面2051与下表面2052,插头1的一对插头电源端子110分别与插座电源端子210弹性接触,使得接触效果更稳定。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