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586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指扳动件为利用斜插的方式进入至座体的对接空间内,并通过按压扳动件使扳动件的扣持部卡合于对接空间二侧的定位部内部,以达到组装容易且提高保持力、结合性的效用,进而缩小整体体积,由此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与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式各样电子相关产品陆续推陈出新,并逐渐趋向轻、薄、短、小,易于携带且运算及传输速度加快方向迈进,为了能使各种电子产品体积缩小,电子产品内部不同功能作用的电子零组件,则需更为微小化且精密,整体结构强度亦需加强,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再者,为了使电子相关产品中的电子零组件能够发挥其本身应有的功能,一般皆会以电连接器接口作为彼此之间进行电气信号传输与沟通的桥梁,且因信号传输用电连接器的设计者通常会特别针对增加信号传输量及体积微小化的双重发展进行设计,所以端子数目多而体积轻、薄、短、小的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型式的电连接器便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得以广泛运用于计算机及其周边的电子设备中。

然而,一般现有的电连接器大多是于座体内部穿设有多个弹性端子,并于座体一侧形成有插口,而盖板可利用二侧臂杆于座体二侧的滑槽内滑动位移,以供盖板作开启、盖合动作,由此可通过旋动或推移盖板的方式来直接抵持于扁平电缆与多个弹性端子相互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此种盖板组装于座体上的结构设计,由于盖板二侧臂杆与座体的滑槽活动嵌卡后容易形成有一间隙,使得盖板旋动或推移的过程中便会因受力不平均而产生偏移的情况发生,以致使整体组装上必须非常的准确,否则便可能出现盖板抵持于扁平电缆与多个弹性端子相接触时不稳定的现象,甚至是导致扁平电缆容易自座体内部脱落而造成电性连接失效或中断的缺点,则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故,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点,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连接器的新型专利。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该扳动件为利用斜插的方式进入至座体的对接空间内,并通过按压扳动件表面使扳动件的扣持部卡合于对接空间二侧的定位部内,同时,该对接空间后方所设的凸部便会伸入至按压部表面穿孔中,使座体与扳动件之间呈一互补结合定位,即可通过此种互补结合方式来提高座体与扳动件间的保持力、结合性,进而缩小整体的体积、降低整体制造成本,且仅需通过斜插、按压二种动作,便可将扳动件确实定位于座体的对接空间内,以达到组装快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乃在于该座体的多个第一端子与扳动件的多个第二端子为分别通过第二接触端的扣合部及第三接触端的卡合部来相互卡合扣持,即可增加座体与扳动件间的保持力、结合性,以确保多个第一端子与多个第二端子间信号传输的确实性,进而达到避免信号不稳定的状况产生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座体及扳动件,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座体为具有一基座,并于基座二侧处形成有侧壁,且基座与二侧壁之间形成有前方具开口且供默认软性电路板定位的对接空间,而对接空间后方底面处则凸设有凸部,再于对接空间朝二侧壁方向分别剖设有定位部,又于基座上定位有供与默认电路板及默认软性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导电端子,而凸部内定位有供与默认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第一端子;

该扳动件为倾斜进入再按压定位至座体的对接空间内,并具有定位于对接空间内且位于凸部前方处的基部,而基部前方二侧处向外延伸设有供倾斜进入并压入定位至定位部内的扣持部,再于基部后方形成有按压部,而按压部表面上贯穿设有供凸部穿过定位的穿孔,再于基部上定位有供与默认电路板形成电性连接且电性接触于多个第一端子上的多个第二端子。

其中该定位部前方壁面处为凹设有定位槽,并于定位槽下方处凹设有缺槽,而该扣持部前方凸设有供插入于定位槽及缺槽内的抵持凸块。

其中该座体的基座表面上为由前向后设有供多个导电端子定位的多个第一端子槽,且该凸部设有从前方贯穿至下方且供多个第一端子定位的多个第二端子槽,而该扳动件的基部底面处设有前、后贯穿的多个第三端子槽。

其中该多个第一端子槽相对二外侧处为分别设有定位孔,而该多个第三端子槽二侧设有上、下贯穿且对位于定位孔上的通孔,而通孔内定位有供插入至定位孔内的定位插梢。

其中该座体的多个导电端子一侧为延伸有从开口伸出至座体外侧的第一焊接端,而多个导电端子另侧则延伸有悬空至对接空间内的第一接触端。

其中该座体的多个第一端子一侧延伸有从凸部底部伸出至座体外侧的第二焊接端,而多个第一端子另侧则连续弯折有从凸部前方伸出至对接空间内的第二接触端,且该多个第二端子前侧延伸有第三焊接端,而多个第二端子另侧则反折有供扣合于第二接触端上的第三接触端。

其中该多个第一端子的第二接触端一侧为形成有凹陷状的扣合部,而该多个第二端子的第三接触端反折部位形成有供扣入于扣合部内的卡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组装容易且提高保持力,进而缩小体积,降低整体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如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及软性电路板组装前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及软性电路板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线侧视剖面的组装流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B线侧视剖面的组装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以下结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电路板及软性电路板组装前的立体外观图及电路板及软性电路板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是包括座体1及扳动件2,其中:

该座体1为具有一基座11,并于基座11二侧处形成有侧壁12,且基座11与二侧壁12之间形成有前方具开口101的对接空间10,而对接空间10后方底面处则凸设有凸部102,再于对接空间10朝二侧壁12方向分别剖设有定位部103,且定位部103前方壁面处凹设有定位槽1031,并于定位槽1031下方处凹设有缺槽1032,又基座11上定位有多个导电端子13,而凸部102内定位有多个第一端子14。

上述座体1的基座11表面上由前向后设有供多个导电端子13定位的多个第一端子槽111,并于多个第一端子槽111相对二外侧处分别设有定位孔112,再于凸部102设有从前方贯穿至下方且供多个第一端子14定位的多个第二端子槽1021;而该多个导电端子13一侧延伸有从开口101伸出至座体1外侧的第一焊接端131,且多个导电端子13另侧则延伸有悬空至对接空间10内的第一接触端132,而多个第一端子14一侧延伸有从凸部102底部伸出至座体1外侧的第二焊接端141,再于多个第一端子14另侧连续弯折有从凸部102前方伸出至对接空间10内的第二接触端142,而第二接触端142一侧形成有凹陷状的扣合部1421。

该扳动件2为具有一基部21,并于基部21底面处设有前、后贯穿的多个第三端子槽211,且多个第三端子槽211二侧设有上、下贯穿的通孔212,而通孔212上定位有定位插梢213,再于基部21前方二侧处向外延伸设有扣持部22,且扣持部22前方凸设有抵持凸块221,又于基部21后方形成有按压部23,且按压部23表面上贯穿设有穿孔231,再于基部21的多个第三端子槽211上定位有多个第二端子24,且多个第二端子24前侧延伸有第三焊接端241,而多个第二端子24另侧则反折有第三接触端242,并于第三接触端242反折部位形成有卡合部2421。

请搭配参阅图4至图7,是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及软性电路板组装前的立体外观图、电路板及软性电路板组装后的立体外观图、图5中A-A线侧视剖面的组装流程图及图5中B-B线侧视剖面的组装流程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于实际使用前,是先将座体1定位于电路板3上,并通过表面黏着技术(SMT)或穿孔焊接(Through Hole)等结合方式将多个导电端子13的第一焊接端131及多个第一端子14的第二焊接端141分别稳固接合于电路板3的多个第一焊点31及多个第二焊点32上,以使座体1的多个导电端子13及多个第一端子14与电路板3形成电性连接,且该扳动件2上便可定位有软性电路板4,其扳动件2内部穿设的多个第二端子24前侧的第三焊接端241即可结合于软性电路板4一侧表面的多个接点41呈一电性连接状态,以供进行后续的组装作业。

当本实用新型于实际使用时,是先将扳动件2以斜向方式从远离座体1的对接空间10的开口101一侧处插入至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以使扳动件2的基部21伸入至对接空间10内并位于凸部102前方处,且扳动件2二侧的扣持部22伸入至对接空间10二侧的定位部103内,而电性连接于扳动件2上的软性电路板4便位于对接空间10前方的开口101中。

再按压扳动件2后方的按压部23表面,以使扳动件2向下盖合至水平,其扳动件2的扣持部22前方所凸设的抵持凸块221即会向前位移并插入至座体1的定位部103前方壁面所凹设的定位槽1031内,而凸部102便会伸入至按压部23表面的穿孔231中,且多个定位插梢213亦随之插入至多个定位孔112内呈一稳固定位,同时,在向下盖合的过程中,该扳动件2的多个第二端子24一侧的第三接触端242即会弹性抵压于座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14一侧的第二接触端142,其多个第一端子14受到抵压而产生弹性压缩变形,且持续向下盖合,其第三接触端242的卡合部2421便会进入至第二接触端142的扣合部1421内以解除抵压状态,其第二接触端142即弹性复位,使扣合部1421与卡合部2421呈相互扣合状态,另外,该软性电路板4下表面的多个接点41亦会与多个导电端子13的第一接触端132形成确实的电性连接,同时使软性电路板4的抵持肩部42抵持于定位部103内壁面处形成挡止定位,以防止软性电路板4受到外力的拉扯时向外脱出或滑动位移的情况发生,并确保整体电性接触的效果,进而完成扳动件2组装于座体1的作业。

而当使用者欲将扳动件2自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予以取出时,是先扳动于扳动件2的按压部23使其向上开启,其扣持部22的抵持凸块221便会向下转动而伸入至定位槽1031下方处凹设的缺槽1032中,以使按压部23脱离于凸部102的限制,同时,该多个第二端子24一侧的第三接触端242即会再次抵压于多个第一端子14一侧的第二接触端142,以使多个第一端子14产生弹性压缩变形,且持续向上开启的过程中,其第三接触端242的卡合部2421即脱离于第二接触端142的扣合部1421扣持,以解除相互扣持的状态,且待卡合部2421完全脱离于扣合部1421扣持时,便可再将扳动件2从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朝后方斜向取出,以使软性电路板4下表面的多个接点41分离于多个导电端子13的第一接触端132而未形成电性连接,以完成将扳动件2从座体1上取出的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扳动件2为利用斜插的方式进入至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再通过按压扳动件2的按压部23表面使扳动件2的扣持部22卡合于对接空间10二侧的定位部103内,同时,该对接空间10后方所设的凸部102便会伸入至按压部23表面穿孔231中,使座体1与扳动件2之间呈一稳固结合定位,即可通过扣持部22与定位部103相互卡合及凸部102伸入至穿孔231中的互补结合方式,来提高座体1与扳动件2间的保持力、结合性,以防止扳动件2轻易从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脱离,而且利用此种互补结合方式,亦可缩小整体的体积,以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然而,仅需利用斜插、按压二种动作,便可将扳动件2确实定位于座体1的对接空间10内,且呈电性导通状态,以达到组装快速的效果。

再者,本实用新型座体1的多个第一端子14与扳动件2的多个第二端子24为分别通过第二接触端142的扣合部1421及第三接触端242的卡合部2421来相互卡合扣持,即可进一步增加座体1与扳动件2间的保持力、结合性,且通过此种扣合方式可确保多个第一端子14与多个第二端子24间信号传输的确实性,以避免接触不良所导致信号不稳定的状况产生。

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连接器于使用时,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诚为一实用性优异的新型,为符合新型专利的申请条件,故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