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280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换热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池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冷却,以使电池处于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电池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环境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却系统对电池进行冷却,冷却系统中充注有冷却液,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实现电池的降温。

一般地,电池的冷却系统包括换热器和膨胀阀,换热器一般可采用双流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流体,两种流体分别为互相隔离的制冷剂和冷却液,两者在换热器内热交换,使得冷却液冷却,并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对电池进行冷却。一般情况下,制冷剂在进入换热器前先通过膨胀阀节流降压,换热器和膨胀阀两者通过管路连接。由于换热器与膨胀阀之间的距离较大,处于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容易发生流动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影响制冷效果,且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管路连接,不利于安装且抗振性能较差,增加连接管路也相应增加了安装步骤;另外,膨胀阀的阀体与阀座通过螺纹配合方式拧紧固定,无法保证拧紧角度及无法保证步进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初始相对角度,这就导致无法精确控制阀的开启脉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振性能好、结构简单且流量调节控制较为精确的换热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组件,包括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有流量控制部件,所述流量控制部件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设置,所述流量控制部件包括本体部和基座部,所述基座部设置有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孔道,所述本体部包括位于所述本体部外周的凸缘部,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通过所述本体部连通或者所述第三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不连通;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抵接部,所述凸缘部包括面向所述固定件的第一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抵接部相抵,且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基座部固定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固定件固定本体部和基座部,使得本体部与基座部无需借助螺纹连接,本体部与基座部安装时无需旋转固定,流量调节控制较为精确;同时流量控制部件与换热芯体集成在一起,结构简单,而且还省去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连接所需的较长管道,抗振性能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换热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换热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本体部的示意图;

图3为换热组件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本体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基座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换热组件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8为换热组件其他实施方式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其中示意出本体部与基座部的连接关系;

图9为换热组件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本体部的仰视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换热组件中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示意出换热组件100的剖面示意图,图2示意出本体部10’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换热组件100包括换热芯体2和流量控制部件1,流量控制部件1与换热芯体2固定设置。

换热芯体2包括多个板片,板片包括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依次交替层叠后形成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除最靠边的两片板片外,多数板片的一侧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另一侧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如一第一板片及与该板片相邻的两片第二板片的其中之一形成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那与另一第二板片则形成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不相通。

换热芯体2包括第一孔道21、第二孔道22、第四孔道和第五孔道,第一孔道21、第二孔道22为第一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四孔道、第五孔道为第二流通通道的一部分。第一流通通道包括第一孔道21、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一板间通道以及第二孔道22。第二流通通道包括第四孔道、位于板片之间的第二板间通道以及第五孔道。

流量控制部件1包括本体部10、基座部20和线圈30,本体部10和基座部20组装固定,线圈30套在本体部10外部,本体部10包括套筒101、转子部件102、阀针部件103、流量调节区104、进口105、出口106以及连接部107,转子部件102位于套筒101内部,阀针部件103的至少部分位于转子部件102内部,本体部10包括封闭端1077和开口端1078,本体部10的至少部分由套筒101封闭,本体部10的开口端1078(即未被套筒封闭的一侧)设置进口105、出口106以及流量调节区104。

基座部20包括第三孔道201,本体部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201,第三孔道201与第一孔道21通过本体部10连通或者第三孔道201与第一孔道21不连通。

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接口206和第二接口207,流量控制部件1设置有连接通道204,本体部10还包括有第一连接区108和第二连接区109,连接通道204连通第一接口206与第一连接区108,第二连接区109与第三孔道201中与第一孔道21连通的部分相连通,第一连接区108、第二连接区109之间通过流量调节区104连通或不连通,第二接口207与第二孔道22连通。

流量控制部件1具体可由电控制,通电后,线圈30产生磁场并进而使本体部10内的可调节结构动作,致使流量调节区104流通的大小可调,从而实现流量的变化。第一接口和第一孔道间通过流量调节区104连通时,流体从第一接口经流量调节区进入第一孔道2,使流量控制部件1与换热芯体2之间无需额外的管路连接,使经流量控制部件1改变流量后的流体直接进入换热芯体2,例如流量控制部件1可用于节流,如此可避免经节流后处于气液两相状态的流体在较长的管路中出现流体状态的变化,如气液分层,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另外,流量调节组件与换热芯体集成在一起还有助于增强整个换热装置的抗振性能,提高换热装置的使用寿命。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流量调节区流量为零,即第三孔道201与第一孔道21不连通。

本体部10、10’的外壁设置连接部107,连接部107位于套筒101和出口106之间的一段壁部,连接部107与基座部20组装固定,连接部107包括凸缘部1071、本体壁1073,本体壁1073与凸缘部1071相邻,凸缘部1071包括第一侧部1071a和第二侧部1071b,第一侧部1071a与第二侧部1071b相对设置,第一侧部1071a面向本体部10的封闭端1077,本体壁1073与第二侧部1071b相邻接,本体壁1073的外径小于凸缘部1071的外径。

凸缘部1071位于第三孔道201,基座部20包括第一定位台202,第一定位台202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第一定位台202与凸缘部1071的至少一部分相抵接。

参照图1、图3、图6、图7,换热组件包括固定件40a、40b、40c,固定件与凸缘部1071相邻并接触设置,具体地,固定件包括抵接部,凸缘部1071的第一侧部1071a面向固定件,具体地,固定件套在本体部10外,固定件的抵接部与凸缘部1071的第一侧部1071a相抵接,且固定件与基座部20固定。本体部与基座部之间通过固定件固定,无需借助旋转操作,使得流量控制部件的起始位置可控,具体地说,通过预先设置安装的角度,利用固定件进行装配,使得装配过程中角度不发生转动来更精确控制,如此保证其精度要求。另外,还可缩短本体部与基座部的安装长度,在基座部满足与本体部牢固安装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基座部的体积更小,整体结构更轻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凸缘部1071位于第三孔道201,基座部20包括定位壁203,定位壁203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壁部,定位壁203的至少一部分位置与固定件的位置相对应,且定位壁203的至少一部分与固定件的外壁接触。更为具体地,参照图1,固定件包括固定螺母40a,固定螺母40a与基座部20组装,固定螺母40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201,固定螺母40a套在本体部10外,固定螺母40a包括内壁401和外壁,外壁设置外螺纹402,固定螺母40a的内壁401与本体部10外壁相对设置,定位壁203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内螺纹,固定螺母40a的外螺纹402与定位壁203的内螺纹螺纹连接,如此,固定螺母40a固定基座部20与本体部10。固定螺母40a包括相对设置的安装部403和抵接部404,抵接部404面向凸缘部1071,且抵接部404与凸缘部1071相抵,安装部403设置有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槽405,基座部20包括安装面208,第三孔道201的端口位于安装面208,安装部403的端面与基座部的安装面208平齐,如此不会干涉线圈的安装。组装时,例如可通过气缸将本体部压紧于基座部,使用工具夹紧固定槽,旋转固定螺母,如此本体部与基座部之间通过外部固定螺母螺纹连接,固定螺母拧紧过程中,本体部不会转动,固定螺母拧好后,凸缘部1071受到固定螺母的抵压作用,难以转动,如此保证流量控制部件的步进电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初始相对角度,较为精确地控制流量控制部件的开启脉冲。

另外参照图3,固定件包括挡圈40b,挡圈40b套在本体部10外,挡圈40b包括抵接部404,抵接部404面向凸缘部1071,且抵接部404与凸缘部1071相抵,挡圈40b与基座部20组装固定,基座部20在定位壁203处设置有定位槽210,定位槽210的内径大于凸缘部1071的外径,挡圈40b位于定位槽210,且挡圈40b的外壁与定位槽210的底壁相抵,本体部10与基座部20之间通过挡圈40b固定。如此,本体部在组装过程中无需通过旋转来固定,可较为精确控制流量控制部件的开启脉冲。

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6和图7,图6示意出换热组件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换热组件100”’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本体部的结构可参照图2,凸缘部10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三孔道201,基座部20包括第一定位台202,第一定位台202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第一定位台202与凸缘部1071的位置相对应,且第一定位台202与凸缘部1071的至少一部分相抵接。固定件包括压块40c和定位螺栓40d,压块40c包括中部开口,压块40c套在本体部10外部,压块40c包括抵接部404,抵接部404面向凸缘部1071,且抵接部404与凸缘部1071相抵,压块40c周边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基座部20设置有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位置相对应,本体部10与基座部20通过位于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中的定位螺栓40d固定。此处,凸缘部可全部位于第三孔道或者部分位于第三孔道。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凸缘部1071位于基座部20的开口侧,具体地,凸缘部1071的第二侧部1071b与基座部20的安装面208相抵,且凸缘部1071的外径大于第三孔道201的端孔直径,固定件包括压块40c和定位螺栓40d,压块40c包括中部开口,压块40c套在本体部10外部,压块40c包括抵接部404,抵接部404面向凸缘部1071,且抵接部404与凸缘部1071相抵,压块40c周边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基座部20设置有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位置相对应,本体部10与基座部20通过位于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中的定位螺栓40d固定。

为使本体部在组装过程中定位更为精确,参照图2和图8,图2为本体部10的剖面示意图,凸缘部1071包括与固定件相接触的第一侧部1071a和与第一侧部1071a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部1071b,本体部10包括第一定位缺口1075,第一定位缺口1075位于凸缘部1071的外侧且第一定位缺口1075沿本体部轴向方向的高度不大于凸缘部1071沿本体部轴向方向的高度,基座部20包括第二定位台211,第二定位台211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第二定位台211与凸缘部1071位置相对应,在本体部轴向方向上,第二定位台211的端面与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凸缘部1071的第二侧部1071b与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具体地,第二定位台211的端面与安装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侧部1071b与安装面之间的距离,第二定位台211包括第二定位缺口206,第二定位缺口206位于本体部形成第三孔道的一部分的壁部,换热组件包括定位销钉,第二定位缺口206的开口与第一定位缺口1075的开口相对设置,且定位销钉位于第一定位缺口1075与第二定位缺口,定位销钉的端部不伸出第一侧部1071a外。基座部与本体部通过定位销钉定位,有助于在组装过程中不移动,保证流量控制部件的精确度。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4和图5,图4示出本体部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基座部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凸缘部1071的外周设置有切边1076,基座部20设置有与切边1076位置相对应的切边壁205,切边壁205位于基座部20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本体部在切边位置无法旋转,使得本体部与基座部在组装过程中不移动,保证阀的精确度。

当然,本体壁1073也可设置有切边,基座部包括有与切边位置相对应的切边壁,切边壁位于基座部形成第三孔道的壁部。

凸缘部1071包括第二侧部1071b和侧壁部1071c,第二侧部1071b与第一定位台202相抵接,侧壁部1071c与基座部20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相抵接;换热组件包括有密封垫50a,密封垫50a位于第二侧部1071b与第一定位台202之间,且密封垫50a与第二侧部1071b和第一定位台202相互抵接,如此使得流体难以在凸缘部泄露。密封垫50a设置有凸起,第二侧部1071b与凸起相抵,用于压紧密封垫保证密封性。

当然,如果凸缘部1071设置有切边1076,位于第二侧部1071b与第一定位台202之间的密封垫50a的外径不大于切边壁205与第三孔道201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保证安装可靠性。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参照图9,图9为本体部10”’的仰视示意图,第二侧部1071b一体凸伸设置有凸起部1079,凸起部1079的凸起面与第一定位台202抵接,第二侧部1071b与第一定位台202之间通过凸起部的设置形成密封,使得流体难以在第二侧部与第一定位台之间泄露。

参见图3,图3为换热组件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换热组件100’还可包括有密封圈50b,基座部20包括第三定位台209,第三定位台209位于基座部20形成第三孔道201的一部分的壁部且第三定位台209与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定位台202与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密封圈50b位于第三定位台209,密封圈50b的内壁与本体壁1073相抵,如此本体壁1073与第三定位台之间通过密封圈50b密封固定,防止流体在阀座壁处泄露。

另外,换热组件还可不设置本体壁,凸缘部与基座部之间通过设置于凸缘部的抵接面处的密封垫进行密封设置。

另外,本体部与基座部固定无需借助旋转操作,可避免密封垫或密封圈受剪应力,避免对表面涂层造成破坏,减少泄露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