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绞线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5735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绞线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线的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绞线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源线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电源线产品的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绞线机的种类繁多,按其用途分类,可分为通用型和专用型,通用型是适用于多种产品的绕线机,只要更换相应的模具和指令就能对应不同产品的加工,专用型绕线机是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绕线机。自动化程度足够高的机器可以满足一名员工同时看管多台设备的要求,但是其成本很高,需要长时间运行才能收回成本。传统的绕线机需要人工辅助进行绕线工作,人工成本低,但是时间长,绕线精度不高。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4011058U”,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12月10日,名为《一种全自动绞线绕线一体机》的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绞线绕线一体机,包括机架、进线装置、绞线装置、送线装置、绕线装置和出料装置;进线装置、绞线装置、送线装置和绕线装置从左到右依次设于机架的上面;出料装置设于绕线装置下面的机架内;送线装置包括电机安装座、电机、主动胶轮、固定杆和从动胶轮,电机安装座固定在机架上面,电机固定在电机安装座上,主动胶轮设于电机的电机轴上,固定杆设于电机安装座上,从动胶轮固定在固定杆上,主动胶轮通过摩擦带动从动胶轮转动,该实用新型的送线装置的送线由电机带动主动胶轮和从动胶轮转动,胶轮位置都是固定的,因此一旦出现胶轮与丝线位置不对应时需要重新设置胶轮位置,比较繁琐,浪费生产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绞线机的功能和绕线机的功能合为一体的自动绞线绕线装置,节约了生产成本,简化了电源线的工艺流程,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且绞线、绕线质量稳定,节省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绞线绕线装置,包括工作台及从左到右依次设于工作台上的进线机构、绞线机构和绕线机构,所述绞线机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左旋转轴,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右旋转轴,在所述左旋转轴与右旋转轴之间设有绞线筒,所述绞线筒外端面分别设有上卷轮和下卷轮,所述绞线筒的横梁上还设有与上卷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中卷轮,所述绞线筒上安装有绞线盘;所述绕线机构包括支撑座、设置在支撑座上的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底部设有垫板,所述垫板下方设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一侧设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套设在主轴的首端,所述主轴下部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下方设有导向板,所述主轴末端通过所述轴承座与导向板连接,所述支撑座右侧设有绕线轴,所述绕线轴上设有重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从动齿轮上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端设有旋转接头,所述螺杆下端设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处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外固设有所述轴承座。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螺杆下端的外螺纹配合,所述外螺纹的长度为螺杆长度的1/3,所述螺杆外部剩余的2/3处设置有标准刻度尺,通过套筒的圆周运动带动螺杆作上下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绞线筒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左主动轴和右主动轴,所述左主动轴和右主动轴上均设有与其同步旋转的气动刹车,所述绞线盘的左轴内嵌于左主动轴内并可沿左主动轴左右滑动,所述绞线盘的右轴内嵌于右主动轴内并可沿右主动轴左右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底部设有驱动绞线筒旋转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二支架的底部设有驱动绞线筒旋转的第二驱动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为变频调速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进线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的张紧架,用于使线束在工作状态下处于绷紧状态,所述张紧架上方设有引线轮,所述张紧架的一侧设有引线杆,所述引线杆与绞线机构之间设有双轮引取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把绞线机的功能和绕线机的功能合为一体的自动绞线绕线装置,通过在第一、第二支架上设置绞线筒,在绞线筒内设置绞线盘,使得绞线盘在绞线时能够承受不变的力,进而使得绞线盘的线束缠绕更加均匀,绞线质量更加稳定;将螺杆通过旋接头旋接在指定位置的预埋螺纹孔内,然后根据线材走向位置,旋动套筒,直至齿轮与线材的位置相吻合,齿轮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与线材位置相偏差的情况也可以调节套筒的位置,其可以根据螺杆上的标尺实现精度调节,齿轮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适于纠偏,且调节精度高,适应性强,制作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绞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截面A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自自动绞线绕线装置,包括工作台1及从左到右依次设于工作台1上的进线机构2、绞线机构3和绕线机构4;所述进线机构2包括固定在所述工作台1上的张紧架21,用于使线束在工作状态下处于绷紧状态,所述张紧架21上方设有引线轮22,所述张紧架21的一侧设有引线杆23,所述引线杆23与绞线机构4之间设有双轮引取机5;如图2所示,所述绞线机构3包括第一支架31和第二支架32,所述第一支架31上设有左旋转轴311,所述第二支架32上设有右旋转轴312,在所述左旋转轴311与右旋转轴312之间设有绞线筒33,所述绞线筒3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左主动轴331和右主动轴332,所述左主动轴331和右主动轴332上均设有与其同步旋转的气动刹车34;所述第一支架31底部设有驱动绞线筒33旋转的第一驱动电机35;所述绞线筒33外端面分别设有上卷轮36和下卷轮37,所述绞线筒33的横梁上还设有与上卷轮36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中卷轮38,所述绞线筒33上安装有绞线盘39,所述绞线盘39的左轴391内嵌于左主动轴311内并可沿左主动轴311左右滑动,所述绞线盘39的右轴392内嵌于右主动轴332内并可沿右主动轴312左右滑动,所述第二支架32的底部设有驱动绞线筒33旋转的第二驱动电机30,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5、第二驱动电机30为变频调速电机;线束经进线机构2的引线轮22,再经过张紧架21和引线杆23,通过双轮引取机5将线束引至绞线筒33上,经下卷轮37右侧,上卷轮36左侧,送至中卷轮38的上端,驱动电机将线束送入绞线盘39,第一驱动电机35带动绞线筒33转动;第二驱动电机30带动绞线盘39向右移动,使得线束能够均匀地缠绕于绞线盘39上;待停机或断电时,气动刹车34迅速的停止左主动轴311和右主动轴312的转动,以避免左主动轴311和右主动轴312因惯性继续转动而导致不良品产生,通过在第一支架31、第二支架32上设置绞线筒33,在绞线筒33内设置绞线盘39,使得绞线盘39在绞线时能够承受不变的力,进而使得绞线盘39的线束缠绕更加均匀,绞线质量更加稳定。

如图3所示,所述绕线机构4包括支撑座41、设置在支撑座41上的控制电机42,所述控制电机42底部设有垫板43,所述垫板43下方设有主动齿轮44,所述主动齿轮44一侧设有从动齿轮45,所述主动齿轮44套设在主轴46的首端,所述主轴46下部设有轴承座47,所述轴承座47下方设有导向板48,所述主轴46末端通过所述轴承座47与导向板48连接,所述支撑座41右侧设有绕线轴49,所述绕线轴49上设有重力传感器6;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从动齿轮45上设有螺杆61,所述螺杆61上端设有旋转接头62,所述螺杆61下端设有外螺纹64,所述外螺纹64处套设有套筒63,所述套筒63外固设有所述轴承座47,所述套筒63内设有内螺纹65,所述内螺纹65与螺杆61下端的外螺纹64配合,所述外螺纹64的长度为螺杆61长度的1/3,所述螺杆61外部剩余的2/3处设置有标准刻度尺,通过套筒63的圆周运动带动螺杆61作上下运动,将螺杆61通过旋接头62旋接在指定位置的预埋螺纹孔内,然后根据线材走向位置,旋动套筒63,直至齿轮与线材的位置相吻合,齿轮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与线材位置相偏差的情况也可以调节套筒63的位置,其可以根据螺杆61上的标尺实现精度调节,齿轮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适于纠偏,且调节精度高,适应性强,制作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把绞线机的功能和绕线机的功能合为一体的自动绞线绕线装置,通过在第一、第二支架上设置绞线筒,在绞线筒内设置绞线盘,使得绞线盘在绞线时能够承受不变的力,进而使得绞线盘的线束缠绕更加均匀,绞线质量更加稳定;将螺杆通过旋接头旋接在指定位置的预埋螺纹孔内,然后根据线材走向位置,旋动套筒,直至齿轮与线材的位置相吻合,齿轮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与线材位置相偏差的情况也可以调节套筒的位置,其可以根据螺杆上的标尺实现精度调节,齿轮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适于纠偏,且调节精度高,适应性强,制作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