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755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安装结构,特别涉及第二连接器与被安装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一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下述结构的连接器组件,即,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安装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从电路基板的背面与穿过被形成于电路基板的通孔而在电路基板的背面突出的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部嵌合。

例如,作为这种连接器组件,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如图30和图31所示,该连接器组件具有被安装在电路基板1的第一连接器2、和沿着嵌合轴c与第一连接器2嵌合的第二连接器3。

电路基板1具有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面1a和第二面1b。在电路基板1形成有通孔1c。第一连接器2的一部分穿过通孔1c并在电路基板1的第二面1b侧突出。

在电路基板1的第一面1a,在通孔1c周围设有多个安装用垫片1d。在第一连接器2上形成有与这些安装用垫片1d对应的多个安装部2a,通过各个安装部2a被钎焊于对应的安装用垫片1d,第一连接器2被安装在电路基板1的第一面1a。

如图32所示,在第一连接器2上形成有沿着嵌合轴c延伸且具有在嵌合方向开口的凹形状的嵌合部2b。而且,在第二连接器3上形成有沿着嵌合轴c突出的凸部3a。在第二连接器3从电路基板1的第二面1b侧沿着嵌合轴c与第一连接器2嵌合时,第二连接器3的凸部3a被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部2b收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许第5258123号公报

但是,在第二连接器3与第一连接器2嵌合时,第二连接器3就会沿着嵌合轴c与第一连接器2抵接。因而,从第二连接器3沿着嵌合轴c的大的上冲力或冲击轻易地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

在此情况下,安装部2a从安装用垫片1d沿着嵌合轴c离开那样的大负荷就会施加在第一连接器2的安装部2a和电路基板1的安装用垫片1d的钎焊部分。因而,存在安装部2a和安装用垫片1d的钎焊部分损坏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嵌合时钎焊部分的损坏的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组件安装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连接器组件是由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的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被安装于具有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一面,第二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沿着嵌合方向与第一连接器嵌合。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触头和安装部,还具有至少包含第一触头的一部分的突出部,在经由安装部被安装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一面时,该突出部穿过连接器保持板的通孔并沿嵌合方向在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突出。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触头和保持第二触头的第二触头保持部,第二触头保持部具有沿着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同时在第一连接器侧的端部还具有用于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的抵接部。在第二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连接器收容部收容,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相互接触,第二触头保持部的抵接部能够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

优选地,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第一连接器的突出部的朝向嵌合方向的部分与第二连接器不接触。

更优选地,第二触头保持部具有形成第一连接器收容部的侧壁部和底部,抵接部由侧壁部的朝向嵌合方向的面形成,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突出部的朝向嵌合方向的部分与第二触头保持部的底部不接触。

而且,优选地,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从嵌合方向看,第二触头保持部的侧壁部具有在整个周向区域覆盖第一连接器的突出部的部分。

优选地,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从嵌合方向看,抵接部在整个周向区域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

而且,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的接触部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一面相比,被配置在更靠第二连接器侧。

也可以构成为,连接器保持板包含表面形成第一面的基板,基板具有被形成在表面的安装垫片,第一连接器的安装部与第一触头被形成为一体,且是能被钎焊于基板的安装垫片的钎焊部。

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器具有与第一触头分体构成且保持第一触头的第一外壳,突出部由第一触头的一部分和第一外壳的一部分构成,第二连接器的第二触头保持部由与第二触头分体构成的第二外壳构成。

或者,也可以是,突出部由第一触头的一部分构成,第二触头和第二触头保持部由一个部件构成。

本发明涉及的连接器组件安装结构具备:连接器保持板,具有朝向相互相反方向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并形成有通孔;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触头和安装部,并经由安装部被安装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一面;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触头和保持第二触头的第二触头保持部,且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沿着嵌合方向与第一连接器嵌合。第一连接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穿过连接器保持板的通孔且沿嵌合方向在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突出,并至少包含第一触头的一部分。第二连接器的第二触头保持部具有沿着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同时在第一连接器侧的端部具有用于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的抵接部。在第二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一连接器收容部收容,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相互接触,第二触头保持部的抵接部能够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触头和安装部,同时还具有至少包含第一触头的一部分的突出部,在经由安装部被安装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一面时,该突出部穿过连接器保持板的通孔并沿嵌合方向在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突出;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触头和保持第二触头的第二触头保持部,第二触头保持部具有沿着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同时在第一连接器侧的端部还具有用于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的抵接部;在第二连接器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侧与第一连接器嵌合时,突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一连接器收容部收容,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相互接触,第二触头保持部的抵接部能够与连接器保持板的第二面抵接,所以能够防止在嵌合时钎焊部分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显示被固定于电路基板之前的第一连接器、电路基板的立体图。

图4是显示第一外壳、被保持于第一外壳之前的导电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看到的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6是显示被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显示第二外壳、被保持于第二外壳之前的第二触头的立体图。

图8a是从杆侧观看第二外壳的立体图,图8b是从撞杆侧观看第二外壳的立体图。

图9a是从第一突起侧观看第二触头的立体图,图9b是从第二突起侧观看第二触头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观看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是显示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12是显示嵌合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第一面的立体图。

图13是显示嵌合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第二面的立体图。

图14是嵌合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侧剖视图。

图15是嵌合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16是嵌合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侧面关键部位的剖视图。

图17是显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锁紧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18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20是显示被固定于电路基板之前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和电路基板的立体图。

图21是显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2是显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23是显示嵌合后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第一面的立体图。

图24是显示嵌合后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第二面的立体图。

图25是嵌合后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侧剖视图。

图26是嵌合后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27是显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锁紧机构的侧剖视图。

图28是显示被搭载于金属底盘的电路基板的侧剖视图。

图29是显示被搭载于其他金属底盘的电路基板的侧剖视图。

图30是显示嵌合状态的现有连接器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第一面的立体图。

图31是显示嵌合状态的现有连接器组件和电路基板的第二面的立体图。

图32是显示嵌合前的现有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11、71电路基板1a、11a、71a第一面1b、11b、71b第二面

1c、12、72、92、94通孔1d安装用垫片2、21、51第一连接器

2a安装部2b嵌合部3、31、61第二连接器3a接触面

13安装垫片22第一外壳22a导电部件插入部22b向上面

22c下端部23导电部件23a、53第一触头23b接触部

23c外壳保持部23d安装部24、52突出部32第二外壳

32a、63侧壁部32b、64抵接部32c触头插入部32d第一侧壁

32e第二侧壁32f杆32g连接部32h第一开口部32j第二开口部

32k撞杆32m、65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n底部32p爪部

32q向下面33、68第二触头33a诱导部33b第一连接部

33c第二连接部33d第一突起33e第二突起33f电缆保持部

41电缆53a接触部53c向上面53d切除部54顶板部55安装部

62第二触头保持部63a第一侧壁63b第一开口部63c第二侧壁

63d第三侧壁63e第二开口部63f延伸部63g突起部

66电缆保持部68a腕部68b接触部81连接器保持板

91、93金属底盘c嵌合轴cl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在图1和图2显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连接器组件的结构。实施方式1涉及的连接器组件具有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1的第一连接器21、沿着嵌合轴c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的第二连接器31。

电路基板11构成保持第一连接器21的连接器保持板,且具有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第一连接器21被安装在电路基板11的第一面11a。而且,在电路基板11形成有通孔12。

第一连接器21具有绝缘树脂制的第一外壳22,两个金属制的导电部件23被排列保持在第一外壳22。在此为了方便,将两个导电部件23排列的方向称作x方向,将沿着嵌合轴c从第二连接器31朝向第一连接器21的方向称作+z方向,将与x方向和z方向都正交的方向称作y方向。

第一连接器21的一部分穿过电路基板11的通孔12并在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侧突出,形成突出部24。

另一方面,在第二连接器31的-z方向的端部分别连接有两个电缆41。

如图3所示,在电路基板11的第一面11a,预先在通孔12的周边形成有4个安装垫片13。这些安装垫片13与电路基板11的未图示的布线图案连接。

图4显示第一外壳22和两个导电部件23。第一外壳22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在第一外壳22以沿着x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导电部件插入部22a。这些导电部件插入部22a以分别沿着yz面的方式在第一外壳22的内部延伸。而且,这些导电部件插入部22a分别在y方向开口。而且,在第一外壳22的-z方向的端部,以位于在x方向排列的两个导电部件插入部22a之间的方式,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向上面22b。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一外壳22的-z方向的端部,以沿着xy面的方式形成有下端部22c。

如图4所示,导电部件23具有沿着yz面的平坦形状,并具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触头23a。上述一对第一触头23a在y方向排列,并在+z方向的端部被相互连接。在一对第一触头23a的-z方向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彼此相向地在y方向突出的接触部23b。而且,一对第一触头23a具有弹性,并以能够在yz面内弹性变形的方式被构成。

在一对第一触头23a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有沿y方向延伸的外壳保持部23c。在该外壳保持部23c的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安装部23d。

将各个导电部件23沿着y方向插入对应的第一外壳22的导电部件插入部22a,通过将各个导电部件23的外壳保持部23c压入到对应的导电部件插入部22a,两个导电部件23被保持于第一外壳22。

当将第一连接器21插入到电路基板11的通孔12时,则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器21的一部分穿过通孔12,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向-z方向突出并形成突出部24。突出部24由第一外壳22的一部分、导电部件23的一对第一触头23a的一部分形成。

此时,两个导电部件23的安装部23d位于对应的电路基板11的安装垫片13的表面上,通过将这些安装部23d分别钎焊于对应的安装垫片13,第一连接器21被安装在电路基板11,同时,导电部件23与安装垫片13电连接。

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器31具有绝缘树脂制的第二外壳32、与各个电缆41的端部连接的两个金属制的第二触头33,第二外壳32构成保持第二触头33的第二触头保持部。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二外壳32具有侧壁部32a和抵接部32b,侧壁部32a具有沿着z方向延伸的筒形状且在+z方向开口,抵接部32b以围绕该侧壁部32a的开口部分的整周的方式沿着xy面形成。

而且,在第二外壳32的内部,形成有在x方向上排列并沿z方向延伸的两个触头插入部32c。这些触头插入部32c在-z方向开口。

侧壁部32a具有朝向-y方向的第一侧壁32d和朝向+y方向的第二侧壁32e。在第一侧壁32d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杆32f。该杆32f经由位于该杆32f的z方向中间部的连接部32g与第一侧壁32d连接。该连接部32g具有弹性,杆32f以连接部32g为基点在yz面内能够摇动。

而且,在第一侧壁32d形成有在-y方向开口的第一开口部32h,杆32f的+z方向的末端部分面向第一开口部32h。

在第二外壳32的第二侧壁32e,形成有在+y方向开口并在x方向排列的两个第二开口部32j。以从这些第二开口部32j的-z方向的端部沿着+z方向延伸的方式分别形成撞杆32k。撞杆32k具有悬臂梁形状,并能在yz内弹性变形。

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二触头32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大致筒形状。在第二触头33的+z方向的末端,形成具有平滑弯曲的曲面形状的诱导部33a。

第二触头33具有朝向-y方向的第一连接部33b、和朝向+y方向的第二连接部33c。而且,在第二触头33上形成有在第一连接部33b的-z方向侧的位置向-y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33d、在第二连接部33c的-z方向侧的位置向+y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33e。

在第二触头33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在-y方向开口的电缆保持部33f。

当将第二触头33分别连接在两个电缆41的端部,分别将这些第二触头33从第二外壳32的-z方向侧插入对应的第二外壳32的触头插入部32c时,则第二触头33的第二突起33e边使第二外壳32的撞杆32k向+y方向弹性变形边向+z方向移动,在第二触头33的第二突起33e位于比第二外壳32的撞杆32k更靠+z方向侧的状态下,第二触头33被第二外壳32保持。

如图11所示,在第二外壳32的侧壁部32a的内侧,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在该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沿着xy平面延伸的底部32n,第二触头33的第一连接部33b和第二连接部33c从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的底部32n向+z方向突出。

下文,对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操作进行说明。

相对于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1的第一连接器21,使第二连接器31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侧沿着嵌合轴c向+z方向相对移动,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

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首先,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开始被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收容。而且,第二触头33的诱导部33a与导电部件23的一对接触部23b接触。由于该诱导部33a具有曲面形状,所以用小力即可将诱导部33a插入到一对接触部23b之间。另外,第二触头33边向外推导电部件23的第一触头23a边向+z方向前进,第二触头33的第一连接部33b和第二连接部33c与导电部件23的一对接触部23b接触。

然后,第二连接器31继续向+z方向前进,如图14和图15所示,当第二连接器31的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时,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被第二连接器31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收容,第二连接器32完成嵌合。

从沿着嵌合轴c的嵌合方向看,第二外壳32的侧壁部32a具有在整个周向区域覆盖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的部分。

第二触头33被导电部件23的具有弹性的一对第一触头23a从y方向夹持,被形成于第一触头23a的一对接触部23b分别与第二触头33的第一连接部33b和第二连接部33c弹性接触。从而,第二触头33与导电部件23电连接。此时,第二触头33和导电部件23的接点位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侧。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器21经由电路基板11的安装垫片13被安装于电路基板11的未图示的布线图案。而且,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器31与电缆41连接。因此,当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电缆41经由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31与电路基板11的布线图案连接。

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从沿着嵌合轴c的嵌合方向看,第二连接器31的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在整个周向区域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

图16是嵌合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件的关键部位的剖视图,是对图14局部放大后的视图。如图16所示,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第二连接器31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的底部32n和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的下端部22c不接触,在底部32n和下端部22c之间形成z方向的间隙cl。

而且,第一连接器21和第二连接器31以在嵌合时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的朝向-z方向的部分与第二连接器31的任一部分均不接触的方式被构成。

因此,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能够防止来自第二连接器31的、+z方向的大的上冲力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1。因此,从电路基板11的安装垫片13向+z方向离开的大力不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1的钎焊部分即安装部23d,能够实现一种防止安装部23d和安装垫片13的钎焊部分损坏且具有可靠性的连接器组件。

如图17所示,在被形成于第二外壳32的第一侧壁32d的杆32f的+z方向的末端,形成有以朝向嵌合轴c的方式向+y方向突出的爪部32p。该爪部32p位于第二外壳32的第一开口部32h。

在第二连接器31嵌合时,爪部32p被第一外壳22推压,连接部32g弹性变形,杆32f在yz面内摆动,爪部32p向-y方向变位。而且,当爪部32p前进到比第一外壳22的向上面22b更靠+z方向时,则爪部32p不被第一连接器21推压,爪部32p向+y方向变位并被配置在向上面22b的+z方向侧。因此,即使因某些原因,-z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31,爪部32p挂在向上面22b,限制第二连接器31相对第一连接器21向-z方向变位。因此,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后,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31在-z方向从第一连接器21脱落。

而且,为了将第二连接器31顺利地嵌合于第一连接器21,在第二连接器31的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时,在第二连接器31的爪部32p和第一连接器21的向上面22b之间产生z方向的微小间隙,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情况下,嵌合后的第二连接器31相对第一连接器21在-z方向稍微变位,抵接部32b在-z方向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稍微离开。然而,在该状态下,当+z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31时,则抵接部32b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即,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处于能够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的状态。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实现这样一种连接器组件,即能够防止+z方向的大的上冲力从第二连接器31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1,防止安装部23d和安装垫片13的钎焊部分损坏。

在此,在第二连接器31中,在如图10所示将第二触头33压入到第二外壳32后,如图16所示,第二触头33的第二突起33e相对于第二外壳32的撞杆32k位于+z方向侧。因而,由于第二突起33e挂在撞杆32k的+z方向的端部,所以能够防止第二触头33从第二外壳32沿-z方向脱落。

另外,在第二外壳32的第一侧壁32d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向下面32q,第一突起33d与该向下面32q相向。因此,在将第二触头33插入第二外壳32时,通过第一突起33d与该向下面32q抵接,相对于第二外壳32,第二触头33在z方向的位置被确定。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虽然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在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的下端部22c和第二连接器31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32m的底部32n之间形成z方向的间隙cl,但只要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并能防止+z方向的大的上冲力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1,则即使下端部22c与底部32n接触,也无妨。即使采用这种结构,也能防止安装部23d(钎焊部)和安装垫片13的钎焊部分损坏。

另外,在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虽然从沿着嵌合轴c的嵌合方向看,第二外壳32的侧壁部32a的+z方向的端部在整个周向区域覆盖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但也可以部分地覆盖第一连接器21的突出部24。藉此,虽然从沿着嵌合轴c的嵌合方向看,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在周向上的一部分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但即使如此,也能抑制+z方向的大的上冲力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1,并能防止安装部23d和安装垫片13的钎焊部分损坏。

而且,虽然第一连接器21具有两个导电部件23,第二连接器31与第一连接器21对应地具有两个第二触头33,但并不局限于此。即,第一连接器21也可以具有一个导电部件23,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导电部件23。而且,第二连接器31也可以与第一连接器21对应,而具有一个第二触头33,或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二触头33。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虽然第一连接器21由树脂制的第一外壳22和金属制的导电部件23构成,第二连接器31由树脂制的第二外壳32和金属制的第二触头33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由一个金属部件构成。

在图18显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连接器组件。实施方式2涉及的连接器组件具有被安装于电路基板71的金属制的第一连接器51、沿着嵌合轴c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的金属制的第二连接器61。电路基板71构成保持第一连接器51的连接器保持板,在电路基板71形成有通孔72。

而且,图18所示的电路基板71除了形成有替代图1所示通孔12的通孔72之外,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电路基板11相同的结构。

第一连接器51被安装于电路基板71的第一面71a。而且,在第二连接器61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有电缆41。

如图19所示,第一连接器51的一部分穿过电路基板71的通孔72并在电路基板71的第二面71b侧向-z方向突出,形成突出部52。

如图20所示,在电路基板71的第一面71a,预先以在y方向夹持通孔72的方式形成两个安装垫片13。

第一连接器51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第一触头53、与第一触头53的+z方向的端部连接并沿y方向延伸的顶板部54、和在顶板部54的y方向的两端部朝向-z方向的一对安装部55。

第一触头53具有沿z方向延伸并分别朝向+x方向和-x方向的一对接触部53a。该一对接触部53a在+z方向的上端部被相互连接。而且,该一对接触部53a具有沿着yz面的平板形状,一对接触部53a的-z方向的端部以在x方向相向并沿着xy面的方式弯曲,形成朝向+z方向的向上面53c。而且,在一对接触部53a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y方向的切除部53d。

当将第一连接器51插入到电路基板71的通孔72时,第一连接器51的第一触头53的一部分穿过通孔72,从电路基板71的第二面71b向-z方向突出,形成突出部52。

此时,第一触头53的一对安装部55位于对应的电路基板71的安装垫片13的表面上,通过将这些安装部55用作钎焊部,并分别将其钎焊于对应的安装垫片13,第一连接器51被安装于电路基板71,第一连接器51与安装垫片13电连接。

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二连接器61具有第二触头保持部62。该第二触头保持部62具有侧壁部63和抵接部64,侧壁部63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筒形状且在+z方向开口,抵接部64包围该侧壁部63的开口部分并沿xy面形成。在侧壁部63的内部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65。在该第一连接器收容部65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保持电缆41的+z方向的端部的电缆保持部66。

侧壁部63具有在x方向相向的一对第一侧壁63a。在该一对侧壁63a形成有沿z方向延伸并在x方向开口的一对第一开口部63b。沿z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触头68被连接于该一对第一开口部63b的-z方向的端部。

一对第二触头68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一对腕部68a。在一对腕部68a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在x方向相向地突出的一对接触部68b。一对腕部68a以具有弹性并能在xz面内弹性变形的方式被构成。

而且,侧壁部63具有朝向-y方向的第二侧壁63c、朝向+y方向的第三侧壁63d。在第二侧壁63c形成有在-y方向开口的第二开口部63e。在第三侧壁63d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朝向第一连接器收容部65的内侧弯曲并沿-z方向延伸的延伸部63f。在延伸部63f的-z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部63g。延伸部63f具有弹性并以能在yz面内弹性变形的方式被构成。

而且,通过分别对一个金属板进行剪切加工和弯曲加工,能够形成第一连接器51和第二连接器61。

下文,对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件的操作进行说明。

当相对于被安装于电路基板71的第一连接器51,使第二连接器61从电路基板71的第二面71b侧沿着嵌合轴c相对地向+z方向移动时,则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二连接器61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

在第二连接器61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时,首先,第二连接器61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65开始收容第一连接器51的突出部52。而且,一对第二触头68的接触部68b与第一触头53的-z方向的端部接触。另外,一对第二触头68的腕部68a被第一触头53向外推的同时向+z方向前进,一对第二触头68的接触部68b与第一触头53的一对接触部53a接触。

然后,第二连接器61继续向+z方向前进,如图25和图26所示,当第二连接器61的抵接部64与电路基板71的第二面71b抵接时,第一连接器51的突出部52被第二连接器61的第一连接器收容部65收容,第二连接器61的嵌合完成。

从沿着嵌合轴c的嵌合方向看,第二触头保持部62的侧壁部63具有在整个周向区域覆盖第一连接器51的突出部52的部分。

第一触头53在x方向被夹持在一对第二触头68的具有弹性的腕部68a之间,被形成于腕部68a的接触部68b与第一触头53的一对接触部53a弹性接触。藉此,第二触头68与第一触头53电连接。此时,第二触头68和第一触头53的接点位于电路基板71的第二面71b侧。

在第二连接器61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后,从沿着嵌合轴c的嵌合方向看,第二连接器61的抵接部64在整个周向区域与电路基板71的第二面71b抵接。而且,第一连接器51和第二连接器61以在嵌合时第一连接器51的突出部52的朝向-z方向部分与第二连接器61的任一部分不接触的方式被构成。

因此,在第二连接器61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时,能够防止来自第二连接器61的、+z方向的大的上冲力作用于第一连接器51。所以,能够实现一种具有可靠性的连接器组件,从电路基板71的安装垫片13向+z方向离开的大力不作用于第一连接器51的钎焊部分即安装部55,能够防止安装部55和安装垫片13的钎焊部分损坏。

而且,在第二连接器61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时,第二连接器61的延伸部63f通过第一连接器51的切除部53d,第二连接器61的突起部63g被第一连接器51推压,导致延伸部63f弹性变形,突起部63g向+y方向变位。而且,当突起部63g比第一连接器51的向上面53c更向+z方向前进时,则突起部63g不被第一连接器51推压,如图27所示,突起部63g向-y方向变位并被配置在向上面53c的+z方向正上方。因此,即使因某些原因,-z方向的力作用于第二连接器61,突起部63g挂在向上面53c,第二连接器61相对于第一连接器51向-z方向变位被限制。因此,在第二连接器61与第一连接器51嵌合后,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61在-z方向从第一连接器51脱落。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虽然将电路基板11用作连接器保持板,但也可以如图28所示,将电路基板11安装于金属底盘91等其他部件后的部件用作连接器保持板81。

可以通过粘接剂、双面胶带或螺钉结合等将金属底盘91固定在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在金属底盘91形成有具有与被形成于电路基板11的通孔12相同尺寸的通孔92。

在此情况下,在第二连接器31与被安装于构成连接器保持板81的电路基板11的第一连接器21嵌合时,第二连接器31的第二外壳32的抵接部32b与金属底盘91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因此,能够抑制+z方向的大的上冲力从第二连接器31作用于第一连接器21,从而防止第一连接器21和电路基板11的钎焊部分损坏。

但是,如图29所示,由于被固定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的金属底盘93具有比第二连接器31的抵接部32b大的通孔94,所以在嵌合时,在第二连接器31的抵接部32b不与金属底盘93抵接却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的情况下,仅有电路基板11作为连接器保持板发挥作用。即,与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第二连接器31的抵接部32b与电路基板11的第二面11b抵接,能够防止第一连接器21和电路基板11的钎焊部分损坏。

而且,与图28所示结构相同,也能以下述方式构成,即,将实施方式2的电路基板71安装于金属底盘等后的部件用作连接器保持板,第二连接器61的抵接部64与金属底盘的朝向-z方向的面抵接。这样一来,也能防止第一连接器51和电路基板71的钎焊部分损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