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锂电池领域,具体为一种双集流网式锂电池负极片。
背景技术:
锂电池作为一种可多次充电使用的绿色电源而被广泛使用。锂电池主要包括能可逆的嵌入和拖嵌离子的化合物正负极片,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拖嵌进入正极,充电式锂离子从正极嵌入负极,上述的负极片结构设计对锂电池的安全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的锂电池的负极极片采用的锂片制成的,延长的集流体的长度加大的电池体积,利于其小型化的设计,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为此,中国专利cn205028692u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锂电池负极极片,包括集流片、集流网、上碳纳米片和下碳纳米片,所述集流片的一侧面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留白部分,所述集流网设置在所述上碳纳米片和下碳纳米片之间,所述集流网、上碳纳米片以及下碳纳米片的端面与留白部分的端面相连,所述集流片的一端凸出于上碳纳米片,便于与负极电性连接;该发明的负极极片采用碳纳米材料制成,有利于提高负极片的集流效果和均匀导热效果,从而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能,且结构简单、体积小,具有较佳的安全性能。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该发明中的碳纳米片容易出现脱片的现象,而且还缺少对碳纳米片传热流动性引导的措施,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集流网式锂电池负极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集流网式锂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片、第一集流网、第二集流网、上碳纳米片和下碳纳米片,所述集流片的一侧面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留白部分,该留白部分为预留位置;第一集流网与第二集流网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上碳纳米片和下碳纳米片之间,第一集流网、上碳纳米片以及下碳纳米片的端面与留白部分的端面相连,上碳纳米片与下碳纳米片的中部通过碳纳米连接片连成一体;所述集流片的一端凸出于上碳纳米片形成凸出部,便于与负极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碳纳米片以及下碳纳米片的长度相同。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碳纳米片和下碳纳米片的宽度、厚度均相同。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碳纳米连接片的宽度小于上碳纳米片与下碳纳米片的宽度。
作为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集流片采用镍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采用上碳纳米片和下碳纳米片配合碳纳米连接片形成一个工字型结构,有利于提高负极片的集流效果和均匀导热效果,而采用双片并行式集流网配合设计,使得碳纳米片在工作过程中的集流效果与导向分散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双集流网式锂电池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集流片,2-留白部分,3-工字型压线,3-上碳纳米片,4-碳纳米连接片,5-第-集流网,6-第二集流网,7-下碳纳米片,8-凸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双集流网式锂电池负极片,包括集流片1、第一集流网5、第二集流网6、上碳纳米片3和下碳纳米片7,所述集流片1的一侧面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留白部分2,该留白部分2为预留位置,此部分不敷设敷料,卷绕时,该部分包围在电芯的周侧。
第一集流网5与第二集流网6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上碳纳米片3和下碳纳米片7之间,第一集流网5、上碳纳米片3以及下碳纳米片7的端面与留白部分2的端面相连,上碳纳米片3与下碳纳米片7的中部通过碳纳米连接片4连成一体;所述集流片1的一端凸出于上碳纳米片3形成凸出部8,便于与负极电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碳纳米片3以及下碳纳米片7的长度相同,所述上碳纳米片3和下碳纳米片7的宽度、厚度均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碳纳米连接片4的宽度小于上碳纳米片3与下碳纳米片7的宽度。
集流片1采用镍带,制造时,在镍带上均匀打出小坑,可以使镍带与留白部分2之间良好接触。
集流网5的材料为铜或镍,铜和镍均为导热效果较佳的金属材料,值得说明的是,其它金属或金属合金材料制成的集流网,也均是可行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碳纳米片3和下碳纳米片7配合碳纳米连接片4形成一个工字型结构,有利于提高负极片的集流效果和均匀导热效果,而采用双片并行式集流网配合设计,使得碳纳米片在工作过程中的集流效果与导向分散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能。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