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981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能改善高频问题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知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固定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对接端子,包括多个上排端子和多个下排端子,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都具有接地端子,通过在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设置一屏蔽片,屏蔽片上设置一开口,从开口内延伸出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分别与上排和下排的接地端子接触以达到接地的效果以解决高频问题。然而所述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是在开口内缘的两相对侧,朝对方相互延伸,因此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的长度必小于或等于开口的一半宽度。然而,现有的电连接器越来越少,因而屏蔽片的规格也越来越少,第一、第二弹臂的长度仅小于或等于开口的一半宽度,与接地端子接触时其弹性不足容易疲乏,影响耐用性,使用寿命缩短。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高频问题的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座和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上排端子组和一下排端子组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上排端子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下排端子组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屏蔽片,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屏蔽片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和所述下排端子组之间,所述屏蔽片至少具有一开口及由所述开口内缘相对两侧分别交错设置的一第一弹臂和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朝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延伸且相互抵触,所述第二弹臂朝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延伸且相互抵触,定义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的延伸起点分别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延伸终点分别为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所述第三位置相对所述第四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二位置。进一步,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接触,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接触。进一步,所述屏蔽片进一步包括由所述平板部一侧延伸的一接地结构,所述平板部具有沿横向排列的至少一所述开口和位于所述开口一侧的一定位口。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由一上绝缘本体和一下绝缘本体叠加组成,所述上排端子组收容于所述上绝缘本体,所述下排端子组收容于所述下绝缘本体,所述上排端子组与所述上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下排端子组与所述下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屏蔽片设置于所述上绝缘本体和所述下绝缘本体之间。进一步,所述上绝缘本体靠近所述下绝缘本体设置有一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凹设有一上安装区,所述上安装区靠近所述第一内壁面具有一上安装面,所述上安装面凹设有至少一第一凹槽,凸设有一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弹臂穿过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台穿过所述定位口。进一步,所述下绝缘本体靠近所述上绝缘本体设置有一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凹设有一下安装区,所述下安装区靠近所述第二内壁面具有一下安装面,所述下安装面凹设一第三凹槽和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弹臂穿过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台穿过所述定位口与所述第三凹槽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的横向宽度。进一步,一金属壳,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壁和一底壁以及位于相对两侧且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两连接壁,所述接地结构与所述一连接壁抵接。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第二接地端子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的横向宽度。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第二弹臂具有与所述屏蔽片平行的一延伸段以及自所述延伸段末端继续延伸的一加长段。同时,本发明还提供另外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基座和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一舌板;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上排端子组和一下排端子组分别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上排端子组包括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所述下排端子组包括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一屏蔽片,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屏蔽片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且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和所述下排端子组之间,所述屏蔽片至少具有一开口及由所述开口内缘相对两侧分别交错设置的一第一弹臂和一第二弹臂,所述第一弹臂朝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延伸且相互抵触,所述第二弹臂朝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延伸且相互抵触,每一所述第一、第二弹臂具有一延伸段与所述屏蔽片平行。进一步,每一所述第一、第二弹臂还包括自所述延伸段末端继续延伸的一加长段。进一步,所述屏蔽片进一步包括由所述平板部一侧延伸的一接地结构,所述平板部具有沿横向排列的至少一所述开口和位于所述开口一侧的一定位口。进一步,所述绝缘本体由一上绝缘本体和一下绝缘本体叠加组成,所述上排端子组收容于所述上绝缘本体,所述下排端子组收容于所述下绝缘本体,所述上排端子组与所述上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下排端子组与所述下绝缘本体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屏蔽片设置于所述上绝缘本体和所述下绝缘本体之间。进一步,所述上绝缘本体靠近所述下绝缘本体设置有一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凹设有一上安装区,所述上安装区靠近所述第一内壁面具有一上安装面,所述上安装面凹设有至少一第一凹槽,凸设有一第一凸台,所述延伸段与所述上安装面干涉,所述第一弹臂穿过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台穿过所述定位口。进一步,所述下绝缘本体靠近所述上绝缘本体设置有一第二内壁面,所述第二内壁面凹设有一下安装区,所述下安装区靠近所述第二内壁面具有一下安装面,所述下安装面凹设一第三凹槽和至少一第二凹槽,所述延伸段与所述下安装面干涉,所述第二弹臂穿过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凸台穿过所述定位口与所述第三凹槽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的横向宽度。进一步,一金属壳,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围,具有相对设置的一顶壁和一底壁以及位于相对两侧且连接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的两连接壁,所述接地结构与所述一连接壁抵接。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横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弹臂和所述第二弹臂的横向宽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一屏蔽片开口上设置由开口内缘相对两侧交错设置且分别朝上排接地端子和下排接地端子延伸的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使得第一弹臂与上排接地端子接触的位置靠近第二弹臂的延伸起点,第二弹臂与下排接地端子接触的位置靠近第一弹臂的延伸起点,保证了第一弹臂和第二弹臂的弹臂长度足够长,与上排接地端子和下排接地端子多次接触时不容易疲乏,增强耐用性,提高使用寿命。同时,为第一弹臂与第二弹臂设置与屏蔽片平行的延伸段用以与绝缘本体干涉,使第一、第二弹臂稳固性好,与接地端子接触时不易过度变形,从而达到稳定接触效果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5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内屏蔽片的立体图;图6为本图5的俯视图;图7为图4的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8为图7沿b-b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0基座101舌板102上绝缘本体11第一基座111第一凸块1111第二凸块1112第一舌板112第一侧壁113第一开槽1131第二开槽1132第一内壁面110安装区1100第一凹槽1101第一凸台1102第二凸台1103上安装面1104下绝缘本体12第二基座121第三凸块1211第二舌板122第四凸块1221第二内壁面120下安装区1200第二凹槽1201第三凹槽1202第四凹槽1203下安装面1204端子20上排端子组21第一接地端子210第一接触段211第一连接段212下排端子组22第二接地端子220第二接触段221第二连接段222屏蔽片30平板部31定位口311开孔312第三弹臂3121开口313第一弹臂314第一位置3141第三位置3142第一延伸段3143第一末端3144第一加长段3145第二弹臂315第二位置3151第四位置3152第二延伸段3153第二末端3154第二加长段3155接地结构32绝缘件40主体部41第一通孔411边壁42第五凸块421金属壳50顶壁51第二通孔511凸出部512底壁52第三通孔521连接壁53第一延伸臂531第二延伸臂532第四通孔5321塑胶外壳60横向l第一、第二弹臂横向宽度w1第一、第二接地端子横向宽度w2第一、第二凹槽横向宽度w3【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至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的主要实施例,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多个端子20、一屏蔽片30、一绝缘件40和一金属壳50以及一塑胶外壳60。请参照图1至图4及图8,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一基座101,自所述基座10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102,所述舌板102具有相对设置的上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10由一上绝缘本体11和一下绝缘本体12上下叠加组装而成,所述上绝缘本体11靠近所述下绝缘体12设置有一第一内壁面110,所述第一内壁面110后方和前方分别凹设一上安装区1100和凸伸两第二凸台1103,所述上安装区1100靠近所述第一内壁面110具有一上安装面1104,所述上安装面1104凸设有一第一凸台1102,凹设有三个第一凹槽1101,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101在横向l具有一横向宽度w3,所述第一凹槽1101在本实施例为三个,其它实施例可以三个以下或三个以上。所述上绝缘本体11包括第一基座111和自所述第一基座111向前延伸的第一舌板1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舌板112相对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13,所述第一基座111向上凸伸有一第一凸块1111和一第二凸块1112,所述两第一侧壁113在上下方向的长度不相同,每一所述第一侧壁113的内侧和外侧分别设置有一第一开槽1131和一第二开槽1132。所述下绝缘本体12靠近所述上绝缘本体11设置有一第二内壁面120,所述第二内壁面120后方和前方分别凹设一下安装区1200和两第四凹槽1203,所述下安装区1200靠近所述第二内壁面120具有一下安装面1204,所述下安装面1204凹设有一第三凹槽1202和两第二凹槽1201,每一所述第二凹槽1201横向宽度等于每一所述第一凹槽1101,本实施中所述第二凹槽1201为两个,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凸台1102与所述第三凹槽1202配合定位,所述第二凸台1103与所述第四凹槽1203配合定位。所述下绝缘本体12包括第二基座121和自所述第二基座121向前延伸的第二舌板122,所述第一基座111和所述第二基座121组成所述基座101,所述第一舌板112和所述第二舌板122组成所述舌板102,所述第二基座121向下凸设两第三凸块1211,所述第二舌板122在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各设有一第四凸块1221,所述第四凸块1221与所述第一开槽1131配合固定。请参照图1至图4及图8,多个所述端子20包括一上排端子组21和一下排端子组22。所述上排端子组21收容于所述上绝缘本体11,所述上排端子组21与所述上绝缘本体11注塑成型。每一所述上排端子组21的端子包括暴露在所述第一舌板112上表面的一第一接触段211和自所述第一接触段211向后延伸且凸伸出所述第一基座111的一第一连接段212,所述上排端子组21包括三个第一接地端子210,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少于或大于三个。所述下排端子组22收容于所述下绝缘本体12,所述下排端子组22与所述下绝缘本体12注塑成型。每一所述下排端子组22的端子包括暴露在所述第二舌板122下表面的一第二接触段221和自所述第二接触段221向后延伸且凸伸出所述第二基座121的一第二连接段222,所述下排端子组22包括两个第二接地端子220,每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和第二接地端子220在横向l具有一横向宽度w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0在本实施例为两个,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少于或大于两个。请参照图1、图2及图5至图8,所述屏蔽片30通过所述上绝缘本体11和所述下绝缘本体12上下夹持定位而位于所述上绝缘本体11和所述下绝缘本体12两者之间。所述屏蔽片30包括一平板部31和由所述平板部31一侧延伸的一接地结构32。所述平板部31上设置有沿横向l排列的一定位口311,一开孔312以及两开口313,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313为两个,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凸台1102穿过所述定位口311与所述第三凹槽1202配合定位。所述开孔312具有自所述开孔312内缘向上延伸的一第三弹臂3121,所述第三弹臂3121穿过所述第一凹槽1101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接触。每一所述开口313具有由其内缘相对两侧分別交错设置的一第一弹臂314和一第二弹臂315,每一所述第一弹臂314、第二弹臂315在横向l具有一横向宽度w1,w1小于w2且w1小于w3。定义所述第一弹臂314和所述第二弹臂315的延伸起点分别为第一位置3141和第二位置3151,延伸终点分别为第三位置3142和第四位置3152。所述第一弹臂314穿过所述第一凹槽1101在所述第三位置314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接触,所述第二弹臂315穿过所述第二凹槽1201在所述第四位置3152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0接触。所述第一弹臂314包括在所述第一位置3141开始延伸至一第一末端3144且与所述屏蔽片30平行的一第一延伸段3143和由所述第一末端3144继续朝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延伸至所述第三位置3142的一第一加长段3145,所述第一延伸段3143与所述下安装面1204干涉。所述第二弹臂315包括在所述第二位置3151开始延伸至一第二末端3154且与所述屏蔽片30平行的一第二延伸段3153和由所述第二末端3154继续朝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0延伸至所述第四位置3152的一第二加长段3155,所述第二延伸段3153与所述上安装面1104干涉。其中,所述第三位置3142相对所述第四位置3152更靠近所述第二位置3151,所述第四位置3152相对所述第三位置3142更靠近所述第一位置3141。请参照图1至图3,所述绝缘件40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0后方,包括一主体部41及位于所述主体部41相对两侧的两边壁42,所述主体部41设有多个第一通孔411供所述第一连接段212和第二连接段222穿过,每一所述边壁42外侧设置有一第五凸块421。请参照图1至图4及图8,所述金属壳50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0外围,包括一顶壁51和一底壁52以及相对设置且连接所述顶壁51和所述底壁52的两连接壁53,所述顶壁51设置有一第二通孔511和向上凸伸的一凸出部512,所述凸出部512包围所述第一凸块1111,所述第二通孔511与所述第二凸块1112配合,所述底壁52设置有两第三通孔521,所述第三通孔521与所述第三凸块1211配合。所述接地结构32与所述连接壁53抵接,每一所述连接壁53具有自所述连接壁53两端分别向前和向后延伸的一第一延伸臂531和一第二延伸臂532,所述第一延伸臂531与所述第二开槽1132相配合,所述第二延伸臂532设置有一第四通孔5321,所述第四通孔5321与所述第五凸块421配合。请参照图3、图4及图7、图8,所述塑胶外壳60通过注塑成型以包裹所述绝缘件40和所述第一连接段212、第二连接段222以及部分所述金属壳50。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由所述开口313内缘相对两侧交错的所述第一弹臂314和所述第二弹臂315,所述第一弹臂314在所述第三位置314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接触,所述第二弹臂315在所述第四位置3152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0接触,使所述第三位置3142靠近所述第二位置3151,所述第四位置3152靠近所述第一位置3141,保证了所述第一弹臂314和所述第二弹臂315的弹臂长度足够长,大于所述开口313宽度的一半,与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0和所述下排接地端子220多次接触时不容易疲乏,增强耐用性,提高使用寿命。2.通过为所述第一弹臂314与所述第二弹臂315设置与所述屏蔽片30平行的所述第一延伸段3143和所述第二延伸段3153,使所述第一延伸段3143和所述第二延伸段3153与所述绝缘本体10干涉,使所述第一弹臂314和所述第二弹臂315稳固性好,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0和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0接触时不易过度变形,从而达到稳定接触效果的目的。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