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780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良好接地效果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朝小型化,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在体积变小的同时,对电子产品的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现有电子产品的连接器结构不能满足对传输熟速率的要求。现有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绝缘本体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其包括多个信号端子及至少一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与所述接地端子结构相同,排成至少一排,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主体部,使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及自主体部向上延伸的一接触部,与对接电子元件接触,自主体部向下延伸的一焊接部,焊接在一电路板上,一金属壳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用以屏蔽外界对信号端子的讯号干扰,从而形成屏蔽结构。然而,随着对传输速率的要求提高,电连接器仅通过金属壳体屏蔽外界信号干扰,但信号端子之间仍存在电磁干扰,满足不了对高频性能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降低电磁干扰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顶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自所述顶面向下凹设形成的一插槽及位于所述插槽两侧的二侧壁,每一所述侧壁具有多个端子槽;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信号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端子槽;一金属壳体,包覆所述二侧壁,所述金属壳体与至少一个所述接地端子形成两点接触。作为上述技术手段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一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及自所述主体部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焊接部,所述接触部凸伸入所述插槽以与插入所述插槽的一电子元件接触,所述焊接部露出于所述绝缘本体以焊接于一电路板。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与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在所述接触部的上下侧分别接触。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具有至少一第一接地片及至少一第二接地片,所述第一接地片、所述第二接地片在所述接触部的上下两侧同时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进一步,所述侧壁向内凹设形成至少一开槽,所述开槽与所述端子槽在所述侧壁上连通,所述第一接地片与所述第二接地片分别设于所述开槽内。进一步,一抵接部自所述接触部向上延伸形成,并与所述第一接地片接触。进一步,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所述插槽前后均与所述第一接地片接触。进一步,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所述插槽前与所述第一接地片间隔设置,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电子元件插入所述插槽后与所述第一接地片接触。进一步,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包覆所述二侧壁的二侧板及连接于每一所述侧板的一顶板,所述顶板包覆所述顶面,所述第一接地片具有自所述顶板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弹性臂及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抵接部弹性抵接。进一步,所述侧壁向下凹设形成至少一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端子槽在所述侧壁上连通,所述第一接地片位于所述通槽并与所述接地端子接触。进一步,所述第二接地片与接地端子抵接于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焊接部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二接地片具有向下延伸形成的一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主体部弹性抵接。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所述金属壳体延伸出至少一所述第一接地片与至少一所述第二接地片,每一接地端子同时与一第一接地片和一第二接地片抵接接触,形成接地回路,增强接地效果,降低信号端子之间的电磁干扰,确保所述电连接器的高频传输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中立体剖视图;图3为图1的组合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子元件插入时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图4未插入电子元件时的剖视图;图7为图4插入电子元件时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9为图8未插入电子元件时的剖视图;图10为图8插入电子元件时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对接元件200电路板300纵长方向L绝缘本体1顶面11底面12插槽13侧壁14外壁面15端子槽16组接部17开槽18通槽19端子2接地端子21信号端子22主体部201接触部202焊接部203抵接部204耳扣3金属壳体4侧板41顶板42扣合板43第一接地片44第一弹性臂441第二弹性臂442第二接地片45第三弹性臂451扣合部46卡扣部47扣合片48固定件5【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200与一电路板300(未图示),其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用于与对接元件200对接,所述多个端子2包括多个信号端子22及至少一接地端子21,一对耳扣3,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端,用于扣合所述对接元件200,一金属壳体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多个固定件5,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方,使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300上。请参阅图1、图2、图3,所述绝缘本体1沿纵长方向L延伸,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顶面11及一底面12。一插槽13自所述对顶面11向下凹设形成,用以插接所述对接元件200,二侧壁14分别设于所述插槽13两侧,所述侧壁14延伸至所述顶面11,多个端子槽16设于所述侧壁14并上下贯通所述顶面11及所述底面12,且所述端子槽16连通所述插槽13,所述端子2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6并凸伸到所述插槽,所述端子2通过所述端子槽16与所述插槽13间的通道与对接元件200形成电性连接。每一所述侧壁14具有远离所述插槽13设置的一外壁面15,所述侧壁14沿所述外壁面15向内凹设形成至少一开槽18,所述开槽18与所述端子槽16在侧壁14的上下两侧分别连通,所述金属壳体4通过所述开槽18与所述端子槽16上下两侧通道分别与所述接地端子21接触,两个相邻所述开槽18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的间距。所述绝缘本体1两端还分别设有一组接部17,所述耳扣3枢接于所述组接部17。请参阅图1、图2、图3,多个所述端子2设于所述端子槽16内,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1与多个所述信号端子22,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1包括一主体部201固持于所述端子槽16,自所述主体部20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接触部202,所述接触部202凸伸入所述插槽13用以与所述对接元件200接触,所述接触部202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抵接部204,用于和所述金属壳体4接触,所述主体部201向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03,使所述接地端子2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300(未图示)。所述主体部201固定于所述端子槽16内,使所述端子2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且所述主体部201显露于所述开槽18。所述接触部202凸伸入所述插槽13内,当所述对接元件200插入所述插槽13时,所述接触部202与所述对接元件200电性接触。所述抵接部204向上延伸并显露于所述顶面11,所述抵接部204与金属壳体4抵接。所述金属壳体4与所述接地端子21在所述接触部202的上下两侧分别接触,形成接地回路。所述对接元件200可以是一电子卡,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电子元件,所述焊接部203向下凸伸出绝缘本体1并显露于所述底面12,用以与所述电路板300焊接。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金属壳体4由两个所述金属壳体4扣合形成,每一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一侧板41及连接于所述侧板41的一顶板42及连接于所述侧板41的二扣合板43,所述侧板41包覆于所述外壁面15,所述顶板42包覆于所述顶面11,所述顶板42自顶面11延伸出至少一第一接地片44,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片44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21之间的间距,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片44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所述接地端子21与所述信号端子22之间的距离,以避免所述第一接地片41与所述信号端子22接触,所述金属壳体4自侧板41延伸出至少一第二接地片45,相邻两个第二接地片45间隔两个相邻接地端子21的间距,避免与信号端子22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片44、所述第二接地片45与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1在所述接触部202上下两侧同时接触,形成接地回路。所述每一金属壳体4体两端具有连接于所述侧板41的二扣合板43,每一所述扣合板43设有扣合部46,另一端扣合板43设有卡扣部47,所述扣合部46与卡扣部47用以扣合所述二金属壳体4。所述侧板41设有多个扣合片48,用以使所述金属壳体4扣合于所述绝缘本体1。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第一接地片44、所述第二接地片45与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1在所述接触部202两侧同时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片44抵接于所述接触部202,所述第二接地片45抵接于所述主体部201,在其它实施例,所述第二接地片45与所述接地端子21抵接于所述接触部202与所述焊接部203之间,不限于第二接地片45抵接与所述主体部201。所述第一接地片44自所述顶板42向下弯折延伸出一第一弹性臂441及自所述第一弹性臂441弯折延伸出一第二弹性臂442,所述第二弹性臂442与所述抵接部204弹性抵接,所述第二接地片45自所述侧板41延伸出一第三弹性臂451与所述主体部201弹性抵接,请参阅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臂442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未插入时不与所述抵接部204抵接,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插入时所述第二弹性臂442与所述接地端子21抵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臂442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插接前后均与所述接地端子21抵接。请参阅图8、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侧壁14在所述顶面11向下凹设形成一通槽19,所述通槽19与多个所述端子槽16在所述侧壁14的上侧分别连通,所述接地端子21向上显露于所述通槽19,所述第一接地片44自所述顶板42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接地片44延伸至所述通槽19并与所述抵接部204抵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片44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未插入时不与所述抵接部204抵接,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插入时所述第一接地片44与所述接地端子21抵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臂442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插接前后均与所述接地端子21抵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对接元件200插入所述插槽13时,所述第一接地片44与第二接地片45与每一接地端子21在所述接触部202的上下两侧分别形成接触,所述接地端子21与金属壳体4接触形成接地回路,降低甚至消除信号端子22之间的电磁干扰,增强接地效果,改善电连接器100的高频传输质量。2、所述第一接地片44具有自顶板42向下弯折延伸一第一弹性臂441及自所述第一弹性臂44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第二弹性臂442,当所述电子元件200插入时,所述抵接部204有向第二弹性臂442偏移的趋势,所述第一接地片44与第二接地片45产生弹性变形,如此可使接地端子21与第一接地片44接触更加稳定,从而增强接地效果。3、所述金属壳体4由两个扣合形成,每一所述金属壳体4两端分别具有连接于所述侧板41的二扣合板43,所述每一侧板41一端的扣合板43设有扣合部46,另一端扣合板43设有卡扣部47,所述扣合部46与所述卡扣部47用以扣合两个所述金属壳体4,使所述金属壳体4与所述绝缘本体1组合拆卸更加方便。4、所述金属壳体4上设有多个扣合片48用于扣合所述绝缘本体1,从而增加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金属壳体4的结合强度。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