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075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Type C连接器具有端子模组,套设于端子模组上的遮蔽壳体及盖设于所述遮蔽壳体上下侧的上壳体及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及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出一延伸部,上下对应的延伸部通过铆合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以令上壳体与下壳体固定后包覆所述遮蔽壳体,然通过铆合固定在一起的上壳体与下壳体容易铆合不紧密而松动或者连接器经多次插拔后,铆合处出现铆合不牢靠的现象。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覆遮蔽壳体的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固持稳定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包覆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由所述基座向前突伸的舌板及由所述基座向后突伸出所述遮蔽壳体的安装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裸露于所述舌板两相对表面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出所述安装部的焊接部,所述遮蔽壳体固定在基座且包围舌板,从而在遮蔽壳体与舌板之间形成对接腔,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遮覆于所述遮蔽壳体与所述安装部的上方的上壳体及遮覆于所述遮蔽壳体下方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一者具有贴靠于所述遮蔽壳体侧面的第一固定片,另一者具有与所述第一固定片焊接固定的第二固定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片位于下壳体且贴靠于所述遮蔽壳体的侧面,所述第二固定片位于上壳体且贴靠焊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包括遮覆所述遮蔽壳体的上方的上包覆部及遮覆于所述安装部的上方的后包覆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包覆部于遮蔽壳体的侧面形成有空缺部,所述下壳体包括遮覆所述遮蔽壳体下方的下包覆部,所述下包覆部的侧边向上突伸入所述空缺部而形成所述第一固定片,所述后包覆部向前突伸入所述空缺部而形成所述第二固定片。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仅在所述第一固定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处彼此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后包覆部的尾端向前弯折有凸伸部,所述安装部的下表面的后端两侧设有抵持面,所述凸伸部贴靠于所述抵持面。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的下表面的两侧设有容纳口,所述第二固定片的底部向内弯折有压脚,所述压脚抵压至所述容纳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相互分离设置的一对遮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二绝缘本体,所述一对遮蔽片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二绝缘本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上排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的下排导电端子,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接地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向外侧弯折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向外侧弯折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呈T字形。

进一步地,所述遮蔽片外侧边缘处设有一对分离设置的向内凹陷的缺口,所述第一折弯部及第二折弯部分别穿过并卡止于所述遮蔽片的缺口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点焊下壳体及上壳体相互重叠的部分来将下壳体与上壳体固定为一体以便更好的包覆遮蔽壳体及固定为一完整的电连接器,下壳体与上壳体的点焊固定也能保证凸伸部及压脚抵压至绝缘本体的抵压效果及抵压不变形,也能保证电连接器焊接至电路板上时的正位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自A-A方向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端子模组 200

收容空间 300 对接腔 301

绝缘本体 1 基座 11

舌板 12 安装部 13

第一绝缘本体 14 第一基部 141

第一舌板 142 第一安装部 143

第一卡扣部 1431 抵持面 1432

第二绝缘本体 15 第二基部 151

第二舌板 152 第二安装部 153

第二卡扣部 1531 容纳口 1532

塑胶件 16 第三基部 161

第三舌板 162 导电端子 2

上排导电端子 21 第一接地端子 211

第一折弯部 2111 第一内部端子 212

下排导电端子 22 第二接地端子 221

第二内部端子 222 第二折弯部 2211

接触部 23 焊接部 24

金属片 3 遮蔽片 31

板状部 311 缺口 3111

接地脚 312 遮蔽壳体 4

空缺部 41 防水胶板 5

下壳体 6 下包覆部 61

第一固定片 62 上壳体 7

上包覆部 71 固定脚 711

后包覆部 72 固持脚 721

凸伸部 722 搭接部 723

第二固定片 73 压脚 73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1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200、包覆于所述端子模组200外的遮蔽壳体4、套设于遮蔽壳体4外的下壳体6与上壳体7及注塑成型于所述遮蔽壳体4后端的防水胶板5。所述端子模组2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排导电端子2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金属片3。

请参照图7至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由所述基座11向前突伸形成的舌板12及由所述基座11向后突伸形成的安装部13。所述绝缘本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且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4、第二绝缘本体15及塑胶件16。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4设有第一基部141、由所述第一基部141向前突伸形成的第一舌板142及由所述第一基部141向后突伸形成的第一安装部143。所述第一安装部143的两侧设有第一卡扣部1431,所述第一安装部143的下表面的后端两侧设有抵持面143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5设有第二基部151、由所述第二基部151向前突伸形成的第二舌板152及由所述第二基部151向后突伸形成的第二安装部153。所述第二安装部153的后端两侧设有第二卡扣部1531,所述第二安装部153的下表面的两侧设有容纳口1532。所述塑胶件16包括第三基部161及由所述第三基部161向前突伸形成的第三舌板162。所述第一基部141、第二基部151及第三基部161共同形成所述基座11。所述第一舌板142、第二舌板152及第三舌板162共同形成所述舌板12。所述第一安装部143及第二安装部153共同形成所述安装部13。

请参照图5至图10所示,两排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上排导电端子21及下排导电端子22。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和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的数量相同。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与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的排列顺序相反,从而使所述电连接器100支持正向和反向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配合。

各排所述导电端子2均包括接触部23、固定部(未标号)及自所述固定部(未标号)延伸出所述安装部13的焊接部24。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一接地端子211及位于第一接地端子211内侧的若干第一内部端子21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211向外侧弯折有第一折弯部2111。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包括位于外侧的第二接地端子221及位于第二接地端子221内侧的若干第二内部端子22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1向外侧弯折有第二折弯部2211,所述第一折弯部2111及第二折弯部2211呈T字形。

所述金属片3包括相互分离设置的一对遮蔽片31,一对所述遮蔽片31均包括板状部311及接地脚312。所述板状部311的外侧边缘处设有一对分离设置的向内凹陷的缺口3111。

请参照图3至图6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经抽引成型且具有沿插入方向前后贯通的收容空间300。

所述下壳体6包括下包覆部61及自所述下包覆部61的侧边向上突伸形成的第一固定片62。

所述上壳体7包括上包覆部71、连接于上包覆部71后端的后包覆部72,所述后包覆部72向前突伸形成第二固定片73。所述上包覆部71向两侧延伸有固定脚711,所述后包覆部72向下延伸有固持脚721,所述后包覆部72的尾端向前弯折有凸伸部722。所述第二固定片73的底部向内弯折有压脚731。所述后包覆部72的两侧向前弯折有搭接至固持脚721外表面的搭接部723。

请参照图1至图11所示,制造时,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固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4,所述下排导电端子22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5。所述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3分别裸露于所述第一舌板142的上表面及第二舌板152的下表面,所述固定部(未标号)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基部141及第二基部151内,所述焊接部24分别延伸出所述第一安装部143及第二安装部153的后端。所述上排导电端子21的第一折弯部2111及下排导电端子22的第二折弯部22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4及第二绝缘本体15的旁侧。

将所述一对遮蔽片31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4及第二绝缘本体15之间。所述第二卡扣部1531卡持于所述第一卡扣部1431。所述第一折弯部2111及第二折弯部2211分别穿过并卡止于所述遮蔽片31的缺口3111内。

对拼接后的第一绝缘本体14及第二绝缘本体15进行二次注塑而组成所述绝缘本体1,在进行二次注塑的过程中形成所述塑胶件16。

将所述绝缘本体1装设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收容空间300内而形成一半成品。所述遮蔽壳体4固定在基座11且包围舌板12,从而在遮蔽壳体4与舌板12之间形成对接腔301,所述安装部13突伸出所述遮蔽壳体4。

将所述下壳体6装设于所述半成品的遮蔽壳体4的下方并进行点焊固定而令所述下壳体6的下包覆部61遮覆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下方,所述下壳体6的第一固定片62贴靠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侧面。将所述上壳体7装设于所述半成品的遮蔽壳体4的上方并进行点焊固定而令所述上壳体7的上包覆部71遮覆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上方及所述上壳体7的后包覆部72遮覆所述安装部13的上方。所述上包覆部71于遮蔽壳体4的侧面形成有空缺部41,所述第一固定片62突伸入所述空缺部41,所述第二固定片73向前突伸入所述空缺部41且贴靠于所述下壳体6的第一固定片62的外侧表面并通过点焊将所述第一固定片62及第二固定片73进行固定。所述上壳体7与所述下壳体6仅在所述第一固定片62与所述第二固定片73处彼此重叠,其余部分均不重叠。所述凸伸部722贴靠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4的第一安装部143的抵持面1432,所述压脚731抵压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5的第二安装部153的容纳口1532。本实施例中,通过点焊第一固定片62与第二固定片73来进一步固定所述上壳体7与下壳体6以包覆所述半成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点焊第一固定片62、第二固定片73及与所述遮蔽壳体4的对应部位来进一步固定下壳体6、上壳体7与遮蔽壳体4以形成一固定效果更好的电连接器100。本实施例中,下壳体6的第一固定片62贴靠于所述遮蔽壳体4侧面,上壳体7的第二固定片73贴靠于所述第一固定片62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固定片62焊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壳体7的后包覆部72向前突伸形成第一固定片(未图示),下壳体6的下包覆部61的侧边向上突伸形成第二固定片(未图示),上壳体7的第一固定片(未图示)贴靠于所述遮蔽壳体4侧面,下壳体6的第二固定片(未图示)贴靠于第一固定片(未图示)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固定片(未图示)焊接固定。

在收容空间300内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进行胶水填充从而形成所述防水胶板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将绝缘本体1套设于遮蔽壳体4内以形成一半成品,并在半成品的上下侧分别点焊固定一下壳体6与一上壳体7,且进一步通过点焊下壳体6及上壳体7相互重叠的部分来将下壳体6与上壳体7固定为一体以更好的包覆半成品及固定为一完整的电连接器100。下壳体6与上壳体7的点焊固定也能保证凸伸部722及压脚731抵压至绝缘本体1的抵压效果及抵压不变形,也能保证电连接器100焊接至电路板上时的正位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