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0481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绕线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绕线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立式空心线圈绕线机其可以提高加工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绕线作业通过上下配合的治具实现,上治具连接在上主轴上,下治具连接在下主轴上,上主轴和下主轴分别采用不同的旋转动力实现转动,然后再进行绕线作业。

这种方式其存在如下缺陷:

首先,无法确保上主轴和下主轴的同步转动,无形中降低了空心线圈的绕线质量。

其次,成本较高,即采用两个旋转的动力。

另外,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自动绕线机用的绕线治具[申请号:201620446574.6],包括:治具主体、压线治具及骨架定位治具,所述治具主体前端形成用于固定线圈骨架的骨架定位治具,线圈骨架装设于所述骨架定位治具上,且所述治具主体内套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骨架定位治具带动所述线圈骨架进行绕线,所述压线治具包括压线治具壳体及压线凸台,所述压线凸台底端面开设有让线材通过的线槽。该方案是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线材从配线槽中滑出、提高良品率的自动绕线机用的绕线治具。

虽然上述的方案具有以上诸多的优点,但是,上述的方案并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绕线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绕线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绕线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绕线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竖直设置在转盘上的下主轴和至少一根设置在固定架上且位于下主轴上方的上主轴,下主轴和上主轴一一对应,在下主轴的上端设有下治具,在上主轴的下端设有上治具,在每根上主轴上分别连接有能够能够驱动所述的上主轴向下移动从而使上治具靠近下治具的升降驱动器且升降驱动器同步动作,所述的下主轴上连接有下带传动结构,在上主轴上连接有上带传动结构,在下带传动结构和上带传动结构之间连接有能够使上主轴与下主轴同步转动的离合传动机构,所述的离合传动机构与驱动终端连接。

设置的离合传动机构结合驱动终端,其可以确保上下主轴的同步转动,提高了绕线精度和绕线质量,设置的一个驱动终端,其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还缩小了整体的体积和减轻的整体的重量,设计更加合理且实用性更强。

当然,本申请中的上主轴也可以与一个升降动力连接。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离合传动机构包括穿设在转盘上且与转盘转动连接的下离合轴,下离合轴竖直设置且与下带传动结构连接,在固定架上穿设有竖直设置且与固定架转动连接的上离合轴,上离合轴和上带传动结构连接,在上离合轴的下端套设有能够相对上离合轴轴向移动且与上离合轴周向固定的离合管,所述的离合管与能驱动离合管向下移动从而套在下离合轴上的升降驱动机构连接,在离合管的下端和下离合轴的上端之间设有周向定位结构。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能够在竖直方向升降的升降驱动件,在升降驱动件的下端连接有套在离合管上端的轴承且所述的轴承与离合管之间轴向固定,所述的升降驱动件与升降驱动气缸连接。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上固定架上还设有伸出支架,所述的升降驱动器固定在伸出支架上且在伸出支架和升降驱动件之间设有竖直导向结构。竖直导向结构为滑块和滑槽相互配合的结构。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离合管内壁设有轴向贯穿离合管的键槽,在上主轴的下端设有能够插于所述的键槽中的平键,且所述的键槽长度长于平键的长度;所述的周向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下离合轴上端的非圆形配合部,在离合管的下端内壁设有与所述的非圆形配合部相互配合的非圆形配合孔。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上带传动结构包括一根分别与上主轴连接的上同步带,所述的上离合轴与上同步带连接;所述的下带传动结构包括一根分别与下主轴连接的下同步带,所述的下离合轴与下同步带连接;所述的驱动终端包括驱动电机,所述的驱动电机通过传动同步带与上离合轴连接。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主轴呈筒状,所述的下治具下端插于下主轴内的下治具芯轴,下治具芯轴能够沿着下主轴轴向升降且下治具芯轴与下主轴之间周向固定连接,在下治具芯轴的上端设有套在下治具芯轴上端外侧的下环形端盖,在下环形端盖上设有若干圆周分布在下治具芯轴上端外围且能够在竖直方向升降的下脱料顶针,下脱料顶针的上端端面与下环形端盖的上表面齐平,在下主轴与下治具芯轴之间设有能够驱动所述的下脱料顶针上端向上伸出至下环形端盖的上表面和驱动所述的下治具芯轴向下下降从而使下治具芯轴的上端端面不高于下环形端盖上表面的反向运动驱动机构。

下脱料顶针的上端端面与下环形端盖的上表面齐平,其可以确保绕线表面质量,避免了磕伤或者表面不平整等问题。

即,设置的反向运动驱动机构作为一个动力,可以驱动下脱料顶针和下主轴反向同时运动,其不仅缩小了治具的体积,而且还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脱料效率更高且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反向运动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下治具芯轴下端的芯轴横向通孔,在下主轴上设有与所述的芯轴横向通孔两端一一连通的转轴横向通孔,且所述的转轴横向通孔孔径大于芯轴横向通孔的孔径,在下主轴上套设有位于下脱料顶针下端下方的升降驱动环,本反向运动驱动机构还包括两根一一插于所述转轴横向通孔中的驱动杠杆,驱动杠杆的中部与转轴横向通孔铰接且两根驱动杠杆的内端分别伸入至芯轴横向通孔内,两根驱动杠杆的外端分别延长至升降驱动环的下方,在下主轴上还套设有位于驱动杠杆的外端下方的升降驱动板,当升降驱动板向上移动时能够驱动驱动杠杆外端向上摆动从而使升降驱动环与下脱料顶针下端接触,以及能够驱动驱动杠杆内端向下摆动从而迫使下治具芯轴向下下降。

升降驱动板与升降驱动器连接且该升降驱动器为气缸或者油缸。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在每根驱动杠杆的内端分别连接有内滚轮,内滚轮位于芯轴横向通孔中且能够在芯轴横向通孔内行走,在每根驱动杠杆的外端分别连接有外滚轮,外滚轮能与升降驱动环下表面接触,以及和升降驱动板的上表面接触。

驱动杠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滚轮安装槽,内滚轮安装在驱动杠杆内端的安装槽中,外滚轮安装在驱动杠杆外端的安装槽中,内滚轮和外滚轮均可自由转动。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治具芯轴上端伸出至下主轴的上端面,在下治具芯轴上端和下主轴的上端面之间设有能够迫使所述的下治具芯轴向上复位的芯轴复位弹簧。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治具芯轴上端具有呈柱状的线圈内定位部且所述的线圈内定位部外径大于下治具芯轴的外径,芯轴复位弹簧的上端作用在线圈内定位部的下端,芯轴复位弹簧的下端作用在下主轴的上端面上。

线圈内定位部和下治具芯轴连为一体式结构。线圈内定位部的轴心线和下治具芯轴的轴心线重合。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线圈内定位部远离下治具芯轴的一端具有内线头定位槽,在下环形端盖内具有卡于所述的内线头定位槽中的线头支撑臂,在内线头定位槽的槽口一侧具有凸出于线圈内定位部上表面的顶部定位凸台且所述的顶部定位凸台靠近内线头定位槽的一侧具有和上述内线头定位槽的槽口一侧壁齐平的定位面。

设置的顶部定位凸台结合定位面,其可以省略拉线机构,即,线头可直接沿着定位面向下走动从而被压在线头支撑臂上。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脱料顶针上套设有能够迫使该下脱料顶针向下复位的顶针弹簧,顶针弹簧的上端作用在下环形端盖下表面,下端作用在下脱料顶针下端的阻挡件上。

下脱料顶针有四根且圆周均匀分布。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环形端盖下表面设有环形顶针固定板,在下环形端盖上设有若干上顶针插入孔,在环形顶针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的上顶针插入孔一一对应的下顶针插入孔且所述的上顶针插入孔孔径大于下顶针插入孔的孔径,下脱料顶针插于所述的上顶针插入孔和下顶针插入孔中且在下脱料顶针上端设有能够搭在环形顶针固定板上表面的环形定位面,顶针弹簧的上端作用在环形顶针固定板下表面。

设置的环形顶针固定板,其可以用于下脱料顶针的定位,即,将下脱料顶针插于上顶针插入孔和下顶针插入孔中后,下脱料顶针的上端与下环形端盖上表面存在落差,此时只需要将环形顶针固定板固定从而进行下脱料顶针上端和下环形端盖上表面的同时加工,确保了下脱料顶针的上端端面与下环形端盖的上表面齐平。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治具芯轴中部设有位于芯轴横向通孔上方的销轴孔,在下主轴上端穿设有横向销子,所述的横向销子插于销轴孔中且销轴孔的孔径大于横向销子的外径。

设置的销轴孔结合横向销子,其可以实现周向的固定和轴向的可移动,结构简单且使用稳定性非常好。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下主轴顶部设有端盖固定座,所述的下环形端盖固定在端盖固定座上方,在端盖固定座中心设有供下治具芯轴穿过的芯轴通孔,在端盖固定座上还设有若干位于芯轴通孔外围且供所述的下脱料顶针一一插入的顶针通孔。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在端盖固定座上设有C形间隔件,在端盖固定座上穿设有若干穿过C形间隔件的让位孔并与下环形端盖下端面上的螺纹盲孔螺纹连接的端盖螺栓。

设置的端盖固定座和C形间隔件,其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固定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在每根端盖螺栓上分别套设有位于C形间隔件和下环形端盖之间的间隔支撑套。

设置的间隔支撑套,其可以提高两者配合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升降驱动环包括两块对称设置且相互对接的半环体,两块半环体的两端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两块半环体,其可以便于拆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位于半环体下表面的下固定件和位于半环体上表面的上固定件,在上固定件的两端穿设有分别穿过每块半环体对接一端的驱动环螺栓,驱动环螺栓与下固定件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在下主轴上设有位于升降驱动环下方的限位块。

限位块能够避免升降驱动环过度向下移动。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上连接有线束,在下主轴外壁设有位于下环形端盖下方且能与下主轴外壁形成穿线通道的穿线罩,在下主轴的下端还设有与下主轴内部连通的穿线孔,线束依次穿过穿线通道和穿线孔并插于下主轴内。

设置的穿线罩结合穿线孔,其可以有效保护线束的完整性。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所述的上主轴呈筒状,所述的上治具包括上端插于上主轴内的上治具芯轴,在上治具芯轴的下端连接有上环形端盖,且下治具芯轴的上端伸出至下环形端盖上表面后与上环形端盖下表面之间形成线圈厚度间隙,在上治具芯轴的下端连接有能够使线材头部压紧在下环形端盖内的压线机构,在上环形端盖上设有若干上脱料顶针,上脱料顶针的下端端面与上环形端盖的下端面齐平,在上主轴上设有能够驱动所述的上脱料顶针在竖直方向升降的上脱料驱动机构。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上脱料驱动机构包括套在上主轴下端的上脱料板,上脱料板位于上脱料顶针的上端上方且所述的上脱料顶针与上脱料气缸连接。当上脱料气缸向下动作时能够迫使上脱料顶针的下端伸出至上环形端盖的下端面,即达到上脱料的目的。

在上述的绕线机构中,所述的上环形端盖上表面设有竖直设置的上定位盲孔,在上定位盲孔内设有上温度传感器,在下环形端盖下表面设有竖直设置的传感器安装盲孔,在传感器安装盲孔中安装有下温度传感器;所述的上环形端盖周向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向外凸出的上检测凸肩,在下环形端盖的周向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向外凸出的下检测凸肩,所述的上检测凸肩和下检测凸肩错位设置,在上主轴上设有能够随着上主轴同步升降且能与下检测凸肩上表面接触的第一间距检测杆,在上主轴上设有能够随着上主轴同步升降的第二间距检测杆,在第二间距检测杆的下端连接有能与下检测凸肩上表面接触的螺旋弹性传感器。

设置的盲孔结合温度传感器,其可以检测到绕线作业时上下治具工作面的实际温度,不仅可以提高绕线质量,而且还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浪费,检测温度更加准确。

设置的第一间距检测杆结合第二间距检测杆和螺旋弹性传感器,其可以各自检测不同的上下治具之间的高度间隙,当任意一上下治具之间的高度间隙不在设定范围内时,通过升降驱动器实现调节。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绕线机构的优点在于:

1、设置的离合传动机构结合驱动终端,其可以确保上下主轴的同步转动,提高了绕线精度和绕线质量,设置的一个驱动终端,其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还缩小了整体的体积和减轻的整体的重量,设计更加合理且实用性更强。

2、设置的反向运动驱动机构作为一个动力,可以驱动下脱料顶针和下主轴反向同时运动,其不仅缩小了治具的体积,而且还降低了制造成本,另外,脱料效率更高且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技术的发展趋势。

3、结构简单且易于制造。

4、设置的盲孔结合温度传感器,其可以检测到绕线作业时上下治具工作面的实际温度,不仅可以提高绕线质量,而且还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浪费,检测温度更加准确。

5、符合当前社会技术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治具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治具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治具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环形端盖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治具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治具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线机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线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下治具Aa、上治具Ab、转盘A31、下主轴A32、固定架A33、上主轴A34、第一间距检测杆A341、第二间距检测杆A342、螺旋弹性传感器A343、导电滑环A344、升降驱动器A35、下带传动结构A36、上带传动结构A37、离合传动机构A38、下离合轴A381、上离合轴A382、离合管A383、升降驱动机构A384、键槽A385、平键A386、非圆形配合部A387、非圆形配合孔A388、驱动终端A39、驱动电机A391、穿线孔A40、横向销子A41、端盖固定座A42、芯轴通孔A43、顶针通孔A44、C形间隔件A45、端盖螺栓A46、间隔支撑套A47、限位块A48、穿线罩A49、下治具芯轴A5、线圈内定位部A51、内线头定位槽A511、顶部定位凸台A512、定位面A513、销轴孔A52、下环形端盖A6、下脱料顶针A61、顶针弹簧A611、阻挡件A612、环形定位面A613、环形顶针固定板A62、下顶针插入孔A621、上顶针插入孔A63、传感器安装盲孔A64、下温度传感器A65、线束A651、下检测凸肩A67、反向运动驱动机构A7、芯轴横向通孔A71、转轴横向通孔A72、升降驱动环A73、驱动杠杆A74、内滚轮A741、外滚轮A742、升降驱动板A75、下固定件A76、上固定件A77、驱动环螺栓A78、芯轴复位弹簧A8、上治具芯轴A91、上环形端盖A92、上温度传感器A921、上检测凸肩A922、压线机构A93、压线套A931、压线头A932、限制销子A933、缓冲弹簧A934、压紧弹簧A935、上脱料顶针A94、上脱料驱动机构A95、上脱料板A951、上脱料气缸A95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绕线机构包括至少一根竖直设置在转盘A31上的下主轴A32和至少一根设置在固定架A33上且位于下主轴A32上方的上主轴A34,转盘A31和固定架A33分别设置在机架(图中未视)上。下主轴A32和上主轴A34一一对应,在下主轴A32的上端设有下治具Aa,在上主轴A34的下端设有上治具Ab,在每根上主轴A34上分别连接有能够能够驱动所述的上主轴A34向下移动从而使上治具Ab靠近下治具Aa的升降驱动器A35且升降驱动器A35同步动作,升降驱动器A35为驱动气缸。

同时,本实施例的下主轴A32有四根,上主轴A34有四根,且下主轴A32和上主轴A34一一对应。

所述的下主轴A32上连接有下带传动结构A36,下带传动结构A36包括一根分别与下主轴A32连接的下同步带,在上主轴A34上连接有上带传动结构A37,该上带传动结构A37包括一根分别与上主轴A34连接的上同步带,在下带传动结构和上带传动结构之间连接有能够使上主轴A34与下主轴A32同步转动的离合传动机构A38,所述的离合传动机构A38与驱动终端A39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离合传动机构A38包括穿设在转盘A31上且与转盘A31转动连接的下离合轴A381,下离合轴A381竖直设置且与下带传动结构连接,即,下离合轴A381与下同步带连接,在固定架A33上穿设有竖直设置且与固定架A33转动连接的上离合轴A382,上离合轴A382和上带传动结构连接,即,上离合轴A382与上同步带连接。在上离合轴A382的下端套设有能够相对上离合轴A382轴向移动且与上离合轴A382周向固定的离合管A383,所述的离合管A383与能驱动离合管A383向下移动从而套在下离合轴A381上的升降驱动机构A384连接,在离合管A383的下端和下离合轴A381的上端之间设有周向定位结构。

进一步体,该周向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下离合轴A381上端的非圆形配合部A387,在离合管A383的下端内壁设有与所述的非圆形配合部A387相互配合的非圆形配合孔A388。即,非圆形配合部A387和非圆形配合孔A388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周向固定连接,确保了动力的传输及时和有效性。

在离合管A383内壁设有轴向贯穿离合管A383的键槽A385,在上主轴A34的下端设有能够插于所述的键槽A385中的平键A386,且所述的键槽A385长度长于平键A386的长度;通过键槽A385结合平键A386的结构,其可以实现轴向的移动和周向的固定。

升降驱动机构A384包括固定在固定架A33上的固定支架,在固定支架上设有与离合管A383上端轴向固定连接的离合气缸A3841。离合气缸A3841通过连通架与离合管A383上端轴向固定连接。

还有,驱动终端A39包括驱动电机A391,所述的驱动电机A391通过传动同步带与上离合轴A382连接。

具体地,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的下主轴A32呈筒状,所述的下治具Aa包括下端插于下主轴A32内的下治具芯轴A5,下治具芯轴A5能够沿着下主轴A32轴向升降且下治具芯轴A5与下主轴A32之间周向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下治具芯轴A5中部设有位于芯轴横向通孔A71上方的销轴孔A52,在下主轴A32上端穿设有横向销子A41,所述的横向销子A41插于销轴孔A52中且销轴孔A52的孔径大于横向销子A41的外径。

设置的横向销子A41结合销轴孔A52的结构,其可以实现周向固定连接和轴向可升降。

在下治具芯轴A5的上端设有套在下治具芯轴A5上端外侧的下环形端盖A6,下环形端盖A6上表面为绕线作业面,在绕线时,下治具芯轴A5的上端伸出至下环形端盖A6的上表面,当绕线完毕后,下治具芯轴A5的上端不高于下环形端盖A6的上表面,此动作的目的在于,提高绕线和脱料质量。

具体地,在下主轴A32顶部设有端盖固定座A42,端盖固定座A42通过螺钉固定在下主轴A32顶部,下环形端盖A6固定在端盖固定座A42上方,在端盖固定座A42中心设有供下治具芯轴A5穿过的芯轴通孔A43。其次,在端盖固定座A42上设有C形间隔件A45,在端盖固定座A42上穿设有若干穿过C形间隔件A45的让位孔并与下环形端盖A6下端面上的螺纹盲孔螺纹连接的端盖螺栓A46。

另外,在每根端盖螺栓A46上分别套设有位于C形间隔件A45和下环形端盖A6之间的间隔支撑套A47。

在下环形端盖A6上设有若干圆周分布在下治具芯轴A5上端外围且能够在竖直方向升降的下脱料顶针A61,下脱料顶针A61的上端端面与下环形端盖A6的上表面齐平,在端盖固定座A42上还设有若干位于芯轴通孔外围且供所述的下脱料顶针A61一一插入的顶针通孔A44。

在下环形端盖A6下表面设有环形顶针固定板A62,在下环形端盖A6上设有若干上顶针插入孔A63,在环形顶针固定板A6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的上顶针插入孔A63一一对应的下顶针插入孔A621且所述的上顶针插入孔A63孔径大于下顶针插入孔A621的孔径,下脱料顶针A61插于所述的上顶针插入孔A63和下顶针插入孔A621中且在下脱料顶针A61上端设有能够搭在环形顶针固定板A62上表面的环形定位面A613。

在下主轴A32与下治具芯轴A5之间设有能够驱动所述的下脱料顶针A61上端向上伸出至下环形端盖A6的上表面和驱动所述的下治具芯轴A5向下下降从而使下治具芯轴A5的上端端面不高于下环形端盖A6上表面的反向运动驱动机构A7。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反向运动驱动机构A7包括设置在下治具芯轴A5下端的芯轴横向通孔A71,在下主轴A32上设有与所述的芯轴横向通孔A71两端一一连通的转轴横向通孔A72,且所述的转轴横向通孔A72孔径大于芯轴横向通孔A71的孔径,在下主轴A32上套设有位于下脱料顶针A61下端下方的升降驱动环A73,本反向运动驱动机构A7还包括两根一一插于所述转轴横向通孔A72中的驱动杠杆A74,驱动杠杆A74的中部与转轴横向通孔A72铰接且两根驱动杠杆A74的内端分别伸入至芯轴横向通孔A71内,两根驱动杠杆A74的外端分别延长至升降驱动环A73的下方,在下主轴A32上还套设有位于驱动杠杆A74的外端下方的升降驱动板A75,当升降驱动板A75向上移动时能够驱动驱动杠杆A74外端向上摆动从而使升降驱动环A73与下脱料顶针A61下端接触,以及能够驱动驱动杠杆A74内端向下摆动从而迫使下治具芯轴A5向下下降。

优化方案,在每根驱动杠杆A74的内端分别连接有内滚轮A741,内滚轮A741位于芯轴横向通孔A71中且能够在芯轴横向通孔A71内行走,在每根驱动杠杆A74的外端分别连接有外滚轮A742,外滚轮A742能与升降驱动环A73下表面接触,以及和升降驱动板A75的上表面接触。

其次,下治具芯轴A5上端伸出至下主轴A32的上端面,在下治具芯轴A5上端和下主轴A32的上端面之间设有能够迫使所述的下治具芯轴A5向上复位的芯轴复位弹簧A8。

另外,在下治具芯轴A5上端具有呈柱状的线圈内定位部A51且所述的线圈内定位部A51外径大于下治具芯轴A5的外径,芯轴复位弹簧A8的上端作用在线圈内定位部A51的下端,芯轴复位弹簧A8的下端作用在下主轴A32的上端面上。

如图6-7所示,在线圈内定位部A51远离下治具芯轴A5的一端具有内线头定位槽A511,在下环形端盖A6内具有卡于所述的内线头定位槽A511中的线头支撑臂A614,在内线头定位槽A511的槽口一侧具有凸出于线圈内定位部A51上表面的顶部定位凸台A512且所述的顶部定位凸台A512靠近内线头定位槽A511的一侧具有和上述内线头定位槽A511的槽口一侧壁齐平的定位面A513。

还有,在下脱料顶针A61上套设有能够迫使该下脱料顶针A61向下复位的顶针弹簧A611,顶针弹簧A611的上端作用在下环形端盖A6下表面,下端作用在下脱料顶针A61下端的阻挡件A612上,顶针弹簧A611的上端作用在环形顶针固定板A62下表面。

优化方案,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的升降驱动环A73包括两块对称设置且相互对接的半环体,两块半环体的两端之间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固定连接。该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位于半环体下表面的下固定件A76和位于半环体上表面的上固定件A77,在上固定件A77的两端穿设有分别穿过每块半环体对接一端的驱动环螺栓A78,驱动环螺栓A78与下固定件A76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在下主轴A32上设有位于升降驱动环A73下方的限位块A48。

在下环形端盖A6下表面设有竖直设置的传感器安装盲孔A64,在传感器安装盲孔A64中安装有下温度传感器A65。下温度传感器A65上连接有线束A651,在下主轴A32外壁设有位于下环形端盖A6下方且能与下主轴A32外壁形成穿线通道的穿线罩A49,穿线罩A49横向截面呈V形。在下主轴A32的下端还设有与下主轴A32内部连通的穿线孔A40,线束A651依次穿过穿线通道和穿线孔A40并插于下主轴A32内。

具体地,如图9-11所示,本实施例的上主轴A34呈筒状,所述的上治具Ab包括上端插于上主轴A34内的上治具芯轴A91,在上治具芯轴A91的下端连接有上环形端盖A92,且下治具芯轴A5的上端伸出至下环形端盖上表面后与上环形端盖A92下表面之间形成线圈厚度间隙,在上治具芯轴A91的下端连接有能够使线材头部压紧在下环形端盖A6内的压线机构A93。

如图11-13所示,该压线机构A93包括包括竖直设置的压线套A931,在压线套A931上设有能够相对压线套A931在竖直方向升降的压线头A932,压线头A932上端插于压线套A931中且在压线头A932和压线套A931之间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的压线头A932过度向下移动和过度向上移动的限制销子A933,在压线套A931外围套有缓冲弹簧A934,缓冲弹簧A934的下端作用在限制销子上,缓冲弹簧A934的上端作用在上治具芯轴A91上且缓冲弹簧A934随着限制销子的不断上升从而不断压缩,在压线套A931内设有压紧弹簧A935,压紧弹簧A935的下端套在压线头A932上端外围且作用在压线头A932上端的下阻挡部上,当缓冲弹簧A934不断被压缩时压紧弹簧A935的上端作用在压线套A931上端的上阻挡部上,而压线头A932下端插入至内线头定位槽A511中并将线头压在线头支撑臂A614上。

压紧弹簧A935的弹力大于缓冲弹簧A934的弹力。

在压线套A931上设有供限制销子A933两端插入的条形孔。

在上环形端盖A92上设有若干上脱料顶针A94,上脱料顶针A94的下端端面与上环形端盖A92的下端面齐平,在上主轴A34上设有能够驱动所述的上脱料顶针A94在竖直方向升降的上脱料驱动机构A95。

其次,在上环形端盖A92上表面设有上定位环A923,在上环形端盖A92上设有若干上脱料顶针A94插入的大孔,在上定位环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的大孔一一对应的小孔,在上脱料顶针A94下端设有能与上定位环下表面贴合的上定位面。

设置的上定位环A923结合小孔,其可以便于拆装上脱料顶针A94后的定位,确保后续磨床加工后的上脱料顶针A94的下端端面与上环形端盖A92的下端面齐平。

上脱料驱动机构A95包括套在上主轴下端的上脱料板A951,上脱料板位于上脱料顶针的上端上方且所述的上脱料顶针与上脱料气缸A952连接。当上脱料气缸向下动作时能够迫使上脱料顶针的下端伸出至上环形端盖的下端面,即达到上脱料的目的。

在上环形端盖A92上表面设有竖直设置的上定位盲孔,在上定位盲孔内设有上温度传感器A921,在上主轴A34的顶部设有与上主轴A34转动连接的导电滑环A344,上温度传感器A921通过上线束与导电滑环A344电性连接,即,设置的导电滑环A344,其可以实现持续的温度监测。导电滑环A344为现有技术。

设置的盲孔结合温度传感器,其可以检测到绕线作业时上下治具工作面的实际温度,不仅可以提高绕线质量,而且还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浪费,检测温度更加准确。

如图9所示,在上环形端盖A92周向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向外凸出的上检测凸肩A922,在下环形端盖A6的周向设有两个对称设置且向外凸出的下检测凸肩A67,所述的上检测凸肩A922和下检测凸肩A67错位设置,在上主轴A34上设有能够随着上主轴A34同步升降且能与下检测凸肩A67上表面接触的第一间距检测杆A341,在上主轴A34上设有能够随着上主轴A34同步升降的第二间距检测杆A342,在第二间距检测杆A342的下端连接有能与下检测凸肩A67上表面接触的螺旋弹性传感器A343,螺旋弹性传感器A343为现有技术。

设置的第一间距检测杆结合第二间距检测杆和螺旋弹性传感器,其可以各自检测不同的上下治具之间的高度间隙,当任意一上下治具之间的高度间隙不在设定范围内时,通过升降驱动器实现调节。

如图9-10所示,第一间距检测杆A341和第二间距检测杆A342分别固定在升降压板A345上,且第二间距检测杆A342的上端与套在上主轴A34上的升降座A346连接,升降驱动器A35与升降座A346连接。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绕线状态时:

离合传动机构A38处于配合状态,即,升降驱动机构A384驱动离合管A383的下端和下离合轴A381的上端配合,此时的上主轴向下移动迫使上环形端盖和下环形端盖之间留有一个空心线圈厚度的间隙,启动驱动终端A39带动上离合轴A382转动,驱动终端A39带动离合传动机构A38和与离合传动机构A38连接的下带传动结构A36与上带传动结构转动,即,带动了上主轴和下主轴的同步转动;

绕线状态时,下治具芯轴A5上端的呈柱状的线圈内定位部A51处于伸出至下环形端盖A6上表面状态,线头被牵引至内线头定位槽A511并依靠顶部定位凸台A512和定位面A513的作用实现定位,然后通过压线机构迫使线头压在线头支撑臂A614上,此时,下主轴A32和上主轴的转动从而使线沿着线圈内定位部A51周向向外盘绕。

脱料状态时:

首先,上脱料顶针A94在上脱料驱动机构A95的作用下往下移动,从而可以避免空心线圈粘连在上环形端盖上。

其次,升降驱动板A75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此时的升降驱动环A73被驱动向上移动,升降驱动环A73与驱动杠杆A74外端的外滚轮A742接触从而迫使驱动杠杆A74外端向上摆动,升降驱动环A73与下脱料顶针A61下端接触从而迫使下脱料顶针A61将下环形端盖A6上表面上的空心线圈顶起,即完成脱料,而驱动杠杆A74的内端向下摆动带动,即带动下治具芯轴A5和线圈内定位部A51上表面不高于下环形端盖A6的上表面,即实现了脱料作业。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