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组件及锁固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666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组件及锁固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及锁固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传递高电流、高电压的电连接组件及锁固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的充电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直接更换电池,另一类则是利用外部电力传输设备对电动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利用外部电力传输设备对电动车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型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有使用者不易使外部电力传输设备的电连接器与电动车上的电连接器相互插接或相互分离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及锁固件,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使用者不易使外部电力传输设备的电连接器与电动车上的电连接器相互连接或是分离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其包含:一电连接结构、一导电板体及一锁固件。电连接结构包含一本体,本体为矩形片状结构,本体彼此相反两侧的长边分别定义为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本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口及多个第二切口,各个第一切口及各个第二切口分别贯穿本体,且多个第一切口及多个第二切口彼此间隔地形成于本体;本体于形成各个第一切口的一第一侧壁向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悬臂,延伸形成有第一悬臂的第一侧壁邻近于第一侧边,第一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一切口中;本体于形成各个第二切口的一第二侧壁向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二悬臂,延伸形成有第二悬臂的第二侧壁邻近于第二侧边,第二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二切口中;各个第一悬臂定义有一第一上升区段、一第一接触区段及一第一下降区段,各个第一切口邻近于第一侧边的第一侧壁向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上升区段,各个第一上升区段向第二侧边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接触区段,各个第一接触区段向第二侧边的方向及靠近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下降区段;各个第二悬臂定义有一第二上升区段、一第二接触区段及一第二下降区段,各个第二切口邻近于第二侧边的第二侧壁向第一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上升区段,各个第二上升区段向第二侧边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接触区段,各个第二接触区段向第二侧边的方向及靠近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下降区段;其中,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段与第二接触区段不位于同一轴线;各个第一下降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第二上升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各个第二下降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第一上升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导电板体具有一螺孔。锁固件具有一穿孔,锁固件的一端形成有一螺纹结构,螺纹结构能与螺孔相互锁合,穿孔用以提供一电连接端子插设。其中,电连接结构被弯曲成环状而设置于锁固件中;当锁固件锁固于导电板体,且电连接端子插设于穿孔中时,多个第一悬臂及多个第二悬臂分别抵顶电连接端子。

优选地,各个第一切口定义有一第一根部区及一第一悬臂区,各个第一根部区的最小宽度大于各个第一悬臂区的最大宽度,各个第一根部区邻近于第一侧边设置;各个第二切口定义有一第二根部区及一第二悬臂区,各个第二根部区的最小宽度大于各个第二悬臂区的最大宽度,各个第二根部区邻近于第二侧边设置;第一悬臂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一根部区的最大宽度;第二悬臂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二根部区的最大宽度。

优选地,各个第一接触区段与本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各个第一悬臂与本体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各个第一下降区段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是各个第一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的三分之一;各个第二接触区段与本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各个第二悬臂与本体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各个第二下降区段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是各个第二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的三分之一;各个第一下降区段的宽度由邻近第一接触区段的一端向远离邻近第二侧边的一端逐渐缩小;各个第二下降区段的宽度由邻近第二接触区段的一端向邻近第一侧边的一端逐渐缩小;各个第一上升区段的各个位置为等宽度,各个第二上升区段的各个位置为等宽度。

优选地,各个第一上升区段的宽度是各个第一根部区的宽度的五分之三;各个第二上升区段的宽度是各个第二根部区的宽度的五分之三。

优选地,各个第一根部区的宽度与各个第一上升区段的宽度差,与彼此相邻的第一切口与第二切口彼此间的最小距离相等;各个第二根部区的宽度与各个第二上升区段的宽度差,与彼此相邻的第一切口与第二切口彼此间的最小距离相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锁固件,其用以锁固于一导电板体,锁固件的一端形成有一螺纹结构,螺纹结构能用以锁固于导电板体的螺孔中,锁固件的一端内凹形成有一穿孔,锁固件内部设置有一电连接结构,电连接结构为片状结构,而电连接结构能被弯曲而被设置于穿孔中,电连接结构包含有一本体,本体彼此相反两侧的长边分别定义为一第一侧边及一第二侧边,本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口及多个第二切口,各个第一切口及各个第二切口分别贯穿本体,且多个第一切口及多个第二切口彼此间隔地形成于本体;本体于形成各个第一切口的一第一侧壁向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悬臂,延伸形成有第一悬臂的第一侧壁邻近于第一侧边,第一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一切口中;本体于形成各个第二切口的一第二侧壁向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二悬臂,延伸形成有第二悬臂的第二侧壁邻近于第二侧边,第二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二切口中;其中,锁固件用以提供一电连接端子插设,当电连接端子插入穿孔中时,多个第一悬臂及多个第二悬臂对应抵顶电连接端子;各个第一悬臂定义有一第一上升区段、一第一接触区段及一第一下降区段,各个第一切口邻近于第一侧边的第一侧壁向第二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上升区段,各个第一上升区段向第二侧边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一接触区段,各个第一接触区段向第二侧边的方向及靠近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下降区段;各个第二悬臂定义有一第二上升区段、一第二接触区段及一第二下降区段,各个第二切口邻近于第二侧边的第二侧壁向第一侧边方向及远离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上升区段,各个第二上升区段向第二侧边方向延伸形成有第二接触区段,各个第二接触区段向第二侧边的方向及靠近本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下降区段;其中,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段与第二接触区段不位于同一轴线;各个第一下降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第二上升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各个第二下降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第一上升区段与水平线的夹角。

优选地,各个第一切口定义有一第一根部区及一第一悬臂区,各个第一根部区的最小宽度大于各个第一悬臂区的最大宽度,各个第一根部区邻近于第一侧边设置;各个第二切口定义有一第二根部区及一第二悬臂区,各个第二根部区的最小宽度大于各个第二悬臂区的最大宽度,各个第二根部区邻近于第二侧边设置;第一悬臂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一根部区的最大宽度;第二悬臂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二根部区的最大宽度。

优选地,各个第一接触区段与本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各个第一悬臂与本体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各个第一下降区段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是各个第一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的三分之一;各个第二接触区段与本体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各个第二悬臂与本体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各个第二下降区段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是各个第二悬臂向本体方向的正投影长度的三分之一;各个第一下降区段的宽度由邻近第一接触区段的一端向远离邻近第二侧边的一端逐渐缩小;各个第二下降区段的宽度由邻近第二接触区段的一端向邻近第一侧边的一端逐渐缩小;各个第一上升区段的各个位置为等宽度,各个第二上升区段的各个位置为等宽度。

优选地,各个第一上升区段的宽度是各个第一根部区的宽度的五分之三;各个第二上升区段的宽度是各个第二根部区的宽度的五分之三。

优选地,各个第一根部区的宽度与各个第一上升区段的宽度差,与彼此相邻的第一切口与第二切口彼此间的最小距离相等;各个第二根部区的宽度与各个第二上升区段的宽度差,与彼此相邻的第一切口与第二切口彼此间的最小距离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及电连接插座可以让用户以相对较小的插入力,将电连接端子插入两个彼此相面对设置的电连接结构之间;相对地,使用者亦可用相对较小的拔除力,将电连接端子由两个彼此相面对设置的电连接结构之间拔出;且通过彼此不位于同一轴线的多个第一接触区段及多个第二接触区段的设计,可以提升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之间的咬合力,而提升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进行电力传输时的安全性,且可以降低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并可有效降低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进行电力传输时上升的温度值。

附图说明

图1为电连接端子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的被弯曲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摊平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沿图4所示的剖面线Ⅴ切开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电连接端子插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沿图1所示剖面线Ⅸ切开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其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的电连接结构被弯曲后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的电连接结构摊平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电连接组件100包含:一电连接结构1、一锁固件2及一导电板体3。电连接结构1包含一本体10,本体10为矩形片状结构,本体10彼此相反两侧的长边分别定义为一第一侧边10a及一第二侧边10b,本体10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口101及多个第二切口102,各个第一切口101及各个第二切口102分别贯穿本体10,且多个第一切口101及多个第二切口102彼此间隔地形成于本体10,也就是说,两个第一切口101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二切口102,而两个第二切口102之间形成有一个第一切口101。在实际应用中,多个第一切口101及多个第二切口102可以是具有相同的外型,但不以此为限。

本体10于形成各个第一切口101的一第一侧壁101a向第二侧边10b方向及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悬臂11,延伸形成有第一悬臂11的第一侧壁101a邻近于第一侧边10a,第一悬臂11向本体10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一切口101中。本体10于形成各个第二切口102的一第二侧壁102a向第二侧边10b方向及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二悬臂12,延伸形成有第二悬臂12的第二侧壁102a邻近于第二侧边10b,第二悬臂12向本体10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二切口102中。

导电板体3具有一螺孔30。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100是用以传递高电压、高电流的电力,因此,利用电线进行电力传递将会有安全上的疑虑,故,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100是采用导电板体3(例如是铜板)进行电力传递。

锁固件2具有一穿孔20,锁固件2的一端形成有一螺纹结构21,螺纹结构21能与螺孔30相互锁合,穿孔20用以提供一电连接端子A插设。如图2所示,锁固件2锁固于导电板体3时,锁固件2的部分可以是对应抵顶于所述导电板体3,借此可减少螺纹结构21在电连接端子A(如图1所示)插入穿孔20的过程中所承受的作用力,从而可提升电连接组件100整体的使用寿命。

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电连接组件100还可以是包含有一限位盖体4,限位盖体4包含有一通孔40,限位盖体4固定设置于导电板体3,限位盖体4的一端内凹形成有一容槽41,锁固件2能对应卡合于容槽41中,而与锁固件2相互固定,而通孔40与穿孔20相互连通,限位盖体4能限制锁固件2相对于导电板体3的活动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组件的电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显示为图4沿剖面线Ⅴ切割后的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各个第一切口101定义有一第一根部区1011及一第一悬臂区1012,各个第一根部区1011的最小宽度W1大于各个第一悬臂区1012的最大宽度W2,且各个第一根部区1011是邻近于第一侧边10a设置。相似地,各个第二切口102定义有一第二根部区1021及一第二悬臂区1022,各个第二根部区1021的最小宽度W3大于各个第二悬臂区1022的最大宽度W4,各个第二根部区1021邻近于第二侧边10b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各个第一根部区1011及各个第二根部区1021可以是具有类似矩形的外型,而各个第一悬臂区1012及各个第二悬臂区1022则可以是具有狭长的外型。

本体10于形成各个第一切口101的一第一侧壁101a向第二侧边10b方向及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一悬臂11,延伸形成有第一悬臂11的第一侧壁101a邻近于第一侧边10a,且第一悬臂11向本体10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一切口101中。相似地,本体10于形成各个第二切口102的一第二侧壁102a向第二侧边10b方向及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有一第二悬臂12,延伸形成有第二悬臂12的第二侧壁102a邻近于第二侧边10b,且第二悬臂12向本体10方向的正投影区域对应落在第二切口102中。在具体实施中,多个第一悬臂11及多个第二悬臂12与本体10是一体成型地设置,而多个第一悬臂11及多个第二悬臂12可以是本体10沿多个第一切口101及多个第二切口102的外轮廓冲切而成。

如图4及图6所示,各个第一悬臂11定义有一第一上升区段111、一第一接触区段112及一第一下降区段113,各个第一上升区段111是由形成各个第一切口101的一第一侧壁101a,向第二侧边10b的方向及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各个第一接触区段112则是各个第一上升区段111向第二侧边10b方向延伸形成,各个第一下降区段113则是由各个第一接触区段112向第二侧边10b方向及靠近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相似地,各个第二悬臂12定义有一第二上升区段121、一第二接触区段122及一第二下降区段123,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是由形成各个第二切口102的一第二侧壁102a,向第一侧边10a方向及远离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各个第二接触区段122则是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向第一侧边10a方向延伸形成;各个第二下降区段123则是由各个第二接触区段122向第一侧边10a方向及靠近本体10的方向延伸形成。在实际应用中,各第一悬臂11及各第二悬臂12可以具有相同的外型。

在实际应用中,各个第一下降区段113向本体10方向的正投影长度L2可以是各个第一悬臂11向本体10方向的正投影长度L1的三分之一,而各个第一接触区段112与本体10之间的垂直距离H1,可以对应为各个第一悬臂11与本体10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相似地,各个第二下降区段123向本体10的方向的正投影长度L4可以是各个第二悬臂12向本体10的方向的正投影长度L3的三分之一,而各个第二接触区段122与本体10之间的垂直距离H2,可以对应为各个第二悬臂12与本体10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通过上述的设计,多个第一接触区段112及多个第二接触区段122将分别位于不同的轴线AX1、AX2上(如图4所示),也就是说,彼此相邻的第一接触区段112及第二接触区段122是彼此交错地设置,而由本体10的侧视图(如图7所示)观之,各个第一接触区段112与各个第二接触区段122彼此间存在有一间距D。

各个第一上升区段111的任一位置可以是具有相同的宽度,而各个第一下降区段113的宽度可以是由邻近第一接触区段112的一端向邻近第二侧边10b的一端逐渐缩小。相似地,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的任一位置可以是具有相同的宽度,而各个第二下降区段123的宽度可以是由邻近第二接触区段122的一端向邻近第一侧边10a的一端逐渐缩小。如此设计,将可于同样大小的本体10中,形成最多的第一悬臂11及第二悬臂12。如图6所示,第一下降区段113彼此相反的侧边与第一下降区段113的中心轴线CX1的夹角θ1,可以是依据需求调整;第二下降区段123彼此相反的侧边与第二下降区段123的中心轴线CX2夹角θ2,同样可依据需求调整;具体来说,所述夹角θ1、θ2越小,电连接端子A插入锁固件2的穿孔20中时(如图8所示)所需的插入力则越小。

如图6所示,特别说明的是,第一悬臂11的最大宽度W5是小于第一根部区1011的最大宽度W1。第二悬臂12的最大宽度W6是小于第二根部区1021的最大宽度W3。借此,各个第一悬臂11(各个第二悬臂12)在长时间使用后,第一悬臂11(第二悬臂12)分别与本体10相连接的位置,将不易因为第一悬臂11(第二悬臂12)受外力作用而歪斜后,与本体10发生干涉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各个第一上升区段111的宽度W5可以是各个第一根部区1011的宽度W1的五分之三,而第一上升区段111彼此相反的两侧边分别与形成第一根部区1011彼此相反的两侧边的距离W7、W8(例如是各个第一根部区1011的宽度W1的五分之一)可以是大致相等。相似地,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向本体10的宽度W6可以是各个第二根部区1021的宽度W3的五分之三,而第二上升区段121彼此相反的两侧边分别与形成第二根部区1021彼此相反的两侧边的距离W9、W10(例如是各个第二根部区1021的宽度W3的五分之一)可以是大致相等。

在实际实施中,各个第一根部区1011的宽度W1与各个第一上升区段111的宽度W5差,可以是与彼此相邻的第一切口101与第二切口102彼此间的最小距离W11大致相等。相似地,各个第二根部区1021的宽度与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的宽度W6差,可以是与相邻的第一切口101与第二切口102彼此间的距离W11大致相等。

请参阅图7,在具体实施中,各个第一下降区段113与水平线的夹角θ3是大于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与水平线的夹角θ4,各个第二下降区段123与水平线的夹角θ5是大于各个第一上升区段111与水平线的夹角θ6。如此设计,将可有效降低电连接端子插入两个电连接结构1中时所需的插入力;相对地,亦可有效降低将电连接端子由两个电连接结构1中拔出所需的拔除力。

具体来说,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图8显示为电连接端子A刚插入锁固件2中,而刚与电连接结构1相接触的剖面示意图;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100的剖面示意图。当电连接端子A刚进入锁固件2中并与电连接结构1相接触时,由于各第一下降区段113与水平线的夹角是大于各第二上升区段121与水平线的夹角,因此电连接端子A将会先推抵各第一下降区段113;电连接端子A所推抵的第一下降区段113,是最远离第一悬臂11与本体10相连接的位置,因此,电连接端子A作用于第一悬臂11的作用力,对第一悬臂11与本体10相连接的位置将产生相对较大的力矩,而第一悬臂11将相对轻易地被推抵而向本体10方向移动。

在图8的状态下,由于第二上升区段121相对于第二下降区段123更靠近电连接端子A,且第二上升区段121相对于第二下降区段123更邻近于第二悬臂12与本体10相连接的位置,因此,如果在图8的状态下,电连接端子A推抵第二上升区段121,则电连接端子A作用于第二上升区段121的作用力,对于第二悬臂12与本体10相连接处所产生的力矩将相对较小,也就是说,使用者必须使用更大的力量将电连接端子插入,才可使第二悬臂12向本体10方向移动。但,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结构1是使各个第一下降区段113与水平线的夹角大于各个第二上升区段121与水平线的夹角,因此,电连接端子A在刚与电连接结构1接触时,电连接端子A将不会推抵作用力臂相对较小的第二悬臂12,而电连接端子A是对应推抵作用力臂相对较大的第一悬臂11,因此,可以降低使用者将电连接端子A插入电连接组件100时所需的插入力,据以可便于使用者操作;相对地,亦可降低使用者将电连接端子A由电连接组件100拔出时所需的拔除力。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通过将电连接结构固定设置于锁固件中,并使锁固件锁固于导电板体,可让相关生产人员快速且方便地将电连接结构固定于导电板体,且可大幅提升电连接结构与导电板体之间的机械连接强度,而可对应提升电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组件通过彼此不位于同一轴线的多个第一接触区段及多个第二接触区段的设计,可以提升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之间的咬合力,而提升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进行电力传输时的安全性,还可以降低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并可有效降低电连接结构与电连接端子进行电力传输时上升的温度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