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5078发布日期:2018-08-08 00:1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体积更是沿着越来越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这也就要求电子产品的零组件尺寸越来越小,而连接器行业更是首当其冲。

由于要求新一代USB Type-C连接器的尺寸更小,这导致对机械性能要求更好,产品设计难度更高。为了面向更轻薄、更纤细的设备,并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结构设计。

现有的USB Type-C电连接器,通常包括有上端子模块、中央屏蔽件、下端子模块、基座及遮蔽壳体,其中下端子模块包括有下绝缘件以及与下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下导电端子,上端子模块包括有上绝缘件以及与上绝缘件镶嵌成型的多个上导电端子,该中央屏蔽件夹设于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之间,基座组装或成型于下端子模块和上端子模块前侧,然而遮蔽壳体直接遮覆于所述上、下绝缘件外侧,以导致电源端子与遮蔽壳体之间的爬电距离较近,产品的安全性较弱。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安全性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锁扣件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相对应且反向排布,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分别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的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基座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底壁及与顶、底壁相连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且该安装空间自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向前凹陷,所述上、下本体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且所述上、下本体的前段被所述顶壁及底壁对应遮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本体均具有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结合部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安装部,所述结合部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且遮盖于所述顶壁或底壁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结合部向前抵靠于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前侧的安装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本体的结合部的沿高度方向上的外表面相较于主体部的外表面更靠近所述电连接器的中心面设置,以使所述主体部的前端形成朝向所述基座设置的阻挡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挡面向前抵靠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扣件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中央,且具有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锁扣臂以及自基部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的后端面的焊脚,所述上本体及下本体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凸肋及凹槽,所述凸肋及凹槽位于所述基部的前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前部的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所述基座的一对侧壁分别设有开槽以收容对应的锁扣臂,一对所述开槽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自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向前延伸以与收容空间横向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槽并未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下本体的主体部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间隔形成一对缺槽,所述缺槽分别与对应侧的开槽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以收容所述锁扣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遮蔽壳体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外侧,且包括框体部及自所述框体部向后突伸且相对设置的一对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的电源端子与遮蔽壳体之间的爬电距离较大,产品安全性能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将遮蔽壳体移除后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6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8是沿图1中线A-A的剖视图;

图9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进一步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锁扣件3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

请图3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所述上本体12与下本体13沿电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堆叠组装在一起,所述基座11固定于所述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的前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11呈椭圆形柱状设置,所述基座11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110。

所述基座1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111、底壁112及与顶、底壁111、112相连的一对侧壁113,所述顶壁111、底壁112及侧壁113围设形成一安装空间114,且该安装空间114自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5向前凹陷,所述上、下本体12、13自后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114内,且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前段被所述顶壁111及底壁112对应遮盖,如此以提升电源端子与遮蔽壳体4之间的爬电距离,从而增加产品的安全性。

所述基座11内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端子槽116,所述端子槽116并未沿高度方向将基座11对应的顶壁111及底壁112贯穿,从上侧或下侧来看,所述导电端子2均未暴露于所述基座11的顶壁111或底壁112外侧,因此在基座11的上、下侧无需使用绝缘麦拉,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产品的组装工序,使得产品组装更加简便,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所述基座11前部的内侧形成有可供对接插座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的收容空间110,所述基座的一对侧壁113分别设有开槽1131,一对所述开槽1131分别侧向向外开放并且自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5向前延伸以与所述收容空间110横向连通。于所述基座11后部,所述开槽1131并未沿横向方向将对应侧壁113贯穿,从而使得所述开槽1131并未与所述安装空间114连通。

所述上、下本体12、13均具有主体部121、131,自主体部121、131向前延伸的结合部122、132及自主体部121、131向后延伸的安装部123、133,所述结合部122、132向前插入所述安装空间114内且遮盖于所述顶壁111或底壁112内侧。所述结合部122、132向前抵靠于位于所述安装空间110前侧的安装面117。

所述上本体12及下本体13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凸肋124及凹槽134,所述凸肋124及凹槽134设置于所述结合部122、132上。

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主体部121、131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间隔形成一对缺槽118,所述缺槽118分别侧向向外开放,且分别与对应侧的开槽1131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以收容所述锁扣件3的锁扣臂32。

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结合部122、132的沿高度方向上的外表面相较于主体部121、131的外表面更靠近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中心面设置,以使所述主体部121、131的前端形成朝向所述基座11设置的阻挡面1211、1311,所述阻挡面1211、1311向前抵靠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5。

请参照图3至图5并结合图8至图9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沿高度方向呈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相对应且反向排布,且与标准的USB Type C的端子排布一致。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分别镶埋固定于上本体12和下本体13内,以形成上端子组件和下端子组件。每排端子组均具有位于最外侧的一对接地端子、位于相应接地端子内侧的一对电源端子及位于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110内的弹性接触臂201、固定于上本体12或下本体13内的固持部202及自固持部202向后延伸并突伸出绝缘本体1的尾部203,所述接触臂201呈两排相对设置于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臂201向上或向下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具有位于其自由端的接触部2011,所述接触部2011朝向另一排中对应的接触臂201突伸。

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中的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011相对突伸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110的上侧和下侧,以将一对接连接器的舌片(未图示)夹持于所述接触部2011之间。第一端子组21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11在绝缘本体1上的位置设置均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上相应端子的对接部位置设置相同。

请参照图3至图5并结合图8至图9所示,所述锁扣件3为金属材质,且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中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件3包括基部31、自基部31向前延伸的所述锁扣臂32以及自基部31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以供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的焊脚33,从而使得锁扣件3兼具接地效果。

所述锁扣件3为左右对称结构,所述焊脚33同向延伸且位于电路板的同侧,如此以便于制造及与电路板的焊接作业。所述基部31整体呈片状设计,所述锁扣臂32成对自所述基部31两侧同向延伸而成,且沿横向设置于所述导电端子2的外侧,每一所述锁扣臂32具有与基部31连接的悬臂321和设置于悬臂321末端的锁扣突起322,成对设置的所述锁扣臂32上的锁扣突起322相向突伸。所述锁扣臂32收容于对应的开槽1131内,所述上下本体12、13的凸肋124及凹槽134位于所述基部31的前侧。

所述基部31包括沿横向延伸且呈条状的固定部311、相对设置于所述固定部311横向方向上两侧的一对突伸部312、沿高度方向贯穿设置的若干穿孔313及开孔314,所述突伸部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锁扣臂32的延伸方向相反,具体来讲,所述突伸部312自所述固定部311的两侧向外且向后突伸形成,所述焊脚33自相应的突伸部312向后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沿横向方向排列,且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数量均为一对,且一对所述开孔314分别位于横向方向上的两侧,也即一对所述穿孔313位于一对所述开孔314之间,且所述开孔314于横向方向上向外侧开放。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分别供上、下本体12、13上的对应突柱插入并穿过。

所述基部31还具有位于所述穿孔313及开孔314前方的横梁315,组装时,所述锁扣件3的基部3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锁扣臂32突伸入收容空间110内,并且沿上下方向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之间,所述横梁315的上、下两侧分别收容于上、下本体12、13的收容槽125、135内。

所述遮蔽壳体4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框口,其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头连接器的对接框口一致,用于与对接插座连接器的正反插入配合,具有正反插均适用的使用便捷性优势。所述遮蔽壳体4具有框体部41及自框体部41向后突伸且相对设置的一对延伸部42,所述延伸部42为所述遮蔽壳体4的顶壁和底壁后端部分,每一延伸部42朝向其内侧弯折设有一对弹片421,其中一延伸部42还具有沿横向方向位于其中部的缺口422,所述缺口422自遮蔽壳体4的后端面向前凹陷;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遮蔽壳体4的一对延伸部42上均开设对应的所述缺口422。所述遮蔽壳体4还具有将所述延伸部42与所述框体部41相连的连接部43,所述连接部43自前向后倾斜向上延伸以使所述延伸部43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框体部41的顶壁或底壁的外侧。所述遮蔽壳体4的顶壁和/或底壁设有一对狭缝44,且该对狭缝44位于同侧的所述延伸部42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遮蔽壳体4自前向后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外侧,其中所述框体部41套设于所述基座11、主体部121、131及结合部122、132外,下本体13底部设置的凸块136限位于所述缺口422内。上、下本体12、13外侧设置的插入部127、137自后向前插入并收容于相应的狭缝44内,所述延伸部42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安装部123、133沿高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遮蔽壳体4的弹片421分别向内伸入所述绝缘本体1的收容孔131内。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