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7331发布日期:2018-06-12 21:40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属于变压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常见的变压器,因设计的电容量不同其体积大小亦不同。除了大容量的变压器以外(例如电厂或电线杆所常见使用),更具有安装于电子产品内部的小型、微型化的变压器、电感器或共模滤波器等。现有的变压器,其包含有由鼓形铁芯与板状铁芯所构成的磁芯,该鼓形铁芯上绕设有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且各该绕组的端部分别电性连接于该鼓形铁芯上所形成的第一至第四端子电极对,如此,在一印刷电路板上设置与各该绕组的各该端部相对应的第一至第四连接盘图案对,同时再将该第一连接盘图案对和第二连接盘图案对的间的电性路径短路,并将该第三连接盘图案对和第四连接盘图案对之间的电性路径短路,同时目前变压器为单一绕组的设置,电感值比较低,无法满足现有的需要。

因此,如何提高变压器的感值,即为本案创作人欲解决的技术困难点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包括:铁芯、前端法兰、后端法兰和中间法兰,所述的前端法兰、后端法兰和中间法兰均呈“凹”字型均匀的固定在铁芯上,所述的铁芯上设有绕线部,所述的前端法兰设有第一凸缘,后端法兰设有第二凸缘,中间法兰设有中间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第二凸缘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三端子电极与第四端子电极,所述中间凸缘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一中心抽头与第二中心抽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绕线部上设有第一绕线,所述第一绕线卷绕于绕线部,且该第一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一中心抽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绕线部上设有第二绕线,所述第二绕线卷绕于绕线部,且第二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一中心抽头与第三端子电极。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绕线部上设有第三绕线,所述的第三绕线卷绕于绕线部,且第三绕线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与第二中心抽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绕线部上设有第四绕线,所述的第四绕线卷绕于绕线部,且第四绕线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于第二中心抽头与第四端子电极。

在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底盖板,所述的底盖板分别与所述的铁芯上前端法兰、后端法兰和中间法兰的底面相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的绕线方向与该第三绕线、第四绕线的绕线方向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绕线、第二绕线的绕线方向与该第三绕线、第四绕线的绕线方向相反。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多组绕线的方式,不仅增加变压器的耐压安全距离,增加了耐高压特性,而且可大幅提高变压器的电感值。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前端法兰;2、后端法兰;3、铁芯 ;31、绕线部;32、第一凸缘;33、第二凸缘;34、中间凸缘;4、中间法兰;51、第一端子电极;52、第二端子电极;53、第三端子电极;54、第四端子电极;55、第一中心抽头;56、第二中心抽头;6、底盖板;S1、第一绕线;S2、第二绕线;S3、第三绕线;S4、第四绕线;S1a~S4a、第一端;S1b~S4b、第二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3所示,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包括:铁芯3、前端法兰1、后端法兰2和中间法兰4,所述的前端法兰1、后端法兰2和中间法兰4均呈“凹”字型均匀的固定在铁芯3上,所述的铁芯3上设有绕线部31,所述的前端法兰1设有第一凸缘32,后端法兰2设有第二凸缘33,中间法兰4设有中间凸缘34;所述第一凸缘32的顶面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子电极51与第二端子电极52,所述第二凸缘33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三端子电极53与第四端子电极54,所述中间凸缘34的顶面两侧以相同的方向顺序分别设有第一中心抽头55与第二中心抽头56。另外,各该端子电极与各该中心抽头具体可为导电银胶。一种高感值的变压器结构,进一步包含有一底盖板6,且该底盖板6是分别与该铁芯3上前端法兰1、后端法兰2和中间法兰4的底面相固定(例如黏固)。

所述的绕线部31上设有第一绕线S1,该第一绕线S1是卷绕于该铁芯3的绕线部31,且该第一绕线S1的第一端S1a与第二端S1b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端子电极51与该第一中心抽头55;所述的绕线部31上设有第二绕线S2,该第二绕线S2是卷绕于铁芯3的绕线部31,且该第二绕线S2的第一端S2a与第二端S2b分别连接于该第一中心抽头55与该第三端子电极53;所述的绕线部31上设有第三绕线S3,该第三绕线S2是卷绕于该铁芯3的绕线部31,且该第三绕线S3的第一端S3a与第二端S3b分别连接于该第二端子电极52与该第二中心抽头56;所述的绕线部31上设有第四绕线S4,该第四绕线S4是卷绕于该铁芯3的绕线部31,且该第四绕线S4的第一端S4a与第二端S4b分别连接于该第二中心抽头56与该第四端子电极54。

如图2所示,第一绕线S1与第二绕线S2是构成变压器的一次侧线圈,第三绕线S3与第四绕线S4则构成变压器的二次侧线圈,该第一端子电极51与第三端子电极53构成了一次侧的两个输入端,该第二端子电极52与第四端子电极54构成了二次侧的两个输出端,该第一中心抽头55与第二中心抽头56则是分别作为一次侧与二次侧的中心抽头来使用的;

此外,实际进行绕线作业时,作为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的第一绕线S1与第二绕线S2若以第一绕线方向(顺向)来绕线,则作为变压器之二次侧绕组的第三绕线S3与第四绕线S4可同样以该第一绕线方向来绕线,或者,该第三绕线S3与第四绕线S4也可以相反与该第一绕线方向的第二绕线方向(即逆向)来绕线;

藉由上述结构,本创作的变压器其一次侧线圈与二次侧线圈之间的距离即为第一中心抽头55到第二中心抽头56的距离,而此一距离相当于整个中间凸缘34的长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