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570发布日期:2018-12-05 18:5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防水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第TWI578636号中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为了防水,在电连接器的外壳的前端的外表面设有一圈防水圈。虽然此设计可以在电连接器插入设备时起到设备外壳与电连接器防水的作用,但当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对接时,框口可能会有水汽进入,不能起到对接时的防水作用。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水效果好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效果好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以插入一具有插入腔的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每一导电端子具有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部、自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接触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金属壳体内,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环设于所述金属壳体外壁面的防水圈,所述防水圈在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被挤压变形至部分伸入所述插入腔的内壁面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

进一步,所述防水圈是液态硅胶成型。

进一步,所述防水圈位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

进一步,所述插入腔的内壁面的前端凹设形成有引导并向下抵压所述防水圈的引导斜面。

进一步,在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接后,所述防水圈具有位于所述插入腔的内壁面的水平段及位于所述引导斜面处的倾斜段。

进一步,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绝缘座体、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的与导电端子对接的若干对接端子及包覆所述绝缘座体外的壳体,所述绝缘座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对接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座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部向前延伸出的暴露于所述舌板的表面的对接部及自所述固持部向后延伸的焊脚,所述壳体与所述舌板之间构成供所述绝缘本体插入的所述插入腔。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环设于所述绝缘座体的遮蔽壳体及设置于所述遮蔽壳体外的塑胶壳体,所述塑胶壳体具有向前超出所述遮蔽壳体前端的环形突部,所述防水圈抵持于所述环形突部的壁面。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到位后,所述防水圈位于所述插入腔的内壁面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的所述空隙中。

进一步,所述绝缘座体包括凹设于所述基座前端的抵持缺口,所述遮蔽壳体设有向所述插入腔突伸的抵持所述抵持缺口的抵持块,所述抵持块向前突出所述基座的前端缘,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金属壳体前端抵持所述抵持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在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外成型防水圈,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防水圈伸入对接连接器的设有的插入腔的内壁面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实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的防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未对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是图2从另一方向看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从另一方向看的图。

图7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300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收容空间 10

前开口 101 前部 102

后开口 103 后部 104

端子穿孔 105 顶壁 11

第一凹槽 110 底壁 12

第二凹槽 120 侧壁 13

第三凹槽 130 导电端子 2

第一导电端子 21 第二导电端子 22

接触部 23 固定部 24

焊接部 25 绝缘座 3

上绝缘座 31 第一凸柱 311

第一凸块 312 第一收容孔 313

第一卡持孔 314 下绝缘座 32

第二凸柱 321 第二凸块 322

第二收容孔 323 第二卡持孔 324

金属锁扣件 4 支撑部 41

卡持缺口 411 通孔 412

锁扣臂 42 金属壳体 5

外壁面 51 防水圈 6

水平段 61 倾斜段 62

外表面 62 对接连接器 200

绝缘座体 201 基座 2011

抵持缺口 20111 舌板 2012

对接槽 20121 插入腔 208

对接端子 202 固持部 2021

对接部 2022 焊脚 2023

中间接地片 203 遮蔽壳体 204

抵持块 2041 塑胶壳体 205

环形突部 2053 引导斜面 2051

内壁面 2052 副壳体 206

防水胶板 207 空隙 209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7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7,电连接器为插头连接器100,对接连接器为插座连接器200。

请参照图1至图3及图5至图7,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上的两排导电端子2、与导电端子2一体成体的绝缘座3、设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金属锁扣件4、套设于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壳体5及环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设有的外壁面51的防水圈6。

请参照图5至图7,所述绝缘本体1大致成椭圆套管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壁11和底壁12、连接所述顶壁11与所述底壁12的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侧壁13。所述顶壁11、底壁12及一对侧壁13围设形成收容空间10。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将所述收容空间10分成具有前开口101的前部102及具有后开口103的后部104。所述顶壁11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 贯通的第一凹槽110。所述底壁12的前端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 贯通的第二凹槽120。所述第一凹槽110和第二凹槽120在对接方向延伸。所述一对侧壁13上均设有自绝缘本体1的后末端向前延伸的第三凹槽130,所述第三凹槽130未延伸贯穿绝缘本体1的前端缘。所述第三凹槽130与收容空间 10的前部102及后部104均贯通。所述一对侧壁13在对接方向上向后延伸出所述顶壁11和底壁12。参阅图6示,所述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上设有上下两排端子穿孔105。

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凹槽110内的第一导电端子21及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凹槽120内的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延伸进入收容空间10的前部102的接触部23、向后延伸且穿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端子穿孔105的焊接部25、连接所述接触部23 及所述焊接部25的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部24。

请参照图5及图6,所述绝缘座3包括固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上绝缘座31及固持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下绝缘座32。所述上绝缘座31下表面设有呈圆柱形的第一凸柱311、间隔所述第一凸柱311设置的第一凸块 312、位于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凸块之间的第一收容孔313及位于所述第一凸柱311另一侧的第一卡持孔314。所述下绝缘座32外表面设有呈圆柱形的插设于所述第一收容孔313的第二凸柱321、位于所述第二凸柱321旁的插设于所述第一卡持孔314的第二凸块322、位于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的收容所述第一凸柱311的第二收容孔323及位于所述第二凸柱321另一侧的收容所述第一凸块312的第二卡持孔324。当所述上绝缘座31与所述下绝缘座32拼合组装时,所述第一凸柱311与第二凸柱321位于中间位置,所述第一凸块312与所述第二凸块322位于两侧。

所述金属锁扣件4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且卡持于所述上绝缘座31及下绝缘座32之间。所述金属锁扣件4包括支撑部41及自所述支撑部41两侧向前延伸形成的锁扣臂42。所述支撑部41上设有位于中间的一对圆形的通孔412及位于一对通孔412两侧的向外开口的一对卡持缺口411。所述第一凸柱311与第二凸柱321穿过所述通孔412,所述第一凸块312与第二凸块322卡持固定于所述卡持缺口411。所述锁扣臂42 露出所述第三凹槽130。所述上绝缘座31、下绝缘座32及金属锁扣件4组装好之后从后往前组装到所述绝缘本体1上。

所述金属壳体5覆盖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金属壳体5具有外壁面51。

所述防水圈6液态硅胶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5的外壁面51上。所述防水圈6具有弹性,当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防水圈6 可被抵压。所述防水圈6为矩形,故在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未对接时,所述防水圈6仅包括水平段。当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后,所述防水圈包括水平段61及位于所述水平段前方的倾斜段6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水圈6也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只要所述防水圈在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可被挤压变形至部分伸入所述插入腔208的内壁面2052(下文中)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壁面51之间形成的空隙209中。

在防水圈6成型于金属壳体5之前,先在需要成型的位置处,涂一层胶(未图示),以使得防水圈6更好地成型于所述金属壳体5上。所述防水圈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部23的后端。由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所述导电端子2伸入所述对接连接器200的收容腔内,而所述防水圈6与对接连接器200的框口相抵持,故所述防水圈6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部23的后端。

请参照图1至图4,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包括绝缘座体201、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201的与导电端子2对接的对接端子202、固持于所述绝缘座体201 的中间接地片203、包覆所述绝缘座体201的以形成插入腔208的遮蔽壳体204、覆盖于所述遮蔽壳体204的塑胶壳体205、一体成型于所述塑胶壳体205的副壳体206及封堵于所述对接连接器200后端防水的防水胶板207。

所述绝缘座体201包括基座2011及自所述基座2011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 2012。所述基座2011表面凹设有抵持缺口20111。所述舌板2012两侧凹设有与电连接器100对接的对接槽20121。

所述对接端子202包括固持于所述基座2011的固持部2021、自所述固持部2021向前延伸出的暴露于所述舌板2012表面的对接部2022及自所述固持部2021向后延伸出的所述基座2011的焊脚2023。

所述遮蔽壳体204对应所述抵持缺口20111处设置有抵持块2041。所述抵持块2041的前端面突出于所述基座2011的前端。

所述塑胶壳体205的前端设有引导并向下抵压所述防水圈6的抵持于所述倾斜段62的引导斜面2051、内壁面2052及向前超出所述遮蔽壳体204前端的环形突部2053。

所述壳体包括环设于所述绝缘座体201的遮蔽壳体204及设置于所述遮蔽壳体204外的塑胶壳体205及与所述塑胶壳体205一体成型的副壳体206。所述插入腔208设有的内壁面包括遮蔽壳体的内壁面及所述塑胶壳体的内壁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也可仅为一金属制壳体或者塑胶壳体。

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金属壳体5的前端抵持所述抵持块2041的前端面。环设于所述金属壳体5的外壁面51的所述防水圈 6抵持于所述插入腔208的所述内壁面2052。

本实用新型利用在电连接器100的金属壳体5外成型防水圈6,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防水圈6位于所述插入腔的内壁面与金属壳体的外壁面形成的空隙中,使得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的防水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