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9768发布日期:2019-02-10 13:2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车载lan(本地·区域·网络)的连接器。车载lan用的线束通过将作为噪声对策的构成双绞线的通信用电线以及用于给汽车导航系统等机器供电的供电用电线捆扎而构成。在这些电线的末端部固装的端子零件被插入到壳体内的端子收纳室。被插入的多个端子零件通过组装于壳体的止动体的卡止作用而被保持为防止脱离状态。

在将端子零件插入到壳体前的状态下,止动体相对于壳体被停留于临时卡止位置。处于临时卡止位置的止动体不与插入过程的端子零件干渉。当全部的端子零件完成插入到壳体时,将处于临时卡止位置的止动体推压到壳体内。由此,止动体向防止端子零件脱离的正式卡止位置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554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与构成双绞线的两根通信用电线连接的端子零件分别被插入到端子收纳室。因此,通信用线的末端部为了确保分别插入时的余长而解除捻合,但是在捻合被解除的区域,失去噪声对策功能。

作为该对策,可以考虑将与两根通信用电线连接的两个端子零件安装于相对于壳体而另外设置的半割结构的端子保持部件而构成端子单元的方法。因为只要将端子保持部件设为半割结构,则能将端子零件安装于与通信用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所以不用解除通信用电线的捻合而能避免噪声对策功能的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将端子单元保持为安装状态的单元,可以考虑采用将安装于壳体的止动体卡止于端子保持部件的构成。但是,因为需要在端子保持部件形成与止动体卡合的卡止结构,所以有可能使得端子保持部件的形状复杂化。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端子单元安装到壳体的结构中,能实现端子单元的形状的简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具备:

壳体,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部;

导向槽,其形成于所述收纳部;

端子单元,其构成为在端子保持部件收纳多个端子零件,所述端子单元被插入到所述收纳部;

导向肋,其形成于所述端子单元的外表面,所述导向肋通过与所述导向槽嵌合并滑接从而在向所述收纳部插入的过程中对所述端子单元进行引导;以及

止动体,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止动体通过使所述导向肋卡止,从而限制所述端子单元向所述收纳部的外部脱离。

发明效果

作为将端子单元安装于壳体的收纳部时的导向手段的导向肋通过与止动体卡止而发挥作为防止脱离手段的功能。因为导向肋兼具作为导向手段的功能和作为防止脱离手段的功能,所以与相对于导向肋另外设置与止动体卡合的专用的卡止手段的情况相比,能简化端子单元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止动体处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沿图2的x-x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止动体处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的相当于沿x-x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壳体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端子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端子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下部盒体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上部盒体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止动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止动体处于临时卡止位置时的止动体与端子单元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止动体处于正式卡止位置时的止动体与端子单元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具备辅助肋,所述辅助肋形成于所述端子保持部件的外表面中的比所述导向肋靠所述端子单元的插入方向后方的位置,所述辅助肋能与所述导向槽滑接。

根据此结构,因为在端子单元的插入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的导向肋和辅助肋与导向槽滑接,所以端子单元的姿势稳定。

本发明也可以具备:前止挡壁,其形成于所述收纳部的前端部,所述前止挡壁构成所述壳体的前端面;抵挡部,其形成于所述端子单元,所述抵挡部在所述端子单元被正式插入到所述收纳部内时与所述前止挡壁抵接;以及窗孔,其形成于所述前止挡壁,所述窗孔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前止挡壁抵接的状态下与所述端子单元的前端部嵌合。

根据此结构,因为端子单元的前端位于比前止挡壁的后表面靠前方的位置,所以和端子单元的前端与前止挡壁的后表面抵接的形态相比,能够缩短收纳部的尺寸。

本发明也可以在所述端子单元被正式插入到所述收纳部的状态下成为所述端子单元的前端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前端面大致对齐的位置关系。

根据此结构,通过目视端子单元的前端面与壳体的前端面的位置关系,从而能检测端子单元相对于收纳部的安装状态。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至图12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的方向,将图3、4、7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2所表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2、5的后视图所表示的朝向原样地定义为左方、右方。因此,在图10~12中,左右表示为相反朝向。

本实施例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一个合成树脂制的止动体20以及多个(本实施例为五个)端子单元30。

壳体10整体呈块状。如图2~5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前后方向长的多个(本实施例为五个)收纳部11。收纳部11的截面形状呈大致方形。收纳部11以被分成上下两段的方式配置,在下段以沿左右(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配设有三个收纳部11,在上段以位于下段的三个收纳部11中的左右两侧的收纳部11的正上方的方式配置有两个收纳部11。

收纳部11的后端在壳体10的后端面开口而作为插入口。在收纳部11的前端部形成有前止挡壁16。前止挡壁16是构成壳体10的前端面10f的壁部。在前止挡壁16中的各收纳部11分别贯通形成有窗孔12。窗孔12的宽度尺寸比收纳部11的宽度尺寸小,窗孔12配设于收纳部11的宽度方向中央。

如图2、5所示,在各收纳部11的左内侧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导向槽13。导向槽13遍及收纳部11的前后方向的全长连续地形成。端子单元30的导向肋46和辅助肋47与导向槽13嵌合并滑接。

如图3、4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朝壳体10的下表面开口的安装空间14。安装空间14形成为与全部的收纳部11连通。在安装空间14收纳有止动体20。如图2、5所示,在安装空间14的左右两端缘部形成有卡止突起15,卡止突起15用于将止动体20选择地卡止于临时卡止位置和正式卡止位置。

如图10所示,止动体20是具备左右方向长的基部21与从基部21立起的四个立起部22的单个部件。在四个立起部22中的左侧三个立起部22的右侧面形成有退避凹部23。另外,左侧三个立起部22的右侧面中的退避凹部23的下侧的缘部构成防脱部24。另外,在左侧三个立起部22的上端部也形成有与右侧面相同的防脱部24。此外,在位于左右两端的两个立起部22形成有呈板状的卡爪25。

止动体20通过卡爪25与卡止突起15的卡止而被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在止动体20处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四个立起部22之间的三个空间在上下左右方向(与端子单元30插入到收纳部11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处于与下段的三个收纳部11对应的位置,三个退避凹部23在上下左右方向处于与下段的三个导向槽13对应的位置。

并且,构成退避凹部23的下侧缘部的3个防脱部24位于与下段的3个导向槽13的下方相邻的位置。在立起部22的上端部形成的两个防脱部24位于与上段的两个导向槽13的下方相邻的位置。

止动体20通过卡爪25与卡止突起15的卡止(参照图2)而被保持于比临时卡止位置稍靠上方的正式卡止位置。在止动体20处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三个退避凹部23在上下左右方向处于从下段的三个导向槽13向上方分开的位置。并且,构成退避凹部23的下侧缘部的三个防脱部24在上下方向处于与下段的3个导向槽13重叠的位置。在立起部22的上端部形成的两个防脱部24在上下方向处于与上段的两个导向槽13重叠的位置。

端子单元30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端子保持部件31以及一对端子零件49,端子单元30连接于双绞线50的前端部。如图6所示,端子单元30整体为前后方向细长,端子单元30从壳体10的后方插入到收纳部11内。端子保持部件31以使下部盒体32与上部盒体41沿上下合体的方式组装而构成。两壳体32、41的组装方向是与双绞线50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

如图8所示,下部盒体32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面壁33、从底面壁33的前端缘向上方立起的正面壁34、从底面壁33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立起的一对外侧面壁35以及从底面壁33的宽度方向中央向上方立起的中间壁36。

在左右两外侧面壁35的外表面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钩挂部37f、37r,并且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两对锁定突起38f、38r。在外侧面壁35的前端部配设有前侧的钩挂部37f,在钩挂部37f的后方配设有前侧的锁定突起38f,在锁定突起38f的后方配设有后侧的钩挂部37r,在外侧面壁35的后端部配设有后侧的锁定突起38r。

在下部盒体32形成有由底面壁33、左右一对外侧面壁35以及中间壁36区划而成的左右对称的一对端子收纳槽39。如图7所示,在底面壁33突出形成有进入到端子收纳槽39内的前后两个防脱突起40。在各端子收纳槽39内分别收纳有端子零件49。端子零件49通过两个防脱突起40的卡止作用而被保持为向后方的脱离被限制的状态。

两个端子零件49分别连接于两根电线51的前端部。两根电线51作为通信用电线51(信号线)而被使用,通过以螺旋状捻合而构成具有降低噪声功能的双绞线50。在双绞线50中除了前端部的区域中,两根电线51被护套52一并包围。在端子收纳槽39的后端部也收纳有护套52的前端部。因为两根电线51从一个端子单元30导出,这两根电线51作为双绞线50被护套52汇聚,所以能将一个双绞线50看做是由两根电线51构成的副线束。

端子零件49从下部盒体32的上方安装于端子收纳槽39内。端子零件49的安装方向是与双绞线50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在双绞线50的前端部去除护套52而使电线51露出的尺寸只要是用压接机(敷贴器)将端子零件49和电线51压接所需要的尺寸即可。

如图9所示,上部盒体41构成为具备上壁部42以及从上壁部42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延伸出的一对侧壁部43。在左右两侧壁部43沿前后隔开间隔配置有两对锁定孔44f、44r,两对锁定孔44f、44r用于使下部盒体32的锁定突起38f、38r卡止。同样地,在左右两侧壁部43沿前后隔开间隔配置有左右对称的两对接受部45f、45r,两对接受部45f、45r用于从前方与下部盒体32的钩挂部37f、37r抵接。

在上部盒体41形成有从左侧的侧壁部43的外侧面以肋状突出的导向肋46和辅助肋47。导向肋46和辅助肋47以相互相同的高度沿前后方向延伸。导向肋46配设于侧壁部43的前端侧区域。辅助肋47配设于比导向肋46靠后方的区域。前侧的接受部45f配设于前后方向中的导向肋46的形成区域的范围内、即接近导向肋46的位置。后侧的接受部45r配设于前后方向中的辅助肋47的形成区域的范围内、即接近辅助肋47的位置。

在将上部盒体41与收纳有端子零件49的下部盒体32合体而组装的状态下,通过下部盒体32的锁定突起38f、38r与上部盒体41的锁定孔44f、44r的卡止,从而使得两壳体32、41被锁定为组装状态。因为在将两壳体32、41组装的状态下,端子收纳槽39的上表面的开口被上壁部42闭塞,所以端子零件49不会向端子收纳槽39的外侧脱离。

前侧的左右两钩挂部37f从端子保持部件31的左右两外侧面向外方突出,前侧的钩挂部37f的前表面作为面向前方的抵挡部48而发挥作用。左右两一对抵挡部48中的左侧的抵挡部48的前表面与导向肋46的前端面成为以大致对齐状邻接的位置关系。

接着,对连接器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将止动体20组装于壳体10而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此时,止动体20的防脱部24位于比导向槽13靠下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各收纳部11中插入端子单元30。在插入过程的初期阶段,将导向肋46与导向槽13嵌合并滑接。利用该滑接而使得端子单元30相对于壳体1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稳定,并使得端子单元30相对于壳体10的姿势以不向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倾斜的方式稳定。

若进一步进行插入,则导向肋46不与止动体20(防脱部24)干渉而穿过退避凹部23。在此期间,因为辅助肋47也与导向槽13嵌合并滑接,所以端子单元3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姿势更加稳定。并且,若端子单元30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则通过抵挡部48与前止挡壁16的后表面抵接,从而限制端子单元30进一步的插入动作。另外,端子单元30的前端部嵌入到窗孔12内,端子单元30的前端面30f与壳体10的前端面10f成为以对齐状相连的位置关系。

若全部的端子单元30的插入完成,则以将处于临时卡止位置的止动体20向正式卡止位置推压而使其移动。此时,因为在存在没有被正规插入而处于半插入状态的端子单元30的情况下,止动体20的防脱部24与处于半插入状态的端子单元30的导向肋46干渉,所以不能将止动体20向正式卡止位置推压。只要全部的端子单元30被正规插入,则能使止动体20向正式卡止位置移动。

若止动体20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则防脱部24在上下方向位于与导向肋46相同的高度,防脱部24的前表面位于接近导向肋46的后端面并与其对置的位置。因为在该状态下,就算端子单元30向后方被拉曳,导向肋46也卡止于防脱部24,所以端子单元30不向后方移动而停留于收纳部11内,并保持为安装于壳体10的状态。

并且,在双绞线50于壳体10(端子单元30)的后方被拉伸的情况下,该拉力借由端子零件49和防脱突起40传递到下部盒体32,并借由钩挂部37f、37r和接受部45f、45r传递到上部盒体41的导向肋46。因为前侧的接受部45f和导向肋46处于接近的位置关系,所以不会导致上部盒体41发生不当的变形。

如上述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具备:壳体10,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部11;以及端子单元30,其构成为在端子保持部件31收纳多个端子零件49。端子单元30被插入于收纳部11,被插入的端子单元30借助止动体20而被防止脱离。在收纳部11形成有导向槽13。在端子单元30的外表面形成有导向肋46。在将端子单元30插入到收纳部11的过程中,通过导向肋46与导向槽13嵌合并滑接,从而端子单元30被引导,由此端子单元3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与姿势稳定。

通过止动体20被安装于壳体10而使导向肋46卡止于壳体10,从而限制端子单元30向收纳部11的外部脱离。作为将端子单元30安装于壳体10的收纳部11时的导向手段的导向肋46通过与止动体20卡止而发挥作为防止脱离手段的功能。因为导向肋46兼具作为导向手段的功能以及作为防止脱离手段的功能,所以与相对于导向肋46另外设置与止动体20卡合的专用的卡止手段的情况相比,能简化端子单元30的形状。

另外,在端子保持部件31的外表面中的比导向肋46靠端子单元30的插入方向后方的位置形成有能与导向槽13滑接的辅助肋47。根据此结构,导向肋46和辅助肋47设置为在端子单元30的插入方向隔开间隔,因为导向肋46和辅助肋47与导向槽13滑接,所以端子单元30的姿势稳定。

另外,在收纳部11的前端部形成有前止挡壁16,前止挡壁16构成壳体10的前端面10f,在端子单元30形成有抵挡部48,抵挡部48在端子单元30被正规插入到收纳部11内时与前止挡壁16抵接。并且,在前止挡壁16形成有窗孔12,窗孔12在抵挡部48与前止挡壁16抵接的状态下与端子单元30的前端部嵌合。根据此结构,因为端子单元30的前端位于比前止挡壁16的后表面靠前方,所以和端子单元30的前端与前止挡壁16的后表面抵接的形态相比,能缩短收纳部11的尺寸。

另外,在端子单元30被正规插入于收纳部11的状态下,成为端子单元30的前端面30f相对于壳体10的前端面10f形成为大致对齐的位置关系。根据此结构,通过目视端子单元30的前端面30f与壳体10的前端面10f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能够检测端子单元30相对于收纳部11的安装状态。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以下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中,止动体只卡止于端子保持部件,但是止动体也可以卡止于端子保持部件与端子零件的双方。

(2)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导向肋的后方形成辅助肋,但是也可以采用没有形成辅助肋的形态。

(3)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端子单元被正规插入到收纳部时,成为端子单元的前端面相对于壳体的前端面大致对齐的位置关系,但是当端子单元被正规插入到收纳部时,端子单元的前端面也可以位于比壳体的前端面靠后方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子单元的前端部嵌入到前止挡壁的窗孔内,但是端子单元的前端也可以与前止挡壁的后表面抵接。

(5)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一对端子零件安装于一个端子保持部件,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端子零件安装于一个端子保持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与多个双绞线连接的多对端子零件也可以安装于一个端子保持部件。

(6)在上述实施例中,一对端子零件与双绞线连接,但是端子零件不限于双绞线,也可以与没有被实施噪声对策的电线连接。

(7)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肋和辅助肋只形成于端子单元的左右两外侧面中的一方的外侧面,但是导向肋和辅助肋也可以形成于端子单元的左右两外侧面。

(8)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肋和辅助肋配设于相同的高度,但是导向肋和辅助肋也可以配设于相互不同的高度。

(9)在上述实施例中,导向肋和辅助肋形成于端子单元的外侧面,但是导向肋与辅助肋中的至少一方的肋也可以形成于端子单元的底面(面向止动体的面)。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0f…壳体的前端面

11…收纳部

12…窗孔

13…导向槽

16…前止挡壁

20…止动体

30…端子单元

30f…端子单元的前端面

31…端子保持部件

46…导向肋

47…辅助肋

48…抵挡部

49…端子零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