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649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压接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102573093、申请日为2015年5月19日、发明名称为压接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压接连接器,尤其是涉及连接端子形成为螺旋形状的压接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来,作为将内置于电子设备的不同的基板彼此电连接的机构,增设有如下构造:在一方的基板上设置具有具备弹性的连接端子的压接连接器,在另一方的基板上设置接点部,并以接点部与压接连接器压接的方式配置基板彼此。压接连接器中,有时将连接端子形成为螺旋形状以使其具有弹性。作为这种将连接端子形成为螺旋形状的压接连接器,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

以下使用图13,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连接端子902的构造的图,图13(a)是表示连接端子902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3(b)是表示沿着图13(a)所记载的剖面线z-z剖开连接端子902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螺旋状触头(连接端子)902从根部902b朝向前端中心形成为漩涡状,在漩涡的中心具有前端902a。另外,在螺旋状触头9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沿着螺旋状触头902的长度方向具备槽902d,螺旋状触头902的中心形成为平坦状或凸状,在前端902a的上表面具备突起902aa。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825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近来,对于压接连接器而言,要求搭载面积在2mm×2mm以下的压接连接器。然而,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螺旋状触头902形成为双重螺旋状,所以是难以减小搭载面积的形状。另外,假设即便使螺旋状触头902的宽度变细来减小搭载面积,恐怕也无法确保获得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足够的弹性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具有:上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下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下方;第一弹簧部,其将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一端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以及第二弹簧部,其连续设置于隔着所述上侧平板部而与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对置的所述上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和隔着所述下侧平板部而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对置的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该第二弹簧部朝向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中的另一方延伸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并且向所述上侧平板部赋予弹力,当从上方俯视时,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以所述上侧平板部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并且延伸设置成在沿上下方向进行动作时相互不干涉,所述第一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所述第二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通过将第一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和第二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采取在卷绕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方向上的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另外,通过上侧平板部和下侧平板部、第一弹簧、第二弹簧,能够可靠地进行与被接触部的连接。

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平板部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由所述上侧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构成,所述上侧板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中间板部与所述上侧板部的下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弹簧部或第二弹簧部是折弯所述中间板部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上侧平板部。

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平板部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l字形状部由所述下侧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构成,所述下侧板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中间板部与所述下侧板部的上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弹簧部或第二弹簧部是折弯所述中间板部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下侧平板部。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被折弯成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上侧卷绕,所述第二弹簧部被折弯成从所述上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上侧卷绕。

由此,在从上方俯视的情况下,在至少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和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下侧平板部不超出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所以能够减小搭载面积。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避开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位置处,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所述止动部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从所述下侧平板部连续设置的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各自的根基部的高度尺寸。

由此,能够限制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能够防止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破损。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外侧。

由此,通过将止动部设置于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外侧,能够防止手指等从侧方接触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而使它们破损。另外,能够作为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在上下方向上伸缩时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

由此,通过使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减小,能够确保进行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弹性力,并且能够增加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行程。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从下侧朝向上侧整体地减小即可,也包括宽度局部性地增大。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连续设置,在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下侧具备从所述第二弹簧部延伸设置的辅助上侧平板部。

由此,通过构成为将上侧平板部重叠设置在辅助上侧平板部的上方,从而使施加给上侧平板部的按压力均等地施加在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上,所以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在被按压时难以发生倾斜,从而能够确保规定的弹性力,并且还能够使由倾斜引起的变形等不良难以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辅助上侧平板部被配置成以可接触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分离。

由此,通过将上侧平板部和辅助上侧平板部分离配置,从而在形成压接连接器的形状后进行了电镀处理等表面处理的情况下,也对上侧平板部的下表面和辅助上侧平板部的上表面实施表面处理,所以能够防止发生腐蚀。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冲裁工序,由一张金属板将冲裁体形成为一体的平板状,其中,该冲裁体由下侧平板部、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延伸设置的第一弹簧部、从所述第一弹簧部延伸设置的上侧平板部、以及从隔着所述下侧平板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对置的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的第二弹簧部构成;第一卷绕工序,在所述冲裁工序之后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弹簧部,以使所述第一弹簧部卷绕,第二卷绕工序,在所述冲裁工序之后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弹簧部,以使所述第二弹簧部卷绕;第二折弯工序,在所述第二卷绕工序后将所述第二弹簧部折弯,以使所述第二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下侧平板部竖立设置;第一折弯工序,在所述第一卷绕工序和所述第二折弯工序之后,将所述第一弹簧部折弯,以使所述第一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下侧平板部竖立设置,避免所述第一弹簧部与所述第二弹簧部干涉。

由此,能够由一张金属板形成压接连接器,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具有:上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下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下方;以及弹簧部,其将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一端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折弯形成,所述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通过将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采取在卷绕弹簧部的方向上的弹簧部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平板部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由所述上侧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构成,所述上侧板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中间板部与所述上侧板部的下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弹簧部是折弯所述中间板部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由此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上侧平板部。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平板部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所述下侧板部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由所述下侧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构成,所述下侧板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中间板部与所述下侧板部的上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弹簧部是折弯所述中间板部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下侧平板部。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避开所述弹簧部的位置处,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

由此,通过连接止动部,能够限制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能够防止弹簧部的破损。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从所述下侧平板部连续设置的所述弹簧部的根基部的高度尺寸。

由此,通过将止动部的高度尺寸设为根基部的高度尺寸以上且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以上,能够将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限制在弹簧部发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弹簧部的破损。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设置在所述弹簧部的外侧。

由此,通过将止动部设置于弹簧部的外侧,能够防止手指等从侧方接触弹簧部而使其破损。另外,能够作为弹簧部在上下方向上伸缩时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

由此,通过将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减小,能够确保进行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弹性力,并且能够增加弹簧部的行程。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从下侧朝向上侧整体地减小即可,也包括宽度局部性地增大。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冲裁工序,由一张金属板将曲柄状冲裁部形成为一体的平板状,其中,该曲柄状冲裁部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朝向上侧与所述中间板部的一端部连续设置的上侧板部、以及朝向下侧与所述中间板部的另一端部连续设置的下侧板部构成;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冲裁工序之后折弯所述上侧板部而形成上侧平板部;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冲裁工序之后折弯所述下侧板部而形成下侧平板部;以及弹簧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冲裁工序之后折弯所述中间板部以使所述中间板部卷绕,从而形成弹簧部。

由此,能够由一张金属板形成压接连接器,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上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下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下方;第一弹簧部,其将所述上侧平板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以及第二弹簧部,其连续设置到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该第二弹簧部朝向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方延伸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并且向所述上侧平板部赋予弹力,当从上方俯视时,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延伸设置成以所述上侧平板部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所述第一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所述第二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通过将第一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和第二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采取在卷绕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方向上的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

另外,通过上侧平板部和下侧平板部、第一弹簧、第二弹簧,能够可靠地进行与被接触部的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被设置为在其板面的至少一部分相互对置的状态下向同一方向卷绕。

由此,能够增加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的弹簧跨距且实现小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2(a)是表示从图1所记载的z1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俯视图,图2(b)是表示从图1所记载的y2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3(a)是表示沿着图2(a)所记载的剖面线a-a剖开压接连接器1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沿着图2(a)所记载的剖面线b-b剖开压接连接器1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动作说明用的示意图,图4(a)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4(b)是表示动作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mp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图,图6(a)是表示压接连接器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记载的x1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图,图7(a)是表示从图6所记载的z1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从图6所记载的y2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沿着图7所记载的剖面线c-c剖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动作说明用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9(b)是表示动作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制造方法mp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11(a)是表示压接连接器1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沿着图11(a)所记载的剖面线d-d剖开压接连接器1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12(a)是表示压接连接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2(b)是表示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连接端子902的构造的图,图13(a)是表示连接端子902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3(b)是表示沿着图13(a)所记载的剖面线z-z剖开连接端子902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至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2(a)是表示从图1所记载的z1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俯视图,图2(b)是表示从图1所记载的y2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3(a)是表示沿着图2(a)所记载的剖面线a-a剖开压接连接器1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沿着图2(a)所记载的剖面线b-b剖开压接连接器1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压接连接器1由具有l字形状部1n和l字形状部1q的金属板构成,其中,该l字形状部1n由沿着上下方向(z1-z2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其前端被折弯的上侧板部1k、以及与上侧板部1k的下侧连结并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第一方向(x1-x2方向,相对于上侧板部1k的一个方向)延伸的中间板部1m构成,该l字形状部1q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其前端被折弯的下侧板部1p、以及与下侧板部1p的上侧连结并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第二方向(y1-y2方向,相对于下侧板部1p的一个方向)延伸的中间板部1r构成。另外,压接连接器1具有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其中,该上侧平板部1a是折弯上侧板部1k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第一方向(相对于上侧板部1k的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该下侧平板部1b是折弯下侧板部1p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第二方向(相对于下侧板部1p的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即,压接连接器1具有沿着包含x1-x2方向和y1-y2方向在内的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的上侧平板部1a、以及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上侧平板部1a的下方的下侧平板部1b。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被配置为,当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压接连接器1时,上侧平板部1a位于与下侧平板部1b的中央部附近重叠的位置。

另外,第一弹簧部1c或第二弹簧部1d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1n、1q的金属板的中间板部1m、1r折弯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并且将从上侧板部1k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1m与从下侧板部1p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1r连续设置而形成为一体。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中,从上侧板部1k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1m和从下侧板部1p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1r被折弯形成为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并且中间板部1m与中间板部1r连结而形成为一体。即,压接连接器1具有:第一弹簧部1c,其将上侧平板部1a的一端部(y1方向侧端部)和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x1方向侧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以及第二弹簧部1d,其从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x2方向侧端部)朝向上侧平板部1a延伸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该第二弹簧部1d向上侧平板部1a赋予弹力。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部1d形成为从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且未与上侧平板部1a相连,但也可以形成为从上侧平板部1a的另一端部(y2方向侧端部)朝向下侧平板部1b向下方延伸设置且不与下侧平板部1b相连或者与下侧平板部1b相连。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从上方俯视压接连接器1时,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以上侧平板部1a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并且延伸设置成在沿上下方向进行动作时相互不干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也可以在沿上下方向进行动作时相互滑动接触,只要不阻碍上下方向上的动作即可。

另外,在上侧平板部1a的下侧配置有辅助上侧平板部1h,上侧平板部1a从第一弹簧部1c延伸设置,辅助上侧平板部1h从第二弹簧部1d延伸设置,上侧平板部1a配置在辅助上侧平板部1h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上侧平板部1a和辅助上侧平板部1h被配置成以可接触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部1d的上方侧(z1方向侧)的端部与辅助上侧平板部1h的另一端部(y2方向侧端部)连续设置。第一弹簧部1c相对于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折弯形成,第一弹簧部1c被折弯成从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x1方向侧的靠y1方向的位置)向上方突出,并且在下侧平板部1b的上侧卷绕。另外,第二弹簧部1d相对于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中的至少一方折弯形成即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部1d相对于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折弯形成,被折弯成从辅助上侧平板部1h的另一端部和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中的一方(x2方向侧的靠y2方向的位置)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在下侧平板部1b的上侧卷绕。

另外,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材料的宽度尺寸w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大,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例如,如图3所示的w11、w12、w13、w14那样,第一弹簧部1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根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若按照接近于下侧(下侧平板部1b)的位置顺序排列w11、w12、w13、w14,则是w11、w12、w13、w14的顺序,若示出大小关系,则为w11>w12>w13>w14。另外,在第二弹簧部1d中,也如w21、w22、w23、w24那样,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根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若按照接近于下侧(下侧平板部1b)的位置顺序排列w21、w22、w23、w24,则是w21、w22、w23、w24的顺序,若示出大小关系,则为w21>w22>w23>w24。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侧平板部1b上的避开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位置,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1e。止动部1e设置在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外侧,在图2中,止动部1e设置在下侧平板部1b的y1方向侧端部的靠x2方向的位置和y2方向侧端部的靠x1方向的位置。止动部1e的高度尺寸h与下侧平板部1b中的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根基部1f的高度尺寸h为相同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高度尺寸h与高度尺寸h为相同的尺寸,但高度尺寸h也可以为大于等于高度尺寸h或者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接着,使用图4对压接连接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动作说明用的示意图,图4(a)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4(b)是表示动作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在实际使用压接连接器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与所搭载的电子设备的不同于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pt1的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pt2的连接等中使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压接连接器1配置在配线图案pt1上、并且配线图案pt2重叠配置在压接连接器1的上方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这种使用方法。

配置在配线图案pt1上的压接连接器1以下侧平板部1b与配线图案pt1接触的方式配置,压接连接器1与配线图案pt1电连接。如图4(a)所示,压接连接器1在上方未配置配线图案pt2的初始状态下,上侧平板部1a通过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弹性力而向上方突出。另外,上侧平板部1a与辅助上侧平板部1h分离。

当将配线图案pt2配置在上方时,如图4(b)所示,压接连接器1的上侧平板部1a与辅助上侧平板部1h接触,使第一弹簧部1c在辅助了第二弹簧部1d的状态下向下方(z2方向)挠曲。这时,压接连接器1与配线图案pt2压接,压接连接器1与配线图案pt2稳定地电连接。即,经由压接连接器1,将设置有配线图案pt1的配线基板与设置有配线图案pt2的配线基板电连接。

以下,对通过第一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具有:上侧平板部1a,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下侧平板部1b,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上侧平板部1a的下方;第一弹簧部1c,其将上侧平板部1a的一端部与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以及第二弹簧部1d,其从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朝向上侧平板部1a延伸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该第二弹簧部1d向上侧平板部1a赋予弹力,当从上方俯视时,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以上侧平板部1a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并且延伸设置成在沿上下方向进行动作时相互不干涉,第一弹簧部1c相对于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折弯形成,并且第一弹簧部1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大,第二弹簧部1d相对于上侧平板部1a和下侧平板部1b中的至少一方折弯形成,并且第二弹簧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大。

由此,通过将第一弹簧部1c的板厚方向和第二弹簧部1d的板厚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采取在卷绕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方向上的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另外,通过上侧平板部和下侧平板部、第一弹簧、第二弹簧,能够可靠地进行与被接触部的连接。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上侧平板部1a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1n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1k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1n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上侧板部1k、以及与上侧板部1k的下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1m构成,第一弹簧部1c或第二弹簧部1d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1n的金属板的中间板部1m折弯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1n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1k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上侧平板部1a。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下侧平板部1b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1q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1p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1q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下侧板部1p、以及与下侧板部1p的上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1r构成,第一弹簧部1c或第二弹簧部1d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1q的金属板的中间板部1r折弯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1q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1p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下侧平板部1b。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第一弹簧部1c被折弯成从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在下侧平板部1b的上侧卷绕,第二弹簧部1d被折弯成从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朝向上侧平板部1a突出,并且在下侧平板部1b的上侧卷绕。

由此,在从上方俯视的情况下,在至少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x1方向侧端部)和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x2方向侧端部),下侧平板部1b不超出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所以能够减小搭载面积。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平板部1b的y1方向侧端部和y2方向侧端部,下侧平板部1b成为不超过比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更靠外侧的位置的结构,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搭载面积。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在下侧平板部1b上的避开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位置,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1e,止动部1e的高度尺寸h是与下侧平板部1b中的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根基部1f的高度尺寸h相同的高度尺寸。

由此,假设在通过电子设备等部件a经由上侧平板部1a将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向下方按压到需要量以上的情况下,使部件a与止动部1e接触,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能够防止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破损。另外,通过将止动部1e的高度尺寸h设为下侧平板部1b中的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根基部1f的高度尺寸h,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发生塑性变形。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止动部1e设置在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外侧。

由此,通过在从上方俯视压接连接器1时,将止动部1e设置于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外侧,能够减轻手指等从侧方与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发生破损。另外,还能够作为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在上下方向上伸缩时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

由此,通过使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减小,能够确保进行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弹性力,并且能够增加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行程(变得容易挠曲)。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宽度尺寸w从下侧朝向上侧整体地减小即可,也包括宽度局部性地增大。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第二弹簧部1d与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连续设置,在上侧平板部1a的下侧具备从第二弹簧部1d延伸设置的辅助上侧平板部1h。

由此,通过构成为将上侧平板部1a重叠配置于辅助上侧平板部1h的上方,从而使施加给上侧平板部1a的按压力均等地施加在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上,所以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在被按压时难以发生倾斜,从而能够确保规定的弹性力,并且由倾斜引起的变形等不良状况也难以产生。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的特征在于,上侧平板部1a和辅助上侧平板部1h被配置成以可接触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分离。

由此,通过将上侧平板部1a和辅助上侧平板部1h分离地配置,从而在形成压接连接器1的形状后进行了电镀处理等表面处理的情况下,也对上侧平板部1a的下表面和辅助上侧平板部1h的上表面实施表面处理,所以能够防止发生腐蚀。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中,当从上方俯视时,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以隔着上侧平板部1a而对置的方式配置,所以使上侧平板部1a在被按压时难以发生倾斜,而能够容易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以下使用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mp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mp的工序的工序图。制造方法mp具有冲裁工序mp1、第一卷绕工序mp2、第二卷绕工序mp3、第三折弯工序mp4、第二折弯工序mp5、以及第一折弯工序mp6。如图5所示,首先进行冲裁工序mp1。冲裁工序mp1是由一张金属板将冲裁体(未图示)形成为一体的平板状的工序,其中,该冲裁体由下侧平板部1b、从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延伸设置的第一弹簧部1c、从所述第一弹簧部1c延伸设置的上侧平板部1a、以及从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第二弹簧部1d构成。在冲裁工序mp1之后进行第一卷绕工序mp2。第一卷绕工序mp2是由冲裁体折弯形成第一弹簧部1c、以使第一弹簧部1c卷绕的工序。在第一卷绕工序mp2之后进行第二卷绕工序mp3。第二卷绕工序mp3是由冲裁体折弯形成第二弹簧部1d、以使第二弹簧部1d卷绕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冲裁工序mp1之后进行第二卷绕工序mp3,然后进行第一卷绕工序mp2的顺序。在第二卷绕工序mp3之后进行第三折弯工序mp4。第三折弯工序mp4是由冲裁体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折弯形成止动部1e的工序。在第三折弯工序mp4之后进行第二折弯工序mp5。第二折弯工序mp5是将第二弹簧部1d折弯、以使第二弹簧部1d相对于下侧平板部1b竖立设置的工序。在第二折弯工序mp5之后进行第一折弯工序mp6。第一折弯工序mp6是将第一弹簧部1c折弯、以使第一弹簧部1c相对于下侧平板部1b竖立设置,避免第一弹簧部1c与第二弹簧部1d干涉的工序。通过这种制造工序,从而完成压接连接器1。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在第一卷绕工序mp2和第二卷绕工序mp3之后进行第三折弯工序mp4的顺序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卷绕工序mp2和第二卷绕工序mp3之后依次进行第二折弯工序mp5、第一折弯工序mp6,然后进行第三折弯工序mp4的顺序。另外,上侧平板部1a在第一卷绕工序mp2中形成,辅助上侧平板部1h在第二卷绕工序mp3中形成。

以下,对通过这种制造方法mp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1的制造方法mp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冲裁工序mp1,由一张金属板将冲裁体形成为一体的平板状,其中,该冲裁体由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构成,该第一弹簧部1c与下侧平板部1b和上侧平板部1a一体地从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延伸设置,该第二弹簧部1d从隔着所述下侧平板部1b而与所述下侧平板部1b的一端部对置的下侧平板部1b的另一端部延伸设置;第一卷绕工序mp2,在冲裁工序mp1之后折弯形成第一弹簧部1c,以使第一弹簧部1c卷绕;第二卷绕工序mp3,在冲裁工序mp1之后折弯形成第二弹簧部1d,以使第二弹簧部1d卷绕;第二折弯工序mp5,在第二卷绕工序mp3之后将第二弹簧部1d折弯,以使第二弹簧部1d相对于下侧平板部1b竖立设置;以及第一折弯工序mp6,在第一卷绕工序mp2和第二折弯工序mp5之后,将第一弹簧部1c折弯,以使第一弹簧部1c相对于下侧平板部1b竖立设置,避免第一弹簧部1c与第二弹簧部1d干涉。

由此,能够由一张金属板形成压接连接器,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未记载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大约90度的角度对形成一体的中间部1m、1r折弯三次而使其形成在俯视下270度左右的范围内,但也可以为以圆弧形成的螺旋形状或者其形成范围在90度以上即可,更优选在180度以上。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6至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图,图6(a)是表示压接连接器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从图6(a)所记载的x1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图,图7(a)是表示从图6所记载的z1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俯视图,图7(b)是表示从图6所记载的y2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沿着图7所记载的剖面线c-c剖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压接连接器2具有沿着包括x1-x2方向和y1-y2方向在内的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的上侧平板部2a、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上侧平板部2a的下方的下侧平板部2b、以及将上侧平板部2a的一端部(x2方向侧的端部)与下侧平板部2b的一端部(x1方向侧的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z1-z2方向)上具备弹性的弹簧部2c。压接连接器2由具有l字形状部2f和l字形状部2m的金属板构成,其中,该l字形状部2f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上侧板部2d、以及与上侧板部2d的下侧(z2方向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y1-y2方向)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e构成,该l字形状部2m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下侧板部2g、以及与下侧板部2g的上侧(z1方向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n构成。上侧平板部2a是折弯上侧板部2d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x1-x2方向)延伸设置,下侧平板部2b是折弯下侧板部2g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

如图7所示,弹簧部2c相对于上侧平板部2a和下侧平板部2b折弯形成,通过以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的方式将具有l字形状部2f、2m的金属板的中间板部2e、2n折弯、并且将从上侧板部2d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e和从下侧板部2g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n连续设置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材料的宽度尺寸w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大。另外,如图8所示,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形成为,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例如,如图8所示的w1、w2、w3那样,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根据位置的不同而不同。若按照接近于下侧(下侧平板部2b)的位置顺序排列w1、w2、w3,则是w1、w2、w3的顺序,若示出大小关系,则是w1>w2>w3。

另外,如图7所示,在下侧平板部2b的避开弹簧部2c的位置,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2h。从上方侧俯视时,止动部2h设置在弹簧部2c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止动部2h以分别从下侧平板部2b的x2方向侧、y1方向侧、y2方向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止动部2h的高度尺寸h形成为与和下侧平板部2b连续设置的弹簧部2c的根基部2k的高度尺寸h相同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高度尺寸h和高度尺寸h为相同的尺寸,但止动部2h的高度尺寸h也可以为大于等于根基部2k的高度尺寸h以上或者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

接着,使用图9对压接连接器2的动作进行说明。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动作说明用的示意图,图9(a)是表示初始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2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9(b)是表示动作状态下的压接连接器1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在实际使用压接连接器2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与所搭载的电子设备的不同于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pt1的电路基板的配线图案pt2的连接等中使用。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压接连接器2配置在配线图案pt1上、并且配线图案pt2重叠配置在压接连接器2的上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这种使用方法。

配置在配线图案pt1上的压接连接器2以下侧平板部2b与配线图案pt1接触的方式配置,压接连接器2与配线图案pt2电连接。如图9(a)所示,压接连接器2在上方未配置配线图案pt2的初始状态下,上侧平板部2a通过弹簧部2c的弹性力而向上方突出。

当将配线图案pt2配置在上方时,如图9(b)所示,压接连接器2向下方(z2方向)挠曲。这时,压接连接器2与配线图案pt2压接,压接连接器2与配线图案pt2稳定地电连接。即,经由压接连接器2,将设置有配线图案pt1的配线基板与设置有配线图案pt2的配线基板电连接。

以下,对通过第二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具有:上侧平板部2a,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下侧平板部2b,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上侧平板部2a的下方;以及弹簧部2c,其将上侧平板部2a的一端部与下侧平板部2b的一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弹簧部2c相对于上侧平板部2a和下侧平板部2b折弯形成,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通过将弹簧部2c的板厚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采取在卷绕弹簧部2c的方向上的弹簧部2c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上侧平板部2a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2f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2d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2f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上侧板部2d、以及与上侧板部2d的下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e构成,弹簧部2c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2f的金属板的中间板部2e折弯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2f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2d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由此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上侧平板部2a。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下侧平板部2b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2m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2g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2m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下侧板部2g、以及与下侧板部2g的上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n构成,弹簧部2c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2m的金属板的中间板部2n折弯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

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2m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2g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下侧平板部2b。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在下侧平板部2b的避开弹簧部2c的位置处,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2h。

由此,通过连接止动部2h,能够限制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能够防止弹簧部2c的破损。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止动部2h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从下侧平板部2b连续设置的弹簧部2c的根基部2k的高度尺寸。

由此,通过将止动部2h的高度尺寸设为大于等于根基部2k的高度尺寸,能够将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限制在弹簧部2c发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弹簧部2c的破损。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止动部2h设置在弹簧部2c的外侧。

由此,通过将止动部2h设置于弹簧部2c的外侧,能够防止手指等从侧方接触弹簧部2c而使其破损。另外,能够作为弹簧部2c在上下方向上伸缩时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中的特征在于,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

由此,通过使弹簧部2c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减小,能够确保进行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弹性力,并且能够增加弹簧部2c的行程。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从下侧朝向上侧整体地减小即可,也包括宽度局部性地增大。

以下使用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制造方法mp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2的制造方法mp的工序的工序图。制造方法mp具有冲裁工序mp1、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2、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3、以及弹簧部形成工序mp4。如图10所示,首先进行冲裁工序mp1。冲裁工序mp1是由一张金属板将曲柄状冲裁部(未图示)形成为一体的平板状的工序,其中,该曲柄状冲裁部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中间板部2e、朝向上侧与中间板部2e的一端部连续设置的上侧板部2d、以及朝向下侧与中间板部2e的另一端部连续设置的下侧板部2g构成。在冲裁工序mp1之后进行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2。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2是将曲柄状冲裁部的上侧板部2d折弯而形成上侧平板部2a的工序。在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2之后进行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3。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3是将曲柄状冲裁部的下侧板部2g折弯而形成下侧平板部2b的工序。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冲裁工序mp1之后进行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3,然后进行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2的顺序。在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3之后进行弹簧部形成工序mp4。弹簧部形成工序mp4是将曲柄状冲裁部的中间板部2e折弯以使中间板部2e卷绕从而形成弹簧部2c的工序。通过这种制造工序从而完成压接连接器2。

以下,对通过这种制造方法mp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器2的制造方法mp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冲裁工序mp1,由一张金属板将曲柄状冲裁部形成为一体的平板状,其中,该曲柄状冲裁部由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一体的中间板部2e、2m、朝向上侧与中间板部2e、2m的一端部连续设置的上侧板部2d、以及朝向下侧与中间板部2e的另一端部连续设置的下侧板部2g构成;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2,在冲裁工序mp1之后折弯上侧板部2d而形成上侧平板部2a;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mp3,在冲裁工序mp1之后折弯下侧板部2g而形成下侧平板部2b;以及弹簧部形成工序mp4,在冲裁工序mp1之后折弯中间板部2e、2m以使中间板部2e、2m卷绕从而形成弹簧部2c。

由此,能够由一张金属板形成压接连接器,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如以上那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接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能够按照以下那样进行变形来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不同的压接连接器进行说明,但为了容易说明,关于部位名和标号等,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说明中使用的部位名和标号等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使用的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11(a)是表示压接连接器1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沿着图11(a)所记载的剖面线d-d剖开压接连接器1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压接连接器1的图,图12(a)是表示压接连接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2(b)是表示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侧平板部1a是由上侧平板部1a和辅助上侧平板部1h构成的结构,但上侧平板部1a也可以是仅由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侧平板部1a构成且通过第二弹簧部1d的上侧的前端部来保持上侧平板部1a的下表面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止动部1e是设置在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外侧的构造,但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内侧且上侧平板部1a的下方的构造。由此,假设在通过某个部件a经由上侧平板部1a将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向下方按压到需要量以上的情况下,使部件a经由上侧平板部1a而与止动部1e接触,由此能够限制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能够防止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的破损。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是以单体使用压接连接器1的结构,但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以覆盖压接连接器1的周围的方式盖上保护罩7的结构。通过设置保护罩7,能够在手指等意外地接触到的情况下,难以向第一弹簧部1c和第二弹簧部1d传递水平方向上的力,从而防止压接连接器1破损。另外,由于保护罩7沿着压接连接器1的外形被引导,所以难以发生倾斜,容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附图标号说明

1压接连接器

1a上侧平板部

1b下侧平板部

1c第一弹簧部

1d第二弹簧部

1e止动部

1f根基部

1h辅助上侧平板部

1k上侧板部

1m中间板部

1nl字形状部

1p下侧板部

1ql字形状部

1r中间板部

2压接连接器

2a上侧平板部

2b下侧平板部

2c弹簧部

2d上侧板部

2e中间板部

2fl字形状部

2g下侧板部

2h止动部

2k根基部

2ml字形状部

2n中间板部

7保护罩

mp制造方法

mp1冲裁工序

mp2第一卷绕工序

mp3第二卷绕工序

mp4第三折弯工序

mp5第二折弯工序

mp6第一折弯工序

mp制造方法

mp1冲裁工序

mp2上侧平板部形成工序

mp3下侧平板部形成工序

mp4弹簧部形成工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