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抗器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4145发布日期:2019-04-03 00:08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抗器的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抗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抗器的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电抗器主要用于限制电网电压突变和操作过电压引起的电流冲击。它能够改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以及降低电机噪音等特点。

现有的电抗器,如图1所示,主要由安装板01、铁芯02、线圈03及端子组件组成,其中,端子组件包括快速连接端子04、连接快速连接端子 04和线圈03的漆包线05、L形插板06以及保护盖07,L形插板06为绝缘纸材质,快速连接端子04穿插固定在纸质的L形插板06上,保护盖07将快速连接端子04和漆包线05的连接处遮盖,然后一体包扎于线圈03上。显然,这种电抗器采用纸质的L形插板06安装固定快速连接端子04,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纸质L形插板06的柔软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端子歪斜、绝缘纸损坏等问题,使得生产的电抗器产品质量较差,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接线端子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电抗器的接线端子。

一种电抗器的接线端子,包括固定在所述电抗器侧板、成型有安装部的安装板,和固定在所述安装部的安装孔的接线件,所述接线件成型有设置在所述安装孔上、用于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部,和远离所述安装孔、用于连接内接导线的内接部。

所述外接部成型有于所述安装孔连通的接线柱,所述接线柱的内壁成型有与螺丝配合的螺纹。

所述外接部的相对两侧成型有与所述安装孔的孔边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接线件的第一固定凸缘。

所述内接部成型有容纳槽,所述内接导线焊接固定于所述容纳槽内。

所述安装板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部一侧、用于支撑所述安装部的支撑部,和连接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安装部一端、用于固定所述安装板的固定部。

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面成型有用于增强强度的第一加强筋;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固定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所述安装部、支撑部和固定部一体注塑成型。

所述外接部远离所述内接部的一端成型有第二固定凸缘。

所述安装部成型有适于容纳所述第二固定凸缘的安装槽。

所述安装孔设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分隔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抗器的接线端子,包括固定在电抗器侧板、成型有安装部的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部的安装孔的接线件,接线件成型有设置在安装孔上、用于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部,和远离安装孔、用于连接内接导线的内接部;上述接线端子通过设置在电抗器外的安装板和固定在安装板上的接线板实现外接导线和内接导线的电连接,安装时,只要将外接导线固定到接线件的外接部,内接导线固定到内接部即可,操作便利,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绝缘纸安装接线端子,不易破裂,安装稳固,提高了电抗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抗器的接线端子,外接部成型有于安装孔连通的接线柱,接线柱的内壁成型有与螺丝配合的螺纹;上述结构通过螺丝与接线柱的配合能便于外接导线的拆装,且外接导线安装牢固,不易脱离。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抗器的接线端子,外接部的相对两侧成型有与安装孔的孔边配合、用于固定接线件的第一固定凸缘;上述结构是为了固定接线件,防止接线件从安装孔上脱出。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抗器的接线端子,内接部成型有容纳槽,内接导线焊接固定于容纳槽内;上述结构能将内接导线牢固的固定在接线件上,安装槽能有效的保护内接导线,避免内接导线与接线件的连接处受到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抗器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线端子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接线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板;11、安装部;111、安装孔;1111、第一部分;1112、第二部分;112、安装槽;113、分隔板;12、支撑部;121、第一加强筋;13、固定部;131、第二加强筋;2、接线件;21、外接部; 211、接线柱;212、第一固定凸缘;213、第二固定凸缘;214、折钩;22、内接部;221、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所示,电抗器的接线端子包括固定在所述电抗器侧板、成型有安装部11的安装板1,和固定在所述安装部11的安装孔111的接线件2,所述接线件2成型有设置在所述安装孔111上、用于连接外接导线的外接部21,和远离所述安装孔111、用于连接从内接导线的内接部22,所述内接导线从所述电抗器的线圈引出;所述外接部21与所述内接部22一体成型,且由金属材料制得。

上述接线端子通过设置在所述电抗器外的所述安装板1和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上的所述接线板实现所述外接导线和内接导线的电连接,安装时,只要将所述外接导线固定到所述接线件2的所述外接部21,所述内接导线固定到所述内接部22即可,操作便利,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绝缘纸安装接线端子,不易破裂,安装稳固,提高了电抗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外接部21成型有于所述安装孔111 连通的接线柱211,所述接线柱211的内壁成型有与螺丝配合的螺纹;上述结构通过螺丝与接线柱211的螺纹的配合能便于外接导线的拆装,且外接导线安装牢固,不易脱离。

进一步,所述外接部21的相对两侧成型有与所述安装孔111的孔边配合、用于固定所述接线件2的第一固定凸缘212;上述结构是为了固定接线件2,防止接线件2从安装孔111上脱出。

特别的,所述外接部21远离所述内接部22的一端成型有第二固定凸缘213;所述安装部11成型有适于容纳所述第二固定凸缘213的安装槽112;所述第二固定凸缘213装入到所述安装部11的所述安装槽112内,能有效的防止所述安装部11翘起,这样所述接线件2通过第二固定凸缘213和穿过所述安装孔111的外接部21将所述接线件2的两端均固定在所述安装部 11上,不易弹起,能有效的避免所述接线件2从所述安装板1上脱出。

另外,所述第一固定凸缘212的两端成型有垂直所述安装部11设置的折钩214;上述结构能给所述第一固定凸缘212向下的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固定凸缘212紧贴在所述安装孔111的孔边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11包括第一部分1111和第二部分1112,所述第一部分1111的尺寸不小于所述第二部分1112的尺寸,所述外接部 21罩盖在所述第一部分1111上,所述第一固定凸缘212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11的孔边,所述内接部22垂直于所述外接部21设置,从所述第二部分1112穿过向下延伸。

进一步,所述内接部22成型有容纳槽221,所述内接导线焊接固定于所述容纳槽221内;所述容纳槽221成U字型;上述结构能将所述内接导线牢固的固定在所述接线件2上,所述容纳槽221能有效的保护所述内接导线,避免所述内接导线与所述接线件2的连接处受到破坏。

另外,所述安装板1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安装部11一侧、用于支撑所述安装部11的支撑部12,和连接在所述支撑部12远离所述安装部11一端、用于固定所述安装板1的固定部13;所述安装部11、支撑部12和固定部 13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安装部11、固定部13均垂直于所述支撑部12设置。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12远离所述安装部11的一面成型有用于增强强度的第一加强筋121;所述支撑部12和所述固定部13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131;上述第一加强筋121是为了增强所述支撑部12的强度;所述第二加强筋131是为了增强所述支撑部12和固定部13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111设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安装孔111之间设置有分隔板11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安装孔111设为两个,是本实施例根据常用电抗器具有两根内接导线设定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其他数量的安装孔111,并且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孔111之间设置有所述分隔板113,所述分隔板113是为了两相邻外接导线之间相互影响。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