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8450发布日期:2019-07-24 09:3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实现显示面板全屏显示,使用户获得更好的观看体验,提高屏占比,需将绑定区翻折到背面,从而减小边框。而在翻折过程中,因金属走线容易断裂导致弯折工艺失败,从而导致驱动显示面板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降低了显示面板弯折区走线断裂的风险,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第一走线,所述第一走线至少位于所述弯折区的部分为纳米金属走线。

具体地,所述纳米金属走线为纳米银线、纳米铜线或纳米镍线。

具体地,所述第一走线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为曲线形。

具体地,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弯折区,并且覆盖所述第一走线。

具体地,所述保护层为有机层。

具体地,所述非显示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表面的无机层,所述第一走线设置于所述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所述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第一走线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凹槽。

具体地,显示面板还包括:

薄膜晶体管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显示区,在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上,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依次包括堆叠设置的半导体有源层、栅极绝缘层、栅极层、层间绝缘层和源漏极金属层;

所述无机层与所述栅极绝缘层或所述层间绝缘层同层设置。

具体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走线,所述第二走线设置于所述显示区;

外接端子,所述外接端子设置于所述绑定区;

所述第一走线一端与所述第二走线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接端子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二走线为纳米金属走线。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基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弯折区。非显示区包括设置于基板上的第一走线,第一走线至少位于弯折区的部分为纳米金属走线。通过设置第一走线为纳米金属走线,使第一走线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耐弯折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从而可以在弯折区弯折时降低第一走线断裂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绑定区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避免了显示面板驱动失效的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6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现有技术中,将绑定区弯折到显示面板背面的弯折技术是全屏无边框显示面板采用的核心技术。显示面板的弯折区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走线,其中基板可以采用有机材料,例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材料。当对弯折区进行弯折时,由于弯折的内侧为基板,其采用质地较软的PI材料,导致弯折区的弯折弧顶端不平滑,极易造成弯折区出现死角,从而造成走线断裂。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参见图1至图3,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基板10包括显示区11和位于显示区11周边的非显示区12。非显示区12包括弯折区121。非显示区12包括设置于基板10上的第一走线13,第一走线13至少位于弯折区121的部分为纳米金属走线。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基板10的显示区11上还包括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像素单元与绑定区122之间的电连接通过弯折区121的第一走线13实现。弯折区121为非显示区12发生弯折形变的区域。非显示区12还可以包括绑定区122,弯折区121位于显示区11和绑定区122之间。当弯折区121弯折,使绑定区122弯折到显示面板的背面时,弯折区121的第一走线13同样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面,因此第一走线13需要承受弯折时自身产生的应力以及基板10释放的应力。通过设置第一走线13为纳米金属走线,使其具有延展性好,更耐弯折的特性。延展性好的特性可以减少第一走线13弯折时自身产生的应力,更耐弯折的特性可以使第一走线13在承受基板10释放的应力时不易发生断裂,因此通过设置第一走线13为纳米金属走线,可以降低第一走线13断裂的风险,从而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1与绑定区122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避免了显示面板驱动失效的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另外,因第一走线13为纳米金属走线,并且因纳米金属走线的横向尺度很小,相对于普通金属走线来说,载流子在边界上的散射现象将会显现,因此相对于普通金属走线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因此,通过设置第一走线13为纳米金属走线,不仅可以降低弯折区121弯折第一走线13的断裂风险,同时可以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实现显示区11与绑定区122之间的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走线13的类型不做限定。例如,第一走线13可以为栅线、数据线或公共电极线等。另外,本实施例对弯折区121的个数亦不做具体限定,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弯折区121。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弯折区的第一走线为纳米金属走线,使第一走线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耐弯折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从而可以在弯折区弯折时降低第一走线断裂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绑定区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避免了显示面板驱动失效的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纳米金属走线可以为纳米银线、纳米铜线或纳米镍线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地,显示区11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多个像素单元均需与绑定区122电连接,因此弯折区121包括多条第一走线13。多条第一走线13均为纳米金属走线。优选地,多条第一走线13为同一种纳米金属走线,可以在制作显示面板的工艺中,在基板10上的弯折区121通过涂布、印刷或喷墨打印的方式沉积一层纳米金属线并烘干,再经过刻蚀(如激光镭射、湿法刻蚀或干法刻蚀)的方法蚀刻出第一走线13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走线13在基板1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为曲线形。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走线13部分为曲线形,如此可以增加第一走线13的可拉伸长度,增加了第一走线13的抗拉伸能力,从而可以在弯折区121弯折时降低第一走线13断裂的风险,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绑定区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避免了显示面板驱动失效的现象,提高了显示面板的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走线13的曲线部分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只要构成了非直线的几何图形,例如可以为光滑的曲线,或者可以为多条直线线段构成的弯折线,或者为光滑的曲线和直线线段的组合。又或者,第一走线13的弯曲部分的形状可以为波浪形、锯齿形等弯折结构,只要该形状可以增加第一走线13的可拉伸长度即可。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弯折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层15,保护层15设置在弯折区121,并且覆盖第一走线13。

具体地,保护层15可以是无机层,也可以是有机层。优选地,保护层15为有机层。通过保护层15覆盖第一走线13,可以保护第一走线13免受外力作用造成第一走线断裂。同时有机层可以缓冲应力,从而可以使第一走线13受到的应力降低,进而降低第一走线13断裂的风险。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沿图6中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至图7所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12还包括置于基板10表面的无机层16,第一走线13设置于无机层16远离基板10的表面。无机层16远离基板10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161,第一走线13至少部分设置于凹槽161。

具体地,第一走线13部分设置于凹槽161内,此时第一走线13在凹槽161内的部分与在凹槽161外的部分会形成一个高度差,进而可以增加第一走线13的长度,有利于缓解弯折时第一走线13受到的应力,提高第一走线13的耐弯折性能,从而可以降低弯折区弯折时第一走线13断裂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第一走线13可以对应设置一个或多个凹槽161,当一条第一走线13设置一个凹槽161时,凹槽161沿第一走线13延伸方向的尺寸可以等于第一走线13的长度,即凹槽161贯穿弯折区121。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对凹槽161的深度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使第一走线13在凹槽161处形成一高度差即可。示例性的,凹槽161的深度可以等于无机层16的厚度,使得第一走线13在凹槽161处具有一较大的高度差,从而更好的缓冲第一走线13受到的应力。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走线19和外接端子20,第二走线19设置于显示区11,外接端子20设置于绑定区122。第一走线13一端a与第二走线19电连接,另一端b与外接端子20电连接。

具体地,第二走线19与显示区11的像素单元连接,外接端子20与驱动电路板连接,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时,驱动电路板发送显示驱动信号,显示驱动信号通过第一走线13传输给显示区11的第二走线19,驱动显示区11中的像素单元发光。

另外,第二走线19可以为纳米金属走线。当第二走线19为纳米金属走线时,第二走线19占用的面积减小,使得显示区11可以有更大的面积是指像素单元,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像素密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显示面板的还包括薄膜晶体管层,设置在基板10的显示区11,在远离基板10的方向上,薄膜晶体管层依次包括堆叠设置的半导体有源层171、栅极绝缘层172、栅极层173、层间绝缘层174和源漏极金属层175。无机层16与栅极绝缘层172或层间绝缘层174同层设置。

具体地,在基板10和薄膜晶体管层之间还可以包括缓冲层18,缓冲层18层可覆盖基板10板可的整个上表面。缓冲层18可阻挡氧和湿气,防止湿气或杂质通过基板10扩散,并且在基板10的上表面上提供平坦的表面。薄膜晶体管层以顶栅型的薄膜晶体管为例,薄膜晶体管层包括位于缓冲层18上的半导体有源层171,半导体有源层171包括第一半导体区1711和第二半导体区1712。第一半导体区1711用作薄膜晶体管的沟道,第二半导体区1712用作薄膜晶体管的源区和漏区。采用诸如二氧化硅和硅的氮化物等无机绝缘材料的栅极绝缘层172形成在半导体有源层171上,扫描线(未示出)和栅极层173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72上,栅极层173连接到扫描线。源漏极金属层175和数据线形成在层间绝缘层174上。

具体地,参考图7至图9,第二走线19可以为扫描线、数据线和公共电极线等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示例性地,第二走线19为数据线时,与第二走线19连接的第一走线13可以与第二走线19同层设置,即设置于层间绝缘层174表面,此时无机层16与层间绝缘层174同层设置,无机层16可以与层间绝缘层174在同一工艺中形成,减少工艺步骤。

另外,第二走线19为扫描线时,与第二走线19连接的第一走线13可以与第二走线19同层设置,即设置于栅极绝缘层172表面,此时无机层16与栅极绝缘层172同层设置,机层16可以与栅极绝缘层172在同一工艺中形成,减少工艺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薄膜晶体管层上还包括平坦化层1411以及发光元件,薄膜晶体管层、平坦化层1411和发光元件共同构成像素单元。发光元件由阳极1412、阴极1414和设置在二者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有机层构成。更具体地说,在阴极1414和阳极11412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发光层1413。发光层1413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发光有机化合物。其中,发光元件的阳极1412通过在平坦化层1411上设置的孔洞连接至源漏极金属层175的漏极。另外,发光元件还可以采用薄膜封装结构142进行封装,通过薄膜封装结构142阻隔氧气和水汽进入发光元件,实现对发光元件的保护,提高显示面板的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显示面板的情况,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其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可以为任意涉及弯折区的显示面板,示例性的显示面板可以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显示面板、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面板或拉伸OLED显示面板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显示装置810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显示面板811。

显示装置810可以是手机、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