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661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在芯片模块端脚与电连接器端子接触位置产生变化时自动调整端子的相对位置的电连接器端子。
美国专利第3,676,832、4,498,725、4,988,310号揭露了一种以零插入力方式组接于中央处理器并与电路板电性接合的电连接器,如

图1及图2所示,该电连接器6主要包括有端子60、收容该端子60的底座601,以及盖置于底座601上并用以承置中央处理器的盖体602等构造,其中承置有中央处理器的盖体602能带动中央处理器产生相对于底座601的运动,使中央处理器端脚7(请参考图3)与电连接器6端子60之间达成电性接触。该电连接器6的端子60包括有接合部61及由接合部61一体延伸出的对接部62,其中接合部61用来电性接合于电路板(未图示),对接部62则在其顶侧凸伸出一对一端向内弯折且平行相对的弹性臂,这两个弹性臂的相对间距大于芯片模块端脚7的部分为收容端621,其可供芯片模块端脚7以零插入力的方式插置于电连接器6,并延伸到电连接器6的底座601时可以收容在收容端621之间而不与其产生任何接触,而两弹性臂之间的相对间距小于芯片模块端脚7直径的则为夹持端622,在芯片模块及其端脚7受盖体602的带动而由端子60对接部62的收容端621移向夹持端622时,这两个夹持端622恰好夹持将芯片模块端脚7,以使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6之间达成零插入力式的电性导通。但是,该电连接器6的端子60在芯片模块端脚7顺利插置于端子60收容端621的对称中心线位置上时(请参考图3),还能与端子60相导接而产生有效的电讯传输,但是,在芯片模块端脚7插入该收容端621而未处于中心线上或因盖体602及底座601上的尺寸公差而使芯片模块的端脚7在相对运动前后有偏位情形发生时(请参考图4),即可能造成芯片模块端脚7无法与端子夹持端622正常接触,而造成接点或接触阻抗不稳定或不断发生瞬间变动的问题。这样,不但不能保证芯片模块端脚7与端子60的对接部62之间稳定的接触,而且容易伤害敏感的芯片模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该端子与芯片模块端脚接触的一端可配合芯片模块端脚的所在位置相对于该端子另一端适当转动,从而自动调整电连接器端子位置,以保证芯片模块端脚与电连接器端子间接触位置及接触阻抗值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有可将整个端子固持在电连接器上的固定部,该固定部还延伸出接合部以电性接合于电路板上,在固定部一侧一体延伸有对接部,该对接部至少设有一夹持端,该夹持端能在芯片模块用于传输电讯的端脚插入电连接器后将其夹持并构成电性导通。另外,在固定部与对接部之间的连接处设有连接部,其具有自动调整的功能,因而能在芯片模块端脚与对接部的夹持端相导接时局部保持该夹持端的夹持构形,从而获得稳定的电性接触效果。
根据上述的构造特征,本实用新型端子的对接部是一个呈弯弧状的金属片体,该对接部一侧的弯折处形成收容端,且该收容端弯折包容的内部收容尺寸大于与其对接的芯片模块端脚的直径,而使芯片模块端脚利用零插入力插入电连接器内时不致与收容端接触,而收容端向一侧延伸形成两个平行且彼此相对的夹持端,这两个夹持端的间距小于芯片模块端脚的直径,因此当芯片模块端脚插入电连接器内并由端子对接部的收容端移向夹持端时,这两个夹持端恰好能夹持芯片模块的端脚,而使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端子之间电性导通,另外,在芯片模块端脚插入收容端内前后有偏位情形时,端子刚性较弱的连接部将能适当旋动以保持夹持端对该端脚的夹持状态。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芯片模块端脚与电连接器端子接触位置产生变化时该端子可以自动调整端子的相对位置,从而具有稳定的接触阻抗值。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电连接器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现有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端脚连接前后的局部构造俯视图。
图4是现有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端脚另一连接情形的局部构造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与其所应用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电连接器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插入电连接器绝缘座后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与芯片模块端脚导接前后的局部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与芯片模块端脚另一导接情形的局部俯视图。
请同时参考图5及图6所示,该电连接器1主要包括绝缘座2、盖置于绝缘座2上的盖体20及收容于绝缘座2内的端子3等构造。其中盖体20可用来承置芯片模块并适当带动其产生相对于绝缘座2的运动,且此盖体20上设有对应于芯片模块的开孔(未标号),以供芯片模块端脚4(请参考图4)通过并相对运动使其与电连接器端子3之间达成电性接触。
请配合参考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3由金属片体一体成型,包括对接部31、固定部32及连接二者的连接部33,其中对接部31是一个呈弯弧状的金属片体。在该对接部31一侧的弯折处形成有收容端311,而且该收容端311弯折包容的内部空间尺寸大于与其对接的芯片模块端脚4的直径,而使芯片模块在利用零插入力方式组接于电连接器1上时,其端脚4恰好可以容置在收容端311所弯折包容的空间内,而不与收容端311的任何一部分相抵接。另外,在对接部31相对于收容端311的另一端一体延伸出两个平行且彼此相对的夹持端312,这两个夹持端312的相对间距则小于芯片模块端脚4的直径,因此当芯片模块端脚4插入电连接器1内并由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1移向夹持端312时,这两个夹持端312恰好能夹持芯片模块端脚4,而使芯片模块与电连接器端子3之间电性导通(如图7所示)。另外,连接部33位于对接部31与固定部32之间,该连接部33从收容端311上适当位置处以一适当宽度一体延伸而出,其宽度及刚性均较小,因此可随芯片模块端脚4与对接部31彼此导接时的实际位置需要而适当扭曲。固定部32是一个长形的板体,该板体两相对的外侧缘各设有若干个凸起321,用来与电连接器1的绝缘座2相干涉,使整个端子3能固持于电连接器1的绝缘座2内。固定部32远离于连接部33的另一侧边上垂直于固定部32一体延伸出接合部34,该接合部34的侧表面上可预植锡球,用来将端子3电性接合在电路板的电接点(未图示)上。
请参考图8,当芯片模块端脚4穿过盖体20上的孔洞而延伸到绝缘座2时,如果处于理想状态时,该芯片模块端脚恰好可以插入并处于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2的对称中心线上,这样在芯片模块端脚4受盖体20带动而由端子3的收容端311移向夹持端312时,该夹持端312可以有效夹持芯片模块端脚4(如图8实线示)。请参考图9,当芯片模块端脚4插入电连接器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1后并非处在所述的理想位置时(如图9虚线所示),则端子3刚性较弱的连接部32可随芯片模块端脚4与对接部31彼此导接时的实际位置需要而适当扭曲,以使电连接器端子3的对接部31的夹持端312能始终有效夹持住芯片模块的端脚4(如图9实线示),这样便可保证电连接器端子3与芯片模块间稳定的接触及电性传导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用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电路板,该端子包括固定部、对接部及连接部,其特征在于对接部是一个呈弯弧形的金属片状体,该对接部一侧的弯折处形成收容端,该对接部至少设有一夹持端,连接部则设于固定部与对接部之间并将二者连接,该连接部为宽度及刚性均比对接部的夹持端小的片状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收容端弯折包容的内部空间尺寸大于与其对接的芯片模块端脚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对接部的夹持端是从收容端一体延伸出的平行且彼此相对的片状体,这两个片状体的间距小于芯片模块端脚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固定部远离连接部的一侧边上垂直于固定部一体延伸出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固定部的两相对外侧缘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凸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有固定部与对接部等构造,其中固定部用来将整个端子固持于电连接器上,该固定部还延伸有接合部以电性接合于电路板,对接部则为两弹性臂,其具有直径大于芯片模块端脚的收容端和直径小于芯片模块端脚的夹持端,该对接部可配合芯片模块端脚所在的位置产生相对于固定部的适当转动,借此适当转动可保持芯片模块端脚与该电连接器端子对接部间稳定而一致的电性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62GK2377718SQ99226278
公开日2000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13日
发明者卢松青, 萧世伟, 黄耀諆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