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661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其端子具有并排式双悬臂接触部分的电连接器。
美国专利第3,676,832、4,498,725、4,988,310号等案揭示了一种以零插入力方式组接中央处理器,并与电路板电性接合的电连接器,请参考

图1所示,该电连接器6主要包括有端子60、收容该端子60的底座601,以及盖置于底座601上用来承置中央处理器的盖体602等构造,其中承置有中央处理器的盖体602能适当带动中央处理器产生相对于底座601的运动,使中央处理器端脚7(如图3所示)能与电连接器端子60间达成电性接触。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该电连接器6的端子60包括有固定部61、对接部62及连接二者的连接部63等构造,其中固定部61的两相对外侧缘分别设有若干凸起611,用来与电连接器6的底座601干涉,而将整个端子60固持于电连接器6内。该固定部61还延伸出接合部64以电性接合于电路板(未图示)。对接部62则为一U形悬臂,该U形悬臂弯折处形成收容端621,其弯折包容的内部空间尺寸大于晶片模组端脚7的直径,而使晶片模组端脚7以零插入力的方式插入电连接器6中并收容在其中而不与收容端621产生任何接触。该U形悬臂的开口端为两个彼此相对且平行的夹持端622,这两个夹持端622的相对间距小于晶片模组端脚7的直径,因此当晶片模组端脚7插入电连接器6内,并当端子60对接部62的收容端621移向夹持端622时,这两个夹持端622恰好能夹持将晶片模组端脚7,而使晶片模组与电连接器6之间达成电性导通。但是,这些电连接器端子的连接部位于收容端与固定部之间的位置上,也就是说,相对于实际发生接触的对接部的夹持端而言是一种不对称的设计,使电讯传输途径不一致,而容易发生讯号传输延迟的情形,进而不能获得均匀接触的效果。另外,该电连接器端子的连接部为较宽且具有较强刚性的结构,因此在晶片模组端脚7插入后,恰好处于理想位置时(如图3虚线示),还可以达到晶片模组端脚与电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接触(如图3实线示)。然而,在因为盖体及底座制造时的误差而使晶片模组的端脚插入后不能处于所述的理想位置时(如图4虚线示),该对接部就不能配合晶片模组端脚的所在位置做任何调整,因此一旦晶片模组的端脚自对接部的收容端移向夹持端时,将可能发生一端接触而另一端不接触的不正常情形(如图4实线示)。以致于不能确保晶片模组端脚与端子的对接部间稳定的接触效果,同时夹持端也将因为过度的弯折而出现弹性疲乏、无法正常夹持的现象。另外,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固定部在固定干涉于电连接器的底座时,其干涉方向平行于晶片模组端脚从收容端移向夹持端的移动方向,因此端子焊固于电路板的接合部除了需要承受晶片模组移动前后施加的作用力外,同时必须因此承受一个相对于固定部的转动力矩,使该接合部容易松动而脱离电性接合的稳定状态,甚至会使电连接器的端子扭曲或损坏。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以并联方式获得均匀接触的连接效果,并且电连接器的端子可相对于导接位置产生自动调整作用,借此能始终保持晶片模组与端子间充分的接触正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电连接器包括有底座,盖置于底座上的盖体及收容于底座内的端子,该端子包括固定部,用来将整个端子固持于电连接器的底座上,并从固定部底缘延伸出接合部以供端子电性接合于电路板上。并且在固定部一侧一体延伸有对接部,该对接部采用对称的“U”形双悬臂设计,两夹持端设于对接部两彼此相对且平行的部分,对接部远离夹持端的另一侧弯折处形成收容端。而且固定部与对接部间的连接处设有一刚性较弱的连接部,当晶片模组端脚插入电连接器后如果其位置不佳,该连接部可以适当转动,从而保证端子对接部的夹持端可以始终有效夹持晶片模组端脚。另外,固定部则在其两相对外侧缘上分别设有若干个凸起,该凸起与底座的干涉配合方向垂直于晶片模组端脚与电连接器端子接触配合的移动方向,借此可避免因端子的对接部与晶片模组端脚接触时的磨擦作用力相对在端子焊固于电路板的电性接合部分产生破坏性的转动力矩。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电连接器的端子与晶片模组端脚之间具有稳定且均匀的接触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现有电连接器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现有电连接器端子与晶片模组端脚连接前后的局部构造俯视图。
图4是现有电连接器与晶片模组端脚另一连接情形的局部构造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晶片模组端脚导接前后的局部构造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晶片模组端脚另一导接情形的局部构造俯视图。
请参考图5所示,该电连接器1包括底座2、盖置于底座2上的盖体20及收容于底座2内的端子3等构造。其中盖体20用来承置晶片模组并适当带动其产生相对于底座2的运动。同时,盖体20上设有对应于晶片模组的开孔(未标号),该开孔可提供晶片模组的端脚4(请参考图7所示)穿过并达到底座2处,而在前面所述的相对运动中与电连接器端子3之间达成电性接触。
再请参考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的端子3包括对接部31、固定部32及连接二者的连接部33,该对接部31是一个U形的金属片状体,该对接部31一侧的弯折处形成收容端311,此收容端311弯折包容的内部空间尺寸大于与其对接的晶片模组端脚4的直径,借以使晶片模组利用零插入力的方式组接于电连接器1上时,其穿过盖体20的各端脚4恰好可以对应容置于收容端311所弯折包容的空间内,而不与收容端311的任何一部分相抵接。另外,在对接部31相对于收容端311的另一端侧处一体延伸形成两个平行且彼此相对的夹持端312,这两个夹持端312的相对间距小于晶片模组端脚4的直径,因此当晶片模组端脚4插入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1内,并由收容端311移向夹持端312时,这两个夹持端312恰好能夹持晶片模组的端脚4,以使晶片模组与电连接器端子3之间电性导通。另外,连接部33由对接部31的对称中心部位以适当宽度一体向下延伸而成,对接部31即相对于该连接部33而具有对称结构。该连接部33的宽度及刚性都比对接部31的任何一部分要小,因此可随晶片模组端脚4与对接部31彼此导接时的实际位置需要而适当扭曲。固定部32是一个长形的板体,其长度方向恰好与晶片模组端脚4的移动方向相垂直,并且其两相对外侧缘各设有若干个凸起321,用来与电连接器1的底座2收容端子3用的孔洞壁相干涉,使整个端子3能有效固持于电连接器1的底座2上。另外,在相对于固定部32与连接部33相连处的固定部32另一侧边上垂直于固定部32一体延伸有接合部34,该接合部34的一侧表面上可预植锡球而将端子3电性接合并固持于电路板的电接点(未图示)上。
由于本实用新型端子3对接部31所设有的双悬臂相对于连接部33对称配置,因此当晶片模组端脚4移向电连接器端子3对接部31的夹持端312并与其接触时,可以通过并联方式获得均匀接触的电气效果,而避免讯号传送延迟的情形。另外,当晶片模组端脚4穿过盖体20上的孔洞延伸至绝缘座2时,当该端脚4处于理想状态即位于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1的对称中心线上(如图7虚线所示),这样在该晶片模组端脚4受盖体20带动而相对由端子3的收容端311移向夹持端312时,该夹持端312可以有效夹持晶片模组端脚4(如图7实线所示)。而当晶片模组端脚4插入电连接器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1后并不是处在理想状态时(如图8所示),也可以通过端子3刚性较弱的连接部32随晶片模组端脚4与对接部31彼此导接时的实际位置需要适当扭曲,而使电连接器1端子3的对接部31的夹持端312可以始终有效夹持住晶片模组的端脚4(如图8所示),因此仍然可以保证电连接器6端子3与晶片模组间稳定的接触及电性传导效果。同时,由于端子3固定部32的凸起321与电连接器1底座2的干涉固接方向垂直于晶片模组端脚4自端子3对接部31的收容端311移向夹持端312的移动方向,而使晶片模组端脚4移动前后施加于端子3上的作用力将直接分散到底座2上,而不致于影响端子3焊固于电路板的接合部34,并可避免现有设计中接合部容易松动而脱离电性接合的稳定状态、甚至会使电连接器端子扭曲损坏的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及电路板,其包括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的底座、盖置于底座远离电路板一侧面上的盖体及分别收容于底座的端子收容槽内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端子设有呈对称的“U”形双悬臂的对接部,两夹持端设于该对接部两彼此相对且平行的部分,端子对接部远离夹持端的另一侧弯折处形成收容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收容端弯折包容的内部空间尺寸大于与其对接的晶片模组端脚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夹持端及其与电路板电性接合的部分间还设有固定部,连接部即设于固定部与两夹持端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端子还设有一连接部,该连接部设在对接部与固持部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底座、盖体及端子,该端子包括对接部及固定部,其中固定部可将整个端子固持于电连接器上,并且固定部一体延伸出接合部用来与电路板电性接合,对接部为具有并排式接触部分的双悬臂设计,可以通过并联方式获得均匀接触的电气效果,从而避免讯号传送延迟的情形。同时,此端子的对接部可配合晶片模组端脚的所在位置产生相对于固定部的传动,从而保持晶片模组端脚与该电连接器端子对接部间稳定的电性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115GK2376093SQ99226279
公开日2000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13日
发明者萧世伟, 黄耀諆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