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393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安装的O形环靠前侧区域(防水区域内)。
[0064]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壳体主体20的嵌合筒部24的里面竖立设置有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在该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导水槽26A。并且,在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的前壁竖立设置有供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12A通过的大致圆筒形状的端子插通部26B,在该端子插通部26B的下侧形成有形成为扇形的导水孔26C。该导水孔26C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的前壁。
[0065]如图8所示,在使副壳体30与壳体主体20的嵌合筒部24嵌合的状态下,在嵌合筒部24的后端与副壳体30的前端之间形成有间隙S。由构成该间隙S的内壁构成导水部27。S卩,导水部27通过在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的后端缘26D与副壳体30的前表面30A之间空出间隙S而形成。并且,导水部27配置于由密封构件31形成的防水区域外,并且以横穿腔14的配置而形成。
[0066]在壳体主体20的下端部形成为呈管状的排水部28向下方突出。该排水部28配置于壳体主体20的后端,并位于导水部27的下方。换言之,排水部28形成为从开口部向下方延伸,所述开口部使导水部27的底壁向下方开口,并且浸入到导水部27内的水向车辆的外部排水。在排水部28的下端部形成有保持部28A,该保持部28A通过稍微增加直径而形成。并且,由于保持部28A的外周面形成为锥面形状,因而在将排水软管(未图示)与导水部27连接时,易于进行其连接作业。并且,在保持部28A中排水软管被增加直径,因而排水软管不易于从排水部28脱落。
[0067]并且,在壳体主体20的连接器嵌合部21的下端部形成有承接槽21C。如图3所示,该承接槽21C通过使罩部21A的下端部向下方鼓出而形成。浸入到罩部21A的内周面与端子容纳部21B的外周面之间的水向下方流走而贮存于承接槽21C。此外,如图8所示,排水部28与承接槽21C的后端部中的下表面连接。并且,排水部28也与导水部27的下表面连接。换言之,排水部28形成为使导水部27的下表面以及承接槽21C的后端部向下方开口。
[0068]导水部27的间隙S与导水槽26A、端子插通部26B的内部空间、导水孔26C、承接槽21C以及排水部28连通。并且,如果使副壳体30嵌合于嵌合筒部24内,则后侧端子容纳筒部32嵌合于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内从而形成一个腔14。此时,在导水部27中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的导水槽26A与后侧端子容纳筒部32的排水孔32A以相互连通的方式重叠而配置。因此,浸入到端子容纳部21B的水通过导水孔26C浸入到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内,并通过后侧端子容纳筒部32的排水孔32A、导水槽26A等从排水部28向车辆的外部排水。并且,浸入到罩部21A与端子容纳部21B之间的水贮存于承接槽21C并从排水部28向车辆的外部排水。
[0069]本实施方式为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车辆侧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组装之前,将锁定板25B组装于台座部25A。锁定板25B从壳体主体20的后方通过装配孔25C并压入台座部25A。锁定板25B的压入完成之后,在使盖15的密封安装部15B从壳体主体20的后方与装配孔25C嵌合的状态下,从后方组装致动器16。以将致动器16的装配座16D紧靠于盖15的圆筒部15D的方式拧紧装配螺钉BI。由此,通过盖15和致动器16 —起紧固而固定于壳体主体20并且装配孔25C被盖15封闭。
[0070]接着,与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5个车辆侧端子12安装于保持件13。从各车辆侧端子12引出的电线W分别沿径向插入于保持件13中的对应的纵向槽,如果插入到里端,则电线连接部12B以及电线W的末端沿保持件13的端子防脱部13A配置。接着如果将各电线W向后方拉拽,则各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主体部12C与端子防脱部13A卡定,从而各车辆侧端子12以防止向后方脱落的方式安装。
[0071]这样,在5个车辆侧端子12相对于保持件13以防止向后方脱落的方式临时组装之后,保持件13安装于副壳体30的后表面。各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12A从后方插入于副壳体30的腔14,接着如果保持件13按副壳体30的后表面,则嵌入于各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主体部12C的O形环紧密地嵌入于后侧端子容纳筒部32内,通过其摩擦力,在各电线W(车辆侧端子12)的末端上获得已一体地子装配(sub assembly)副壳体30和保持件13的方式。
[0072]换言之,在电线W群的末端形成有预先组装副壳体30和保持件13的子装配体,并且为5个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12A从副壳体30的前表面30A整齐排列地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如上所述以在电线W群的末端形成有子装配体的方式与壳体主体20分开地送入将车辆侧连接器10装配于车辆的车身的现场。
[0073]在装配时,壳体主体20预先固定于车身。具体而言,壳体主体20以面临在车身上开口的供电口的方式配置于车身的内侧,设置于壳体主体20的装配部23通过与在供电口的口缘部设置的被装配部(未图示)接触并螺栓紧固而固定。
[0074]从该状态起,各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12A从后方插入于壳体主体20的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内并且副壳体30从后方嵌合于嵌合筒部24内。副壳体30使各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12A插通于对应的前侧端子容纳筒部26的端子插通部26B。并且,使保持件13的周壁沿嵌合筒部24的外周面安装,从而副壳体30以嵌合于嵌合筒部24内的方式而锁定。由此,副壳体30 —体地组装于壳体主体20,并为形成有壳体11和单一的腔14的状态,所述单一的腔14在前后方向上贯通该壳体11。
[0075]与此相伴,与各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车辆侧端子12的端子连接部12A插入到对应的腔14并直到正确位置且由于保持件13的端子防脱部13A而以防止后方脱落的方式被容纳。从各车辆侧端子12引出的电线W群向后方引出,并且与在车辆上搭载的电池等连接。另外,从壳体11的嵌合筒部24直到电线W群的引出部分通过安装索环41而防水。另一方面,在壳体11的前表面安装前盖(未图示),从而车辆侧连接器10的装配完成。
[0076]在进行充电操作的情况下,打开在供电口设置的盖体之后,还卸下壳体主体20的未图示的前盖,使图1所示的充电用连接器50的端子容纳筒53与连接器嵌合部21嵌合。与此同时,使充电用连接器50的锁定臂54的卡定部56以及覆盖它的保护壁59与车辆侧连接器10的锁定嵌合部22嵌合,从而卡定部56从后方与被卡定部25卡定。如果检测到两连接器10、50已正确嵌合这一情况,则致动器16的轴部16A从图10所示的解除位置向图12所示的卡定位置飞出。由此,形成为被卡定部25与卡定部56双重卡定的状态,能够防止在充电中不留神两连接器10、50脱离的情况。此后,从商用电源进行对在车辆搭载的电池进行充电。
[0077]在洗车时,存在使用高压水的情况。该情况下,即使高压水直接冲击锁定嵌合部22,由于构成锁定嵌合部22的保护壁22A阻挡大部分的水,因此在到达内壁22B时为水滴程度。此时,在致动器16的轴部16A的前端设置有防水部16E,所述防水部16E形成为凸缘状且以扩大了一圈的方式扩径,因而由于该防水部16E而不存在水浸入到致动器16的箱体16C内的风险。并且,由于在插通孔22C的开口边缘部与箱体16C之间也夹持有O形环40,因而水不会从插通孔22C浸入到车辆的内部。并且,由于在装配孔25C的内周面与盖15的密封安装部15B之间夹持有密封环15A,因而水不会从装配孔25C浸入到车辆的内部。
[0078]另一方面,在高压水直接冲击连接器嵌合部21的情况下,作为水的浸入路径,在向罩部21A与端子容纳部21B之间浸入的情况下,考虑有两种向端子容纳部21B的腔14浸入的情况。首先,对于浸入到罩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