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8542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可以提高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公差余量。
【专利说明】
插头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具有两个对接头的插头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0002]2014年I月21日授权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8632351号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可相对第一对接件有一定的浮动空间。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作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可以使得浮动的第二对件件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
[0003]现有技术中,所述金属弹片制造成本高、安装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调节浮动的对接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成本低。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
[0006]具体实施结构如下:
[0007]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及第二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
[0008]进一步包括电路板,所述线缆通过电路板与第一对接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完全收容在金属壳体内。
[0009]所述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设有让第二对接件浮动运动的间隙,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上的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以填补所述间隙。
[0010]所述第二对接件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通过导电泡棉在所述第二对接件在浮动时保持与金属壳体之间持续的接地连接。
[0011]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上壳体卡扣配合在一起的下壳体。
[0012]所述橡胶圈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设置使得第二对接件仅能在靠近及远离第二对接件的方向上运动。
[0013]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
[0014]所述第一对接件符合USBC型标准,所述第二对接件为直流电源插头。
[0015]所述线缆的中心线与第一对接件的中心线重合以便于线缆的组装。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对接件外侧套设有橡胶圈可以调整浮动设计的第二对接件,该结构成本较低、安装容易。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立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18]图2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19]图3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0020]图4是图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
[0021]图5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22]图6是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7是沿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8是符合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立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25]图9是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0026]图10是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的部分分解图。
[0027]图11是图10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
[0028]图12是沿图8中D-D方向的剖视图。
[0029]图13是沿图1中E-E方向的剖视图。
[0030]【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1]插头连接器组件1,2主体部10,20
[0032]上部100 收容空间1000
[0033]第一收容槽1001 第二收容槽1002,2002
[0034]第三收容槽1003 凸起部2004
[0035]下部101 上收容空间102
[0036]第一上收容槽103 第二上收容槽 104
[0037]第三上收容槽105 下收容空间106
[0038]第一下收容槽107 第二下收容槽 108
[0039]第三上收容槽109 第一对接件11,21
[0040]金属壳110 第二对接件12,22[0041 ]导电外壳 120 线缆 13,23
[0042]芯线130 金属壳体14,24
[0043]上壳体140 下壳体141
[0044]电路板15 橡胶圈16,26
[0045]导电泡棉17
[0046]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0047]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主体部10、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10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11、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10内与第一对接件11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12、在主体部10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11,12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13、及收容在主体部10内的金属壳体14。所述金属壳体14包覆第一对接件11及第二对接件12与线缆13连接的部分。所述第一对接件11固持在主体部10内,所述第二对接12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0内,从而第二对接件可以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I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能够兼容更大的公差。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I还包括收容在金属壳体14内的电路板15,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11,12通过电路板与线缆1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对接件12位于主体部10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16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12浮动空间。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I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件12上的导电泡棉17,所述导电泡棉17设置在第二对接件12与金属壳体14之间以填补间隙。所述第一对接件11符合USB C型标准,其传输速度可达到lOG/s,所述第一对接件11包括设置在外侧的金属壳110,所述第二对接件12为直流电源插头。
[0048]所述主体部10包括上部100及与上部100配合在一起的下部101。所述上部100包括上收容空间102、与上收容空间102连通的第一上收容槽103、与上收容空间102连通并与第一上收容槽103并排设置的第二上收容槽104、及与上收容空间102连通并与第一上收容槽103相对设置的第三上收容槽105。所述下部101包括下收容空间106、与下收容空间106连通的第一下收容槽107、与下收容空间106连通并与第一下收容槽107并排设置的的第二下收容槽108、及与下收容空间106连通并与第一下收容槽107相对设置的第三上收容槽109。当所述上部100与所述下部101配合后,所述上收容空间102与下收容空间106共同形成收容所述金属壳体14的收容空间1000,所述第一上收容槽103与第一下收容槽107共同形成收容第一对接件11的第一收容槽1001,所述第二上收容槽104与第二下收容槽108共同形成收容第二对接件12的第二收容槽1002,所述第三上收容槽105与第三下收容槽109共同形成收容线缆13的第三收容槽1003。所述第一对接件11通过第一收容槽1001伸出主体部10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第二对接件12通过第二收容槽1002伸出主体部10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所述橡胶圈16套设在第二对接件12外侧并收容在第二收容槽1002中,所述橡胶圈16设计成在安装后上下方向上已经被压缩,从而第二对接件12不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浮动,所述橡胶圈16在靠近或远离第一对接件11的左右方向上未被压缩,从而可以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可以调整与第一对接件11之间的间距,可以兼容更大的公差。
[0049]所述线缆13包括若干芯线130,所述芯线130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与第一对接件11电性连接,另一部分与第二对接件12电性连接。与第一对接件11连接的芯线130通过所述电路板15电性连接,与第二对接件12连接的芯线130直接与第二对接件12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15完全收容在金属壳体14内,所述金属壳体14包覆第一对接件11及第二对接件12与线缆13连接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缆13为单根,所述线缆13露在主体部10外侧的部分的中心线与第一对接件11的中心线重合,从而可以便于线缆13的组装。
[0050]所述金属壳体14包括上壳体140及与上壳体140卡扣配合在一起的下壳体141。所述金属壳体与第二对接件12配合的地方留有可让第二对接件左右运动的间隙,所述导电泡棉17套设在第二对接件12上并设置在橡胶圈16的后方,所述导电泡棉17设置在金属壳体14的前方,并可密封所述金属壳体14与对接件12之间存在的间隙,从而让第二对接件12可以左右运动的同时,防止电磁干扰信号通过该间隙进入或传出金属壳体14。所述第二对接件12包括导电外壳120,所述导电外壳120通过导电泡棉17在所述第二对接件12在浮动时保持与金属壳体14之间持续的接地连接。所述金属壳体14外侧还包设有铝箔或其他屏蔽件(未图示),从而将金属壳体14其他部分的缝隙封闭以防电磁干扰。
[0051]如图8-1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2,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头连接器组件I大部分结构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所述线缆23包括并排设置的两根,其中一根与第一对接件21连接,另一根与第二对接件22连接。所述金属壳体24在主体部20内仅包覆第一对接件21,从而金属壳体24无需留出供第二对接件22浮动的间隙,因此本实施例中,无需设有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泡棉17。所述第二收容槽2002中设有向上及向下凸起的凸起部2004,所述凸起部2004在上下方向上将橡胶圈26压缩,从而橡胶圈26在上下方向上没有变形空间,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对接件22只能在左右方向上运动。
[005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I,2的第二对接件12,22外侧套设有橡胶圈16,26可以调整浮动设计的第二对接件12,22,该结构成本较低、安装容易。
【主权项】
1.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及第二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电路板,所述线缆通过电路板与第一对接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完全收容在金属壳体内。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设有让第二对接件浮动运动的间隙,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上的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以填补所述间隙。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通过导电泡棉在所述第二对接件在浮动时保持与金属壳体之间持续的接地连接。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上壳体卡扣配合在一起的下壳体。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圈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设置使得第二对接件仅能在靠近及远离第二对接件的方向上运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件符合USBC型标准,所述第二对接件为直流电源插头。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的中心线与第一对接件的中心线重合以便于线缆的组装。
【文档编号】H01R11/05GK205543297SQ201620064886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5日
【发明人】张 成, 樊晓, 陈钧, 吴荣发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