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片及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9789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弹片及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防抖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应用于光学防抖的音圈马达及应用 于该音圈马达的弹片。
背景技术
相机模组通过快门控制光线投射到影像感测器的时间长短,比如,快门速度为1/2 秒时,表示影像感测器感光的时间为1/2秒,若在这1/2秒内由于抖动的原因同一束光线 在影像感测器上发生移动,影像感测器就会记录下该光线的运动轨迹,使拍摄的照片模糊 不清。为了补偿由于抖动造成的光线偏移量,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利用影像稳定系统 以防止抖动的相机模组。具体请参阅Cardani B.等人2006年4月在Control Systems Magazine, IEEE (Volume 26, Issue 2, Page (s)± L 白勺 ife t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for digital cameras,,。随着数码相机技术不断发展,相机的机身往往既小且轻,容易造成手震,导致影像 模糊。以下三种情况容易产生模糊的影像一,长焦聚拍摄,由于长镜头会将相机的振幅放 大,轻微的抖动也会造成较大的模糊,因此手部震动对画面清晰度的影响较使用广角镜头 明显。二,弱光环境拍摄,在室内、黄昏等弱光源环境,相机会将快门速度调得较慢以增加入 光量,因此较易发生手震。三,微距拍摄,细微对象在镜头高倍放大的情况下,轻微震动也会 变得相当明显。这些情况都可以造成手震,使得影像变得模糊。由于所拍摄的物体距离远 大于相机晃动的位移,所以通常手震造成影像模糊的主要原因都是相机本身的偏转,而非 相机本身的位移,特别是在远距离拍摄时这种情形特别严重。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在拍摄过程中防止由于相机的抖动造成成像偏移的音 圈马达及能够应用于上述音圈马达的弹片。

发明内容
下面将以具体实施例说明一种弹片及一种音圈马达。一种弹片,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 二固定部之间的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三固定部之间的第二弹性部。所述 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及连接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 的第三侧边。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三侧边靠近第一侧边的一端相邻。所述第三固定部与第 三侧边靠近第二侧边的一端相邻。所述第一弹性部呈波浪形,且自第一侧边远离第三侧边 的一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也呈波浪形,且自第二侧边远离第三侧边的一 端向第二固定部延伸。—种音圈马达,其包括其包括固定组件、可动组件、滚动元件、第一磁性元件及第 二磁性元件及所述弹片,所述固定组件具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可动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一 收容空间内,所述弹片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固定于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 于可动组件,所述滚动元件可滚动地耦合于固定组件与可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设于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设于可动组件,并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对,所述第 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其中之一为电磁铁,用于产生相互作用的磁力以使得可动组件 通过滚动元件的滚动而相对于固定组件转动。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弹片,可以在第一固定部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及第三固定部绕不 同的方向发生偏转时提供弹性回复力。并且,本技术方案中的弹片中的两个弹性部相对于 内固定部相互对称设置,可以保证内固定部受到的弹性力平衡。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音圈马 达,在可动组件和固定组件之间设置了上述的弹片进行连接,通过控制线圈中的电流的方 向,使得相应的两个磁性元件之间产生洛仑兹力,可以可动组件绕着滚动元件发生转,从而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音圈马达可以应用于相机模组防抖。


图1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弹片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沿V-V线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4沿VI-V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可动组件相对于固定组件绕Y轴偏转的示意 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音圈马达可动组件相对于固定组件绕X轴偏转的示意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弹片及音圈马达作进一步详细说 明。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弹片100,其包括一体成 型的第一固定部110、第一弹性部120、第二弹性部130、第二固定部140及第三固定部150。第一固定部110用于与音圈马达的可动组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 110连接于第一弹性部120和第二弹性部130之间。第一固定部110大致呈长方形的片状, 其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边111、与第一侧边111相对的第二侧边112、沿长度方向 延伸的第三侧边113、与第三侧边113相对的第四侧边114。为了方便与可动组件需要光线 透过的区域相配合,自第三侧边113向第四侧边114形成有半圆形的开口 115。本实施例 中,在第一固定部110内还开设有相互对称的两个L型通孔116,以减轻弹片100的重量并 且节约制造弹片100的材料。第一弹性部120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0与第二固定部140之间,第一弹性部120沿 基本平行于第一固定部1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第一侧边111相邻,其长度基本与第一固 定部Iio的宽度相等,第一弹性部120基本呈波浪形,其具体可以为正弦波,余弦波,方波, 三角波等形状。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0基本成方波形,其包括多个第一延伸段121及 多个第二延伸段122,第一延伸段121与第二延伸段122交替连接,即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段121仅连接有一个第二延伸段122,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段122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一 延伸段121。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部120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0的第一侧边111靠近第 四侧边114的一端。第一延伸段121与第一固定部110的长度方向基本平行,第二延伸段 122与第一固定部110的宽度方向基本平行。具体的,第一弹性部120包括5个第一延伸段 121及4个第二延伸段122,位于第一弹性部120两端的第一延伸部121分别与第一固定部 110和第二固定部140相连接,每个第二延伸部122平滑连接于与其相邻的第一延伸段121 的一端,从而使得第一弹性部120基本呈方波形。即第一弹性部1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 延伸段121、第二延伸段122、第一延伸段121、第二延伸段122、第一延伸段121、第二延伸段 122、第一延伸段121、第二延伸段122及第一延伸段121。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段121的 宽度大于第二延伸段122的宽度,当然,第一延伸段121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第二延 伸段122的宽度。第一延伸段121和第二延伸段122的长度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弹 性变形的大小和该弹片需要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大小进行设定。第二弹性部130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0与第三固定部150之间。第二弹性部130 的形状与第一弹性部120的形状相同。第一弹性部120与第二弹性部130关于第一固定部 110的中心轴线对称。第二弹性部130沿基本平行于第一固定部11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 第二侧边112相邻,其长度基本与第一固定部110的宽度相等,第二弹性部130基本呈方波 形,其包括多个第三延伸段131及多个第四延伸段132,第三延伸段131与第四延伸段132 交替连接,即相邻的两个第三延伸段131仅连接有一个第四延伸段132,相邻的两个第四延 伸段132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三延伸段131。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部130连接于第一固定 部110的第二侧边112靠近第四侧边114的一端。第三延伸段131与第一固定部110的长 度方向基本平行,第四延伸段132与第一固定部110的宽度方向基本平行。具体的,第二弹 性部130包括5个第三延伸段131及4个第四延伸段132,位于第二弹性部130两端的第三 延伸段131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10和第三固定部150相连接,每个第四延伸段132平滑连 接于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三延伸部131的一端之间,从而使得第二弹性部130基本呈方波形, 即第二弹性部1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延伸段131、第四延伸段132、第三延伸段131、第四 延伸段132、第三延伸段131、第四延伸段132、第三延伸段131、第四延伸段132及第三延伸 段131。本实施例中,第三延伸段131的宽度大于第四延伸段132的宽度,当然,第三延伸 部131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或者小于第四延伸段132的宽度。第三延伸段131和第四延伸段 132的长度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弹性变形的大小和该弹片需要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 大小进行设定。第二固定部140和第三固定部150用于固定于音圈马达的固定组件。第二固定部 1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固定片141和第二固定片142,第二固定片141和第二固定片142 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一固定片141与第三侧边113相邻,位于靠近第一侧边111 的一端,与第一弹性部120相连接,第一固定片141与第一固定部110位于同一平面内。第 二固定片142与第一固定片141远离第一弹性部120的一端相连,第二固定片142垂直于 第一固定片141所在的平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固定片141与第一弹性部120相连接处 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43,用于通过其将第二固定部140与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第 二固定部140的形状也可以只包括第一固定片141,第一定位孔143也可以开设于第一固定 片141内。
第三固定部150与第二固定部140形状相同并关于第一固定部110的中心轴线对 称。第三固定部1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固定片151和第四固定片152,第三固定片151和 第四固定片152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三固定片151与第三侧边113相邻,位于靠 近第二侧边112的一端,与第二弹性部130相连接,第三固定片151与第一固定部110位于 同一平面内。第四固定片152与第三固定片151远离第二弹性部130的一端相连,第四固 定片152垂直于第三固定片151所在的平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三固定片151与第二弹性 部130相连接处开设有第二固定孔153,用于通过其将第三固定部150与固定组件固定连 接。可以理解,第三固定部150的形状也可以只包括第三固定片151,第二定位孔153也可 以开设于第三固定片151内。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部140和第三固定部150也可以直接相互连接。请参见图3,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片200,其结构与本技术方案第 一实施例提供的弹片100的结构相近。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弹性部220及第二弹性部230 的形状均基本呈三角波形。具体的,第一弹性部220包括多个第一延伸段221和多个第二 延伸段222。第一延伸段221和第二延伸段222相互交替相连,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段221 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二延伸段222,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段222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一延 伸段221。第一延伸段2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延伸段222的延伸方向不同且均不平行于第 一固定部210的宽度方向。第二弹性部230的形状与第一弹性部220的形状相同,并关于 第一固定部21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音圈马达300,其包括固 定组件310、可动组件320、连接于固定组件310和可动组件320之间的弹片330、第一磁性 元件341、第三磁性元件342、第五磁性元件343、第二磁性元件351、第四磁性元件352、第 六磁性元件353及转动地耦合于固定组件310与可动组件320之间的滚动元件360。弹片 330可以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弹片,下面以采用第一实施例提供 的弹片为例进行说明。固定组件310包括一个固定框架311及一个固定板312。固定框架311长方形固定框架,其包括第一侧壁3111、第二侧壁3141、第三侧壁 3113及第四侧壁3114,第一侧壁3111、第二侧壁3112、第三侧壁3113及第四侧壁3114围 成一第一收容空间3115。其中,第一侧壁3111与第二侧壁311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3113 与第四侧壁3114相对设置。第二侧壁3112的中心开设有第一收容孔3116,第三侧壁3113 的中心开设有第二收容孔3117,第四侧壁3114的中心开设有第三收容孔3118。在第一侧 壁3111的平行于固定框架311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一端的中心,形成有一个凹陷3119,用于 将固定板312固定配合于固定框架311。固定板312固定于固定框架311,其用于将弹性元件330固定于固定框架311并且 用于与滚动元件360配合连接。固定板312的形状与固定框架310的形状相配合。固定板 312包括收容部3121和与收容部3121相互连接的固定部3122。收容部3121的形状与凹陷 3119的形状相配合,收容部3121收容于凹陷3119内,固定部3122固定于第一侧壁3111、 第三侧壁3113和第四侧壁3114。在收容部3122靠近收容空间3115的内表面3123开设有 圆形的第一收容槽3124,用于配合收容滚动元件360。可动组件320包括收容框架321及连接板322。
收容框架321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3115内,其包括第一侧板3211、第二侧板
3212、第三侧板3213、第四侧板3214及顶板3215。第一侧板3211、第二侧板3212、第三侧板
3213、第四侧板3214及顶板3215围成一长方体形第二收容空间3216。第二收容空间3216 用于收容需要音圈马达300驱动的元件,如镜片或镜头模组等。第一侧板3211与第一侧壁 3111相邻,第二侧板3212与第二侧壁3112相邻,第三侧板3213与第三侧壁3113相邻,第 四侧板3214与第四侧壁3114相邻。连接板322固定于收容框架321,其用于与固定板313共同配合收容滚动元件 360。本实施例中,连接板322固定于收容框架321的顶3215和第一侧板3211。连接板322 具有连接部3221,连接部3221设置于固定板312的收容部3121和第一侧板3211之间,连 接部3221与收容部3121不相接触。在与第一收容槽3124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收容 槽3222。第二收容槽3222也为半球形凹槽。优选地,第二收容槽3222与第一收容槽3124 大小相等。可以理解,第一收容槽3124也可以开设于第一侧壁3111,第二收容槽3222开设于 第一侧板3211,仅需第一收容槽3124和第二收容槽3222相对,围成的空间可收容滚动元件 360即可。弹片330的第一固定部331固定于可动组件320,使得固定组件310的中心轴线 垂直于弹片330的第一固定部331。将弹片330所在的平面定义为XY平面,将与第一固定 部331宽度方向定义X轴方向,将XY平面与X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垂直 于XY平面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334固定于第一侧壁3111。具 体的,第一固定片3341固定于第一侧壁3111的上表面靠近第三侧壁3113的一侧,第二固 定片3342与第一侧壁3111的外表面相接触。第三固定部335固定于也固定第一侧壁3111 具体的,第三固定片3351固定于第一侧壁3111的上表面靠近第四侧壁3114的一侧,第四 固定片3352与第一侧壁3111的外表面相接触。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341、第三磁性元件342及第五磁性元件343为电磁铁。 第一磁性元件341固定于第二侧壁3112,第三磁性元件342固定于第三侧壁3113,第五磁 性元件343固定于第四侧壁3114。第一磁性元件341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二侧壁3112,第三 磁性元件342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三侧壁3113,第五磁性元件343的中心轴线垂直于第四 侧壁3114。本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元件341收容并固定于第一收容孔3116内,第三磁性元 件342收容并固定于第二收容孔3117内,第五磁性元件343收容并固定于第三收容孔3118 内。第一磁性元件341与第二磁性元件351相对,其包括位于其中心轴线以上的第一 部分3411以及位于其中心轴线以下的第二部分3412。可以理解,当第一磁性元件341中通 有电流时,第一部分3411的电流流向与第二部分3412的电流流向相反。第二磁性元件351固定于第二侧板3212。当第一磁性元件341中通有电流时,第 二磁性元件351与第一磁性元件341之间产生平行于Z轴方向的磁力。第二磁性元件351 包括与所述第一部分3411相对的第一永磁铁3511和与第二部分3412相对的第二永磁铁 3512。第一永磁铁3511和第二永磁铁3512沿平行于Z轴方向相邻设置,且第一永磁铁3511 和第二永磁铁3512的磁力线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第一永磁铁3511的S极靠近第二侧 板3212,第一永磁铁3511的N极远离第二侧板3212。第二永磁铁3512的N极靠近第二侧板3212,第二永磁铁3512的S极远离第二侧板3212。当然,在第一永磁铁3511的N极靠 近第二侧板3212的情况下,第一永磁铁3511的S极也可以远离第二侧板3212。第二永磁 铁3512的S极靠近第二侧板3212,第二永磁铁3512的N极远离第二侧板3212。从而,当第一磁性元件341中通有电流时,所述第一部分3411与第二部分3412中 的电流方向相反,它们所处的第一永磁铁3511和第二永磁铁3512的产生的磁场中的磁力 线方向也相反,从而使得第一永磁铁3511和第二永磁铁3512受到的平行于固定组件310 中心轴线的洛仑兹力的方向相同。第三磁性元件342与第四磁性元件352相对,其包括位于其中心轴线以上的第三 部分3421以及位于其中心轴线以下的的第四部分3422。可以理解,当第三磁性元件342中 通有电流时,第三部分3421的电流流向与第四部分3422的电流流向相反。第四磁性元件352固定于第三侧板3213。第四磁性元件352用于当第三磁性元件 342中通有电流时,第四磁性元件352受到平行于Z轴方向的力。第四磁性元件352包括 与第三部分3421相对的第三永磁铁3521和与第四部分3522相对的第四永磁铁3522。第 三永磁铁3521和第四永磁铁3522沿平行于Z轴方向相邻设置,且第三永磁铁3521和第四 永磁铁3522的磁力线方向相反。从而,当第三磁性元件342中通有电流时,第三部分3521 与第四部分3522电流流向相反,它们所处的第三永磁铁3521和第四永磁铁3522产生的磁 场的磁力线方向相反,从而使得第三永磁铁3521和第四永磁铁3522受到平行于固定组件 310中心轴线的洛仑兹力的方向相同。相似的,第六磁性元件353固定于第四侧板3213,并与第五磁性元件343相对应。 第六磁性元件353用于当第五磁性元件343中通有电流时,使得第六磁性元件353受到平 行于Z轴方向的力。并且,通过控制第一磁性元件341和第五磁性元件343中的电流的方 向,使得第二磁性元件351和第六磁性元件353受力方向相反,从而使得可动组件320转 动。当然,音圈马达300也可以不包括第六磁性元件353及第五磁性元件343。滚动元件360配合收容于固定组件310和可动组件320之间,使得可动组件320 可以相对于固定组件310转动。本实施例中,滚动元件360为一个圆球形滚珠,其配合收容 于第一收容槽3124与第二收容槽3222内,并与第一收容槽3124的内壁和第二收容槽3222 的内壁接触。当第二磁性元件351受到平行于Z轴方向的作用力时,则可动组件320则可以 滚动元件360为支点绕平行于Y轴的直线相对于固定组件310转动。当第四磁性元件352 及第六磁性元件组353受到平行于Z轴方向的作用力时,且它们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相反 时,则可动组件320则可以滚动元件360为支点绕平行于X轴方向的直线相对于固定组件 310转动。可以理解,当音圈马达300仅用于在当第二磁性元件351受到平行于Z轴方向的 作用力,则可动组件320则可以绕平行于Y轴的直线转动时,滚动元件360也可以为设置于 可动组件320与固定组件310之间的平行于Y轴方向的枢轴,所述枢轴可以为滚柱等元件。 在此情况之下,音圈马达300则不需要设置第三磁性元件342、第四磁性元件352、第五磁性 元件343及第六磁性元件353。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7,当第一磁性元件341与第二磁性元件351之间的作用力使 得第一固定部331绕Y轴发生偏转,第一固定部331沿Z轴的方向发生偏转,使得与第一固 定部331相连的第一弹性部332和第二弹性部333也相应产生方向相反的弹性变形,从而对第一固定部331产生方向相反的弹性回复力。当第一固定部331受到的力停止作用或减 小时,则第一固定部331在第一弹性部332和第二弹性部333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请参阅图8,当可动组件320受到第三磁性元件342和第四磁性元件352之间的磁 力的作用相对于固定组件310发生偏转,则第一固定部331相对于第二固定部334和第三 固定部335发生偏转。在第一固定部331发生偏转同时,与第一侧边3311相连接第一弹性 部332向Z轴负或者正方向发生变形,从而对第一侧边3311施加Z轴正或者负方向的弹性 回复力。与第四侧边3314相连的第二弹性部333向Z轴正或者负方向发生变形,从而对第 二侧边3312施加Z轴负或者正方向的弹性回复力。从而,第一固定部331受到的力停止作 用或减小时,则第一固定部331在第一弹性部332和第二弹性部333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 置。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弹片,可以在内固定部相对于外固定部绕不同的方向发生偏转 时提供弹性回复力。并且,本技术方案中的弹片中的两个弹性部相对于内固定部相互对称 设置,可以保证内固定部受到的弹性力平衡。本技术方案提供的音圈马达,在可动组件和固 定组件之间设置了上述的弹片进行连接,通过控制线圈中的电流的方向,使得相应的两个 磁性元件之间产生洛仑兹力,可以可动组件绕着滚动元件发生转,从而本技术方案提供的 音圈马达可以应用于相机模组防抖。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方案的技术构 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方案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弹片,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 固定部之间的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三固定部之间的第二弹性部,所述第 一固定部具有第一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及连接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 第三侧边,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三侧边靠近第一侧边的一端相邻,所述第三固定部与第三 侧边靠近第二侧边的一端相邻,所述第一弹性部呈波浪形,且自第一侧边远离第三侧边的 一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也呈波浪形,且自第二侧边远离第三侧边的一端 向第二固定部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于第 一侧边,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于第二侧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关于第一固 定部的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三固定部关于第一固定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固定 片和第二固定片,所述第一固定片与第一弹性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片垂直于第一固定 片,所述第三固定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固定片和第四固定片,所述第三固定片与第二弹 性部连接,所述第四固定片垂直于第三固定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一弹性部、第二弹性部、 第一固定片及第三固定片位于同一平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为正弦波形、方波形或三角 波形,所述第二弹性部为正弦波形、方波形或三角波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为方波形,其包括多个第一 延伸段和多个第二延伸段,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段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二延伸段,相邻的 两个第二延伸段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侧 边,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弹性部也为方波形,其包括多个 第三延伸段和多个第四延伸段,相邻的两个第三延伸段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四延伸段,相 邻的两个第四延伸段之间仅连接有一个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 二侧边,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侧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均呈三角波 形,所述第一弹性部包括多个第一延伸段和多个第二延伸段,相邻的两个第一延伸段之间 仅连接一个第二延伸段,相邻的两个第二延伸段之间仅连接一个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延 伸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边所成角为锐角、直角或者钝角,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与 第一侧边所成角也为锐角、直角或者钝角,所述第二弹性部其包括多个第三延伸段和多个 第四延伸段,相邻的两个第三延伸段之间仅连接一个第四延伸段,相邻的两个第四延伸段 之间仅连接一个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三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侧边所成角为锐角、直角 或者钝角,所述第四延伸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侧边所成角也为锐角、直角或者钝角。
9.一种音圈马达,其包括固定组件、可动组件、滚动元件、第一磁性元件、第二磁性元件 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弹片,所述固定组件具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可动组件收 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所述弹片的第二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固定于固定组件,所述第 一固定部固定于可动组件,所述滚动元件可滚动地耦合于固定组件与可动组件之间,所述 第一磁性元件固设于所述固定组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固设于可动组件,并与第一磁性元件相对,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其中之一为电磁铁,用于产生相互作用的磁力 以使得可动组件通过滚动元件的滚动而相对于固定组件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所述 弹片的第一固定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音圈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 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 侧壁之间且垂直于第一侧壁,所述可动组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第三侧板,所述第一 侧板与第一侧壁相邻,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二侧板相邻,所述第三侧壁与第三侧板相邻,所述 滚动元件配合设置于第一侧板与第一侧壁之间,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固定于第二侧壁,所述 第二磁性元件固设于第二侧板,所述音圈马达还包括第三磁性元件及第四磁性元件,所述 第三磁性元件和第四磁性元件其中之一为电磁铁,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固定于第三侧壁,所 述第四磁性元件固设于第三侧板,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用于产生相互作用的 磁力以使可动组件相对于固定组件绕垂直于第三侧壁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三磁性元件和第 四磁性元件用于产生相互作用的磁力以使可动组件相对于固定组件绕垂直于第一侧壁的 方向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片,其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第三固定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的第一弹性部以及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与第三固定部之间的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具有第一侧边、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及连接于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第三侧边。所述第二固定部与第三侧边靠近第一侧边的一端相邻。所述第三固定部与第三侧边靠近第二侧边的一端相邻。所述第一弹性部呈波浪形,且自第一侧边远离第三侧边的一端向第一固定部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也呈波浪形,且自第二侧边远离第三侧边的一端向第二固定部延伸。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音圈马达。
文档编号H02K33/18GK101997382SQ20091030578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9日
发明者江舜凡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