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9915发布日期:2019-03-15 23:42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平9-23614号公报中记载有对马达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在日本公开公报平9-23614号公报的冷却装置中,液态制冷剂吸收外壳的热而蒸发,并经由外壳对马达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平9-236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如上述的冷却装置中,为了使蒸发而成为气体的液态制冷剂再次还原成液体,需要冷凝器。进行冷却的发热对象的温度越是高温,则所蒸发的液态制冷剂的量越多,因此需要大型的冷凝器。因而,在将冷却装置搭载于马达的情况下,存在马达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搭载有冷却构件并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的同时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结构的马达。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具有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以及固定于所述轴的转子铁芯;筒状的定子,所述定子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并包围所述转子;以及筒状的机壳,所述机壳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并容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多个齿,所述多个齿沿周向配置,并沿径向延伸;以及多个线圈,所述多个线圈分别卷绕于所述多个齿。在所述机壳与所述转子之间设置有填充第1冷却介质而被密闭的密闭室。在所述密闭室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容纳了所述转子铁芯的容纳空间。所述密闭室具有:内侧室,所述内侧室容纳所述多个线圈;外侧室,所述外侧室配置于所述内侧室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延伸;上侧连接部,所述上侧连接部位于比所述轴靠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处,并连接所述内侧室与所述外侧室;以及下侧连接部,所述下侧连接部位于比所述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处,并连接所述内侧室与所述外侧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搭载有冷却构件并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的同时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结构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图,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机壳的局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内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盖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局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包括转子40、定子50、机壳20、密封部件70以及压力调整装置80。如图2所示,转子40具有以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轴41以及固定于轴41的转子铁芯42。在后面叙述详细内容,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在马达10的内部使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冷却构件。

在以下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所延伸的水平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并且,在附图所示的xyz轴中,x轴方向设为轴向。y轴方向设为与x轴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z轴方向设为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这两者垂直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正侧即图2的上侧设为铅垂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z轴方向的负侧即图2的下侧设为铅垂方向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并且,x轴方向的负侧称作“前侧”。x轴方向的正侧称作“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的负侧即前侧相当于轴向一侧,x轴方向的正侧即后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另外,前侧以及后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定子50呈筒状,配置于转子40的径向外侧,并包围转子4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50具有多个定子件50a、50b。多个定子件50a、50b沿周向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定子件50a、50b彼此相互连接,由多个定子件50a、50b构成筒状的定子50。

在中心轴线j的上侧和中心轴线j的下侧分别配置有1个定子件50a。即,定子件50a是2个。上侧的定子件50a的上端是定子50的上端。下侧的定子件50a的下端是定子50的下端。定子件50b配置于2个定子件50a彼此的周向之间。在图3中,从上侧的定子件50a的周向一侧到下侧的定子件50a的周向另一侧之间配置有5个定子件50b,从上侧的定子件50a的周向另一侧到下侧的定子件50a的周向一侧之间配置有5个定子件50b。即,在图3中,定子件50a、50b的总数为12个。与定子件50a的结构相比,定子件50b的结构只在不具有后述的被插入部55c、第1贯通孔56c以及第2贯通孔56d这一方面不同。因此,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代表性地只对定子件50a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多个定子件50a分别具有齿51、线圈52以及绝缘件53。即,定子50具有多个齿51、多个线圈52以及多个绝缘件53。多个齿51沿周向配置,并沿径向延伸。多个线圈52分别卷绕于多个齿51。绝缘件53安装于齿51。

如图4所示,绝缘件53具有安装部54、第1壁部55以及第2壁部56。安装部54呈筒状,配置于齿51与线圈52之间,并覆盖齿51。安装部54向径向内侧开口。如图2所示,第1壁部55从安装部54的径向内端向轴向两侧延伸,并与后述的第1盖部22以及第2盖部20b连接。如图3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壁部55彼此相互连接,构成筒状的第1隔壁部57。第1隔壁部57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

如图4所示,第1壁部55具有:从第1壁部55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向周向另一侧凹陷的凹部55d;以及从第1壁部55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向周向另一侧突出的凸部55e。如图3所示,在凹部55d内插入有在周向一侧相邻的第1壁部55的凸部55e。凸部55e被插入到在周向另一侧相邻的第1壁部55的凹部55d内。另外,在图3中,周向一侧是指从前侧向后侧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向逆时针方向前进的一侧,周向另一侧是指从前侧向后侧观察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向顺时针方向前进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相邻的第1壁部55彼此借助防水性粘接剂而固定。更详细地说,防水性粘接剂设置于相互啮合的凹部55d与凸部55e之间,通过相互固定凹部55d和凸部55e,固定周向上相邻的第1壁部55彼此。通过该结构,能够更加防止第1冷却介质cm1流入到转子40内。

如图4所示,第1壁部55具有被插入部55c。被插入部55c设置于第1壁部55中的从安装部54向前侧延伸的部分。被插入部55c从第1壁部55的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被插入部55c向前侧开口。第1壁部55具有嵌合突出部55f。嵌合突出部55f是第1壁部55的后侧的端部,是第1壁部55的径向尺寸变小的部分。

如图2所示,第2壁部56从安装部54的径向外端向轴向两侧延伸,并与后述的第1盖部22以及第2盖部20b连接。如图3所示,在周向上相邻的第2壁部56彼此相互连接,构成筒状的第2隔壁部58。第2隔壁部58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方筒状。在图3中,由于设置有共计12个定子件50a、50b,因此第2隔壁部58是正十二角筒状。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是定子50的径向外侧面。

如图4所示,第2壁部56具有作为沿径向贯通第2壁部56的孔的第1贯通孔56c以及第2贯通孔56d。第1贯通孔56c设置于第2壁部56中的比安装部54向前侧延伸的部分。第2贯通孔56d设置于第2壁部56中的比安装部54向后侧延伸的部分。

多个定子件50a分别具有定位凸部53a、53b。定位凸部53a、53b从第2壁部56向径向外侧突出。定位凸部53a配置于第2壁部56的径向外侧面中的轴向中央。定位凸部53a配置于第1贯通孔56c与第2贯通孔56d的轴向之间。定位凸部53a呈沿轴向延伸的长方体状。定位凸部53b配置于第2壁部56的径向外侧面中的前侧的端部。定位凸部53b配置于比第1贯通孔56c靠前侧的位置处。定位凸部53b呈长方体状。

如图2所示,机壳20呈筒状,配置于定子50的径向外侧,并容纳转子40和定子50。机壳20具有套管21、罩24、内壳体30、第1盖部22以及板23。如图1所示,套管21呈向轴向一侧开口并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四角筒状。套管21的径向内侧面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套管21具有套管盖部21a、套管筒部21b、第1连接器21c以及第2连接器21d。

套管盖部21a呈在径向上扩展的四角板状。如图2所示,套管盖部21a具有沿轴向贯通套管盖部21a的输出轴孔21e。轴41的后侧的端部经由输出轴孔21e向机壳20的外部突出。套管筒部21b从套管盖部21a的外缘部向前侧延伸。在套管筒部21b的径向内侧嵌合有在径向上扩展的薄板状的罩24。罩24与套管盖部21a的前表面接触。如图1所示,第1连接器21c以及第2连接器21d呈从套管筒部21b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筒状。第1连接器21c的内部以及第2连接器21d的内部与后述的冷却流路90相连。

如图2所示,内壳体30嵌合于套管21的径向内侧。如图5以及图6所示,内壳体3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如图5所示,内壳体30具有内壳体主体31和底部32。如图6所示,内壳体主体31呈向轴向两端开口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如图2所示,内壳体主体31具有小径部31a和大径部31b。

小径部31a在定子50的径向外侧包围定子50。如图5所示,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是多角筒状的面。在图5中,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是正十二角筒状的面。如图3所示,在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嵌合有第2隔壁部58。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即定子50的径向外侧面与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接触。

如图5所示,小径部31a具有机壳槽31d、多个定位凹部31e以及多个定位凹部31f。机壳槽31d从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并沿周向延伸。在图3中,机壳槽31d呈沿整个周向延伸的环状。机壳槽31d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是圆筒状的面。如图2所示,机壳槽31d分别设置于小径部31a的前侧的端部和小径部31a的后侧的端部。如图5所示,定位凹部31e、31f在轴向上与机壳槽31d不同的位置处从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多个定位凹部31e、31f分别沿周向配置。如图2所示,定位凹部31e位于小径部31a的轴向中央。定位凹部31e的前侧的端部向机壳槽31d开口。定位凹部31f位于机壳槽31d的前侧。定位凹部31f的后侧的端部向机壳槽31d开口。定位凹部31f的前侧的端部向大径部31b的内部开口。在定位凹部31e内插入有定位凸部53a。在定位凹部31e内插入有定位凸部53b。由此,能够在周向上相对于机壳20高精度地定位定子件50a、50b。

如图6所示,小径部31a具有冷却流路90。即,机壳20具有冷却流路90。在图6中,冷却流路90设置于小径部31a的径向外侧面。冷却流路90是从小径部31a的径向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冷却流路90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1流路91和第2流路92、以及连接流路93。第1流路91以及第2流路92在小径部31a的大致整个外周沿周向延伸。第1流路91和第2流路92在轴向上排列配置。第1流路91的周向的一端与第2流路92的周向的一端通过连接流路93而连接。如图2所示,冷却流路90的开口从径向外侧被套管筒部21b封闭。冷却流路90配置于比定子5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冷却流路90在径向上与定子50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如图3所示,在冷却流路90中,在比定子5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处第2冷却介质cm2流动。第2冷却介质cm2例如从第1连接器21c流入到冷却流路90的内部,并从第2连接器21d排出到冷却流路90的外部,由此在冷却流路90内流动。第1连接器21c与第1流路91中的与连接有连接流路9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周向端部连接。第2连接器21d与第2流路92中的与连接有连接流路9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周向端部连接。通过第2冷却介质cm2在冷却流路90内流动,能够从径向外侧对定子50进行冷却。第2冷却介质cm2例如为水。

如图2所示,大径部31b位于小径部31a的前侧。大径部31b的内壳体主体31的内径比小径部31a的内径大。大径部31b是内壳体主体31的前侧的端部。如图5所示,大径部31b的径向内侧面是圆筒状的面。

底部32具有圆板部36、轴承保持部33、连接部34以及外缘突出部35。圆板部36

配置于内壳体主体31中的后侧的端部的径向内侧。圆板部36呈中心轴线j通过中心的圆板状。圆板部36在中央具有供轴41通过的贯通孔。如图2所示,圆板部36与罩24的前表面接触。如图5所示,轴承保持部33呈从圆板部36向前侧突出的圆环状。如图2所示,在轴承保持部33的径向内侧保持有对轴41进行支承的轴承44。如图5所示,连接部34呈连接圆板部36的径向外端与内壳体主体31中的后侧的端部的径向内端的板状。连接部34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3个。外缘突出部35呈从圆板部36的径向外缘向前侧突出的圆环状。如图2所示,在外缘突出部35的径向内侧嵌合有在周向上相邻的嵌合突出部55f彼此连接的筒状的部分。嵌合突出部55f的后侧的端部与圆板部36的前表面接触。

套管21的套管筒部21b与内壳体主体31在径向上重合,构成沿轴向延伸的筒部20a。即,机壳20具有筒部20a。筒部20a的内径是内壳体主体31的内径。即,筒部20a具有小径部31a和筒部20a的内径比小径部31a的内径大的大径部31b。筒部20a的径向内侧面是内壳体主体31的径向内侧面。即,筒部20a的径向内侧面包含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筒部20a具有机壳槽31d和定位凹部31e、31f。机壳槽31d从筒部20a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定位凹部31e、31f从筒部20a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凹陷。

第1盖部22配置于定子50的前侧。第1盖部22封闭筒部20a的轴向一端。第1盖部22具有保持架圆板部22a、保持架筒部22b、凸缘部22c、轴承保持部22d以及插入板部22e。如图2以及图7所示,保持架圆板部22a呈中心轴线j通过中心的圆板状。保持架圆板部22a配置于内壳体主体31的径向内侧。保持架圆板部22a在中央具有供轴41的前侧的端部通过的贯通孔。保持架筒部22b呈从保持架圆板部22a的径向外缘向前侧延伸的圆筒状。保持架筒部22b向径向内侧远离大径部31b的径向内侧面而配置。凸缘部22c呈从保持架筒部22b的前侧的端部沿径向扩展的大致正方形板状。如图2所示,凸缘部22c的径向外缘部从前侧与筒部20a的前侧的端部即内壳体主体31的前侧的端部以及套管筒部21b的前侧的端部接触。

轴承保持部22d呈从保持架圆板部22a向后侧突出的圆环状。在轴承保持部22d的径向内侧保持有对轴41进行支承的轴承43。轴承保持部22d嵌合于第1隔壁部57的径向内侧。第1隔壁部57的前侧的端部即第1壁部55的前侧的端部与保持架圆板部22a的后表面接触。如图7所示,插入板部22e呈从保持架圆板部22a向后侧突出的板状。插入板部22e分别设置于轴承保持部22d的上侧和轴承保持部22d的下侧。如图2所示,插入板部22e插入到被插入部55c内。板23固定于凸缘部22c的前表面。如图1所示,板23呈正方形框状的板状。

如图2所示,套管盖部21a、罩24以及底部32在轴向上重合,构成封闭筒部20a的轴向另一端的第2盖部20b。即,机壳20具有第2盖部20b。

如图3所示,在机壳20与转子40之间设置有填充第1冷却介质cm1而被密闭的密闭室60。如图2所示,在密闭室60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容纳转子铁芯42的容纳空间65。密闭室60具有内侧室61、外侧室62、上侧连接部63以及下侧连接部64。内侧室61容纳多个线圈52。多个线圈52浸渍在内侧室6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中。如图3所示,外侧室62配置于内侧室61的径向外侧,并沿周向延伸。上侧连接部63位于比轴41靠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处,并连接内侧室61与外侧室62。下侧连接部64位于比轴41靠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处,并连接内侧室61与外侧室62。

若驱动马达10,则线圈52发热。由于多个线圈52容纳在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的密闭室60中的内侧室61内,因此内侧室6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通过线圈52而发热而被增温。被增温的第1冷却介质cm1在内侧室61内上升,并经由上侧连接部63流入到外侧室62内。由此,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被挤压而从下侧连接部64流入到内侧室61内。因而,如图3中箭头所示,在密闭室60内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流动。在此,由于外侧室62配置于内侧室61的径向外侧,因此外侧室62比内侧室61靠近机壳20的外部。因此,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热容易经由机壳20散热到外部。由此,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被保持成比内侧室6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低。因而,通过在内侧室61与外侧室62之间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比较低温的第1冷却介质cm1流入到内侧室61内。由此,能够对通过驱动马达10而发热的线圈52进行冷却。

而且,若通过马达10的转速增加等而导致线圈52的发热增大,则内侧室6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蒸发而产生气泡b。气泡b在内侧室61内上升,并从上侧连接部63进入到外侧室62内。通过气泡b在内侧室61内上升,内侧室61内的作为液体的第1冷却介质cm1上升的速度加快,其结果是,能够加快在密闭室60内产生的上述循环的速度。由此,能够进一步对线圈52进行冷却。越是随着线圈52的发热增大而产生气泡b,循环的速度通过气泡b而上升的效果越大。即,线圈52越发热,对线圈52进行冷却的效果越上升,能够进一步对线圈52进行冷却。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线圈52的发热的大小而自动调整第1冷却介质cm1循环的速度,从而提高线圈52的冷却效率。

并且,如上述,外侧室62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比内侧室61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低。因此,从内侧室61进入到外侧室62内的气泡b被冷却而还原成液体。即,外侧室62具有作为冷凝器的功能。由此,能够使所产生的气泡b依次还原成液体,从而能够抑制气泡b大量滞留在密闭室60内。因而,无需另外设置大型的冷凝器来使大量的气泡b还原成液体,能够抑制冷却构件的大型化。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马达10大型化。

如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搭载有冷却构件并具有能够抑制大型化以及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结构的马达1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线圈52容纳在1个内侧室61内。因此,例如与多个线圈52分别容纳在各个内侧室内之类的情况相比,不易阻碍气泡b在内侧室61内的移动。由此,能够通过气泡b的移动而使内侧室61与外侧室62之间的循环速度适宜地上升,从而能够更加提高冷却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流路90在径向上与外侧室62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流路90的第2冷却介质cm2对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热进行散热。由此,能够将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保持得更低,能够更大地得到通过上述循环对线圈52进行冷却的效果。并且,能够提高外侧室62的作为冷凝器的功能。并且,如上述,由于能够通过冷却流路90从径向外侧对定子50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流路90和内侧室61从径向外侧和径向内侧对定子50进行冷却。因而,能够更加提高定子50的冷却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介质cm1具有绝缘性。因此,无需对浸渍在第1冷却介质cm1中的多个线圈52实施绝缘处理,很简便。第1冷却介质cm1例如是氟系惰性液体。

在图3中,内侧室61以及外侧室62呈沿周向的环状。如图2所示,内侧室61沿轴向延伸。如图2以及图3所示,内侧室61被第1隔壁部57、第2隔壁部58、第1盖部22以及第2盖部20b包围而构成。更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内侧面构成内侧室61的径向外侧面。第1隔壁部57的径向外侧面构成内侧室61的径向内侧面。由此,能够将第1隔壁部57的径向内侧的空间设为容纳转子40的容纳空间65,从而能够通过第1隔壁部57分隔内侧室61与转子40之间。因而,能够抑制内侧室6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向容纳转子40的容纳空间65泄漏。并且,由于由绝缘件53构成第1隔壁部57,因此无需另外设置分隔内侧室61与转子40之间的部件,能够抑制马达10的零件数增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构成第1隔壁部57的多个第1壁部55通过在周向上相对的凹部55d与凸部55e啮合而相互连接。因此,能够使第1壁部55彼此的连接更加牢固,能够抑制在第1壁部55彼此的连接部分产生间隙。由此,能够通过第1隔壁部57更加抑制第1冷却介质cm1从内侧室61向容纳空间65泄漏。并且,由于第1壁部55彼此借助防水性粘接剂而固定,因此能够对第1壁部55彼此的连接部分进行密封,从而能够更加抑制第1冷却介质cm1从内侧室61向容纳空间65泄漏。

外侧室62由第2隔壁部58和小径部31a构成。更详细地说,外侧室62被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和机壳槽31d的内侧面包围而构成。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构成外侧室62的径向内侧面。即,能够通过由多个绝缘件53构成的第2隔壁部58分隔内侧室61与外侧室62之间。因而,无需另外设置分隔内侧室61与外侧室62之间的部件,能够抑制马达10的零件数增加。机壳槽31d的内侧面构成外侧室62的径向外侧面以及外侧室62的轴向两侧的面。更详细地说,机壳槽31d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构成外侧室62的径向外侧面。如以上,机壳槽31d的面向径向内侧的面和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即定子50的径向外侧面构成外侧室62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即使是利用定位凹部31e、31f和定位凸部53a、53b定位多个定子件50a、50b的结构,也能够通过机壳槽31d在定子50与机壳20之间构成外侧室62。并且,通过由多个定子件50a、50b构成定子50,能够组合多个定子件50a、50b而构成内侧室61以及外侧室62。由此,通过更换定子件50a、50b的一部分,能够容易地进行内侧室61以及外侧室62的维护或者结构变更等。

如图2所示,外侧室62包含:与内侧室61的前侧的端部连接的第1外侧室62a;以及与内侧室61的后侧的端部连接的第2外侧室62b。因此,能够通过内侧室61和2个外侧室62在轴向的两端引起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由此,能够进一步对线圈52进行冷却。并且,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冷却流路90的情况下,通过将外侧室62分别设置在内侧室61的两端部,能够设成在定子50的轴向中央部未设置有外侧室62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冷却流路90容易地对定子50的轴向中央部进行冷却。定子50在轴向中央部最容易发热。因而,能够更加提高定子50的冷却效率。

如图3所示,上侧连接部63位于内侧室61的上端。下侧连接部64位于内侧室61的下端。由于外侧室62呈沿周向的环状,因此从上侧连接部63流入到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向周向的两侧流动,分别在外侧室62内沿周向以定子50的周围为大致半周,从下侧连接部64返回到内侧室61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整个周向上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由此,能够更加提高冷却效率。

如图2所示,上侧连接部63包含:连接内侧室61与第1外侧室62a的第1上侧连接部63a;以及连接内侧室61与第2外侧室62b的第2上侧连接部63b。下侧连接部64包含:连接内侧室61与第1外侧室62a的第1下侧连接部64a;以及连接内侧室61与第2外侧室62b的第2下侧连接部64b。如图4所示,第1上侧连接部63a是上侧的定子件50a的第1贯通孔56c。第2上侧连接部63b是上侧的定子件50a的第2贯通孔56d。省略图示,但第1下侧连接部64a是下侧的定子件50a的第1贯通孔56c。第2下侧连接部64b是下侧的定子件50a的第2贯通孔56d。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接部63以及下侧连接部64是沿径向贯通第2壁部56即第2隔壁部58的孔。因此,容易制作上侧连接部63和下侧连接部64。

如图2所示,密封部件70配置于大径部31b的径向内侧。更详细地说,密封部件70配置于大径部31b的径向内侧面与保持架筒部22b的径向外侧面的径向之间。如图8所示,密封部件70呈中心轴线j通过中心的圆环状。如图2所示,密封部件70从前侧对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与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即定子50的径向外侧面的边界部进行密封。由此,能够抑制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从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与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之间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70抑制第1外侧室62a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从小径部31a的径向内侧面与第2隔壁部58的径向外侧面之间向前侧泄漏。密封部件70例如是橡胶部件。

如图1所示,压力调整装置80固定于第1盖部22。压力调整装置80沿轴向延伸。如图2所示,压力调整装置80具有连接筒部82和压力调整部81。连接筒部82呈沿轴向延伸并向轴向两侧开口的筒状。连接筒部82沿轴向贯通第1盖部22,并固定于第1盖部22。连接筒部82的后侧的端部与内侧室61的前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压力调整装置80与内侧室61的轴向端部连接。压力调整部81沿轴向延伸。压力调整部81呈前侧的端部被封闭且后侧的端部开口的袋状。压力调整部81的后侧的端部从径向外侧嵌合并安装于连接筒部82的前侧的端部。压力调整部81的内部经由连接筒部82的内部与内侧室61连通。压力调整部81由弹性体制成。因此,在第1冷却介质cm1气化而产生气泡b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密闭室60内的压力因压力调整部81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那样膨胀而上升。由此,能够抑制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上升,从而能够适当地产生气泡b。因而,能够抑制冷却效率下降。另外,即使在不产生气泡b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压力调整部81抑制因由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上升带来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体积膨胀而导致压力上升。

例如,即使是在第1隔壁部57或者第2隔壁部58设置有在径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部的结构,也能够抑制密闭室60内的压力变化。但是,在该情况下,马达10容易在径向上大型化。并且,为了确保设置弹性部的部分,需要在轴向上增大第1隔壁部57或者第2隔壁部58,定子50容易大型化。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压力调整装置80与内侧室61的轴向端部连接,因此能够抑制马达10在径向上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定子50在轴向上大型化。

另外,第1壁部55的周向两端也可以具有在周向上凹陷的连接凹部。在该情况下,定子50具有板部件,该板部件插入到在周向上相邻的定子件50a、50b中的相互相对的两个连接凹部内。由此,通过板部件与连接凹部的啮合,能够牢固地连接周向上相邻的第1壁部55彼此。

并且,只要第1冷却介质cm1能够对线圈52进行冷却,则无特别限定。第1冷却介质cm1也可以不具有绝缘性。在该情况下,例如对线圈52实施绝缘处理。并且,第1冷却介质cm1和第2冷却介质cm2也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冷却介质。并且,冷却流路90也可以在轴向上与外侧室62重合。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冷却介质cm2对外侧室6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热进行散热。

并且,外侧室62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机壳也可以由一体的部件构成。

另外,上述的各结构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符号说明

10…马达、20…机壳、20a…筒部、20b…第2盖部、22…第1盖部、31a…小径部、31b…大径部、31d…机壳槽、31e、31f…定位凹部、40…转子、41…轴、42…转子铁芯、50…定子、50a、50b…定子件、51…齿、52…线圈、53…绝缘件、53a、53b…定位凸部、54…安装部、55…第1壁部、55d…凹部、55e…凸部、56…第2壁部、57…第1隔壁部、58…第2隔壁部、60…密闭室、61…内侧室、62…外侧室、62a…第1外侧室、62b…第2外侧室、63…上侧连接部、64…下侧连接部、65…容纳空间、70…密封部件、80…压力调整装置、81…压力调整部、90…冷却流路、cm1…第1冷却介质、cm2…第2冷却介质、j…中心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