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556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夹持电路板的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路板的制作过程中,通常需要将电路板固定至特定工作台以进行焊接、锡膏印刷等作业,并待电路板完成焊接、锡膏印刷等相应作业后,用手取出并转移电路板以进行后续的作业。然而,在一些特定场合,例如,在完成锡膏印刷或波焊后,电路板的温度较高,若用手直接取出电路板,可能会灼伤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的夹持装置,能够在某些不便用手直接取出电路板的场合代替手以夹持电路板。该夹持装置,包括支撑部、滑动设置于支撑部上的从动部、转动连接于从动部和支撑部的卡持部及滑动设置于支撑部上的驱动部。驱动部用于驱动从动部相对支撑部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从动部用于当滑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夹紧支撑部以阻挡从动部相对支撑部滑动。卡持部用于当从动部相对支撑部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沿靠近支撑部的方向收拢以夹持物体,以及当从动部相对支撑部从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沿远离支撑部的方向散开以松开物体。上述夹持装置能够夹持或松开电路板,从而可在某些不便用手直接取出电路板的场合代替手。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夹持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夹持装置的第一弹夹的放大图。图4为图2所示夹持装置的第二弹夹的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夹持装置的沿V-V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1所示夹持装置夹持物体时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夹持装置100支撑部10基座110支撑杆120连接件112从动部20第一弹夹210基部211承接部212连接部213抵压部214通孔215轴座216轴孔2162柱体217第一触压部218第一端部219第二端部220倾斜面221切槽222弹性臂223第二弹夹240第二触压部242滑柱243凸缘244缓斜面2442环槽245外套筒246内套筒247第一切口248弹臂249穿孔250第二切口251驱动部30本体310固定部320凹槽321收容部322第一收容端323第二收容端324限位槽326收容凹部327卡合部328夹持部40卡爪410连杆420卡勾件412卡勾41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夹持装置100的示意图。夹持装置100用于夹持物体,特别适用于夹持板状物体,例如,电路板。夹持装置100包括支撑部10、滑动连接于支撑部10的从动部20和驱动部30、转动连接于支撑部10和从动部20且用于夹持物体的夹持部40。驱动部30用于驱动从动部20相对支撑部10在第一位置和不同于第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从动部20用于当滑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夹紧支撑部10以阻挡从动部20相对支撑部10滑动。夹持部40用于当从动部20相对支撑部10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沿靠近支撑部10的方向收拢以夹持物体,以及当从动部20相对支撑部10从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沿远离支撑部10的方向散开以松开物体。请一并参考图2,支撑部10包括大致呈圆形的基座110及垂直设置于基座110中心的支撑杆120。基座110的侧壁均匀地设置有四个连接件112。从动部20滑动设置于支撑杆120上,其包括第一弹夹210及第二弹夹240。如图3所示,第一弹夹210包括大致呈圆柱形的基部211、大致呈圆形且垂直设置于基部211一端的承接部212、大致呈圆柱形且垂直设置于承接部212远离基部211一端的连接部213及固定于连接部213远离承接部212一端弹性抵压部214。基部211、承接部212、连接部213及抵压部214共轴线A设置且各自形成有沿轴线A方向延伸并相互连通的通孔215(见图5)。连接部213的直径小于承接部212的直径。承接部212背向基部211的一端设置有四个轴座216。该四个轴座216均匀地分布在以轴线A为轴心的四周。每一轴座均开设有一轴孔2162。抵压部214包括垂直设置于连接部213远离承接部212一端的柱体217及自柱体217远离连接部213一端延伸而出弹性第一触压部218。柱体217的直径小于连接部213的直径。第一触压部218大致呈圆台状,其包括靠近柱体217的第一端部219、远离第一端部219的第二端部220及连接第一端部219和第二端部220的倾斜面221。第一端部219的直径在本实施例中与柱体217的直径大致相等,第二端部220的直径大于柱体217及第一端部219的直径。第一触压部218自第二端部220沿轴线A方向凹陷形成切槽222。切槽222自第二端部220延伸至第一端部219,从而将第一触压部218分割为两个相对轴线A对称的弹性臂223。当倾斜面221被挤压时,切槽222提供让位空间以允许两个弹性臂223相互靠拢,从而使第二端部220的直径变小。如图4所示,第二弹夹240滑动设置于支撑杆120上,其包括大致呈圆柱形的第二触压部242及设置于第二触压部242一端的滑柱243。第二触压部242远离滑柱243的一端沿背向轴线A的方向径向外凸出形成凸缘244。凸缘244通过一环缓斜面2442与第二触压部242的外侧表面相连接。第二触压部242远离滑柱243的一端沿平行于轴线A的方向内凹形成环槽245。环槽245将第二触压部242分为外套筒246及容置于外套筒246中的内套筒247。外套筒246开设有三个沿轴线A方向延伸的第一切口248。该三个第一切口248均匀设置且与环槽245相连通。三个第一切口248将外套筒246分成三个环形弹臂249,用于当凸缘244受挤压时提供让位空间以允许三个环形弹臂249相互靠拢。内套筒247的结构与外套筒246的结构大致相同。内套筒247沿轴线A方向的长度小于外套筒246的直径。内套筒247开设有沿轴线A方向延伸的穿孔250及与穿孔250相连通的三个第二切口251。环槽245通过该三个第二切口251与穿孔250相连通。三个第二切口251与三个第一切口248交错分布。穿孔250进一步沿轴线A方向穿过滑柱243,且其直径稍大于支撑杆120的直径。如图5所示,驱动部30开设有沿轴线A方向延伸的凹槽321及与凹槽321相连通的收容部322。驱动部30包括大致呈圆柱形的中空本体310及设置本体310一端的固定部320。凹槽321开设于本体310远离固定部320的一端,且其直径稍大于连接部213的直径。收容部322包括开设于固定部320的第一收容端323、开设于本体310且与凹槽321相连通的第二收容端324及开设于本体310且连通第一收容端323及第二收容端324的限位槽326。第一收容端323的直径大于第一端部219的直径,但小于凹槽321、第二端部220及限位槽326的直径。限位槽326的直径稍大于第二端部220及凸缘244的直径。第二收容端324用于收容第二弹夹240,其沿轴线A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与第二弹夹240沿轴线A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相似。第二收容端324包括收容凹部327及连通收容凹部327与限位槽326的卡合部328。卡合部328的直径小于凸缘244的直径,但大于收容凹部327的直径。收容凹部327的直径稍大于滑柱243的直径。夹持部40包括分别枢接于四个轴座216的四个卡爪410及分别枢接于四个卡爪410远离轴座216一端且分别枢接于四个连接件112的四根连杆420。每一个卡爪410远离轴座216的末端均设置有用于勾持物体的卡勾件412。每一个卡勾件412在本实施例中均包括两个沿相反方向弯折的卡勾413,其中一个卡勾413正对支撑部10,另一个卡勾413背向支撑部10。此外,夹持装置100还包括一个弹性件50。弹性件50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驱动部30和从动部20,用于当驱动部30驱动从动部20滑动至第一位置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以使夹持部40持续夹持物体。弹性件50在本实施例中为螺旋弹簧,其直径大于柱体217及第一收容端323的直径,但小于连接部213及限位槽326的直径。如图5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弹件件50套设于柱体217上;第一弹夹210的第一触压部218穿过第一收容端323并使第二端部220收容于限位槽326;将第二弹夹240收容于第二收容端324,并将固定部320固定至本体310,从而使第二收容端324、限位槽326及第一收容端323相连通以形成收容部322。然后,将支撑杆120穿过依次穿过收容部322、穿孔250、通孔215及凹槽321。最后,卡爪410枢接于轴座216,并进一步通过连杆420枢接于连接件112。组装后,如图5所示,夹持装置100处于松开状态,且从动部20位于第一位置。此时,由于第一触压部218的第二端部220的直径大于第一收容端323的直径,因此,当第一触压部218大致完成收容于第一收容端323时,第一触压部218的两个弹性臂223相互靠拢并挤压支撑杆120以阻挡第一弹夹210相对支撑杆120滑动。与此同时,弹性件50处于自然伸长状态,且第二弹夹240的第二触压部242大致收容于限位槽326中。如图6所示,当使用夹持装置100夹持物体(例如,电路板)时,沿远离基座110的方向(向上)滑动驱动部30。由于第一触压部218收容于第一收容端323且两个弹性臂223相互靠拢并挤压支撑杆120,因此,当驱动部30向上滑动时,第一弹夹210的第一触压部218相对驱动部30向下运动并逐渐滑出第一收容端323以允许第一弹夹210相对支撑杆120滑动。当驱动部30进一步向上滑动并抵接承接部212使第一弹夹210相对支撑杆120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此时,弹性件50被压缩,卡爪410在第一弹夹210的带动下向靠近支撑杆120的方向收拢从而夹紧物体。与此同时,第一触压部218基本滑出第一收容端323同时抵压第二弹夹240以使第二弹夹240逐渐收容至第二收容端324。由于凸缘244的直径大于卡合部328,因此,当第二弹夹240大致完全收容至第二收容端324时,第二触压部242的环形弹臂249相互靠拢并挤压支撑杆120以阻挡第二弹夹240相对支撑杆120滑动,从而使夹持装置100保持夹紧状态以持续夹紧物体。请再次参考图5,当需要松开物体时,沿靠近基座110的方向(向下)滑动驱动部30,第二触压部242相对驱动部30向上运动并逐渐滑出第二收容端324以允许第二弹夹240相对支撑杆120滑动。从动部20相对支撑杆120从第二位置滑回至第一位置并带动卡爪410沿远离支撑杆120的方向散开以松开物体。当第一触压部218大致完成收容于第一收容端323时,第一触压部218的两个弹性臂223相互靠拢并挤压支撑杆120以阻挡第一弹夹210相对支撑杆120滑动。上述夹持装置100能够夹持或松开物体,从而可在某些不便用手直接取出物体的场合代替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