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1857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回流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冷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回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功率器件迅速朝着高性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功率器件的功率不断增大,体积却逐渐减小,大多数功率器件运行时发热量大,瞬间升温快,对其性能产生有害的影响。传统发热器件开式液体冷却大多采用‘重力回流’的回流方式,该回流方式虽然存在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流速慢、管道口径大、管道利用率低、同时布管困难、工程实施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回流速度快、管道利用率高的回流机构。

一种回流机构,包括分流装置、回流桶以及虹吸管;所述分流装置包括分流支架、分流板、紧固件以及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在所述分流支架,所述分流板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分流支架紧固连接;

所述回流桶用于与待冷却设备的回流端连通,所述分流支架安装在所述回流桶内,所述回流桶的底面具有虹吸口,所述分流板靠近于所述虹吸口且与所述虹吸口具有间隔,所述分流板的尺寸较所述虹吸口的尺寸大,所述分流板在所述虹吸口的轴向方向上能够将所述虹吸口覆盖;所述虹吸管位于所述回流桶的外部且与所述虹吸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在所述分流支架上的位置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贯穿所述分流支架且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突出于所述分流支架,所述分流板位于所述分流支架的一侧且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分流支架的另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的形状与所述虹吸口的形状一致。

上述的回流机构,回流形式做了结构上的改进,冷却液流入箱体内,待冷却液的液位超过分流板,这时分流板可以阻止流速过快的液体形成涡流而带入空气,当回流管路中完全充满没有混有空气的液体时,流量不会受到空气的干扰,流量的调节只需控制出液口流出来的液体的流通截面积即可,也即分流管的截面积,且很容易实现流量的调节,实现均匀分流。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循环冷却系统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循环冷却系统的第二冷却箱与分流装置配合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循环冷却系统的回流机构与待冷却设备的出液端配合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回流机构的内部分流装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循环冷却系统;100、第一冷却箱;200、第二冷却箱;210、出液口;300、连接管;400、分流管;500、驱动泵;600、过滤器;700、散热器;800a、800b、控制阀;900、流量调节阀;1000、液位检测部件;1100、分流装置;1110、分流支架;1120、分流板;1130、紧固件;1140、连接件;1200、回流机构;1210、回流桶;1211、虹吸口;1220、虹吸管;20、待冷却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了一种循环冷却系统10。包括第一冷却箱100、第二冷却箱200、连接管300、分流管400、驱动泵500、过滤器600、散热器700、控制阀(800a、800b)、控制器、流量调节阀900、液位检测部件1000、分流装置1100、回流机构1200。

参见图1所示,所述第一冷却箱100以及所述第二冷却箱200均用于盛放冷却液,所述第一冷却箱100、所述驱动泵500、所述散热器700、过滤器600以及所述第二冷却箱200依次串联连通,其中,过滤器600还可以串联设在散热器700与第一冷却箱100之间。

所述第二冷却箱200还用于通过所述连接管300与待冷却设备20连通,所述第二冷却箱200与所述待冷却设备20之间的所述连接管300上设有所述控制阀800b,所述过滤器600与所述第二冷却箱200之间的所述连接管300上设有所述控制阀800a。

参见图1所示,所述待冷却设备20还通过所述连接管300连通于所述第一冷却箱100;所述第二冷却箱200离地面的高度较所述第一冷却箱100离地面的高度高,在使用时,所述待冷却设备20离地面的高度位于所述第二冷却箱200以及所述第一冷却箱100之间;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于所述驱动泵500以及所述散热器700,所述散热器700用于对流经所述散热器700的冷却液散热。

参见图1所示,所述流量调节阀900设在连通所述待冷却以及所述第一冷却箱100的所述连接管300上。

参见图1所示,所述液位检测部件1000设在所述第一冷却箱100内,所述液位检测部件1000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冷却箱100内的冷却液的液位,所述液位检测部件1000电连接于所述控制器。所述液位检测部件1000设在所述第一冷却箱100内的上部。

参见图1所示,所述散热器700具有散热翅片以及吹风部件,所述散热翅片通过所述连接管300串联连通在所述驱动泵500以及所述第二冷却箱200之间,所述吹风部件用于对所述散热翅片吹风。所述吹风部件连接在所述散热翅片上。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吹风部件可以采用风扇形式或者鼓风机等。另外,散热器还可以采用水冷系统进行冷却。

参见图2所示,所述分流装置1100包括分流支架1100、分流板1120、紧固件1130以及连接件1140。所述连接件1140设在所述分流支架1100,所述分流板1120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紧固件1130用于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分流支架1100紧固连接。所述分流支架1100安装在第二冷却箱200内,所述分流板1120靠近于所述第二冷却箱200的出液口210且与所述出液口210具有间隔,所述分流板1120的尺寸较所述出液口210的尺寸大,所述分流板1120在所述出液口210的轴向方向上能够将所述出液口210覆盖。所述出液口210设在所述箱体(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冷却箱200)的底面,所述分流支架1100位于所述出液口210的上方,所述分流板1120也位于所述出液口210的上方。

参见图2所示,所述出液口21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当所述出液口210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连接杆、所述分流板1120以及所述紧固件113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杆、多个所述分流板1120以及多个所述紧固件1130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分流板1120与多个所述出液口210一一对应。分流管4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分流管400均位于所述箱体的外部且多个所述分流管400与多个所述出液口210一一对应,所述分流管400的一端与相应的所述出液口210连通,多个分流管400的另一端分分别与待冷却设备20的进液端连通。多个所述分流管400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900。由于设置了分流管400,因此第二冷却箱200与待冷却设备20之间的连接管300可直接由分流管400替代即可,分流管40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待冷却设备20的数量而定。

上述的分流装置1100,包括分流支架1100、分流板1120、紧固件1130以及连接件1140。所述连接件1140设在所述分流支架1100,所述分流板1120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紧固件1130用于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分流支架1100紧固连接;所述分流支架1100用于安装在具有出液口210的箱体内,当所述分流支架1100安装在所述箱体内时,所述分流板1120靠近于所述箱体的出液口210且与所述出液口210具有间隔,所述分流板1120的尺寸较所述出液口210的尺寸大,所述分流板1120在所述出液口210的轴向方向上能够将所述出液口210覆盖。上述的分流装置1100运行时,分流形式做了结构上的改进,冷却液流入箱体内,待冷却液的液位超过分流板1120,这时分流板1120可以阻止流速过快的液体形成涡流而带入空气,当冷却管路中完全充满没有混有空气的液体时,流量不会受到空气的干扰,流量的调节只需控制出液口210流出来的液体的流通截面积即可,也即分流管400的截面积,且很容易实现流量的调节,实现均匀分流。

参见图3及图4所示,所述回流机构1200包括回流桶1210以及虹吸管1220,所述回流机构1200也包括一个分流装置1100。所述分流装置1100设在所述回流桶1210内。所述回流桶1210与所述待冷却设备20的回流端连通,所述分流支架1100安装在所述回流桶1210内,所述回流桶1210的底面具有虹吸口1211。位于回流桶1210内的分流板1120靠近于所述虹吸口1211且与所述虹吸口1211具有间隔,且该分流板1120的尺寸较所述虹吸口1211的尺寸大,该分流板1120在所述虹吸口1211的轴向方向上能够将所述虹吸口1211覆盖;所述虹吸管1220位于所述回流桶1210的外部且一端与所述虹吸口121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箱100连通,由于设置了虹吸管1220,因此在待冷却设备20与第一冷却箱100之间的连接管300可由该虹吸管1220直接代替即可。

上述的循环冷却系统10,在使用时,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关闭控制阀800b,打开控制阀800a,循环泵500开启,循环泵500将第一冷却箱100内的冷却液泵至第二冷却箱200内,待第二冷却箱200内的冷却液到达预定的高度后,打开控制阀800b,关闭控制阀800a,第二冷却箱200内的冷却液在与待冷却设备20之间的高度差作用下,通过虹吸作用进入到分流管400中并进入到待冷却设备20中。对待冷却设备20进行冷却换热后的冷却液再通过待冷却设备20的出液端回到回流桶1210中,回流桶1210中的冷却液再次通过回流桶1210中的分流装置1100的作用,进一步的通过虹吸进入到虹吸管1220中,虹吸管1220中的冷却液再次回到第一冷却箱100,当第一冷却箱100内的液位检测部件1000检测到液位,则给出信号至控制阀800a、800b,以使得关闭控制阀800b,打开控制阀800a,开启循环泵500,再次泵冷却液至第二冷却箱200内,以此循环。

上述的循环冷却系统10,包括第一冷却箱100、第二冷却箱200、连接管300、驱动泵500、散热器700、控制阀800以及控制器。第一冷却箱100以及第二冷却箱200均用于盛放冷却液,第一冷却箱100、驱动泵500、散热器700以及第二冷却箱200依次串联连通;第二冷却箱200还用于通过连接管300与待冷却设备20连通,待冷却设备20还通过连接管300连通于第一冷却箱100,以使得第一冷却箱100、第二冷却箱200以及待冷却设备20形成循环回路;第二冷却箱200离地面的高度较第一冷却箱100离地面的高度高,在使用时,待冷却设备20离地面的高度位于第二冷却箱200以及第一冷却箱100之间,上述设置采用了虹吸效应,利用第二冷却箱200以及第一冷却箱100之间的液面高度差产生作用力,使得第二冷却箱200内的冷却液进入待冷却设备20内,节能高效,能够降低循环泵的运行功率,避免了循环泵的长时间运行,在第二冷却箱200内的冷却液通过虹吸进入待冷却设备20时,循环泵处于停机状态,便于维护且冷却效果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