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6190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有些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多余的热量不能有快速散去并聚积起来产生高温,很可能会毁坏正在工作的设备,这时散热器便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散热器是附在发热设备上的一层良好导热介质,扮演犹如中间人一样的角色,有时在导热介质的基础上还会加上风扇等等东西来加快散热效果。但有时散热器也扮演强盗的角色,如冰箱的散热器是强制抽走热量,来达到比室温更低的温度。电子元件一般工作时都会散发出大量热量,这时就需要一个好的散热装置。

现有的散热装置在使用过程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使用的时候效率较低,且使用的时候电力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效率较低,且使用的时候电力资源浪费严重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元件,所述散热元件安装在装置框架的内部,且散热元件的外侧设置有风机保护壳,所述散热元件的后侧位置处设置有电绝缘热管,所述装置框架的四个拐角处设置有安装支脚,且装置框架的右侧设置有温度感应控制器,所述散热元件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且散热元件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右侧设置有传动轴,且转动轴的右侧设置有散热扇叶。

优选的,所述安装支脚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安装支脚分别安装在装置框架的四个拐角处。

优选的,所述散热元件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散热元件均安装在电绝缘热管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电机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电机分别安装在连个散热元件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电机和散热扇叶通过传动轴传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设置有电绝缘热管和散热风机的双重散热的形式进行散热处理,加快了散热的速度,且设置有温度感应控制器可以根据电子元件的温度进行自动控制散热风机的温度,不同的温度调整风机以不同的转速进行工作,既能精准散热又节约电力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元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支脚、2-装置框架、3-风机保护壳、4-电绝缘热管、5-散热元件、6-温度感应控制器、7-防护罩、8-传动轴、9-散热扇叶、1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元件5,散热元件5安装在装置框架2的内部,且散热元件5的外侧设置有风机保护壳3,散热元件5的后侧位置处设置有电绝缘热管4,装置框架2的四个拐角处设置有安装支脚1,且装置框架2的右侧设置有温度感应控制器6,散热元件5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罩7,且散热元件5内部设置有电机10,电机10的右侧设置有传动轴8,且转动轴8的右侧设置有散热扇叶9。

为了工作时候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优选的,安装支脚1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安装支脚1分别安装在装置框架2的四个拐角处。

为了快速散热,本实施例,优选的,散热元件5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散热元件5均安装在电绝缘热管4的一侧。

为了高效工作,本实施例,优选的,电机10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电机10分别安装在连个散热元件5的内部。

为了快速转动,本实施例,优选的,电机10和散热扇叶9通过传动轴8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温度感应控制器6是由温度传感器和电机转速开关组成,工作时温度传感器会自动感应电子元件的温度情况,然后根据电子元件的温度情况电机转速控制开关会根据内部设定好的程序进行电机10的转速调整,使电机10在不同的温度时提供不同的转速,节约电力资源。

本实用新型中电绝缘热管4主要是利用其可以快速导热和绝缘的特性,将电子元件上的热量快速吸走传递,然后利用外界的调节进行快速散热处理,以此达到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将散热装置通过安装支脚1固定安装在电子元件上,然后电绝缘热管4的一端和电子元件连接,电子元件工作时候产生的热量由于电绝缘热管4的快速导热的热性会快速传递到电绝缘热管4上,然后温度感应控制器6会自动感应电子元件的温度从而控制电机10带动散热扇叶9进行转动,散热扇叶9的转动将产生风力对电绝缘热管4进行散热处理,这样既加快了散热的速度又节约了电力资源。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