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动力滑轨装置及一种智能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8933发布日期:2019-08-06 23:32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磁动力滑轨装置及一种智能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动力滑轨装置及一种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滑轨作为一种导向机构,在一些有导向装置的设备和产品,特别是滑盖式的智能终端,例如滑盖式手机中被广泛应用,滑轨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动力类型的不同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无动力滑轨,通过手动或机械力推动导轨运动;

2、电机驱动式滑轨,通过电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滑轨运动;

3、弹簧式滑轨,通过弹簧把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滑轨运动;

4、磁动力滑轨,通过磁铁把磁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滑轨运动;

在做往复运动的滑盖式手机设计中,以上四种方案均有应用,但各有一些不同优缺点。

1、无动力滑轨设计在手机中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能使滑盖式手机做的最薄,但是无动力滑轨的滑盖手机滑动时手感较差,无锁紧力使滑轨保持打开或闭合状态,滑轨容易松动,体验较差。

2、电机驱动式滑轨需要设计专门的电机来驱动滑轨,不仅结构复杂,占用的空间大,加大手机的厚度尺寸,而且电机成本较高。

3、弹簧式滑轨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滑轨形式。它的缺点是对弹簧的寿命有较高的要求。滑轨在多次滑动后,弹簧弹力会出现衰减,甚至出现弹簧失效的情况。

4、磁动力滑轨不仅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占用空间小。其突出的优势还在于在整个使用周期中滑轨的动力几乎没有损耗,且磁铁之间是非接触的,因此使用寿命大大增加。另外一个优势是磁力的大小很容易就能模拟出来,因此对于设计人员来说要调整滑轨的推力就会变得非常的简便。

但是目前现有的磁动力滑轨方案有其弊端,参见附图1,现有技术中磁动力滑轨的方案采用的是厚度方向互斥的原理来进行驱动,驱动力和滑动方向不完全平行,这就造成了驱动力的损耗,因此磁铁的体积也要求做得更大,且由于始终在厚度方向有一个互斥的力,滑动手感也不是很理想。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不存在驱动力损耗,且滑动手感良好的磁动力滑轨装置及具有该滑轨装置的智能终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存在驱动力损耗,且滑动手感良好的磁动力滑轨装置及具有该滑轨装置的智能终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动力滑轨装置,包括:

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上设置有第一磁性部;

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动部上设置有第二磁性部和第三磁性部;

所述第一滑动部用于朝向第二磁性部或第三磁性部滑动,所述第一磁性部在处于靠近所述第二磁性部或第三磁性部的位置时,在磁力的作用下,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同轴设置,所述第一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磁性部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之间,所述第二磁性部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磁性部的长度。

优选地,当所述第一磁性部处于靠近第二磁性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部与第二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大于第一磁性部与第三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

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当所述第一磁性部处于靠近第三磁性部的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部与第三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大于第一磁性部与第二磁性部之间的磁吸力,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为永磁铁和/或电磁铁;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向端的磁极相反;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三磁性部相向端的磁极相反;

或者,

所述第一磁性部为电磁铁或永磁铁;所述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为铁磁性物质;

或者,

所述第一磁性部为铁磁性物质;所述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为电磁铁或永磁铁。

优选地,第一滑动部或第二滑动部上设置有待露出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磁性部的长度之差大于或等于待露出部件的长度;

当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待露出部件被遮蔽;当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待露出部件露出。

优选地,所述待露出部件为摄像头模组或键盘模组。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部与第二磁性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避免直接撞击的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磁性部或第二磁性部的端部;

所述第一磁性部与第三磁性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避免直接撞击的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磁性部或第三磁性部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性部有两个,对称设置于第一滑动部两侧;

所述第二磁性部和第三磁性部均有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第二滑动部两侧;

同侧的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一磁性部位于所述第二磁性部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或所述第二滑动部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定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仅能沿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的轴向滑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或所述第二滑动部两侧的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的轴线重合或平行,相应地,所述第二滑动部或所述第一滑动部两侧边缘伸入所述导轨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设置有柔性的凸起部,用于减缓滑块与滑槽端部的撞击;所述滑块仅能在滑槽内滑动;滑槽的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的轴线方向;所述滑块在滑槽内滑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磁性部和所述第三磁性部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磁性部的长度之差;

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动部固定连接;

所述滑槽、滑块用于限定第一滑动部、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的距离。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上述的滑轨装置。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且不存在驱动力损耗,从而磁性部可以通过较小的体积实现其效果占用空间小,可以有效减少滑轨装置的体积;

2、可以适当调节磁性部的磁力来调节滑动力的大小,从而达到最合适的滑动手感体验;

3、价格便宜,生产成本低;

4、使用寿命较长,在多次使用后依然可以通过磁性保持锁紧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磁动力滑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磁动力滑轨装置的爆炸示图;

图3为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磁动力滑轨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的位置及受力示意图;

图5为磁动力滑轨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的位置及受力示意图;

图6为磁动力滑轨处于第三状态时,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第三磁性部的位置及受力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滑动部,11-第一磁性部,12-滑槽,13-滑块,14-限位部,20-第二滑动部,21-第二磁性部,22-第三磁性部,23-螺丝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点。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具体地,参见附图2、附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磁动力滑轨装置包括:

-第一滑动部10

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为矩形的平板状,所述第一滑动部10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磁性部11。

-第二滑动部20

所述第二滑动部20也为矩形的平板状,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动部10和所述第二滑动部20的大小近似相同,所述第二滑动部20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同侧的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同轴设置,且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磁性部11的长度。

所述第二滑动部20安装在第一滑动部10上,且所述第一磁性部11位于所述第二磁性部21和所述第三磁性部22之间,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所述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同轴设置。由于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磁性部11的长度,所以第一磁性部11可以在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之间往复移动,也即第一滑动部10与第二滑动部20可以相对滑动,相对滑动的距离即为所述第二磁性部21和所述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磁性部11的长度之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均为永磁铁,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磁性部11位于所述第二磁性部21和所述第三磁性部22之间,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所述第二磁性部21相向端的磁极相反,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所述第三磁性部22相向端的磁极相反。具体地,所述第一磁性部11朝向所述第二磁性部21的一端为s极,所述第二磁性部21朝向所述第一磁性部11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一磁性部11朝向所述第三磁性部22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三磁性部22朝向所述第一磁性部11的一端为s极。从而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均对第一磁性部11产生磁吸力,优选地,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材质、大小相同,用于提供相等大小的磁吸力。

参见附图4,当所述第一磁性部11处于靠近第二磁性部21的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的磁吸力f1大于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磁吸力f2,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靠近可以为接近(不直接接触,具有一定距离)或直接接触,具体根据是否有限位结构或缓冲装置确定。在不设置任何其它限位结构或缓冲装置情况下,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吸合,。

参见附图5,当对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与第二滑动部20施加外力,使其沿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轴线方向相对滑动,使所述第一磁性部11处于靠近第三磁性部22的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磁吸力f2大于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的磁吸力f1,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在不设置任何其它限位结构或缓冲装置情况下,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吸合。

参见附图6,当所述第一磁性部11处于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的正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的磁吸力f1等于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磁吸力f2,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三状态。此时,若施加外力使第一磁性部11向第二磁性部21移动,便会使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的磁吸力f1大于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磁吸力f2,从而使滑轨装置进入第一状态;若施加外力使第一磁性部11向第三磁性部22移动,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磁吸力f2大于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的磁吸力f1,从而使滑轨装置进入第二状态。

参见附图2、附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上设置有限位部14,所述限位部14用于限定第一滑动部10和第二滑动部20仅能沿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轴向滑动。所述限位部14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两侧的导轨,所述导轨与所述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轴线重合或平行,相应地,所述第二滑动部20两侧边缘伸入所述导轨中。具体地,所述导轨为自第一滑动部10侧边向内弯折的折边,近似呈倒“l”型,折边的拐角处以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滑动部20两侧边缘伸入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两侧的限位部14中,所述限位部14限定了第二滑动部20相对于第一滑动部10仅能沿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轴向方向滑动,而不能沿垂直于第一滑动部10的方向滑动。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动部20的侧边的形状设置成与折边内侧的形状相匹配,从而使两者能够更紧密结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动部20的侧边与导轨之间的设置有自润滑材料层,所述自润滑材料层通过点胶或模内注塑的方式固定于第二滑动部20的侧边上或固定于导轨内侧,用于减少滑动时的摩擦阻力。所述自润滑材料层可以为pom工程塑料或其它合适的固体自润滑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4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滑动部20上,其结构、原理与本实施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附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上设置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内设置有滑块13,所述滑块13上设置有柔性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置在滑块13上朝向滑槽12端部的两侧,在滑块13滑动到滑槽12端部时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方面减缓滑块13与滑槽12的撞击,避免因碰撞造成的损伤,延长滑块13、滑槽12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减少滑块13与滑槽12碰撞时产生的声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优选地,所述柔性凸起部为tpu材质。所述滑块13仅能在滑槽12内滑动;所述滑块13在滑槽12内滑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磁性部21和所述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磁性部11的长度之差。所述滑槽12的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轴线方向。同时,所述滑块13与所述第二滑动部20固定连接,从而,在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与所述第二滑动部20相对滑动时,所述第二滑动部20带动所述滑块13在所述滑槽12内同步运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螺钉,所述第二滑动部20上相应设置有螺丝孔23,滑块13与第二滑动部20通过螺钉与螺丝孔23的螺纹啮合实现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块13与所述第二滑动部20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滑槽12、滑块13用于限定第一滑动部10、第二滑动部20相对滑动的距离。由于滑块13在滑槽12内滑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磁性部21和所述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磁性部11的长度之差,从而可以据此限定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不直接接触,而是保持一定距离,同时,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也不直接接触,而是保持一定距离。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滑轨装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直接碰撞而造成其损伤,从而可以延长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使用寿命,使其可以长周期稳定工作。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滑动部20上设置滑槽12、滑块13,同时使滑块13与第一滑动部10固定连接并同步运动。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滑槽12、滑块13,而是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设置有用于避免直接撞击的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磁性部11或第二磁性部21的端部;同时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与第三磁性部22之间也设置有用于避免直接撞击的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固定连接于第一磁性部11或第三磁性部22的端部。所述缓冲部件优选地,可以为橡胶软垫。所述缓冲部件优选地,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一磁性部11或第二磁性部21或第三磁性部22的端部。通过设置所述缓冲部件,可以避免滑轨装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直接碰撞而造成其损伤,从而可以延长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的使用寿命,使其可以长周期稳定工作。同时,缓冲部件可以减少滑轨装置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产生的声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应当注意的是,在该实施例中,需要对第一磁性部11与第二磁性部21之间的结合力作出适当调整,来使滑轨装置具有良好的滑动手感。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缓冲部件,第一磁性部11和第二磁性部21或第三磁性部22直接接触。

进一步地,对于图2实施例中的滑轨装置,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与第二滑动部20的大小近似相同,从而在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与第二滑动部20近似重合,从而第一滑动部10上朝向所述第二滑动部20上的一面和第二滑动部20上朝向所述第一滑动部10的一面被遮蔽而不可见。当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动部10与第二滑动部20错开一定位置,即第一滑动部10上朝向所述第二滑动部20上的一面和第二滑动部20上朝向所述第一滑动部10的一面均有一部分露出可见。因此,我们可以定义第一状态为关闭状态,第二状态为打开状态。优选地,第一滑动部10或第二滑动部20上设置有待露出部件,所述第二磁性部21和所述第三磁性部2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磁性部11的长度之差大于或等于待露出部件的长度;当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待露出部件被遮蔽;当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待露出部件露出。具体地,例如,当所述滑轨装置应用到智能手机时,位于上部的第二滑动部20可以为包含屏幕的第一手机部分,位于下部的第一滑动部10可以为包含电池等部件的第二手机部分,为了实现全面屏的设计,可以将前置摄像头模组,即所述的带露出部件,设置在第一滑动部10上朝向所述第二滑动部20的一侧。当所述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即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滑动部20对第一滑动部10上的前置摄像头模组形成遮挡,使其不可见,当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即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滑动部20与第一滑动部10错开一定位置,使所述前置摄像头模组露出,从而前置摄像头模组在第二状态时进行工作实现其功能。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全面屏的设计,使屏幕保持完整且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而不用为了设置前置摄像头模组而减小屏幕的显示面积或者在屏幕上进行开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露出部件可以为键盘模组,所述键盘模组在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即关闭状态时隐藏,在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即打开状态时露出,从而在所述滑轨装置应用到智能手机之类的智能终端中时,可以在智能终端中实现全键盘,方便用户的输入。所述带露出部件不限于前置摄像头模组或键盘模组,也可以为其它合适的部件。通过在滑轨装置中设置带露出部件,极大丰富了滑轨装置的应用场景。

在图2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均为永磁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可以为电磁铁。电磁铁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改变通电方向和电流强度,改变磁场方向和磁场强度,从而实现滑轨的自动滑动,并且能够调节滑动的方向和速度。具体地,以图3为例,当所述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均为电磁铁时,滑轨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磁性部11朝向所述第二磁性部21的一端为s极,所述第二磁性部21朝向所述第一磁性部11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一磁性部11朝向所述第三磁性部22的一端为n极,所述第三磁性部22朝向所述第一磁性部11的一端为s极。通过改变通入第二磁性部21的电流方向,使第二磁性部21朝向所述第一磁性部11的一端由n级变为s极,第二磁性部21会对第一磁性部11产生一个斥力,推动第一磁性部11向第三磁性部22运动,进一步地,可以增大通入第二磁性部21的电流,使斥力增大进一步推动所述第一磁性部11向第三磁性部22运动,直至滑轨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从而,在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为电磁铁时,通过对其电流方向和大小进行改变,就可以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使滑轨自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从而使本申请的滑轨可以应用于一些自动升降装置。另一方面,对于现有技术中滑盖式手机的磁动力滑轨,其使用的是永磁体,磁力大小固定,用户在使用时只能对其进行适应,不能改变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自由调节。而对于本申请的滑轨装置,当第一磁性部11、第二磁性部21和第三磁性部22为电磁铁时,将其应用到滑盖式手机中,则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自由地调节磁力的大小,只需改变通入上述磁性部的电流就可以实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为电磁铁或永磁铁;所述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为铁磁性物质,例如铁系金属及其化合物、合金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为铁磁性物质;所述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为电磁铁或永磁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为电磁铁,所述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为永磁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部11为永磁铁,所述第二磁性部21、第三磁性部22为电磁铁。具体地,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本发明的磁动力滑轨装置,通过第一磁性部、第二磁性部和第三磁性部的同轴设置,使磁性部之间不存在驱动力损耗,从而通过较小的磁性部就可以实现滑轨装置的功能,可以有效减少滑轨装置的体积和占用空间,在其应用到智能终端中时,可以有效减少智能终端的厚度和体积。进一步地,在上述磁性部为电磁铁时,可以适当自由调节磁性部的磁力来调节滑动力的大小,从而达到最合适的滑动手感体验。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上述的磁动力滑轨装置。所述智能终端可以为移动智能终端,也可以为固定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主要包括:1.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指“像人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无线网介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2.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又被称为“便携式电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机身小巧,相比pc携带方便。3.pda智能终端,pda智能终端又称为掌上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在移动中工作,学习,娱乐等。按使用来分类,分为工业级pda和消费品pda。广泛用于鞋服、快消、速递等多个行业的数据采集,支持bt/gprs/3g/wifi等无线网络通信。4.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是一种小型、方便携带的个人电脑,以触摸屏作为基本的输入设备。它拥有的触摸屏(也称为数位板技术)允许用户通过电子笔来进行作业而不是传统的键盘或鼠标。所述固定智能终端可以为固定电脑等固定类型的智能终端。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上述磁动力滑轨装置的智能终端可以为滑盖式手机或滑盖式平板电脑。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