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线夹具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9727发布日期:2019-06-13 16:1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弯线夹具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结构,特别是涉及弯线夹具机构。



背景技术:

在将线缆焊接到线路板上时,若是先将线缆固定到线路板上,再焊锡固定,既可以取到较好的固定效果,又能够实现稳固的电连接。将线缆固定到线路板上,需要进行弯线,传统的方式时手动将线缆穿过工件上的穿孔,然后在手动折弯线缆,然而,手动的方式效率较低,且折弯时线缆的铜线对人手的损伤较大。也有通过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弯线机构,将工件固定后,从工件两侧折弯线缆,然而,传统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弯线在弯线完成后,弯线机构需要回退,如果没有及时取出,弯线机构回退过程中会反向压线,影响弯线效果。因而,传统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弯线机构都存在因为线缆弯线后不便取出,造成反向压线,弯线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弯线机构都存在因为线缆弯线后不便取出,造成反向压线,弯线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弯线夹具机构。

一种弯线夹具机构,包括驱动件、移动底座、圆柱压轮、推块及导向轨道板,其中,

所述移动底座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

所述圆柱压轮设置于所述移动底座上,且滑动连接于所述移动底座;

所述推块固定于所述移动底座上,与所述圆柱压轮相对设置,并间隔预设距离,所述圆柱压轮及所述推块跟随所述移动底座的移动而移动;

所述导向轨道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圆柱压轮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导向槽内,并跟随所述移动底座的移动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所述圆柱压轮在所述导向槽内移动时,具有向远离所述推块的方向移动的趋势,所述导向槽包括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相互连通,且具有不同的深度以形成阶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外罩,所述外罩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移动底座设置于所述空腔内;

所述外罩包括底板、多个侧板及顶板,多个侧板沿着所述底板的边缘设置,并相互固定连接,合围形成所述空腔,所述顶板及所述导向轨道板固定连接于所述侧板,并盖合于所述空腔,在所述顶板与所述导向轨道板之间预留有预设的间隙,形成滑道,所述滑道与所述导向槽连通,在所述移动底座的带动下,所述推块及所述圆柱压轮在所述滑道内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导轨,所述移动底座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沿着所述第一导轨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底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轨,所述圆柱压轮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块,所述圆柱压轮设置于所述连接块上,并通过所述连接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固定于所述连接块或所述圆柱压轮,为所述连接块或所述圆柱压轮提供拉力,具有拉动所述圆柱压轮远离所述推块的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柱压轮至少部分嵌入到所述连接块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柱压轮能够相对所述连接块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柱压轮的远离所述移动底座的一端设置有束线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块的靠近所述导向轨道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并在所述推块的靠近所述导向轨道板的一侧形成类“l”形结构,突出的部分形成凸台。

上述弯线夹具机构,通过设置推块及圆柱压轮,使推块与圆柱压轮相对设置,并跟随移动底座的移动而移动,同时,使导向槽分级设置,圆柱压轮在进入第二导向槽时,圆柱压轮远离推块,使得圆柱压轮与推块之间的间距扩大,不再夹持线缆,工件可以较为方便的取出,从而在圆柱压轮复位时不再压线,避免反向压线时影响压线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的导向轨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能够在线缆弯折后即可取出线缆,线缆的取出较为方便,在推块及圆柱压轮的复位过程中,线缆已经取出,不会反向压线,压线效果较好。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

请参阅图1,示例性的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弯线夹具机构10的结构示意图,弯线夹具机构10可以包括驱动件110、移动底座120、圆柱压轮130、推块140及导向轨道板150,驱动件110用于提供驱动力,移动底座120传动连接于驱动件110,圆柱压轮130设置于移动底座120上,且滑动连接于移动底座120,推块140固定于移动底座120上,与圆柱压轮130相对设置,并间隔预设距离,圆柱压轮130及推块140跟随移动底座120的移动而移动,导向轨道板150上设置有导向槽151,圆柱压轮130至少部分收容于导向槽151内,并跟随移动底座120的移动在导向槽151内移动,圆柱压轮130在导向槽151内移动时,具有向远离推块14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导向槽151包括第一导向槽151a和第二导向槽151b,第一导向槽151a与第二导向槽151b相互连通,且具有不同的深度以形成阶梯状结构。圆柱压轮130在第一导向槽151a内移动的过程中完成线缆弯折,进入到第二导向槽151b内后,推块140与圆柱压轮130之间的距离增大,线缆被释放。

第一导向槽151a的深度小于第二导向槽151b的深度,初始状态下,使圆柱压轮130处于第一导向槽151a的远离第二导向槽151b的一端,驱动件110驱动移动底座120移动,带动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移动,圆柱压轮130沿着第一导向槽151a移动,滑向第二导向槽151b。工件放置在导向轨道板150上时,工件的待固定线缆的部分与第一导向槽151a相对应,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分别位于工件的待固定线缆的部分的两侧,从而,圆柱压轮130及推块140在滑动时,分别在工件的待固定线缆的部分的两侧滑动,滑动至线缆穿过工件的部分时,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分别使线缆弯折,从而将线缆固定到工件上,完成线缆的弯折。圆柱压轮130及推块140继续向第二导向槽151b移动,当圆柱压轮130进入到第二导向槽151b内时,圆柱压轮130相对移动底座120向远离推块140的方向移动,并贴合于第二导向槽151b的底部移动,此时,推块140与圆柱压轮130之间的间隙被扩大,工件可以较为方便的取出,从而在圆柱压轮130复位时不再压线,避免反向压线时影响压线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弯线夹具机构10还可以包括外罩160,外罩160内设置有空腔,移动底座120设置于空腔内,使得弯线夹具机构10的内部驱动结构对外不可见,圆柱压轮130及推块140至少部分外露于外罩160,导向轨道板150固定于外罩160上。由此,只有在固定导向轨道板150的一侧对外可见,实现了对内的结构保护,同时,外罩160的设置有利于放置线缆。

请参阅图1和图3,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弯线夹具机构10还可以包括第一导轨170,第一导轨170设置于空腔内,移动底座120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170,当驱动件110工作时,驱动移动底座120沿着第一导轨170滑动,进而带动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沿着预设的轨迹移动。例如,可以在移动底座120的远离推块140的端面上设置滑槽,并通过滑槽与第一导轨170滑动配合,从而使移动底座120与第一导轨170滑动连接。在图x示的实施例中,移动底座120通过一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170。可以理解,滑块可以是移动底座120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固定连接到移动底座120上。

请参阅图3,第一导轨170可以固定于外罩160上。例如,外罩160可以包括底板161,第一导轨170固定于底板161上,移动底座120再固定到第一导轨170上,从而,移动底座120可以在驱动件110的驱动下,在第一导轨170上实现平稳的滑动。

请参阅图2,外罩160还可以包括多个侧板163及顶板165,多个侧板163沿着底板161的边缘设置,并相互固定连接,合围形成一空腔,顶板165及导向轨道板150固定连接于侧板163,并盖合于空腔,且在顶板165与导向轨道板150之间预留有预设的间隙,形成滑道10a,滑道10a与导向槽151连通,在移动底座120的带动下,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在滑道10a内移动。

请参阅图1,移动底座12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导轨180,第一导轨170及第二导轨180分别位于移动底座120的相对两侧,圆柱压轮130滑动连接于第二导轨180。请继续参阅图3,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弯线夹具机构10还可以包括连接块190,圆柱压轮130设置于连接块190上,并通过连接块190滑动连接于第二导轨180。当移动滑块移动时,移动滑块通过第二导轨180、连接块190带动圆柱压轮130沿着第一导轨170的方向移动。

为了实现线缆压合后的放线,当圆柱压轮130在导向槽151内移动时,圆柱压轮130具有沿着第二导轨180向远离推块14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例如,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弯线夹具机构10还可以包括弹性件(图未示),并通过弹性件连接于连接块190及外罩160,弹性件为连接块190提供一个拉力,具有拉动连接块190远离推块140的趋势,当圆柱压轮130在第一导向槽151a内移动时,圆柱压轮130抵接于第一导向槽151a的底部,导向轨道板150通过圆柱压轮130阻止连接块190相对移动底座120的移动,当圆柱压轮130从第一导向槽151a进入到第二导向槽151b内时,由于第一导向槽151a和第二导向槽151b的深度不同,在脱离第一导向槽151a,进入第二导向槽151b的瞬间,导向轨道板150提供给圆柱压轮130的抵持力消失,连接块190在弹性件的拉动下,向远离推块140的方向移动,带动圆柱压轮130向远离推块140的方向移动,圆柱压轮130与推块140之间的间隙被放大,不再夹持线缆,从而实现放线操作。当圆柱压轮130移动至第二导向槽151b的底部时,导向轨道板150抵持圆柱压轮130,阻止圆柱压轮130移动,并阻止连接块190移动。移动底座120继续带动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沿着第一导轨170的方向移动。

弹性件可以是拉伸弹簧。可以理解,弹性件也可以直接固定于圆柱压轮130,从而直接对圆柱压轮130提供拉力,而不是通过连接块190间接提供拉力。只要能够实现拉动圆柱压轮130沿着第二导轨180进行移动即可。当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拉动连接块190或圆柱压轮130的移动,而不限于通过弹性件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圆柱压轮130至少部分嵌入到连接块190内,从而避免圆柱压轮130与连接块190脱离,同时,连接块190可以对圆柱压轮130提供支持力,以避免圆柱压轮130在移动过程中损坏。例如,请继续参阅图4,连接块190可以包括滑动部191及连接部193,连接部193固定连接部193滑动部191,滑动部191滑动连接于第二导轨180,圆柱压轮130至少部分嵌入到连接部193内。例如,连接部193内可以设置有凹孔193a,圆柱压轮130嵌入到凹孔193a内,并至少部分外露于凹孔193a。由此,连接部193在移动时,可以带动圆柱压轮130一起移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圆柱压轮130能够相对连接块190转动。由此,当圆柱压轮130在压线时,圆柱压轮130可以在线缆提供的反作用力下转动,从而圆柱压轮130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对线缆的弯折,可以增强弯线效果。例如,当圆柱压轮130收容于凹孔193a内时,圆柱压轮130在周向受力后即可实现转动,当然,也可以在凹孔193a底部设置一个转轴(图未示),转轴嵌入到圆柱压轮130内,由此,圆柱压轮130可以以转轴为轴进行转动。

请参阅图4,圆柱压轮130的远离移动底座12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束线槽131。例如,束线槽131可以环绕圆柱压轮130的周向设置。在压线时,线缆的铜线部分外露,并与束线槽131向对应。最初时,裸露的铜线与束线槽131接触的部分较为规整,铜线没有分叉,圆柱压轮130一边移动,一边转动,并在移动和转动过程中进行弯线,束线槽131可以对裸露的铜线起到束线的效果,将铜线末端的分叉收束到束线槽131内;同时,束线槽131的设置也可以增大压块与圆柱压轮130之间的间隙,避免铜线被过度压扁而分散。因此,通过设置束线槽131,能够极大的提升压线的效果。

推块140固定于移动底座120上,并且相对移动底座120不可移动。例如,推块140可以直接固定于移动底座120的远离第一导轨170的端面上,当然,也可以通过额外的固定块或固定柱来实现推块140的固定。

请参阅图4,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推块140的靠近导向轨道板15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40a,并在推块140的靠近导向轨道板150的一侧形成类“l”形结构,突出的部分形成凸台141,并由凸台141与圆柱压轮130完成线缆弯折。当弯折完成后,凹槽140a的设置也可以增大推块140与圆柱压轮130之间的间距,便于线缆的取出。

请参阅图5,导向轨道板上可以设置有固定位153,固定位153用于固定工件,固定位153可以靠近导向槽151设置,当工件被固定后,工件的待固定线缆的部分悬在第一导向槽151a上,与第一导向槽151a相对设置,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分别位于工件的待固定线缆的部分的两侧。

第一导向槽151a和第二导向槽151b之间可以通过平滑的曲面连接,以便于圆柱压轮130的移动,同时便于圆柱压轮130的复位。

在使用上述弯线夹具机构10进行线缆弯折时,将圆柱压轮130回退到第一导向槽151a的远离第二导向槽151b的一端,随后,将工件放置于固定位153固定,再将线缆穿过工件上的穿孔,此时,线缆可以平放于外罩160的顶板165上。使驱动件110开始工作,在驱动件110的驱使下,移动底座120沿着第一导轨170移动,带动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向靠近线缆的方向移动,移动一定的距离后,推块140的凸台141及圆柱压轮130在工件的两侧分别与线缆接触,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继续移动,推动工件两侧的线缆移动,使线缆弯折,在折弯线缆时,线缆的铜线部分进入到圆柱压轮130的束线槽131内,并随着圆柱压轮130的转动实现束线,圆柱压轮130在移动和转动过程中实现线缆的弯折。随着圆柱压轮130的继续前移,圆柱压轮130进入到第二导向槽151b内,在拉力的作用下,圆柱压轮130沿着第二导轨180移动,远离推块140,同时,推块140的凹槽140a部分与线缆的弯折处对应,线缆不再被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夹持,即可拿起线缆,同时将工件与固定位153脱离固定,完成一个工件的线缆弯折固定。

上述弯线夹具机构10,通过设置推块140及圆柱压轮130,使推块140与圆柱压轮130相对设置,并跟随移动底座120的移动而移动,同时,使导向槽151分级设置,圆柱压轮130在进入第二导向槽151b时,圆柱压轮130远离推块140,使得圆柱压轮130与推块140之间的间距扩大,不再夹持线缆,工件可以较为方便的取出,从而在圆柱压轮130复位时不再压线,避免反向压线时影响压线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