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82662发布日期:2021-05-07 22:5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部件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12月26日、申请号为201611222463.8、发明名称为“部件供给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在部件安装装置中供给由载带保持的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向基板安装电子部件的部件安装装置中,多使用供给由载带保持的部件的带馈送器作为部件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在先技术中公开了如下的带馈送器的例子,该带馈送器包括:带供给单元,其从将载带以卷绕状态收纳的供给卷轴抽出并供给载带;和带进给单元,其对从带供给单元导出的载带进行间距进给而向部件供给位置进给。根据该结构,在供给卷轴的更换、盖带的回收时,能够将带供给单元与带进给单元分离,具有作业性提高的优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053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将部件向部件吸附位置间距进给的第一单元、和将收纳并由盖带覆盖部件的载带向所述第一单元供给的带供给单元,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单元带行进路,其将所述载带向所述部件吸附位置引导;第一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其在使链轮的进给爪与所述载带的链轮孔啮合的状态下使所述链轮旋转,由此将所述载带向所述部件吸附位置进给;以及部件露出机构,其使所述部件露出,所述带供给单元具有:带供给单元带行进路,其供所述载带插入并将所述载带向所述第一单元进给;以及带供给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其在使链轮的进给爪与所述载带的链轮孔啮合的状态下使所述链轮旋转,由此将所述载带向所述第一单元进给,所述带供给单元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单元,所述带供给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基于来自所述第一单元的控制部的控制而对所述链轮进行驱动。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能够应对不同的带供给方式的通用性优异的部件供给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使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使用的载带的结构、盖带剥离以及搭接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搭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单元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带进给单元(第一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带供给单元(第二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带供给单元(第三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供给对象即载带的结构以及盖带剥离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单元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带进给单元(第一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带供给单元(第二单元)的结构说明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功能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安装装置

4部件供给部

5、5a、5b带馈送器

10部件安装机构

14载带

14c链轮孔

14d盖带

21第一单元带行进路

22第一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

26部件露出机构

27剥离刀

31第二单元带行进路

41第三单元带行进路

43第三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

p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对以往的装置中存在的问题点进行简单地说明。

近年来,带馈送器的载带的供给方式变得多样化,与该供给方式相应地也要求带馈送器具有不同的设备结构。例如在切换供给卷轴时,存在通过搭接带于在先的已装配的载带(在先带)的末尾部连接后续的新的载带(后续带)的带搭接方式、不进行带搭接而通过将后续带设置于带馈送器而自动地追加供给载带的所谓的自动加载方式等、多个带供给方式并存的实际情况。

因此在生产现场,有时不得不事先设置功能不同的多种带馈送器,从而要求具备能够应对不同的带供给方式的通用性的设备。在上述的在先技术中,采用能够将带供给单元与带进给单元分离的结构,但在该在先技术所示的结构中,虽然能够改善收纳载带的供给卷轴的更换时等的作业性,但无法提高基于前述的观点的带馈送器本身的通用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应对不同的带供给方式的通用性优异的部件供给装置。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2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带馈送器)的部件安装装置1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说明。部件安装装置1具有向基板安装半导体芯片等部件的功能,图2局部地示出图1的a-a剖面。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部件供给装置记作带馈送器。

在图1中,在基台1a的中央沿x方向(基板搬运方向)配设有基板搬运机构2。基板搬运机构2搬运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3,并且将其定位并保持于为了执行部件安装作业而设定的安装台。在基板搬运机构2的两侧方配置有部件供给部4,在各个部件供给部4排列装配有多个带馈送器5。带馈送器5通过沿带进给方向,即从部件供给部4的外侧朝向基板搬运机构2的方向对收纳有部件的载带进行间距进给,从而向以下说明的部件安装机构的安装头的部件吸附位置供给部件。

在基座1a上表面的x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配设有具备直线驱动机构的y轴移动梁7,同样具备直线驱动机构的两台x轴移动梁8以能够沿y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与y轴移动梁7结合。安装头9分别以能够沿x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两台x轴移动梁8。安装头9是具备多个保持头的多联型头,如图2所示,在各个保持头的下端部装配有能够吸附保持部件并单独升降的吸附嘴9a。

通过驱动y轴移动梁7、x轴移动梁8,从而安装头9沿x方向、y方向移动。由此,两个安装头9分别通过吸附嘴9a从对应的部件供给部4的带馈送器5的部件吸附位置吸附保持并取出部件,并向由基板搬运机构2定位的基板3的安装点转移搭载。y轴移动梁7、x轴移动梁8以及安装头9构成通过使保持部件的安装头9移动从而将部件向基板3转移并搭载的部件安装机构10。

在部件供给部4与基板搬运机构2之间配设有部件识别相机6。从部件供给部4取出部件的安装头9在部件识别相机6的上方移动时,部件识别相机6对由安装头9保持的状态的部件进行拍摄并识别。在安装头9装配有基板识别相机11,该基板识别相机11位于x轴移动梁8的下表面侧,且分别与安装头9一体地移动。安装头9移动,从而基板识别相机11移动至由基板搬运机构2定位的基板3的上方,对基板3进行拍摄并识别。在基于安装头9向基板3安装的部件安装动作中,考虑部件识别相机6的部件识别结果和基板识别相机11的基板识别结果来修正搭载位置。

如图2所示,在部件供给部4设置有预先在馈送器基座12a装配有多个带馈送器5的状态的台车12。通过将馈送器基座12a夹紧固定在设置于基台1a的固定基座上,从而台车12的位置在部件供给部4处固定。在台车12中保持有供给卷轴13,该供给卷轴13将保持有部件的载带14以卷绕状态收纳。从供给卷轴13抽出的载带14通过带馈送器5被间距进给至吸附嘴9a的部件吸附位置5a。

接下来,参照图3对载带14的结构以及带馈送器5中的载带14的盖带剥离处理进行说明。如图3的(a)所示,载带14将基带14a作为主体,该基带14a以规定间距设置有收纳作为供给对象的部件p的部件凹槽14b。为了对载带14进行带进给,在基带14a上以规定间距形成有供链轮的进给爪啮合的链轮孔14c。此外,在基带14a的上表面中的设置有部件凹槽14b的范围内,以覆盖部件凹槽14b的方式粘贴有盖带14d。

为了能够在将载带14进给至部件吸附位置5a的过程中将部件p从部件凹槽14b取出,执行将盖带14d从基带14a剥离而使部件p露出的盖带剥离。作为该盖带剥离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5中,使用图3的(b)所示的方法。

即,示出利用在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设置的部件露出机构26(参照图6的(b))所具备的剥离刀27来剥离盖带14d的方法。即在将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带进给的路线中,在载带14的上表面以使刀尖朝向带进给方向(箭头a)的姿态配设有剥离刀27。剥离刀27的刀尖位于载带14的上表面中的能够剥离盖带14d与基带14a的贴合界面的位置,通过将载带14向下游侧带进给(箭头a方向),从而盖带14d中的覆盖部件凹槽14b的范围被部分剥离,形成在基带14a上折叠的状态。由此,部件凹槽14b内的部件p露出,从而能够在部件吸附位置5a进行部件取出。

接下来,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带馈送器5的单元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5与构成为单一设备的通常的带馈送器不同,通过以下说明的两个单元构成带馈送器5。即,如图5的(a)所示,装配于馈送器基座12a的带馈送器5为能够装卸地安装有带进给单元51和带供给单元52的结构,该带进给单元51具有将保持部件p的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间距进给的功能,该带供给单元52将从供给卷轴13(参照图2)抽出的载带14向带进给单元51供给。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b)所示,带进给单元51是具有共用的结构的第一单元51a,且根据载带14的供给方式,从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这两种中选择一种作为带供给单元52并安装于第一单元51a,由此构成带馈送器5并向馈送器基座12a装配。即,第二单元52a能够更换为将载带14向第一单元51a供给的第三单元52b。

接下来,参照图6、图7、图8对构成带馈送器5的各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6对作为带进给单元51的第一单元51a进行说明。在构成第一单元51a的主体的主体框20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装配被卡止部20a。装配被卡止部20a形成为与欲装卸的带供给单元52上设置的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图7所示的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40a(图8所示的第三单元52b)对应的卡合形状。

通过使装配被卡止部20a与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40a卡合,并对上述装配卡止部上分别设置的装卸操作杆32、42进行夹紧固定操作,从而第一单元51a与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机械性地一体化而形成带馈送器5。与此同时,布线连接用的连接器(省略图示)相互嵌合,从而这些单元之间电连接。

在主体框20设置有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该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从在装配被卡止部20a开口的带导入口21a连通至下游侧的端部。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间距进给用带行进路)将从带供给单元52供给并从带导入口21a导入的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引导。带检测传感器23对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内的载带14进行检测。

在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的下游侧配置有第一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22(间距进给用链轮驱动机构部),该第一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22具有串列地配置的链轮23a、23b。在链轮23a、23b的外周以恒定间距形成有进给爪(省略图示),链轮23a、23b被馈送器控制基板24控制驱动。基于馈送器控制基板24的控制操作按照来自在主体框20的上表面配置的操作面板25的操作输入而进行。第一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22在使以恒定间距形成于链轮23a、23b的外周的进给爪与载带14的链轮孔14c啮合的状态下使链轮23a、23b间歇旋转,从而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被间距进给。

部件露出机构2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的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的上表面。如图6的(b)所示,部件露出机构26具备剥离刀27(参照图3的(b)),沿着第一单元带行进路21(箭头c)进给的载带14相对于剥离刀27以规定姿态通过,从而利用剥离刀27的刀尖将盖带14d的一部分剥离,由此在位于部件吸附位置5a处的部件露出机构26使部件p露出。

接下来,参照图7,对作为带供给单元52的第二单元52a进行说明,该第二单元52a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的第一单元51a从而构成带馈送器5a(图9)。在图7中,构成第二单元52a的主体的主体框30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该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具有与在欲装卸的第一单元51a(图6)上设置的装配被卡止部20a对应的卡合形状。在主体框30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装配卡止部30b。在将向第一单元51a安装第二单元52a而成的带馈送器5向馈送器基座12a装配时,使装配卡止部30b与馈送器基座12a的装配端部卡合。

在主体框30设置有第二单元带行进路31,该第二单元带行进路31从在上游侧的端部开口的导入口31a连通至在下游侧的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开口的排出口31b。第二单元带行进路31(供给用带行进路)具有供从供给卷轴13抽出的载带14经由导入口31a插入,并将该载带14经由排出口31b向第一单元51a进给的功能。第二单元52a与其他带供给单元52不同,具有仅使从供给卷轴13抽出并向第一单元51a供给的载带14通过的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8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的第一单元51a的作为带供给单元52的第三单元52b进行说明。第三单元52b安装于具备部件露出机构26的第一单元51a从而构成带馈送器5b(图10)。构成第三单元52b的主体的主体框40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40a,该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具有与在欲装卸的第一单元51a(图6)上设置的装配被卡止部20a对应的卡合形状。在主体框40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装配卡止部40b。在将向第一单元51a安装第三单元52b而成的带馈送器5向馈送器基座12a装配时,使装配卡止部40b与馈送器基座12a的装配端部卡合。

在主体框40设置有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该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从在上游侧的端部开口的导入口41a连通至在下游侧的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40a开口的排出口41b。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供给用带行进路)具有供从供给卷轴13抽出的载带14经由导入口41a插入,并将该载带14经由排出口41b向第一单元51a进给的功能。

在主体框40的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的上方配置有具有链轮44的第三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43。在链轮44的外周以恒定间距形成有进给爪(省略图示),链轮44被与第三单元52b连接的第一单元51a的馈送器控制基板24控制驱动。第三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43在使链轮44的进给爪与载带14的链轮孔14c啮合的状态下使链轮44旋转,从而沿着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搬运载带14并向第一单元51a进给。在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的下游侧配设有带检测传感器45,带检测传感器45对第三单元带行进路41中的载带14进行检测。

在第三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43的下方配设有限位单元47,该限位单元47具有通过限位件47a切换载带14的带进给的禁止和允许的功能。限位单元47通过限位件47a使从导入口41a插入的载带14停止。并且,在规定的带进给允许时刻解除限位件47a,由此进行载带14向第一单元51a的带供给。另外,第三单元52b具备闸门机构部48,该闸门机构部48具有仅在规定条件下允许来自导入口41a的载带14的插入的功能。还设置有带脱出防止机构49,该带脱出防止机构49具有防止暂时插入的载带14的脱落的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对上述结构的带馈送器5的使用状态、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0对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二单元52a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a进行说明。通过利用手动操作将从导入口31a插入的载带14带进给至下游侧的部件露出机构26,从而进行带馈送器5a中的载带14的装配。

然后,通过配设于部件露出机构26的剥离刀27将盖带14d的一部分剥离并使其折回(图3的(b)),从而在取出开口部26a内使收纳于部件凹槽14b的部件p处于露出状态,通过安装头9的吸附嘴9a取出部件p。在继续执行部件p的取出的过程中,在已装配的载带14(1)变得无部件的情况下,执行将载带14(1)的末尾部与新的载带14(2)的前端部通过带接合而连接的搭接作业(参照搭接部s)。将已装配的载带14(1)与新的载带(2)接合的带贴合在不对部件露出机构26实施的盖带14d的剥离造成影响的位置。

在此,对将已装配的载带14(1)与新的载带(2)接合的带贴合在不对部件露出机构26实施的盖带14d的剥离造成影响的位置的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3的(c)所示,在使已装配的载带14(1)的末尾部与新的载带14(2)的前端部对接的状态下,将规定长度的搭接带t粘贴于载带14的下表面14e(粘贴有盖带14d的面的相反面)。由此,已装配的载带14(1)与新的载带14(2)连接成一体,进行载带14的追加补充。

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5中的搭接作业中,通过仅限定于载带14的下表面14e、即与构成带行进路21的带承接面20b面对的面而粘贴搭接带t,从而将已装配的载带14(1)与新的载带14(2)连接。

此外,将搭接带t的宽度尺寸b1以及凹部20c的宽度尺寸b2预先设定为,所使用的搭接带t的宽度尺寸b1比在构成带行进路21的带承接面20b上设置的凹部20c的宽度尺寸b2窄。即,以搭接带t的宽度比凹部20c的宽度小的方式将搭接带t粘贴于载带14,该凹部20c设置于在带行进路21的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从下方支承载带14的带承接面20b。

图4的(a)示出图9的b-b剖面,即带行进路21的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的剖面。如图4的(a)所示,在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从下方支承载带14的带承接面20b形成有宽度尺寸b2的凹部20c。在搭接作业中,如前述那样,通过仅在与带行进路21面对的面(下表面14e)粘贴搭接带t,从而将在先的已装配的载带14(1)的末尾部与后续的新的载带14(2)连接。

图4的(b)示出像这样在基带14a的下表面14e粘贴搭接带t而形成有搭接部s的载带14、即仅在与带行进路21面对的下表面14e粘贴搭接带t从而将在先的已装配的载带的14(1)的末尾部与后续的新的载带14(2)连接而成的载带14通过部件露出机构26而使载带14的一部分露出且位于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搭接带t仅粘贴在与带行进路21面对的面(下表面14e),因此不会阻碍由剥离刀27将盖带14d的一部分剥离的剥离动作。因此,不会因错误地由剥离刀27将搭接带t剥离而产生剥离刀27的刀尖破损等不良情况。

另外,如前述那样,搭接带t的宽度尺寸b1以及凹部20c的宽度尺寸b2设定为,搭接带t的宽度尺寸b1比设置于带承接面20b的凹部20c的宽度尺寸b2窄,因此在搭接部s位于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的状态下,搭接带t收容于凹部20c内。因此,无论是否存在下表面14e的搭接带t,带承接面20b上的载带14均稳定地被带承接面20b从下方支承。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将基带14a的粘贴搭接带t的面限定为与带行进路21的带承接面20b面对的下表面14e的例子,但在能够在下表面14e的相反面确保追加的带粘贴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下表面14e的相反面也局部追加搭接带。即,如图4的(c)所示,在位于凹部20c内的供搭接带t粘贴的下表面14e的相反面即上表面14f的一部分,即不阻碍剥离刀27实施的盖带14d的剥离动作的部分追加粘贴搭接带t*。

在这里示出的例子中,示出在基带14a的未粘贴有盖带14d的部分追加粘贴搭接带t*的例子。这样通过在粘贴有搭接带t的面的相反面追加粘贴搭接带t*,能够形成连接强度更加稳定的搭接部s。

如上述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5以及搭接方法中,仅在与带行进路21面对的面粘贴搭接带t,从而将在先的已装配的载带14(1)的末尾部与后续的新的载带14(2)连接而形成搭接部s,该搭接部s在通过部件露出机构26而使载带14的一部分露出且位于部件吸附位置5a的状态下,将搭接带t的宽度尺寸b1、凹部20c的宽度尺寸b2设定为,所粘贴的搭接带t的宽度尺寸b1比在带行进路21的带承接面20b上设置的凹部20c的宽度尺寸b2窄。

由此,在具备具有剥离刀27的部件露出机构26的部分剥离式的带馈送器5中,能够在防止剥离刀27的破损的同时供给部件p。

接下来,参照图10对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三单元52b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b进行说明。通过利用第三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43将从导入口41a插入的载带14带进给至下游侧的部件露出机构26,从而进行带馈送器5b中的载带14的装配。然后,通过配设于部件露出机构26的剥离刀27将盖带14d的一部分剥离并使其折回(图3的(b)),从而在取出开口部26a内使收纳于部件凹槽14b的部件p处于露出状态,通过安装头9的吸附嘴9a取出部件p。

在继续执行部件p的取出的过程中,在已装配的载带14(1)即将无部件的情况下,从导入口41a以与载带14(1)的上表面重叠的方式插入新的载带14(2)。然后,当检测到载带14(1)的部件p被消耗而到达部件补给时刻时,通过限位件47a处于待机状态的载带14(2)被带进给至下游侧的部件露出机构2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a、5b向馈送器基座12a固定时的固定机构,示出了使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上分别设置的装配卡止部30b、40b与馈送器基座12a嵌合装配的例子,但带馈送器5a、5b的固定机构的结构是任意的,也可以在第一单元51a、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设置定位机构、夹紧机构、电连接机构等。

如上述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带馈送器5采用如下结构,具备:作为带进给单元51的第一单元51a,其将保持部件p的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间距进给;和作为带供给单元52的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其将载带14向带进给单元51供给,带进给单元51具有:间距进给用带行进路,其将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引导;和间距进给用链轮驱动机构部,其在使链轮的进给爪与载带14的链轮孔14c啮合的状态下使链轮旋转,由此将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进给,带供给单元52具有供载带14插入并将载带14向带进给单元51进给的供给用带行进路,带供给单元5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带进给单元51。

由此,能够根据所使用的载带14的供给方式而选择性地使用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可实现能够应对不同的带供给方式的通用性优异的部件供给装置。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针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各构成要素、各处理工艺的组合中能够组成各种变形例,另外,这样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载带14的供给方式从两种带供给单元中选择一种作为带供给单元52并安装于第一单元51a而构成带馈送器5,但在以下的变形例中,对根据载带14的供给方式选择带进给单元51和带供给单元52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进行说明。省略与上述说明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作为盖带剥离的方法,在变形例所示的带馈送器5中,选择性地使用图11的(b)、图11的(c)所示的两种方法。

图11的(a)和图11的(b)与上述说明的图3的(a)和图3的(b)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11的(c)示出在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从基带14a整体剥离盖带14d的方法。即,在部件吸附位置5a的附近设置有从上表面侧覆盖被带进给的载带14的带按压引导件26a。在带按压引导件26a设置有取出开口部26b,将盖带14d绕过在取出开口部26b的上游侧的开口端部设置的剥离端部26c而向上游侧(箭头b)方向引导。由此,将覆盖部件凹槽14b的盖带14d剥离而使部件凹槽14b内的部件p露出,从而能够在部件吸附位置5a进行部件取出。

在变形例中,如图12的(b)所示,带进给单元51是具有共用的结构的第一单元51a,且根据载带14的供给方式,从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这三种中选择一种作为带供给单元52并安装于第一单元51a,从而构成带馈送器5并向馈送器基座12a装配。即,第二单元52a能够更换为将载带14向第一单元51a供给的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中的任一方。

接下来,对构成带馈送器5的各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装配被卡止部20a形成为与欲装卸的带供给单元52上设置的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图7所示的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40a(图8所示的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装配卡止部60a(图14所示的第四单元52c)对应的卡合形状。

通过使装配被卡止部20a与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第三单元装配卡止部40a、第四单元装配卡止部60a卡合,并对上述装配卡止部上分别设置的装卸操作杆32、42、62进行夹紧固定操作,从而第一单元51a与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机械性地一体化而形成带馈送器5。与此同时,布线连接用的连接器(省略图示)相互嵌合,从而这些单元之间电连接。

另外,图13示出装配于第一单元51a的图11的(c)所示的带按压引导件26a。在该状态下,在位于部件吸附位置5a的取出开口部26b,盖带14d被剥离端部26c折回而向上游侧(箭头d)引导,在取出开口部26b将盖带14d整体剥离,形成为使部件p露出的状态。即,在变形例的第一单元51a中,带按压引导件26a能够更换为使盖带14d的一部分露出的部件露出机构26。

如图14所示,在第四单元52c中,在主体框60的第二单元带行进路61的上方配设有盖带进给部63以及盖带收纳部69。盖带收纳部69具有收纳在第一单元51a中被剥离的盖带14d的功能,盖带进给部63具有将剥离出的盖带14d向盖带收纳部69进给的功能。

盖带进给部63具备张力引导机构64以及进给驱动机构65。张力引导机构64具备卷绕被带进给单元51剥离并向下游侧引导的盖带14d的一对辊构件64a、以及利用盖带14d的张力而进行位移的张力杆67,利用传感器68检测张力杆67的位移,从而检测盖带14d是否处于松弛状态。

进给驱动机构65具有夹持盖带14d并将其送入盖带收纳部69内的一对进给构件65a、以及驱动进给构件65a的旋转驱动部66。当通过传感器68检测到盖带14d松弛时,驱动进给构件65a旋转而将盖带14d送入盖带收纳部69内。盖带收纳部69具备开闭自如的带排出开闭部69a,被送入盖带收纳部69内并成为装满状态的盖带14d经由带排出开闭部69a而被排出。

接下来,参照图8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的第一单元51a的作为带供给单元52的第三单元52b进行说明。第三单元52b安装于第一单元51a而构成带馈送器5b(图10),该第一单元51a处于将带按压引导件26a更换为使盖带14d的一部分露出的部件露出机构26的状态。即,在此,图7所示的第二单元52a能够更换为将载带14向第一单元51a供给的第三单元52b。

接下来,参照图7对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上述的第一单元51a的作为带供给单元52的第二单元52a进行说明。第二单元52a安装于第一单元51a而构成带馈送器5a(图9),该第一单元51a处于将带按压引导件26a更换为使盖带14d的一部分露出的部件露出机构26的状态。即,在此,图14所示的第四单元52c能够更换为将载带14向第一单元51a供给的第二单元52a。

在图9中,构成第二单元52a的主体的主体框60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该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具有与在欲装卸的第一单元51a(图6)上设置的装配被卡止部20a对应的卡合形状。在主体框60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有装配卡止部30b。在将向第一单元51a安装第二单元52a而成的带馈送器5向馈送器基座12a装配时,使装配卡止部60b与馈送器基座12a的装配端部卡合。

在主体框30设置有第二单元带行进路31,该第二单元带行进路31从在上游侧的端部开口的导入口31a连通至在下游侧的第二单元装配卡止部30a开口的排出口31b。第二单元带行进路31(供给用带行进路)供从供给卷轴13抽出的载带14经由导入口61a插入,并将该载带14经由排出口31b向第一单元51a进给。第二单元52a与其他带供给单元52不同,具有仅使从供给卷轴13抽出并向第一单元51a供给的载带14通过的功能。

接下来,参照图9、图10、图15对上述结构的带馈送器5的使用状态和功能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5对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四单元52c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c进行说明。通过利用手动操作将从导入口61a插入的载带14带进给至下游侧的带按压引导件26a,从而进行带馈送器5c中的载带14的装配。

然后,从载带14的前端部剥离盖带14d,从而在取出开口部26b内使收纳于部件凹槽14b的部件p处于露出状态(参照图11的(c)),通过安装头9的吸附嘴9a取出部件p。在取出开口部26b被剥离的盖带14d被引导至上游侧的张力引导机构64,并通过进给驱动机构65而收纳于盖带收纳部69内。

在继续执行部件p的取出的过程中,在已装配的载带14(1)变得无部件的情况下,执行将载带14(1)的末尾部与新的载带14(2)的前端部通过带接合而连接的搭接作业(参照搭接部s)。

接下来,参照图10对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三单元52b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b进行说明。通过利用第三单元链轮驱动机构部43将从导入口41a插入的载带14带进给至下游侧的部件露出机构26,从而进行带馈送器5b中的载带14的装配。然后,通过配设于部件露出机构26的剥离刀27将盖带14d的一部分剥离并使其折回(图11的(b)),从而在取出开口部26a内使收纳于部件凹槽14b的部件p处于露出状态,通过安装头9的吸附嘴9a取出部件p。

在继续执行部件p的取出的过程中,在已装配的载带14(1)即将无部件的情况下,从导入口41a以与载带14(1)的上表面重叠的方式插入新的载带14(2)。然后,当检测到载带14(1)的部件p被消耗而到达部件补给时刻时,通过限位件47a处于待机状态的载带14(2)被带进给至下游侧的部件露出机构26。

接下来,参照图9对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二单元52a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a进行说明。通过利用手动操作将从导入口61a插入的载带14带进给至下游侧的部件露出机构26,从而进行带馈送器5a中的载带14的装配。然后,与带馈送器5b同样地,通过配设于部件露出机构26的剥离刀27将盖带14d的一部分剥离并使其折回(图3的(b)),从而在部件露出机构26内使收纳于部件凹槽14b的部件p处于露出状态,通过安装头9的吸附嘴9a取出部件p。

在继续执行部件p的取出的过程中,在已装配的载带14(1)变得无部件的情况下,执行将载带14(1)的末尾部与新的载带14(2)通过带接合并连接的搭接作业(参照搭接部s)。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变形例中,作为将向第一单元51a装配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而构成的带馈送器5a、5b、5c固定于馈送器基座12a时的固定机构,示出了将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上分别设置的装配卡止部30b、40b、60b嵌合装配于馈送器基座12a的例子,但带馈送器5a、5b、5c的固定机构的结构是任意的,也可以在第一单元51a、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设定有定位机构、夹紧机构、电连接机构等。

如上述那样,变形例所示的带馈送器5采用如下结构,具备:作为带进给单元51的第一单元51a,其将保持部件p的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间距进给;和作为带供给单元52的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其将载带14向带进给单元51供给,带进给单元51具有:间距进给用带行进路,其将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引导;和间距进给用链轮驱动机构部,其在使链轮的进给爪与载带14的链轮孔14c啮合的状态下使链轮旋转,由此将载带14向部件吸附位置5a进给,带供给单元52具有供载带14插入并将载带14向带进给单元51进给的供给用带行进路,带供给单元5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带进给单元51。

由此,能够根据所使用的载带14的种类而选择性地使用第二单元52a、第三单元52b、第四单元52c,可实现能够应对不同的带供给方式的通用性优异的部件供给装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可实现能够应对不同的带供给方式的通用性优异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效果,在部件安装装置中供给由载带保持的部件的领域有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