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3632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轿厢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为了实现大容量化,有的电梯装置将两个薄形的曳引机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各薄形曳引机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夹着轿厢彼此对置。在各薄形曳引机的牵引绳轮上分别卷挂有互不相同的悬吊绳索。各悬吊绳索的一端部与轿厢连接,各悬吊绳索的另一端部与对重连接。轿厢和对重通过各悬吊绳索被悬吊在井道内。
另外,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有的电梯装置以牵引绳轮的轴线相互平行的方式将两个薄形曳引机并排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在该情况下,在各薄形曳引机的牵引绳轮上卷挂公共的悬吊绳索。另外,悬吊绳索的一端部与轿厢连接,悬吊绳索的另一端部与对重连接。另外,悬吊绳索在卷挂在一个牵引绳轮上之后,又卷挂在另一个牵引绳轮上,然后再次卷挂在前述一个牵引绳轮上。即,悬吊绳索通过全绕挂绳方式卷挂在各牵引绳轮上(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310372号然而,在各薄形曳引机彼此对置地配置的电梯装置中,由于各薄形曳引机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彼此分开地配置,所以在水平方向需要相当于两个薄形曳引机的设置空间,这使得井道的水平截面积变大。
另外,在各薄形曳引机并排配置的电梯装置中,由于悬吊绳索通过全绕方式卷挂在各牵引绳轮上,因此悬吊绳索的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实现井道的减小化,并且能够实现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的长寿命化。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可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驱动力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使轿厢和对重在井道内升降的驱动力,并且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和对重各自的区域之外,上述驱动力产生单元具有包括第一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一驱动装置,上述第一驱动绳轮能够以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和包括第二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二驱动装置,上述第二驱动绳轮能够以与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主绳索体,其悬吊轿厢和上述对重,并具有避开第二驱动绳轮地卷挂在第一驱动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和避开第一驱动绳轮地卷挂在第二驱动绳轮上的第二主绳索,第一驱动装置的一部分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与第二驱动装置的区域重叠,并且第一驱动绳轮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二驱动装置的区域之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4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另外,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分别可升降地设有轿厢2和对重3。在轿厢2的正面设有轿厢出入口4。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沿井道1的纵深方向(在水平面上是与轿厢2的正面垂直的方向)彼此并排地配置在井道1内。即,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是对重3在轿厢2的背面侧升降的对重后置式电梯装置。
在井道1内的下部设有驱动力产生单元5,该驱动力产生单元5产生用于使轿厢2和对重3升降的驱动力。驱动力产生单元5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2和对重3各自的区域之外。在该示例中,驱动力产生单元5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井道1的内壁面与轿厢2之间(图2)。另外,驱动力产生单元5具有第一曳引机(第一驱动装置)6;和配置在第一曳引机6的上方的第二曳引机(第二驱动装置)7。
第一曳引机6具有第一驱动装置主体9,其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8;和第一驱动绳轮10,其设在第一旋转轴8上,并且能够以第一旋转轴8为中心旋转。第一驱动绳轮10通过第一驱动装置主体9的驱动力与第一旋转轴8一体地旋转。另外,第一曳引机6是扁平且薄形的曳引机,其径向尺寸大于轴线方向尺寸。
第二曳引机7具有第二驱动装置主体12,其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二旋转轴11;和第二驱动绳轮13,其设在第二旋转轴11上,并且能够以第二旋转轴11为中心旋转。第二驱动绳轮13通过第二驱动装置主体12的驱动力与第二旋转轴11一体地旋转。另外,第二曳引机7是扁平且薄形的曳引机,其径向尺寸大于轴线方向尺寸。
第一曳引机6和第二曳引机7以第一旋转轴8与第二旋转轴11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井道1内。另外,第一曳引机6和第二曳引机7在第一和第二旋转轴8、11的轴线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并且,第一曳引机6的一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与第二曳引机7的区域重叠。另外,第一驱动绳轮10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二曳引机7的区域之外。即,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第一曳引机6以第一驱动绳轮10从第二曳引机7的区域离开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曳引机7错开配置。
在第一驱动绳轮10上卷挂有多根第一主绳索14。另外,在第二驱动绳轮13上卷挂有多根第二主绳索15。主绳索体16具有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轿厢2和对重3通过主绳索体16悬吊在井道1内。
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置有分别卷挂了主绳索体16的轿厢侧反绳轮17和一对对重侧反绳轮18。轿厢侧反绳轮17和各对重侧反绳轮18配置在驱动力产生单元5的上方。另外,在井道1内的上部设有连接有主绳索体16的一端部的轿厢侧绳索固定装置19;和连接有主绳索体16的另一端部的对重侧绳索固定装置20。
在轿厢2的下部设置有卷挂了主绳索体16的一对轿厢吊轮21。另外,在对重3的上部设置有卷挂了主绳索体16的对重吊轮22。
各第一主绳索14的一端部与轿厢侧绳索固定装置19连接,各第一主绳索14的另一端部与对重侧绳索固定装置20连接。各第一主绳索14从轿厢侧绳索固定装置19到对重侧绳索固定装置20依次卷挂在各轿厢吊轮21、轿厢侧反绳轮17、第一驱动绳轮10、各对重侧反绳轮18和对重吊轮22上。即,各第一主绳索14避开第二驱动绳轮13地张紧在井道1内。由于第二曳引机7相对于第一曳引机6错开配置,所以可以避免卷挂在第一驱动绳轮10上的各第一主绳索14与第二曳引机7干涉。
各第二主绳索15的一端部与轿厢侧绳索固定装置19连接,各第二主绳索15的另一端部与对重侧绳索固定装置20连接。各第二主绳索15从轿厢侧绳索固定装置19到对重侧绳索固定装置20依次卷挂在各轿厢吊轮21、轿厢侧反绳轮17、第二驱动绳轮13、各对重侧反绳轮18和对重吊轮22上。即,各第二主绳索15避开第一驱动绳轮10地张紧在井道1内。
即,轿厢2和对重3通过以2∶1的绕绳方式卷挂在各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被悬吊在井道1内。
此外,在驱动力产生单元5上电连接有控制电梯的运转的控制装置(未图示)。控制装置对第一曳引机6和第二曳引机7进行控制,以使第一驱动绳轮10和第二驱动绳轮13同步旋转。
下面说明动作。通过控制装置对第一曳引机6和第二曳引机7的控制,使第一驱动绳轮10和第二驱动绳轮13彼此同步地旋转。由此,各第一主绳索14和各第二主绳索15移动,使得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内升降。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悬吊轿厢2和对重3的主绳索体16具有第一主绳索14,其以避开第二曳引机7的第二驱动绳轮13的方式卷挂在第一曳引机6的第一驱动绳轮10上;和第二主绳索15,其以避开第一驱动绳轮10的方式卷挂在第二驱动绳轮13上,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第一曳引机6的一部分与第二曳引机7的区域重叠,并且,第一驱动绳轮10配置在第二曳引机7的区域之外,因此第一曳引机6和第二曳引机7的各设置空间的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是公共的,从而能够减小井道1的水平截面积。因此能够实现井道1的减小化。另外,由于第一驱动绳轮10在上下方向上的空间没有被第二曳引机7遮住,因此能够避免第一主绳索14与第二曳引机7的干涉。由此,还能够防止用于使第一主绳索14转向的绳轮的数量增加。另外,由于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相对于第一驱动绳轮10和第二驱动绳轮13的卷挂方式是通常的单绕挂绳方式(不是全绕挂绳方式),因此还能够实现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各自的长寿命化。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驱动力产生单元5设置在井道1内的下部,但是也可以将驱动力产生单元5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在该情况下,使第一曳引机6配置在第二曳引机7的上方,并且相对于第二曳引机7错开配置,并使第一驱动绳轮10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二曳引机7的区域之外。
实施方式2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另外,图5是表示图4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图4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在图中,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沿井道1的宽度方向(轿厢出入口4的正面宽度方向)彼此并排地配置在井道1内。即,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是对重3在轿厢2的侧面侧升降的对重侧置式电梯装置。
驱动力产生单元5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2和对重3各自的区域之外。在该示例中,驱动力产生单元5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2的区域与对重3的区域之间。另外,驱动力产生单元5具有第二曳引机7;和扁平且薄形的第一曳引机31,该第一曳引机31配置在第二曳引机7的下方,并且其径向尺寸大于轴线方向尺寸。
第一曳引机31具有第一驱动装置主体33,其包括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32;和第一驱动绳轮34,其设在第一旋转轴32上,并且能够以第一旋转轴32为中心旋转。第一驱动绳轮34通过第一驱动装置主体33的驱动力与第一旋转轴32一体地旋转。
第一曳引机31以使第一旋转轴32与第二旋转轴11平行的方式配置在井道1内。另外,第二曳引机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曳引机31的区域之内。
第一驱动绳轮34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驱动绳轮13的外径尺寸。另外,第一驱动绳轮34的一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与第二驱动绳轮13的区域重叠。并且,第二驱动绳轮1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驱动绳轮34的径向端部之间。在该示例中,第二驱动绳轮1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驱动绳轮34的区域之内。
在第一驱动绳轮34上避开第二驱动绳轮13地卷挂有各第一主绳索14。由于第二驱动绳轮1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驱动绳轮34的径向端部之间,因此可避免卷挂在第一驱动绳轮34上的各第一主绳索14与第二驱动绳轮13干涉。
控制装置对第一曳引机31和第二曳引机7进行控制,以使第一主绳索14和第二主绳索15彼此同步地移动。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第一驱动绳轮34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驱动绳轮13的外径尺寸,第一驱动绳轮34的一部分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与第二驱动绳轮13的区域重叠,并且,第二驱动绳轮13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驱动绳轮34的径向端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曳引机31和第二曳引机7与主绳索体16干涉,而无需增加用于使主绳索体16转向的绳轮的数量。另外,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第一驱动绳轮34和第二驱动绳轮13各自的区域的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是公共的,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井道1的水平截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井道1的减小化。
另外,由于第二曳引机7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一曳引机31的区域之内,所以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曳引机31和第二曳引机7在水平方向上的公共部分的面积。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井道1的水平截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井道1的减小化。
此外,在上述示例中,驱动力产生单元5设置在井道1内的下部,但是也可以将驱动力产生单元5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在该情况下,第一曳引机31配置在第二曳引机7的上方。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轿厢2和对重3的悬挂方式是2∶1的绕绳方式,但是轿厢2和对重3的悬挂方式也可以是1∶1的绕绳方式。在该情况下,主绳索体16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与轿厢2和对重3直接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包括可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驱动力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使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的驱动力,并且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各自的区域之外,上述驱动力产生单元具有包括第一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一驱动装置,上述第一驱动绳轮能够以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和包括第二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二驱动装置,上述第二驱动绳轮能够以与上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主绳索体,其悬吊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并具有避开上述第二驱动绳轮地卷挂在上述第一驱动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和避开上述第一驱动绳轮地卷挂在上述第二驱动绳轮上的第二主绳索,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驱动装置的一部分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与上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区域重叠,并且上述第一驱动绳轮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上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区域之外。
2.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包括可在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和对重;驱动力产生单元,其产生用于使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在上述井道内升降的驱动力,并且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各自的区域之外,上述驱动力产生单元具有包括第一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一驱动装置,上述第一驱动绳轮能够以水平延伸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和包括第二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二驱动装置,上述第二驱动绳轮能够以与上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主绳索体,其悬吊上述轿厢和上述对重,并具有避开上述第二驱动绳轮地卷挂在上述第一驱动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和避开上述第一驱动绳轮地卷挂在上述第二驱动绳轮上的第二主绳索,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驱动绳轮的外径尺寸大于上述第二驱动绳轮的外径尺寸,上述第一驱动绳轮的一部分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与上述第二驱动绳轮的区域重叠,并且上述第二驱动绳轮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上述第一驱动绳轮的径向端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驱动装置在上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上述第一驱动装置的区域之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装置,在井道内设有产生用于使轿厢和对重升降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单元。驱动力产生单元具有包括第一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一驱动装置;和包括第二驱动绳轮的薄形的第二驱动装置。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体具有避开第二驱动绳轮地卷挂在第一驱动绳轮上的第一主绳索;和避开第一驱动绳轮地卷挂在第二驱动绳轮上的第二主绳索。第一驱动装置的一部分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与第二驱动装置的区域重叠,并且第一驱动绳轮在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第二驱动装置的区域之外。
文档编号B66B11/08GK1938212SQ20048004272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7日
发明者池田史郎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